1916年,纽约市颁布《区划条例》,开启了美国以法律形式利用区划(zoning)进行土地用途管控的方式。自此,区划或者说城市分区这个空间管制工具,逐步形塑了美国主要城市的空间形态,并成为美国其他城市乃至全世界城市竞相学习的模板。我国现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纽约市激励性区划条例的影响。作为城市规划行业的一员,我们每位同行都有必要对这一行业关键词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辨析。其实除了纽约,美国的其他城市也在20世纪探索着土地使用的规则,试图解决城市发展中土地使用和空间秩序混乱的问题。我刊今年第4期发表的文章《洛杉矶城市分区的演变与新综合分区的转型》一文,就对美国的西海岸城市洛杉矶的分区演变史进行了研究,分析了100多年来洛杉矶分区的发展演变,介绍了目前洛杉矶采用的新综合分区的空间管制工具。10月14日下午,编辑部有幸邀请到了这篇文章的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周剑云教授和他团队中的陈璐博士,在第14期“U派下午茶”活动上与大家细致分享了他们对于洛杉矶分区以及zoning这个规划实施工具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周剑云老师简单介绍文章的选题和写作背景后,陈璐博士具体分享了文章内容。“规制分区”(regulatory
zoning)是陈博士此次分享的主要对象,她首先详细讲解了“规制(regulation)分区”与“管制(control/management)分区”的主要差异——规制分区是先确定规则,而后采用分区的方式落实规则(目的/目标→规则→分区);而管制分区是先分区后制定规则,用规则实现分区的目标,强调特定的管制主体/机构/组织(目的/目标→分区→规则)。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逻辑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分区方式。然后,她结合文章中洛杉矶的规制分区演变史,从“规制分区是什么”和“规制分区能干什么”两方面,帮助大家梳理并理解了规制分区的含义和意义。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制分区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几点建议。周剑云老师对主讲的最后环节进行了补充,他点明了大家比较关心的两个问题,一是为何文章中最终使用了“分区”一词而非“区划”,二是分区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主讲环节后,两位嘉宾老师对周剑云老师和陈璐博士的分享内容进行了点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系主任田莉老师肯定了周剑云老师团队的研究成果,她认为周老师的研究已经在探讨分区的逻辑及其空间逻辑,而非拘泥于具体的技术细节。而后,田莉老师通过对美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结构与房地产税(property
tax)之间的关系、美国判例法系(case law)、高度分权的体制等方面的补充,帮助大家“知其所以然”,即理解美国区划产生的渊源、美国的公共用途/公共利益的含义以及美国区划与我国控规的思维差异。她指出,做研究要追本溯源,要理解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历史路径、社会经济管理思路等因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田老师认为,相比国土空间规划,我国的控规或许更适合借鉴学习美国区划的成功之处,未来可探讨美国区划对我国控规在平衡个体利益保护与公共利益保护方面的启示。随后,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杂志编委孙晖老师进行了点评,他总结了陈璐博士和周剑云老师文章的几大亮点:一是对于管制与规制的区分,有助于我们理解我国控规与美国区划的区别;二是对欧几里得“金字塔”兼容逻辑的理解和表述;三是用“分区”的“分”字来体现“划分”这一行动。但孙晖老师也指出,要思考我国控规对美国区划的学习或模仿的实质,是技术还是体系?是学习美国土地私有制度、财产保护制度等理性主义的部分还是主体功能划分、分区编号等经验主义的部分?周剑云老师随后对田莉、孙晖两位老师的点评作出了具体详细的回应,与两位老师展开了讨论。
在问答环节,孙志涛副主编就文章中提出的“分区作为一种土地管制技术工具”在中国本土(作者所在地区)的真正可行性,编辑部主任张祎娴博士就规制分区在我国城市(尤其是老城)更新中地块土地利用调整的效用提出了疑问,周老师也分别佐以实例进行了逐条回应和扩展,帮助大家了解了他们团队就规制分区这一工具及其逻辑在我国规划实践中的最新探索。
本次“U派下午茶”由《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顾春雪主持。UPI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