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实录 | 规划改革困局、文明竞争与整体主义『U派下午茶No.11』

UPI编辑部 国际城市规划 2023-11-08

U派下午茶——《国际城市规划》系列讲座11

规划改革困局、文明竞争与整体主义


8月5日(周五)下午2点,U派下午茶第11次茶会如期开启。


这次讲座很荣幸地邀请到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王红扬教授。活动的缘起是我刊今年第3期发表了一篇文章——《旧金山湾区规划隐含的整体主义逻辑转型——兼议对我国都市圈规划的启示》,这篇文章再次唤醒了我刊编辑,估计也包括很多读者在内的好奇心:王老师为啥这么“一往情深”“长篇累牍”地讲这个“整体主义”?


王老师先于2016年在我刊发表的《整体主义与空间的政治经济学的本质——评〈为增长而规划: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一文中首次在业内正式提出了“整体主义”理论,其后意犹未尽;2017年,王老师翻译的《芝加哥规划》出版,其译序《一部百年规划的真谛:规划的核心科学问题与整体主义规划》将“整体主义”定位为城市规划的核心科学问题;同年,王老师在我刊发表了《人居三、中等发展陷阱的本质与我国后中等发展期规划改革:再论整体主义》,再一次以“建构整体主义为核心理论”为诉求,详细阐释了整体主义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是为“整体主义”“三部曲”。2021年底和最近,王老师又连续在我刊发表了《〈新城市议程〉的整体主义解读》《旧金山湾区规划隐含的整体主义逻辑转型——兼议对我国都市圈规划的启示》。这些年来,王老师和他的学生以及同事们,在期刊、学术会议上以及规划实践中孜孜不倦地对整体主义进行解读和应用。一个学者、一个团队,十数年围绕一个核心“做文章”,想来绝不会是一个轻率之举。


在城市规划行业充斥着各种舶来“主义”的“似是而混”大背景下,王老师为什么提出一个看似如此普通的“整体主义”?这背后有怎样的哲学思考?基于这样的一个世界观,如何看待当前的规划改革困局和东西方的文明竞争?规划师为什么更要具备整体主义的思维?它有什么特点?现实中如何应用?


看过王老师文章的读者,包括我们自己的编辑,大多都很困惑,甚至可能有点沮丧,王老师的文章真是有些难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应用。问题出在哪里?这里面固然有个人的思维习惯和水平等诸多因素,但更根本的一个原因或是因为真理原本就是有点“可道,非常道”的特点,而王老师却偏偏给自己定位于用文字解释、改造、创造思想和知识的学者,这似乎注定了写作和阅读的艰辛……不过幸好,我们还有读和写之外的第三条道路——下午茶,在这里,王老师可以与读者“面对面”,在淡淡茶味间轻松地聊聊有关“整体主义”的前世今生。希望我们此次的“茶聊”能成为一个通道,铆接上供需双方。



同往常一样,在王老师的主讲环节后,有两位嘉宾与王老师进行对话。这次请到的两位嘉宾是我们仔细斟酌后邀请的。


第一位嘉宾是冯建喜老师。冯老师博士毕业于荷兰乌得特勒支大学,目前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副教授,南京大学“中以规划创新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区域规划、战略规划、产业规划与健康城市等。入选江苏省“333”人才计划及“双创人才”计划,担任“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城乡规划学名词分委员会”名词编写专家、中国城科会健康城市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行为地理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区划与空间治理委员会委员等职务。邀请冯老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是王老师团队的核心成员。作为长期浸润在整体主义理念中的“其他”学者,冯老师有什么体会和收获,遇到过哪些困惑?冯老师从另一个侧面为我们梳理了王老师的思想脉络以及作为一个学生和学者的观察。他把自己的收获总结为四个方面:(1)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能盲从,要独立思考;(2)保持原创性;(3)时刻保持“一致性”的自觉;(4)快乐和达观。且听冯老师娓娓道来。


第二位嘉宾是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的龙元教授。龙老师博士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非正规城市、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建筑策划等,出版了专著《非正规城市》。龙老师现在是福建闽江学者,担任厦门市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厦门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专业委员,厦门景观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策划与后评估分会常务理事等职。曾获国际建筑师协会国际设计竞赛一等奖及美国建筑师协会奖。他是一位典型的具有跨界知识背景的学者,曾作为特邀编辑之一策划组织了我刊2019年第6期的专辑“日常都市主义:面向美好生活的城市发展范式”,并在基于这期专辑举办的第三期国际城市规划汇智沙龙上发表演讲,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龙老师首先对王老师多年来的理论钻研表达了钦佩和赞许,祝愿王老师的理论建构成功,同时期待“整体主义”理论能落实到规划教育、规划编制等“实”的层面并提供启示和指导。龙老师表示,在当今的教学和实践中很怕遇到一张口就拿“综合、全面”来说话的学生,因为有越来越多的方案或论文企图用简单的拼贴和肤浅的“系统综合”阻断了关键瓶颈难题的突破;现在特别缺能在一个“点”上钻下去的耐心和定力,缺“深刻的片面”,这跟“整体主义”矛盾吗?此外,规划专业不断扩大、跨界和包容一切,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专才”还是“通才”?跨界的结果会不会是抢了别人饭碗?即,“整体”和“专”是怎样的关系?第三,规划具有三个层面的属性:公共政策、行业技术和知识体系,三个层面按各自的逻辑运行,彼此关联度低,三者的整体性缺失是今天最大的挑战。特别是公共政策的层面的发展严重滞后。当规划从技术理性迈向价值理性,从物质空间安排转为人的生活需求,当每个群体甚至每个人的利益取向都不同的时候,公共利益到底是什么?公共利益又如何最大化?社会公平如何确保?整体主义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呢?



针对龙老师的提问,王老师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回应。


在最后的自由讨论环节,主讲人、两位特邀嘉宾和主持人展开了热烈、真诚而理性的对话,将“整体主义”的探讨推向了终极的文明进程……在你来我往的讨论中,本次下午茶创纪录地达到了接近4个小时的长度。

 

本次下午茶由《国际城市规划》副主编孙志涛主持。UPI 


~~~~~~

讲座中有位观众请王红扬老师推荐书单,会后编辑部向王老师询问,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我倒没有什么书单可以推荐的。我还教一门“西方规划经典文献导读”的课,选材很广泛,几乎经典书都可以,但课的主要作用明显在“导”怎么读而不是书本身。读者需要自己能够“面向事物本身”,仿佛自己进行着同样的探索,并能进而朴素而敏锐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自己的发现与作者的相对照,才是真正会读书。或者说,已经不是“读书”,而是和作者一样,都以人的主观去面对同样的"世界",去发现它的规律;“我”和作者是平等的,我们面对的“事物”是同样的,真理与否在于“事物”,作者的文字(记住,都不是意义,也不是作者自己)只是提供了一个可能有用的参照系。

如今早就是一个知识爆炸且大部分共享的时代,中国人读的或许也远比别人多。差别不在于读,而在于怎么读。


延伸阅读
讲座实录 | 见“微”思著——小微绿地规划中的大格局与大策略『U派下午茶No.10』
“云”游日本①——(后)疫情时代日本城市空间的弹性利用『U派下午茶No.9』
创新空间的尺度差异及规划响应『U派下午茶No.8』

文案 | 孙志涛   排版 | 张祎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