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实录 | 15分钟生活圈的三个尺度和规划趋势『U派下午茶No.17』

UPI编辑部 国际城市规划 2023-11-08

2022年12月23日下午,第17期U派下午茶于线上举办。这次我们再度邀请到了下午茶的老朋友、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刘泉老师,围绕他和另外两位作者发表于我刊今年第5期的“尺度”议题文章——《15分钟生活圈的三个尺度和规划趋势》作进一步解读;同时邀请了两位嘉宾——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黄瓴教授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肖作鹏副教授与主讲人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主讲人刘泉老师的研究缘于其团队对城市发展新趋势、新技术的思考。在线下线上不断融合、新技术产品与空间要素结合的背景下,生活圈内部的功能也在不断发生新变化,形成新的模式。结合这些新变化,刘泉老师首先对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涉及的时间、空间和人口这三个尺度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梳理,并指出15分钟生活圈其实是一个综合概念,随着智慧技术的发展,居民从外部获取公共服务的尺度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不应完全固化为“15分钟”或某一特定空间距离和交通工具,而是与人口密度、人群等多种要素息息相关。
此外,三个尺度的重要性也随着现代主义、新城市主义和智慧城市规划等不同时期的规划发展需求而变化,15分钟生活圈中的时间尺度具有将人口、新技术带来的多种服务统一认知标准的灵活特点,获得了更加适应技术变化的尺度价值,变得越发重要。随之而来,技术进步使居民可以获得更完善的服务,生活圈的规划也需要形成与新技术融合的新方法,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活圈模式。相信这一点,疫情时代的我们也都深有体会。
嘉宾对话环节中,第一位嘉宾黄瓴教授对刘泉老师的研究视野及前沿性高度肯定,并从传统建筑学、社会学的视角进一步解读了“生活圈”对我们的影响。黄老师认为,生活圈本身是一个社会空间的内涵,其背后有深层次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关联,离不开每个人、每个家庭、社区或更大的范围的社群。除了我们可能感知得到、摸得到的“物质”尺度,还有更多只有自己可以感知到的、深层次的文化联系,涉及生活圈的人文性、社会性、技术性、整体性、阶段性、在地性,等等。此外,黄老师还结合重庆的老区更新实践,强调了“服务圈”的概念,特别是疫情时代,生活圈的社会性比行政管控下的治理性更加凸显,值得规划师关注。
第二位嘉宾肖作鹏副教授首先补充了自己对“时间”重要性的观察,指出时间的成本、时间的消耗和时间维度的多样性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增强的。其次提出了“尺度”到底是谁的尺度?城市规划如何将各个设施与生活圈内的供给者和提供者相耦合等问题,引发规划师们思考。由于社会空间微观单元的重构涉及多个主体的构建过程,因此规划师应理解设施本身的逻辑变化,包括可获得性、可达性和可负担性等,进一步丰富、夯实社区生活圈的理论方法基础。
在问答环节,多位朋友针对规划实践提出问题,例如:在具体的规划方案里,如何以空间规划推动技术应用,亦或是靠市场推动;如何识别生活圈中心;社区的边界和中心如何界定;未来乡村生活圈建设应注意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均得到了几位老师的细致讲解,引发了热烈讨论。至此,2022年的最后一期下午茶活动圆满结束。

本次下午茶由《国际城市规划》责编高淑敏主持。UPI 


延伸阅读

从防灾生活圈到安全生活圈——日本经验与中国思考『U派下午茶No.16』
城与非城?——疫情背景下法国城乡关系再思考『U派下午茶No.15』
规制分区——实现多重目标的规划实施工具『U派下午茶No.14』


文案、剪辑 | 高淑敏

排版 | 张祎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