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实录 | 工业遗产临时性利用『U派下午茶No.18』

UPI编辑部 国际城市规划 2023-11-08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步入存量更新时代,城市更新在各大城市开展得如火如荼。从世界范围看,依托历史建筑遗产推动地区复兴已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推手,工业遗产不仅承载着历史、文化等多方面价值,更因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和空间体量等而在推动城市“存量提质”中具有独特优势。如果能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恰当的改造再利用,不仅能留存一段历史,还将进一步带动周边地区的整体复兴。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家都知道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往往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研究、论证与探索过程。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些工业遗产的未来具体功能尚未确定之前,或者已明确目标但尚未实施之时,它们就只能闲置吗?
其实不然——1990年代,欧洲国家在推动城市更新、可持续保护建筑遗产的实践中作出了“临时性利用”,也可称为“过渡性使用”的尝试,并取得了一部分成果,为工业遗产避免长期闲置或仓促规划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策略。随着我国很多地区产业结构退二进三转向后工业化阶段,许多工厂停工停产,建筑和空间遭到废弃。截至2022年底,仅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国家工业遗产就达200多项,它们都在等待着像首钢工业园那样发生蝶变。作为城市研究与规划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利用策略,并思考其对于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适用性,进而为城市更新建言献策。
2023年2月17日,新的一年的第一期下午茶,也是我们第18期U派下午茶开张了。本期下午茶我们邀请到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孟璠磊副教授,来为大家深度解读其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于2022年第6期的文章《工业遗产临时性利用开发——以阿姆斯特丹西煤气厂为例》。同时,我们邀请到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杨舢老师和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王鑫副教授,与孟老师展开对话。由于疫情管控措施的解除,我们很开心地邀请到孟璠磊和王鑫两位老师的“真身”走进我们的“茶室”,与编辑部成员以及视频会议室的成员面对面地展开了分享和交流。
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研究讨论如何使工业遗产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更新,而孟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将自己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研究聚焦到一个很特殊的点上——工业遗产的临时性开发利用。他指出,目前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强调如何对其进行适应性利用,而寻找最优解的过程基本是一个较为长期的时间段,在这一过渡期内可以尝试对其开展一系列基于遗产保护、以盘活闲置空间为目标的临时性功能置换或建筑改造,充分发挥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他以阿姆斯特丹西煤气厂为例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
孟老师首先梳理了西煤气厂的兴衰历史,以及西煤气厂关闭后,一些相关工业建筑和设施从工业遗存到工业遗产的认定历程。之后,他剖析了西煤气厂的转型与开发过程,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用地功能讨论期(1967—1991年)、临时性利用时期(1992—2000年)以及临时性利用永久性利用混合时期(2003年至今)。一些建筑在转型发展前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进行搬迁,为了使其在搬迁期内保持活力,阿姆斯特丹市议会和项目组对场地实施了临时性利用策略——通过“短租”的方式将部分结构条件较好、改造利用潜力较大的遗产空间出租;以及将西侧煤气厂划分为三个有明确主题的功能片区和一个不确定的功能片区,对可能的功能预留弹性。西煤气厂不断摸索符合自身条件和诉求的渐进式策略,避免了开发与利用过程的“一锤定音”,孟老师将其经验总结为:在功能上将确定与不确定目标相结合,在组织路径上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共赢,在遗产活化上实施工业遗产“以用代保”;并进一步分享了自己的相关思考。
主讲环节结束后,两位嘉宾就孟老师的演讲内容进行了点评和补充,并提出了疑问。

杨舢老师认为孟老师对西煤气厂案例的剖析非常细致,同时表示更关心其中临时性利用的内容。他首先提出,在欧洲的城市化进程中,有很多城市更新项目采用临时性利用策略,“尺度”对于临时性利用的发起方式、效果等有较大影响。其次,国内一些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会与大型事件相结合,自上而下统筹开发,工业遗产与临时性利用的交叉域会不会比较窄?第三,相对于“遗产”,针对“遗存”的临时性利用更好开展,利用也更加成功,“遗产”的名号在我国反而会对临时性利用产生一些限制。另外,暂时剥离“临时性”这个定语,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紧密关联,目前国内的讨论对象多集中在上海、北京,而中小城市的工业遗产再利用很少引起关注,临时性利用更无从谈起,这一点值得深思。

王鑫老师表示孟老师的演讲带来了很多启发,进而提出了如下疑问和看法。其一,临时性利用这样的城市更新路径,是否有一套评价标准?不同实施主体(如政府)如何确定这一方式的可行性及其带来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效益?其二,在我国,涉及“遗产”的开发都有相应的政策方面的支持,那么在西煤气厂这个案例中,是否有法律法规支持临时性利用?其三,工业遗产本身是被保护主体,但如果放在城市更新语境下,也可以是一种“资源”。在实施层面,可以在不同尺度上进一步激发其价值。其四,西煤气厂的临时性利用进行了二三十年,这样的利用是否还能称为“临时性”?临时性的时间应如何界定?

孟老师就杨老师和王老师的提问逐一回应,细致作答,与嘉宾们展开了热烈的对话与交流。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在线观众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例如:遗产周边的社区(遗产社区)在遗产利用(或临时性利用)中发挥的作用;在西煤气厂案例中,土地价值是否远远低于遗产本身的价值;在中国的制度环境下,临时性使用项目如何实现协商规划或者更加深入的公众参与;等等。孙志涛副主编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临时性利用是一个很有趣、很有意义但被忽略的话题,它将时间因素纳入了我们的视野。如果城市规划工作者意识到临时性利用对一个城市来说是常态,那么我们在对城市和空间的认识以及相应的布局上也会有更加开阔的认知。

老师们的讨论非常热烈,引发了大家更多思考。最后,本期下午茶以三位老师简短的总结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次下午茶由《国际城市规划》责编王枫主持。UPI 


延伸阅读

15分钟生活圈的三个尺度和规划趋势『U派下午茶No.17』

从防灾生活圈到安全生活圈——日本经验与中国思考『U派下午茶No.16』

城与非城?——疫情背景下法国城乡关系再思考『U派下午茶No.15』


文案、剪辑 | 王   枫

排版 | 张祎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