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U派大事 │ “密度”议题征文

UPI编辑部 国际城市规划 2023-11-08

先说一个题外话。我刊在2020年7月发起了“尺度”征文,征集活动一直持续到2021年底。这一征文虽已告一段落,但我刊对“尺度”的关注仍在。所以,如果您愿意继续探讨这个话题,我们仍然是欢迎的。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让我们把视线转向“密度”,确切地说,是“空间密度”。

人类的聚居生活逐渐发展形成了城市,而人口向城镇特别是向大城市与特大城市的流动,又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特征,加剧了城市人口和建设密度的提升,于是,较高的密度成为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国际经验表明,对单一城市而言,较高的密度对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改善交通以及节约能源等具有正面影响,而如今高密度也已经成为很多大城市的典型形态特征,并被认为是一种解决居住和环境问题的方法,是实现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说,高密度已经成为当代城市空间的一种主要特征和趋势,但伴随而来的也有因局部地区的密度过高以及密度分布不合理造成的城市病等负面作用。

广义的城市密度既包含经济密度、人口密度,也包括城乡规划专业更为关注的空间密度。囿于专业所使,本刊将本次“密度”征文的最终落脚点限定在空间密度上。空间密度是反映城市物理特性的重要指标,被认为是理解城市运作的重要因素,在城市形态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城镇化率超过60%,绝大多数大城市的规划建设转向存量更新的背景下,如何更加深入地理解空间密度的含义,揭示空间密度所代表的多重内涵与空间形态特征,进而探索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途径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在更广阔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中,如何更可持续地推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创建更加优美宜居的人居环境,对空间密度的研究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本次征文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切入。

一、探讨空间密度的多重含义

针对空间密度,运用跨学科的视角与方法,从多维角度拓展其研究框架,更加全面地理解与运用密度。例如:文化视角下密度的形成与差异问题;经济视角下密度的价值与效率问题;更新视角下密度的品质与优化问题;景观视角下密度的评价与提升问题;以及生态视角、管理视角、环境视角、实施视角等等,这些多学科思考和方法的介入,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密度、理解密度,进而运用相关知识,通过调整空间密度来提升规划设计的效率和效力。

二、揭示空间密度的规律与特征

研究表明,空间密度不仅仅是一组组抽象的概念或者数字,而是具有丰富内涵并相互关联的城市现象,是城市空间发展规律的重要表征。深入剖析密度的特征,揭示密度的内在机制与规律,加深对密度的认识,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价值。

例如:空间密度所表征的空间特质及其与空间品质的关系;空间形态的建设密度与人群密度,以及它们与空间活力的关系;建设密度与功能结构、功能区、中心体系等的内在机制与作用机理……等等。

本刊此次推出的议题征文,采用较为开放的形式。时间上,本次征文的截止时间为2024年12月31日,也就是说,感兴趣的作者可以在近2年的时间内,随时在我刊投稿平台(www.upi-planning.org,“作者在线投稿”栏)提交稿件,在留言栏注明“密度投稿”即可;程序上,所有的稿件都会经过正式的稿件评审流程;组织方式上,欢迎个人作者随时自由投稿,更期待对这一议题感兴趣的学者联合各界力量针对核心问题成组投稿;出版方式上,编辑部将根据录用稿件的累积程度,在未来近2年的时间里,尽快但不定期地安排出版,也就是说,稿件一旦录用就会进入一个较为快速的出版通道!

如有任何疑问,请发邮件至upi@vip.163.com,或致电010-58323806/58323803UPI 
“尺度”议题已发表文章
规划话语中空间尺度悬置现象的剖析与反思(2021/4)
多尺度城市空间网络研究进展与展望(2021/4)
基于手机大数据的职住关系空间尺度问题探讨——以上海市和深圳市为例(2021/5)
创新空间的尺度差异及规划响应(2022/2)
墨尔本“20分钟邻里”规划策略及实施保障(2022/2)
面向精细化的尺度选择——城市形态微观要素界定中的非定值缓冲法(2022/2)
15分钟生活圈的三个尺度和规划趋势(2022/5)

行政管理与空间治理单元的尺度协调与优化——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与探索(2022/5)

“密度”议题已发表文章
城市规划语境下密度研究的源流演化与展望
城市规划中密度分区管控的基本特征和实践案例
深圳密度分区制度的演进历程解析与启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