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为何坚决不用“terrorists”描述哈马斯?
书接上文。有读者问:既然欧美多国把哈马斯定性为恐怖组织,为何某些英文媒体在使用“terrorists”一词时比较谨慎,常常以“Hamas fighters/gunmen/militants”描述哈马斯(引用他人表述除外)?
回答这个问题,文刀君推荐BBC两篇“释疑”文章:
在BBC看来,“terrorists”“terrorism”饱含感情色彩,内含是非曲直的道德判断,除了在转述或引用他人表述时使用,自家编辑记者不直接使用,以避免带着感情色彩去报道,否则会影响报道客观性。
BBC认为,新闻报道只需对事实(facts)进行尽可能客观的呈现,读者从报道内容中自有一番评判。因此,与其直接使用评判色彩浓厚的“terrorists”,不如选择更具体化的措辞,比如“bomber”“kidnapper”“gunman”“militant”等。
BBC资深编辑约翰·辛普森(John Simpson)在文中提醒读者:坚守这一方针的媒体不止BBC一家。
然而,巴以冲突升级以来,BBC刻意回避“terrorists”的做法显得越来越刺眼。英国国防大臣格兰特·沙普斯骂BBC:如此做法“近乎耻(verge on disgraceful)”。英国外交大臣、文化大臣等多位政要也对BBC发出批评。但是,BBC坚持不改这一传统,发表两篇“释疑”文章予以回应。
由巴以冲突引发的“文字纷争”还远不止于此。
哈马斯发动突然袭击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曾发推文(10月8日)呼吁“停火(ceasefire)”。
然而,“停火”这个词令不少人大为光火。在共和党以及保守派媒体看来,此时谈“ceasefire”等同于“亲哈马斯(pro-Hamas)”。道理不难理解:(以色列)挨了打还没还手呢,怎能先说停火?
迫于压力,布林肯删了推文重新组织语言,不(敢)再提“ceasefire”:
《华尔街日报》10月8日发表社论,旗帜鲜明地反对谈“停火”,认为现在谈“停火”意味着“纵容哈马斯(a license for Hamas)”。
当“ceasefire”成了敏感词,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欧美政要说:“Israel has the right to defend itself”。这句貌似温和的表态恰恰是“ceasefire”的反面,或者说,是“放手还击”的委婉语罢了。
然而,随着以色列攻势加剧,加沙地区平民死伤人数攀升,以色列面临的人道主义压力越来越大。《纽约时报》11日刊登一位读者来信,一语道破此中“困境”:故意杀害平民与故意无视平民死亡,都是战争罪。前者说的是哈马斯的袭击,后者说的是以色列的反击。
尼采说,没有事实,只有诠释(There are no facts, only interpretations)。由中东战火勾起的“文字纷争”似乎在不断地印证尼采的道德视角主义。
然而,有一点是不变的事实:当战火硝烟散去,受伤的终究还是平民。
戏说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