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冰冰:想专业发展快人一步?做好“教育准成果”的收纳工| 新基本功系列11
新时代教师的新基本功(11)
慧眼匠心,化凡为奇的成果物化能力
“你们青年人,要有强烈的物化成果意识……”
这话是多年前单位同事站在路边和我闲聊时所说。她不知道,这话我一记就是十来年。
我是受益于这种物化成果意识的。2004年,我在没有发表过文章的前提下,能够意外地出版第一本专著《小学生激励性评语600例》。11年前的意外出版物,成为我班主任研究成长道路上的起点事件、关键事件,它唤醒了我的物化成果意识。
然而,在我参与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评选之前,一个细节却让我心头颇为触动。当时,为了能给过去二十年教龄做一次深度的盘点,我翻箱倒柜把过去的每一份证书都找出来重新梳理的时候,偶然的发现却让我颇有一丝失落:
过去很多年,把积累证书当成了积累成长,却忽视了许许多多重要的过程资料。一份辛辛苦苦磨课所得的全国一等奖赛课证书,证书还在,相关资料所剩无几;一份全国论文比赛一等奖证书,文章早已不知所踪;甚至连重庆市政府教学成果奖相关资料,也散落到无影无踪了……
误把积累证书当作积累成长,这使得我们在很多时候都错过了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教育经验与教育思想的积累。而这些,一定程度而言,比证书更重要。
记得2015年李镇西老师来为我们学校教师团队做专题讲座时,他的“李镇西教育博物馆”颇得老师们的青睐。其实,正是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也给了我们每个人向名家名师这种成果意识看齐的机会。只要你愿意,你一样可以有一个镌刻着自己名字的教育成长博物馆。想想看,是不是还让人蛮兴奋的?心动不如行动,还是一起来做好自己的“收纳工”吧。
那么,哪些资料可以作为教师物化成果时值得积累的过程性资料呢?这里,我们且把这些过程性资料,称为“准成果”。
1“规划总结型”准成果
规划总结,是贯穿全学期的工作纲领性思考。
班级规划是有效的统领班级工作的纲领,也是班级工作系统规划、整体推进的灵魂,改变长期以来“规划”和“实践”两张皮的状态,避免班级工作的盲目、片面和随意性,布一个“系统规划、整体推进”的局,以保证常规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这是提高班主任整体规划能力的重要一步。
同样,不总结就不知道过去的一年成败几何。抓住最容易调整工作状态的当口,及时反思,在回头看和向前看的过程中,认识评估过去一个阶段的“我”。在原有实践基础上提出新的工作目标,调校发展路径,在总结中开始。不总结,你就不知道一年来有太多太多可以收藏的经验与值得改善的细节。
即使在撰写规划、总结时,有应付上级工作之嫌的匆忙之作,也不要忘记积累下来,放入同一个文件夹,日后回头看时,好处多多。例如,不断对照规划,来检查是否落实的情况;对照学期规划设计来撰写期末总结;从多学期的规划中,寻找班级一以贯之的活动线索,梳理自己值得坚持的班级课程思路;从每个学期的总结中,梳理每一年的成长路径等。
当你把你所任职的整个学段通盘教完时,回头看,这些完备的规划、总结集,也是陪伴学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成长路径。
2“课程框架型”准成果
不必觉得课程框架高不可攀。即使是来自学校的课程框架体系,也有一个在从无到有,不断在对话碰撞中自圆其说的过程。
去年的一次校内教研会上,分管教学的李校长曾经建议班主任们,“要是你们班主任们能够改变教室门外千人一面的课程表的形态,做一张班主任的课程表,那就厉害了!”
他的不经意间的一个建议,其实点出形成“课程框架”的路径之一。2016年,我尝试着主动来完成这样一张课程表,一旦开工,发现真的并非易事,并非一表填之那么简单,仿佛误入一张很大的网络,即使是多年研究的主要领域,也很容易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发现盲区地带。
每一个课程框架都是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慢慢成长的。仿照学校的课程体系,选择班校结合点,逐步厘清培养目标、明晰课程设计思路、平台依托、评价跟进 ……没事了研究研究,琢磨琢磨,这样的成果积累,似乎不能马上有“变现”之得,但这做的“立根原在破岩中”的长久之功。
3“育人策略型”准成果
一个过去发生的典型案例,为什么没能为相近案例的发生提供经验借鉴?似乎,班级管理中每一件事情,都是崭新地朝向我们走来。那也许是因为,我们很少明确地从过去的老故事中寻找可以移植的经验。
当别人评价我们“有经验的班主任”时,我们的经验又是什么?答不出来,是因为总结经验策略的时候太少了。善于把典型案例中的经验梳理出来,概括出来,总结为一般性的经验。这才能为下一次的触类旁通做有效的经验沉淀。
一次学生的意外伤害事件后,总结教训让我们记住了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一次成功或失败的家校沟通或师生沟通后,总结经验教训帮助我们认识到,接纳服务对象的情绪,同理最脆弱的孩子,为每个受到重挫的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港湾。
积累育人策略,记住所思所得,转化所思所得,我们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有经验”的班主任。
4“素材资源型”准成果
其实很多班主任和学生一样,都是标准的手机控。躺枪的请举手!!当我们已经手机癌入骨的时候,如果不能顺利戒之,不如顺势而为,争取从“屏奴”向“屏神”转变。
有意识的整理个人阅读空间,相当于在手机上合理安置上书架,给自己创设一个移动端阅读的氛围。来自移动端的阅读储备常用的方式是APP和微信公众号,而非一味的依赖于朋友圈中偶遇的碎片所获。
善于主动寻找素材,并收藏和整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好文章千千万万,常常感觉读完之后立马忘得一干二净,更不用提用上三言两语了。针对这种读后健忘症,正是要慢慢建立自己的“素材资源库”,首先把相关素材分文件夹码放起来,归类看成果。
充分的分享,也是促使素材资源类成果效果最大化的途径。例如,积累的“家长资源包”,每周发送到家长群中,邀请家长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简要的学习反馈,这就是一种有效的借力资源带动全员的过程。
如果舍得动笔抄抄写写,就更厉害了。不要小看了这种几近被抛弃的原始套路,书写是人类的第二大脑。正是在勾画之间,寻找到阅读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链接点。
素材资源类成果,用起来才是自己的。多年闲置不用的素材资源,相当于收藏垃圾,没有也罢。
5“班级制度型”准成果
你一定很熟悉“在继承中发展创新”类似的言论。然而,每一年接手新班的管理,我们似乎在班级制度板块从来都是另起炉灶。
时时零起步,处处没深度。
记得我们曾经请学生设计过“班级管理岗位标准”,借助这样的设计,号召孩子们以“本子官”为参照,撰写岗位打油诗,编撰个性化管理名言,甚至是查阅管理学的书籍,从中找到最符合自己的管理设想的金句,梳理儿童的草根经验和智慧。
在当时颇具波折又精彩纷呈的活动之后,最有意义的一个细节是,我们没有去把当时学生创生的精彩,仅仅当成茶余饭后与同事之间的谈资,而是在此基础上,联手整理成一整套的班级管理岗位标准,锁定每一份凝聚着儿童智慧的童真童趣管理经验,拟运用于新的班级,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这将是一份多么有趣的“在继承中发展”的班级制度型成果!
不仅如此,班级阅读规章、班级红花墙评价制度……各类曾经凝聚着你和你们心血的思路设计,使用的同时,备份一份电子稿,待到来年面对同一问题时,在原有思考的基础上修改完善,既是有效减负,也是深化发展。何乐而不为?
6“金牌活动型”准成果
当你的教龄不断增长,身后也会围上几个年轻班主任,一脸期待着憧憬着问你:“老师,你们班上的经典班级活动有哪些?”
“(⊙o⊙)…容朕想想……”
这样的回答,实在有点尴尬。做过了很多班级活动,汪洋大海般,连你自己也想不起来。从未停止过创新的脚步,却如猴子掰苞谷一样,掰一个,丢一个,即便人到中年也无所积累,这样想想,不免有些重症肌无力的感觉。
那么,这就需要在执着创新的基础上,增加“坚守”二字。既有对工作的持续创新,又要善于把单一的活动反复做、坚持做;把相近的活动归纳做,系统做;把学科的活动跨界做、领衔做;把经典的项目修改做,对比做;把重要的项目序列做,深入做。
当活动创新增加上持续坚守的赋值,对于学生而言,更容易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内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影响终身的素养;对于老师而言,在陪伴中彼此滋养,打造成班级金牌保留项目便也不再是一句空谈。
7“成长故事型”准成果
没个三两教育故事,何谈走过教育人生。
好多次我都在笑谈,当老师的凑到一起聚会,最爱讲的是什么?学生。讲起学生的故事,似乎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抽开话匣子,抽出的也是我们的教育人生路。
有一种落后,叫不会讲故事。故事是人类最古老的表达工具,也是今天最重要的影响工具之一。一个好的故事就像长了脚一样,是能“跑”的。讲述让受众都产生共鸣的故事格外重要,一旦掌握这种技巧,你就具备了说服、沟通、打动他人的基本技巧。
积累教育故事,也是在积累我们教育人生路上的典型案例。如果说记录下教育故事,是定格当年一段难忘的教育历程,用文字去沉淀下教育的第一手胶片。而二度反思,则是重视老故事对于自身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滋养,从不断唤醒脑海中的老故事当中,重新咀嚼过往的细节,用今天的自己来审视昨天的自己,如果能够提出可以移植的经验,提出值得以后回避的过错,甚至提出值得推翻重来的改善方案,这将是多么有意义的再思考。
自己也可以成为自己最好的老师。不要让过去的经历丢失在风中,那会是我们最值得审视并珍藏的第一手教育财富。我们完全可以在这样的“向前看”与“回头看”中,不断调校着教育的航向,快步前行。
8“学术论著型”准成果
你仍然认为成果只有论文一种形式吗?其实,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教育生活中,很多今天是垃圾素材的东西,明天都有可能成为闪烁着你思想光辉的金子。包括,去设计个人的学术论著类准成果,都并非异想天开。
2004年春天,我把自己几学期积累的评语,打印来装订成几本薄薄的册子,自荐给了文心出版社,随后就是漫长的三个月的等待。当我耐心用尽,决心拿回我的书稿继续孤芳自赏。在去郑州的火车上,我接到了编辑电话,在选题会上通过了。我得到了出书的机会,且不是自费。2006年的6月6日,选点突破、汇集成册的第一本专著《小学生激励性评语600例》终于出炉,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我连一篇豆腐干文章都不曾发表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果的物化,并非是按部就班的发展历程。水滴石穿,不能乱滴。选点突破,坚守不易。敢于在一处用心打磨,你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之,光教书,不积累,很容易什么也剩不下。经验只是盘旋在脑海中的经验时,仍然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念头罢了。只有不断地去攒些教育过程资料的“家底“,通过提升成果意识,来明晰总结梳理自身教育生命的成长,多样化的方式来物化班级工作成果,才有望开辟一条清晰成长的教师专业发展路,才有望形成个性化的思路和品牌。你说是吗?
我们常说,今天是垃圾素材的东西,明天可以成为闪烁着你思想光辉的金子。脑海里仅凭这个意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有效的积累在先。
说到积累成果,不仅让我想到这样的画面,很多老师在结束了期末工作的时候,总有这样的习惯,把各类和教育教学相关的这一年的资料送进废品站。
这样的习惯,常常丢掉了很多积累准成果的契机。因此,积累准成果素材,你可以尝试这样做:
积累之重,对于班级经营和专业发展而言,都重于泰山。
事情做好,了然无痕。我们常常会有这种“一年很快忙到头,不知自己忙什么”的感觉。物化成果“积累宝贝”的意识,能有效改变这种回头望时内心的空空落落的心态。
过程资料对于学生而言,是成长过程的重要记录;对于教师成长而言,是通过教学成果的必要桥梁。
改变期末“只收纳证书”作为成长记录的惯性,把常规事、特色事、典型事、意义事相关资料分门别类收纳起来,用以服务学生成长, 服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要全盘收纳。有效的选择很重要。选择点,积累点,往往就是你的研究点。
活动照片 常规的班级经营当中,对你而言已经是非常平淡的生活小事,对于家长来说,都是值得细细收藏的儿童生活的细节。常态记录,每周分享,批量上传,都是最好的成长记录。你觉得最平淡的细节,家长在意,并满心欢喜。
流水随笔 各类随手记录的流水账,甚至是草稿烂尾文,都有在电脑文件夹里分类保留的价值。教育人每天都在经历不同的事情,过多的细节就会加速了我们的遗忘。很多有价值的事情,记下细节,为日后的重组和再利用做好了基本的铺垫。
多方感言 会有很多时刻,与家长、与学生、与社会人士的对话,沟通对象的反馈,激励着我们投入的做好教育。正能量的代表性感言值得收存,用以激励自己。甚至副能量的抱怨指责,经过沟通过后,化干戈为玉帛,也是直接收存的故事起点。
错题集合 即便是一本小小的学科错题本,定期拍图做个整合,也是学科教学中有效的整理。
评语整理 即便是每个学期给孩子的评语,纵向积累下来,也是一个孩子有意义的过程评价。
……
这样的方向,多到无法囊括。及时归类,善于选点突破,持续积累,无论是选择了哪个方向,有韧性地积累下去,都可以变成了不起的领域富豪。
养成一个“勤于收纳”的习惯,是很困难的。良好的习惯养成,也需要有效的规划。
规划好有序的电脑文件夹:认认真真把常态工作当中涉及到的文件夹,做好规划和分类。不断告诫自己,但凡文件保存,一定先存入相关文件夹,一定用规范的文件名,而不是各种随意,胡乱取成数字代号或者其他。不去强迫自己改变,电脑中很快就成为了文件的垃圾场。
找群固定的义工收纳员:每班三个学生的工作列为物化成果小分队。一个人负责专门把每次活动结束以后,收集每个家长的朋友圈、班级微信群中的照片,并原图保存至班级QQ群相册当中。一个人负责把每次活动后的学生作品归类整理,拍照上传,并把纸质作品装订成册;一个人负责遴选活动后学生的优秀作文,制作成美篇或者抖音,进行二次传播。
找个固定的集体收纳点:班级QQ群中的QQ相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大家分头去上传;班级云盘,给每个学生发到用户名和密码,大家分头去上传……改变一个人单兵作战的状态,改为大家的共同行动,你才有可能让成果最大化。不是吗?
光积累,是不够的,垃圾素材还是垃圾素材。
你不转化,没有人替得了你。这就是残酷的事实。行百里者半九十。要想成功,你必须学会有韧性走到终点。
千里之行,始终即刻开始。我曾经给自己制定转化素材成果的写作计划。年初我给自己制定了发表20篇文章的写作任务。如何完成呢?平均到每个月,我应该有两次投稿。分担到每个周,我应该每两周有一个时间坐下来,去写好成品的稿子,并且投稿出去。于是,两周一个周期,我就主动谋划,从日常的实践当中选材,酝酿,写提纲,在固定的时间下班后一直写完再回家。
当然这是我作为一个写作菜鸟在突破自我的时候,最简单真实的例子。当你习惯了用文字表达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坐下来,讲出来,也是一种不吐不快的生活方式。我的朋友中不乏日更一文的写作快手,其实,我也是。没有哪个达人是天生的,都是在日复一日的“干憋”中练出来的。
垃圾不分类,垃圾是垃圾。垃圾一分类,秒变各类实用干货。
素材不分类,素材还是素材,素材一提升,就成为了闪烁着你思想光辉的金子。
各类粗浅的准成果堆积在那里,有时候自己都觉得挺烂的,这是个事实。因为,这些凌乱的现状,常常就是自己思维水平最真实的敞现。
但是,不必着急。有空的时候琢磨点“小业务”也是很好的。一次的班干部培训过后,几个孩子妙语连珠,金句倍出,OK,整理整理,就变成一个《儿童班级管理岗位标准》,每个学年在此基础上反复修改,就是我们的每一届班干部可以学习参考的“传家宝”。
罗振宇2017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曾经说过“所谓创新,没有必要走什么捷径,扎到最深深的现实中去,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发现问题,记录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在陪伴孩子同步生长的过程。
一个能够不断的自主更新迭代的人,就是发展速度最牛的人。
我们的身边也许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年轻教师喜欢发发朋友圈,一有精彩活动过后,随即图文并茂的圈一下。于是,很容易身旁就有这样一类中年人的声音响起“我不像你们年轻人,我只喜欢踏踏实实在班里做事情”。
关门经营,是否就是真正行之有效的老黄牛精神呢?
我特别想对这种常常发圈、发抖音、发微信公众号的青年教师点赞,这就是生动现场的传播。你的读者,看到了你的做法,颇受启发,隔天在自己的班上也试一试,你的教育思想也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飘落在其他的土壤里,影响着其他的孩子,这正是教育思想在网络时代传播的便利。
没有文化传播的意识,你永远只能是教室里40个孩子的教师。
有着主动传播的习惯,你的思想有可能在影响着40000名孩子的明天。
传播的过程,也是再积累、再整合、再提升的过程。来自于业界的良好的反馈,影响和激励着你的再梳理。以此,形成良好的共同成长的氛围,何乐而不为?
成功就是重复做简单而有效的事情。有效的方式物化成果,能着力改变“一直实践,始终无所建树”的问题,确实我们值得认真思考,并付诸实施,这将有效的推动我们专业发展提速。
成长,为自己。不被别人推着走,不被评价推着走,而是被强烈的个人发展愿望推着走,被强烈的个人研究兴趣推着走,这样,你才有望能够一边兴致勃勃地教育实践,一边在陪伴学生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呼唤每一位在新学年里明晰物化成果的意识。呼唤每一位在新学年里拥有投入研究的痴迷精神。
是以为记,共勉!
(作者系杭州市春晖小学校长,全国知名班主任,全国十佳小学班主任,著有《轻轻松松当好班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