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一座建筑带火一个“网红村”
道明竹艺村位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所在地崇州道明镇。这里竹林环绕、农地遍布、村落聚集,距离成都仅1小时车程。
村落乡风淳朴,生活气息浓厚,邻里关系亲密,是天府林盘的典型代表,并拥有本土气息浓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
五位竹编非遗传承人在这里居住、生活,传统的竹编手艺在这里代代传承。
改变,源自于一座叫做“竹里”,“颜值”超高的建筑空间的诞生。从空中俯瞰,这个建筑的外形类似“无限(∞)”这个符号。
竹里,通过“无限(∞)形”的拓扑找形,实现在屋顶这个虚尺度上对于空间、时间、场地的最大化的回应,并试图在自然的空间缝隙中建立一个当代建筑与自然乡村的对话。
“竹里”一词源自崇州的文化名片、南宋大诗人陆游的一首词《太平时》,其中描绘了曲径通幽的中国风景画意境,成为设计这座建筑的灵感。
《太平时》
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
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
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
铜炉袅袅海南沉,洗尘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641ahyl4z&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展正在意大利威尼斯展出。本次中国馆主题为“我们的乡村”,非遗文化竹艺村,就是这样一个鲜活的例子:对未来技术人文主义生活的构想不仅仅是一座建筑,而是蔓延至整个村落。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项目展示
▼总平面图
▼平面图
▼北立面图
▼西立面图
▼剖面图
▼大样图
在建筑中,随处可以见当地竹编技艺的创造性应用。比如用竹的外壳形状制作内墙的纹理,比如用竹编制作建筑的外立面。
▼模块化木构
建筑过程本身也堪称杰作——这1000多平方米的建筑,从主体建筑到室内装潢,再到景观布置,却只用了52天就全部完成。
据称秘诀在于装配式建筑,设计图纸和各项建筑材料的技术参数确定后,建筑构件全部在建材工厂‘打印’完成。
▼木构件工厂预制
这个在乡郊田野上盘旋着的青瓦房,是由轻型钢木构架支撑起的内向重叠环形青瓦屋面,70%的高预制化率也实现了主体建筑、室内、景观用时极短的施工周期。
盘旋的屋面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两个内向的院落,为室内提供了丰富的景观层次,内与外,竹与瓦,新与旧的关系被概括在“大象无形”的屋顶之下。
▼竹里室内空间
▼竹里室内场景
走进竹里,游客可以听风赏竹、烹水品茶,还能欣赏当地竹编匠人的手工艺品。
作为以当地“竹编工艺”命名的特色村落,竹艺村将周期性开展特色活动(艺术节、建造节等),竹编的制作、加工、消费在这里进行了最充分的展示和教学。
▼竹里檐下的竹编艺人
它吸引了越来越多愿意回到乡村进行艺术创作和再建的艺术家——也就是竹艺村的新村民——来到这里,与当地的原住民一起,继承并发扬在地人文特性,打造出更多更好也更多元的升级业态。
而在地势稍高处,一片竹林掩映下,几栋基本建成的建筑勾勒出竹里的未来:一个集禅院食坊、文化客栈、野奢酒店、竹艺工坊于一体的竹禅文化度假村。
▼竹里民宿鸟瞰
▼竹里民宿室内场景
竹里民宿选址在原美院宿舍处,位于竹里一期后方的半山腰上,沿东西向长条布局,与村庄对望。
▼即将完工的第五空间
这座半屋半桥的建筑是竹艺村的第五空间(生活服务中心),位于村庄中心位置,背靠林盘和水渠,面向村头公共广场和油菜花田,配置有小型停车场。
▼游客中心鸟瞰
竹里对传统建造范式的全新定义、对技术人文主义下乡村和城市问题的反思都为思考建筑在当下意义提供了参照。
走向农村建筑产业化的工厂化预制将会重新定义乡村建筑的生产流程以及对于传统建筑产业的合理升级。
通过机器人等先进产业化手段装备起来的未来乡镇产业化工厂,一旦与农村的建筑产业化结合,必将产生一个更有意义的产业化升级。
作为竹艺村的第一张名片,竹里这个与天然竹木结合建造、融合当地传统竹编工艺的建筑成了崇州乡村的一个新景点。同时,它凭借独特的设计吸引了国际关注,连续参加了两次国际建筑类展览。
从去年9月开始打造,到如今已成为一个“网红村”,不少人慕名而来,村民人均每年增收2000元以上,这里已经成了成都市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典范。
◎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美丽乡村到底怎么建?|HND实践考察报告(一)
美丽乡村到底怎么建?|HND实践考察报告(二)
美丽乡村到底怎么建?|HND实践考察报告(三)
美丽乡村到底怎么建?|HND实践考察报告(四)
美丽乡村到底怎么建?|HND实践考察报告(五)
做民宿@HND订阅号
业务咨询Tel: 0731—8513 2490
美丽乡村|传统文化|政策解读|城乡规划|建筑设计|民宿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