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夏季降温引发的建筑演变史
如果你问我有没有一个东西
贯穿古今至今仍困扰全人类
那么我一定会告诉你
是热夏的蒸笼天气!
竺可桢的雄文巨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里
将5000年的气候变化做了个划分
可以看到,夏商+春秋+秦汉+唐宋
这几个朝代的温度比现在还要高
据记载
有一年仅京城居然热死了一万多人!
面对这么炎热的夏天
没有风扇,也没有空调
我们的老祖宗是如何防暑降温的呢?
翻开历史不难发现
尽管古人没有空调
但他们通过利用自然条件、改变建筑结构
同样建造出了房屋的制冷效果
古人们的降温方式是最原始和环保的
我国古建中大多采用重檐屋顶
可以让热空气上升,大殿顶部空间大
重檐之间的空隙可以将热气发散出去
不过这个作用非常有限
且需要很高的成本,民间无法应用
古人避暑首先想到改造居室环境
建造一个类似现代的“空调房”度过夏天
这样的房间,古人称为夏房
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
包括窟室、凉房、冰室、凉窖等
但由于造价较高,只有皇家、达官显贵
才能够享受得到
▲清 | 绢本设色 袁耀《水殿纳凉图》
窟室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地下室
但比地下室更讲究
不完全是利用地下冷源的地下室
也有人工冷源
当时高级窟室内会放置冰块
以达到降温、调温的目的
窟室也是家居的重要场所
吴国公子光,在公元前515年夏天
刺杀吴王僚时
便利用了家里的窟室
但窟室的房间内过于潮湿
汉代皇宫还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
夏季用房时叫“清凉殿”
是皇家最高级避暑用房
清凉殿的制冷效果极佳
因为内置石质高级床具
盛有冰块的进口玉晶盘
有侍人站两旁扇扇子
多重降温自然凉爽舒适
唐代降温建筑称“含凉殿”
为唐朝皇帝后妃的寝殿
北临太液池,傍水而建
夏天在里面居住十分凉爽
▲含凉殿还原模型
“含凉殿”制冷手段已很先进
是通过机械装置实现的
在建筑设计上避免阳光照进来
所以显得很阴沉
当时已用水来转动扇叶
风扇对凉水吹,形成了冷气
▲唐代大明宫自雨亭复原图
殿内有循环冷水源
四边有水往下淌,形成水帘
利用水循环带走热量
宋代宫中降温设计时尚
同样出现了带有机械原理的
用鼓风机带动的“电风扇”
还采取了空气净化手段吹香风
改善“空调房”内的空气质量
明清时期,皇宫房内出现了可移动式冷源
有点现代分体空调或冷风机的味道
这种可移动式冷源,时称“冰桶”
现代人叫“冰柜”或“冷柜”
其实是贮放冰块的柜子,
上面镂空,当冷气出孔
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冷饮
另外在近水处修建宫殿避暑
对古代皇帝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承德避暑山庄正是因此产生
可古代的老百姓享受不到这么好的设计
他们只好用些土办法来降温
他们采用挖空调井来局部降温
即在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挖一深井
上面用盖子盖妥,盖子上凿孔
夏天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
没错,这就是传说中的“深井冰”!
除了局部降温
古代民间比较流行的办法是
建造类似于先秦时“窟室”样的地下室
这种房间在明代叫“土室”
有点像窑洞
“土室”类似于地道式建筑
各家的土室通过地道相连
建筑充分体现人民的智慧
南方民居的空间形态布局中
出现了“冷巷”
即通过缩小建筑间距来增大风速
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
岭南地区狭窄高耸的天井
巷道拥有自然通风
与自遮阳的双重功能
在紧凑的用地上创造阴凉的环境
冷巷被誉为岭南建筑的精髓
分为“室内冷巷”和“露天冷巷”两种
是组织自然通风的“能手”
▲室内冷巷,连接室内各房间的通道,减少生活余热
▲露天冷巷,也称“青云巷”
建筑师亦赋于冷巷以灵性
南北贯通,用阶梯垒高
一级比一级高,层次递进
连接的建筑前低后高
起名“青云巷”,取吉祥之意“步步高升“
冷巷有通风、采光、防火、交通功能
还有排水、晾晒、栽种花木等功能
冷巷截面面积较小
经过这里时风速会增大
风压会降低
与冷巷接通的较热的空气就会被带出
较冷空气就会进入补充
从而达到通风效果
聪明的劳动人民还发明了天井
天井不仅可以有效赶走热空气了
还能让潮湿的空气尽快散去
为了进一步做到防晒
加速空气流通
我国劳动人民又发明了这种
九曲十八弯的回廊
会产生穿堂风
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之后
空调房的发明解决了降暑持续性问题
但是能源的消耗也加重了地球的负担
为了解决节能的问题
出现了变频空调、节能空调
但同样需要消耗很多的能源
去解决夏天供凉的问题
空调的出现也使现代的建筑
拥有了更多的形状
跨越了更高的高度
被动房由德国提出
他们认为 “被动房” 建筑应该是
不用主动的采暖和空调系统
就可以维持舒适室内热环境的建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517x41rcr&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从建筑的设计上让房间的布局更合理
利用建筑本身实现
高隔热隔音、高密闭、低能耗
获得舒适的温度、湿度和舒适的空气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对于节能的意识更为强烈
节约成本获取舒适的环境
会成为未来建筑设计的主流
在未来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美丽乡村到底怎么建?|HND实践考察报告(一)
美丽乡村到底怎么建?|HND实践考察报告(二)
美丽乡村到底怎么建?|HND实践考察报告(三)
美丽乡村到底怎么建?|HND实践考察报告(四)
美丽乡村到底怎么建?|HND实践考察报告(五)
做民宿@HND订阅号
业务咨询Tel: 0731—8513 2490
美丽乡村|传统文化|政策解读|城乡规划|建筑设计|民宿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