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要走进亿万中国农民心里,为乡愁做点什么

导演洪晓峰 HND DESIGN 2019-12-01








87天后

一篇关于乡建频道迟到的简介

关于乡村建设

1.3万公里路途上发生的幕后故事














 一、对不起,我们对“乡建”领悟尚浅


时间退回到2019年4月14日。


农道联众第五期沙龙(东方农道承办)举办前夕,国内十几支优秀的乡建团队陆续到达长沙,共话“乡村振兴 · 运营前置”。


大阵将至,我们在紧张筹备活动执行与报道之余,征得中国乡建领军人物、农道联众发起人——孙君先生同意,抽空在朋友圈放了一张倒计时海报,这当是“乡建频道”四个字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也算是“乡建频道”的初试啼声。





在此之前,我干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我通过微信,诚恳地向孙君先生讲述了东方农道创办“乡建频道”的大致想法:“乡建频道是一个中立的、以乡建为主题的、开放的新媒体传播平台”。然后提着胆子、厚着脸皮希望孙君先生在沙龙现场赐字,同时也做好了被婉拒的准备。


我知道画家出身的先生,其作品是多么珍贵,我也知道“上午开国际会议,下午给农民开会”的先生,时间是多么宝贵。


令我至今仍心头温热并激动的是,先生当即给我回复了这样一行字:“把要写与画的内容给我,现场怕太吵,画不好”。我当即把内容工工整整发了过去。4个小时后,先生把墨宝整整齐齐拍了照,并发了原图给我,附言:原件沙龙活动给你。


这就是一诺千金、被中国农民誉为“孙君子”的先生的为人和做事。


先生对中国农民的情感和付出,先生对我们的帮助、期盼,也让我们内心更有信念去克服困难和杂念。




乡建频道丨孙君专栏丨首发文章

《乡建,一段带有罪恶感的回忆》




第二件事,我特地在百度、微信查了“乡建频道”四个字——暗喜,都还没被人抢先一步,至少我们这个名字是唯一的。


不过图一发出,很多留言却在问:啥是“乡建”?“乡建频道”是哪个台?没听过。


我只能大白话回答:乡建=乡村建设,旨在乡村振兴;乡建频道不是电视台,是一个专门往乡里跑、拍农村建设故事、为乡村振兴发声的自媒体。




《最美乡村100计划之高椅古村》

100计划是我们打开中国乡村之美的一把钥匙




是的,于大众而言,“乡建”是一个小众的词。


自我们这一代(80后)始,除非本身一直就在农村发展,一年到头,与农村产生联系最多的恐怕是“老家过年”、“扫墓祭祖”、“乡村度假”。


因为我们失去了在农村生活的必要基础:老家房子、农业技能、工作机会;或断裂了在农村生活的情感纽带:祖辈去世、生活习俗、传统文化。



《绝美冷门!汉江边十堰郊的“世外桃源”》

拍摄中一位老奶奶凝望着镜头



我们对乡村也许还残存着一些温度和情感,有很多很多原因,让我们与乡村的关系渐行渐远,空留一番“乡愁”在心头。


但“乡建”不是一个无聊的词,也不是一个孤独的词。


有一个事实是:大部分(近3代)中国人的根在农村,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也在农村。很多不同年代人共同向往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生活。正如孙君先生说:“传统不是过去,而是未来。”——我深以为然。


“我们还了解自己的家乡吗?我们还能再回到记忆中的故园吗?”(梦稀乡宿·沈楚华感言)


不知这是“城一代”的幸或不幸。



乡建频道第一部微电影

返乡青年沈楚华的故事



乡建,乡村建设,不是给村庄建好几栋房子,搞好环境美化,然后就万事大吉了。


乡建是一个大领域,近百天,我们用1.3万公里的脚步和记录,行走在中国的乡村,踏入了它的冰山一角。


目前做过的主题内容有(频道已发布,按时间序):


产业运营前置、乡村规划、古建工艺、青年返乡创业、

有机农业、民宿与乡宿、村支两委产业致富、

古村落保护、民俗文化复兴、农民精神、脱贫攻坚、

扶贫改造、乡村振兴规划、东方美学设计、

农民文化生活、村落振兴案例、“多规合一”案例

老建筑改造案例、城乡协调发展矛盾

乡村旅游、古民居调研。



教训、经验、真心感受是:越做心里越发虚,越做越感到乡村建设的包罗万象、越做越痛心村落环境和文化的被破坏、越做越发现中国农民的可爱、越做越发现中国乡村的美,越做越发现我们要讲好更多中国乡建工作者可敬的故事。


我们相信微小的进取有价值,我们相信微弱的呼喊能够引起共鸣,我们相信血汗滋润的五谷定有收获。


对不起,我们对“乡建”领悟尚浅。


很幸运,乡建频道的初心,将继续用原创作品印证。



孙君先生寄语乡建频道:

敬乡村 爱农民 守文化











二、了不起!这群有故事的乡建者



该怎样去定义“乡建者”?我从我接触到的,个人认为有两个方面:


一种是从城市去到乡村的设计师、建筑师、派驻的党政干部、有情怀的商人、艺术家、农业工作者、环保人士、专家学者、大学生志愿者等;另一种是村支书、乡贤、村民、工匠、返乡创业者、农妇等。


他们来自天南地北,身份不一,要做的工作不同,侧重物质建设或精神建设,目的都是一个,想把乡村建设得更好、更美、更富。


因此我们用最乡土的方式记录着他们的嬉笑怒骂、爱与哀愁、真情野性;如实讲述那个我们以为很了解的,事实上被曲解的中国农村。



《新知青的老家梦》拍摄时

我与沈哥在韶峰一边拍镜头,一边找木料



梦稀的“不容易”



乡建频道拍的第一部短片、做的第一个人物是沈楚华,韶山青年,返乡创业做民宿。现在回想起来,沈哥做“梦稀乡宿”挺不容易的,我们拍“梦稀乡宿”也挺不容易的。


“他想做一个能承载自己完整想法的、又能让80、90后这个群体找到一点儿时老家味道的民宿。这样一个民宿,能让游客在看故居、拜铜像之外,围炉夜话、欢声笑语,听听韶山本地人口中的主席故事,看看韶山老乡真实的生活状态。”


听上去很美好很容易吧?实际是很苦逼的。从2018年7月到2019年4月,失眠成了沈哥的常态。失眠了的沈哥干什么呢?设计师苦不堪言。杰军(东方农道·韶山美丽乡村团队设计师、梦稀乡宿主创设计师)常常半夜里被微信惊醒:“周工,你觉得那个面板用什么材质比较好?”、“怎么样才能做出更多韶山味”、“我又去乡里淘到很多老物件,哈哈”。


周工后来跟我说,他之所以“不厌其烦”,是因为他和沈哥有个共同的梦想,就是把“梦稀乡宿”做成一个自己满意的民宿作品。他们的关系超越了甲乙方的关系,几乎可以用“战友”来形容他们。



周杰军(左)和沈楚华讨论“梦稀乡宿”设计细节


微电影的拍摄,熬了整整一个多月。取景三地(
长沙、益阳、韶山)、十余个场景、素材和稿子精益求精、未收分文。但最难的不是这些。


当时梦稀尚未竣工,根本不能拍,梦稀还真的只是一个梦。想破了脑袋后,不如,我们就拍这个造梦的过程吧。把故事的跨度延伸到沈哥做这个返乡创业梦的起因,把他心里“异乡游子的漂泊无根”“农家子弟在外打拼的辛酸”用画面还原,把他辗转乡野去淘老物件的经过如实呈现,拍下他家人无可奈何的支持。


在影片最后的配音收音阶段,沈哥照着稿子用普通话念,在山上念了几遍,连他自己都觉得不是那个味。后来我们一琢磨,“你就用韶山话读吧,越土越好!”“对!本来梦稀也是要越土越好”沈哥感觉一下到位,一遍过。


在一群乡建人的努力下,梦稀“成了”。很土很美很韶山!沈哥、设计团队、匠人师傅——我们都很开心。


用真实去表达真实——就是我们想要呈现的《新知青的老家梦》。







唐老爷子的笑






《乡野龙舟江湖》让人们知道了一个叫阳山观的村

和这群具有“农民精神”的龙舟汉子




活动前,和村民们一起检查观赛场地

确保民间龙舟赛和报道顺利进行



虽然离开阳山观村只有一个月,我还是特别怀念阳山观老主任、81岁的唐玉武唐老爷子的笑。


2019年端午节前,我跟老爷子第一次碰面。当时和村民们一起在永州高溪市渡口看龙舟赛活动场地,老爷子(上图左三)走在队伍里,精神矍铄、一头银发;一件洗得发灰的蓝色国防装,领口收拾得整整齐齐,很有宗族长者范。吴佩生伯伯(比赛组织者之一)热情地介绍我:“洪记者,省里来的,专门来报道我们龙舟赛”。老爷子递过来一根烟,也不说话,只是和蔼而真诚地对着我笑。


这种温暖、亲切的笑是我的嗲嗲(爷爷)刻在儿时记忆的那种笑,看到老爷子,我就像看到了我故去多年的嗲嗲。


老爷子的慈祥气质和长者形象,想必也激起了许多人对于“爷爷”的美好回忆。





《乡野龙舟江湖(二)怒放的生命,农民的精神!》文中我们曾提到:


“70岁的吴佩生、81岁的唐玉武,既出钱又出力,联系队员、勘察水文、组织训练……30多度的烈日下,两位老人经常最先到训练现场,给村里年轻人树立了可敬的榜样。”


其实还有很多细节没来得及详细呈现:


在岸上,身体硬朗、细心低调的老爷子,总是最靠谱的那一个后勤人员:


“队员们的水有没有带够?不够我再去搬一箱。太热了不能中暑”


邻村的龙舟停到阳山观歇脚,要“保证每一个人的烟都发到位,这是礼数。”


龙舟队之间发生了摩擦,只有老爷子出面主持公道,双方才能最快时间“停火”,因为大家都服公正、仁厚的他。


在龙舟正式下水的时候,他严谨地遵循古礼,虔诚地祈佑神灵“保佑我们全村平安,年轻的发财,龙舟旗开得胜!”


在龙舟正式比赛的那天,他开心得像个孩子,用烟头点燃炮仗,为小伙子们加油助威。


大家伙练习归来,到聚餐点吃中饭,总是把每一个人都安排到位了,把宴席烟酒方方面面都张罗好了,自己再最后找个地方,随便趴两口饭。


总是站在水边第一线,不是为了看得更清楚,是在默默地守护着调皮的小娃娃们的安全。





纪录片的镜头里,老爷子总是在笑:有长者对于后辈关爱的笑、有夸奖他时腼腆的笑、有举杯畅饮时开怀的笑、有高举锦旗时自豪的笑……


坐在一众热闹、豪迈的龙舟汉子旁,我问老爷子:您还想去划一把吗?老爷子特认真地回答我:想还是想,不行了吗,80多岁了。然后笑着又补了一句:想也是空的啦。


虽然不能“再划一把”,但老爷子已经完整地给我们诠释了:“农民精神”和“龙舟文化”的真谛。这就是乡村振兴,离不开“以农民为主体”的原因!


厉害了!唐玉武老爷子。千千万万乡建者中的一个优秀农民代表,向您致敬!





何谓农民精神?自己出钱,自己出力,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一个村的精神,一个民族的故事,做了几千年,这只有农民才能做到,这就是“农民精神”。


——孙君先生评龙舟汉子







关注,就是推动力

走基层接地气,是我们的一面旗



在农村做传播,就要用最土的办法:到农民中去



通过上面不系统、偏感性的表达,并夹杂着一些细枝末节的故事,“乡建频道”的前世今生和基本轮廓算是清晰了。因为篇幅的关系,我将通过文末图文链接的办法,优选一些往期代表作品来丰满它的血肉和结构。


同时,我们开设了一个乡建频道交流群,包含了乡建频道拍摄过的主角,乡建领域的前辈大咖,乡建工作者;以及有故事想说、对乡建有情怀、面临着乡建困惑的你我他。



乡建频道交流群 · 进群二维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好友,引导加群




于我个人,这是一次温馨的回顾,一次第三方视角的复盘。我不知道通过“乡建频道”的努力,可以让多少人对乡村建设产生兴趣,让多少默默无闻的乡建者得到点赞,让有价值的乡建经验和理论得到传播,让哪些濒临破落的村落得到帮助,让那些本该发光的传统文化瑰宝得到重视。


HND东方农道创始人、乡建频道出品人胡鹏飞先生跟我说过一句话:关注,就是推动力。我们总可以为中国乡村振兴、为了我们共同的乡愁做点什么的。


好的东西是聪明人用笨的办法磨出来的。因此,“走基层、接地气”,将是我们高举的一面旗。


敬乡村,爱农民,守文化——不仅仅是我们的口号。


千万个公众号里,我们要做走进中国农民心里的那一个。



乡建频道主编:洪晓峰

2019年7月13日于长沙





 请为喜欢的文章点上“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