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分享会第二期 | 不同的空间 不同的人

铜场Tproject 铜场Tproject
2024-08-30





"


此次分享会涉及的艺术案例为大家展现了

不同的空间与不同的人之间的关系

从个人进行到一群人共同进行

再到邀请所有人...

艺术家、参与者以及公众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并且我们特别邀请到梅菲斯托艺术小组

来分享他们的策划与创作经历。


...



 
↓上期回顾↓第一期:聊一聊那些艺术界的“搬运工”



吴山专
尚龙
在本次案例分享的开始简单介绍吴山专的作品:《大生意》,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切入,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来分析吴山专实施这件作品的动机,吴山专在他“卖虾”的这件作品里扮演了一个商人,在生产者到顾客的关系中,他看到了第三个角色,也就是那个做生意的人。他曾在报纸上发表过自己的观点:“在美术馆卖对虾,即对审判美术品的法院—美术馆的反抗……美术馆的这种权利,将导致美术品……受到法律般程序的审判。”他曾坦言,当时身为前卫艺术家,每个人都已经意识到了生存的问题,也已经开始考虑到生存的必要性。 






林一林
曹珮瑜
林一林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圈的领军人物,90年代的适合他在广州成立了一个“大尾象工作组”,在当时做了很多展览和活动。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我们等一下要讲的“安全渡过林和路”。《安全渡过林和路》是他1995年做的作品,林和路是广州当时新开发区的一条很繁华的地方 他在那里用水泥块筑起一段矮墙,然后慢慢把这段矮墙从这一头挪到另一头,整个行为持续了90分钟。他把砖头一块一块砌起,又一块一块取下,把它们移动到墙的另一面。在这个过程中,他把普通的砖块变成了一堵移动的墙,并且,这堵墙本身就像一个怪物缓慢地在城市中挪动。
















谢德庆
周洁坤
 本次案例分享到的艺术家是谢德庆。虽然今年的艺术界很少再听见他的名字,但谈论到空间还是不可避免地会提到这位极具先锋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1973年,谢德庆用一部8毫米的摄影机,创作了人生中的第一件行为作品《跳楼》。关于谢德庆早期作品的资料并不多,他更为人所知的是他的五个一年计划。这五个计划分别是《笼子》《打卡》《户外》《绳子》和《不做艺术》。此次分享会着重分享了其作品《笼子》的创作过程以及展览期间的故事细节,并对于谢德庆及其作品进行了讨论。 





弗朗西斯·埃利斯
马宇琦
弗朗西斯•埃利斯给自己的职业规划就是享受⽣活,他有⼤量的“闲暇”在城市中游荡和观察,加之作为墨西哥的外来者,这种身份让他成为了⼀个始终⽆法真正融⼊其中的游离的旁观者,这也是他很多作品都以在 城市中闲逛、散步的形式展开的原因。他以⼀种诗意的⽅式将那些富有想象⼒的,概念上的感性与社会政治的本质结合起来,其创作所涉猎物包括城市空间,边境和社会结构。埃利斯的表现媒介主要是⾏为,还包括绘画、动画和素描,擅⻓创造梦境般的超现实图像。他的行为作品通常幽默十足、转瞬即逝且荒诞不经,却是高度精确的计划产物,试图以⼀种不留踪迹的⽅式去干扰特定地点的日常生活。“我花了很多时间在城市的各个⻆落溜达……很多作品的概念就在步行的时候蹦出来。作为⼀名艺术家,我的身份就等同于要在移动的环境中安置自己。我的作品是成功的纪录和指南。语⾔的创造和城市的创造在是并肩的,我的每⼀个创造是我另⼀个正在创造中故事的碎⽚,是我试图绘制的城市地图。
    
博伊斯 
翟宇辉 陆美羲
翟:我们大家都知道杜尚做了件名叫《泉》的作品,目的是为了反艺术。而博伊斯也做了件作品目的是为了反杜尚,名叫《马塞尔·杜尚的沉默被高估了》。因为在博伊斯看来,为了反艺术而反艺术其实是无效的。虽然博伊斯也反艺术但他所理解的“反艺术”并非与艺术对立,而是要扩大艺术的概念和创作活动的领域。通过激发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命力、创造力、想象力来塑造出更美好的社会即社会雕塑。1967年博伊斯为了拓展他艺术涉及的范围成立激浪派西区,并开始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学生中推广“社会雕塑”的概念。72年6月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的主题是“质问,今日图像世界”——鼓励对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批判性思考。博伊斯在展览中为“公民投票直接民主组织”设立了工作室(在这他和其他人可以就组织的方案从开幕讨论到展览结束)。在这之际博伊斯发表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概念,而且此行为也印证了其概念。所以我们会发现,博伊斯的社会雕塑和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概念其实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社会雕塑的前提必须是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艺术家了必定会形成社会雕塑。了解了博伊斯的社会雕塑和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核心观念,那么再来了解博伊斯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陆:博伊斯在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的开幕式上,发起了名为《7000棵橡树,城市造林替代城市管理》的公共艺术项目。博伊斯的计划是发动群众在市内种植七千棵橡树,并在每棵橡树旁放一个约120─150厘米高的玄武岩石条。博伊斯设定了一个文化纲领,用橡树年寿命之长,和玄武岩的坚硬壮硕作为象征,期待推动一种“人类生存空间”的美化与改造,呼吁世人追求世界的永久和平。博伊斯是试图用艺术去重建一种信仰,重建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的。他当年曾解释到:“当我们看到一棵树和一块石条时,会唤起我们这个个体参与公共计划的记忆,这个计划把自然和城市紧紧相连。精神上,我们期待整个卡塞尔市被7000个由个体自由意志装置的物件占据。”如今,在卡塞尔市随处可见的“七千棵橡树。博伊斯用狂热、勇敢而智慧的行动,把很多“不可能的幻想”变成了事实。他的观念和行动,成为当代艺术的标杆和范例,让艺术潜在的能量进一步敞开。   


ROOM TO ROOM 梅菲斯托Mephistofele

梅组(梅菲斯托艺术小组)以其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项目ROOM TO ROOM房间展为案例,分享了梅组作为艺术小组和策划团队在其中分别完成的内容以及在过程中跟不同创作者交流与合作的经历。








推送编辑 | 王晨一文字整理 | 陆美羲视觉设计 | 赵梦瑜 彭胤瑞图片拍摄 | 袁至琪现场统筹 | 周洁坤 尚龙 任超 郭楚珂 严钰凡 金冉暄 彭胤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铜场Tproject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