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那些闪耀中国的科技新锐, 群星更灿烂!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2017年,注定在世界科技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我们有幸第一次耳聪目明,听到、看到远古时空双中子星并合所产生的引力波涟漪,被人类理性思维的深刻所震撼;也目睹一个叫阿尔法元的计算机,研习围棋从零到一,彻底颠覆人类几千年的智慧结晶,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渺小。
2017年的中国学术,也波澜壮阔。既有墨子号卫星领跑国际量子通讯的喜悦,也有暗物质粒子探测器“悟空”一窥宇宙奥秘所带来的期许。在这一片热闹和惊艳的背后,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学者,在各自的领域默默开拓、前行,构筑了中国学术圈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知社学术圈联合诸多合作单位,隆重推出2017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评选。其主旨,在于宣传中国一大批杰出的青年学者,展示其亮丽的科研成果,推动科研成果的普及与转化,并激励广大青年学者学生前行。
自2015年首次举办以来,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评选活动取得巨大的成功和热烈的反响。作为体制外的、不需要自己准备申报材料的民间科技奖项,2016年的获奖者,就有8人荣获2017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并有多人荣获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和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其影响力、公信力和专业性,可见一斑。
2017年的初选,得到社会各界热烈支持,共收到数百份提名。经专家遴选,产生60名2017中国新锐科技人物如下,作为最终候选人,在2017年12月1日至12月5日期间向社会各界开放投票。新锐科技论坛暨颁奖典礼和招待酒会,将于2017年12月17日在首都师范大学北一区国际报告厅举行。
敬请投票,选出您心中的十大新锐。候选人与获奖者,都将获得知社专门定制的精美奖章及奖金。我们也将举办后续活动,帮助获奖者及候选人对接各种资源和公众。
我们郑重申明:本活动透明、公益、免费,任何网络水军拉票行为,均与主办方无关。候选人如受到任何水军骚扰,请与知社学术圈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采取反制措施,确保学术圈的一片净土。
候选人及其入选工作介绍
01 陈雨
提出纳米催化医学的新概念和新策略实现肿瘤高效、安全治疗
入选工作:Tumor-selective catalytic nanomedicine by nanocatalyst delivery, Nature Communications, 25 Aug 2017
doi: 10.1038/s41467-017-00424-8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2年获得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博士学位。荣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 Nano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提出纳米催化医学的新概念和新策略,实现肿瘤微环境响应或外场激发下的肿瘤高效、安全催化治疗。
02 程功
阐明寨卡病毒感染爆发机制
入选工作:Evolutionary enhancement of Zika virus infectivity in Aedes aegypti mosquitoes, Nature, 17 May 2017
doi: 10.1038/nature22365
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2008年获得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学位。曾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基金委重点项目支持。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Nature, Cell, Nature Micro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PLoS Pathogens 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及特邀综述。首次阐明寨卡病毒爆发机制、提出针对蚊媒病毒传染病的新型传播阻断策略。
03 程雅芳
首次揭示华北地区重霾污染硫酸盐迅速生成的化学机制
入选工作:Reactive nitrogen chemistry in aerosol water as a source of sulfate during haze events in China, Science Advances, 21 Dec 2016
doi: 10.1126/sciadv.1601530
暨南大学教授。200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环境科学专业,2007年获得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论文,首次揭示了我国华北地区(北京)重霾污染期间大气颗粒物吸附的水分中二氧化氮(NO2)与二氧化硫(SO2)的化学反应是硫酸盐迅速生成的化学机制。
04 范锡龙
提出引力波-伽马暴联合观测研究的新方法
入选工作:Probing Intrinsic Properties of Short Gamma-Ray Bursts with Gravitational Waves, Phys. Rev. Lett., 3 Nov 2017
doi: 10.1103/PhysRevLett.119.181102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200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获得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LIGO科学合作组织成员。作为第一作者,在PRL发表论文1篇;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PRL发表论文1篇; 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1篇论文,为引力波探测做出重要贡献。提出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伽马暴联合观测研究的新方法。
05 冯晓娟
揭示湿地土壤碳对水位下降的响应机制
入选工作:Iron-mediated soil carbon response to water-table decline in an alpine wetland, Nature Communications, 26 June 2017
doi: 10.1038/ncomms1597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获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提出以湿地土壤亚铁氧化过程为核心的“铁门”机制。该机制可能缓解由湿地土壤氧气含量升高而造成的碳释放,为解释和预测湿地干旱过程中的土壤碳动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06 耿雷
揭示气候变化时期大气中臭氧等氧化因子变化的奥秘
入选工作:Isotopic evidence of multiple controls on atmospheric oxidants over climate transitions, Nature, 17 May 2017
doi: 10.1038/nature2234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系,2012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南达科他州立大学化学系。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文章,利用格陵兰岛深冰芯揭示了冰期、间冰期以及气候快速变化时期大气臭氧等氧化因子的变化趋势及原因,为全面理解大气氧化能力的变化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
07 洪家旺
发现在高温下二氧化钒中存在异常的低电子热导现象
入选工作:Anomalously low electronic thermal conductivity in metallic vanadium dioxide, Science, 27 Jan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g0410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教授。2004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工程力学系,2010年获得清华大学固体力学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发现在高温下二氧化钒中存在异常的低电子热导现象,为深入研究和理解新奇材料中热输运行为提供了新的途径。
08 胡清扬
揭示挥发性元素在地球内部的循环过程
入选工作:Dehydrogenation of goethite in Earth’s deep lower mantle, PNAS, 14 Feb 2017
doi: 10.1073/pnas.1620644114
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2009年获北京交通大学光学系学士,2014年12月获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与卡耐基地球物理实验室联合培养计算材料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PNAS, JACS和Natl. Sci. Rev.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 通过发现新的铁氧化物的超氧化反应形成FeO2,揭示挥发性元素在地球内部的循环过程。
09 黄明欣
提出高位错密度调控新机理,显著提升钢铁材料力学性能
入选工作:High dislocation density–induced large ductility in deformed and partitioned steels, Science, 24 Aug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n0177
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200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2008年获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材料科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及项目负责人,在Science发表论文。提出"高位错密度调控"的新金属材料强塑性机理,使钢铁材料的力学性能获得巨大提升,达到前所未有的2.2GPa屈服强度和16%的均匀延伸率。
10 黄小青
展示二维铂基纳米催化剂的独特优势及重要性
入选工作:Biaxially strained PtPb/Pt core/shell nanoplate boosts oxygen reduction catalysis, Science, 16 Dec 2016
doi: 10.1126/science.aah6133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2005年6月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在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1年获得厦门大学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展示了二维铂基纳米催化剂在基础研究和催化领域中的优势及重要性,从理论上指导了如何通过应力调控Pt-O键强度,有效地解决了模型催化中电化学界面的瓶颈问题。
11 金贤敏
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水下量子通信
入选工作:Towards quantum communications in free-space seawater, Optics Express, 21 Aug 2017
doi: 10.1364/OE.25.019795
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2003年毕业于安庆师范大学物理系,2008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通讯作者,在Optics Express发表论文,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水下量子通信。
12 李继喜
阐明细胞炎性坏死过程中GSDMD蛋白自抑制的分子机制
入选工作:Structure insight of GSDMD reveals the basis of GSDMD autoinhibition in cell pyroptosis, PNAS, 3 Oct 2017
doi: 10.1073/pnas.1708194114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0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6年获得复旦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通讯作者,在PNAS发表论文,阐明了细胞炎性坏死过程中GSDMD蛋白自抑制的结构基础与分子机制。
13 李军
采用精确理论计算揭示复杂反应体系的“过渡态光谱”特征
入选工作:Feshbach resonances in the exit channel of the F + CH3OH → HF + CH3O reaction observed using transition-state spectroscopy, Nature Chemistry, 10 July 2017
doi: 10.1038/nchem.2804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聘研究员。200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学院,2011年获得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Chemistry上发表论文,在全维高精度势能面上采用量子动力学研究多原子反应的过渡态区域的详细动力学特征,如束缚态和Feshbach共振。
14 李隆球
发明能够在复杂环境中精准导航的智能微纳机器人
入选工作:Autonomous collision-free navigation of microvehicles in complex and dynamically changing environments, ACS NANO, 12 Aug 2017
doi: 10.1021/acsnano.7b04525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2005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10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ACS NANO发表论文,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微纳结构操作,发明了一种能够在复杂环境中精准导航的智能微纳机器人。
15 李琦
发现延迟满足而非冒险与青少年网游成瘾有关
入选工作: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n adolescents is linked to delay discounting but not probability discounting,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Nov 2017
doi: 10.1016/j.chb.2017.10.018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2011年毕业于中科院心理所,获理学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发表论文,表明冲动决策、冲动人格可能是网络游戏障碍青少年的核心认知和人格特征,为网络游戏障碍提供潜在的行为学标记。
16 李铁风
研发基于介电高弹体的高性能软体仿生机器鱼
入选工作:Fast-moving soft electronic fish, Science Advances, 05 April 2017
doi: 10.1126/sciadv.1602045
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副教授。200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2012年获得浙江大学固体力学博士学位。作为第一兼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论文,研发基于介电高弹体的高性能软体仿生机器鱼,获得广泛关注,并接受英国New Scientist专访和视频展示。
17 李越
通过近零介电常数光学介质的宏观掺杂,实现其电磁特性的调控
入选工作:Photonic doping of epsilon-near-zero media, Science, 10 March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l2672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通过近零介电常数光学介质的宏观掺杂技术,实现其电磁特性的调控,构建了一种新的非周期结构人工电磁材料设计方式。
18 林巍
揭示生物感磁和生物矿化的古老起源
入选工作:Origin of microbial biomineralization and magnetotaxis during the Archean, PNAS, 28 Feb 2017
doi: 10.1073/pnas.1614654114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2004年毕业于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生物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在PNAS发表论文,揭示出生物感磁运动和生物矿化过程起源于30亿年以前,为认识地球早期磁场和古海洋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
19 刘畅
发现SnSe晶体空穴超乎预期的大有效质量
入选工作:Unexpected Large Hole Effective Masses in SnSe Revealed by Angle-Resolved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3 Sept 2017
doi:10.1103/PhysRevLett.119.116401
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200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2011年获得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论文,通过ARPES发现SnSe晶体空穴超乎预期的大有效质量,揭示其高热电性能的微观机理。
20 刘金平
提出“相变活化电极”新思路,研制超高电压水系超级电容器
入选工作:A Novel Phase-Transformation Activation Process toward Ni–Mn–O Nanoprism Arrays for 2.4 V Ultrahigh-Voltage Aqueous Supercapacitors, Advanced Materials, 7 Aug 2017
doi: 10.1002/adma.201703463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200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2009年获得华中师范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获得2013年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2014、2015、2016)。作为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论文,提出了一种“相变活化电极”的思想,可近乎100%抑制电解液中水的电氧化,将正极电位提升40%,研制出2.4 V高电压水系超级电容器。
21 刘利民
通过新型Pt–Pd–Au电催化剂增强ORR催化活性
入选工作:Surface evolution of a Pt–Pd–Au electrocatalyst for stable oxygen reduction, Nature Energy, 10 July 2017
doi: 10.1038/nenergy.2017.1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2000年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热处理专业, 200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博士学位,2011-2017年任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荣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Energy发表论文,制备了一种新型高稳定性Pt–Pd–Au电催化剂,增强ORR催化活性。
22 刘奕群
设计新型用户交互框架,重建期望收益与付出因素模型
入选工作:Evaluating Web Search with a Bejeweled Player Model, SIGIR '17 Proceedings of the 40th 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Aug 2017
doi: 10.1145/3077136.3080841
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7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受流行电子游戏“Bejewed(中文名:宝石迷阵)”机制启发,指导设计了一个创新性的用户交互模型框架,将期望收益与付出因素重新建模,提升搜索引擎性能评价的准确性,并把现有的绝大多数评价指标纳入这一框架的范畴。该论文获得国际计算机学会(ACM)信息检索专委会最佳学生论文奖。
23 卢海舟
揭示了拓扑半金属中量子霍尔效应的“虫洞隧穿”机制
入选工作:3D Quantum Hall Effect of Fermi Arcs in Topological Semimetal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8 Sept 2017
doi: 10.1103/PhysRevLett.119.136806
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200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2007年获得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物理学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通讯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论文,揭示了拓扑半金属中量子霍尔效应的“虫洞隧穿”机制。
24 陆盈盈
通过三维泡沫铜集流体/金属锂复合物阳极稳定金属锂
入选工作:3D Porous Cu Current Collector/Li-Metal Composite Anode for Stable Lithium-Metal Batterie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1 March 2017
doi: 10.1002/adfm.201606422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20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2014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通讯作者,在AFM上发表论文,报道了一种一步合成法,改善了一般金属锂的电沉积,通过三维多孔铜集流体/金属锂(3D Cu/Li)提高了其循环稳定性,并成功应用于Li/Li4Ti5O12电池当中。
25 骆军委
在量子线中发现强自旋-轨道耦合效应
入选工作:Rapid Transition of the Hole Rashba Effect from Strong Field Dependence to Saturation in Semiconductor Nanowir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1 Sept 2017
doi: 10.1103/PhysRevLett.119.126401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在浙江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在PRL发表论文,在量子线中发现强自旋-轨道耦合效应。
26 钱天
首次在固体中观测到三重简并费米子态
入选工作:Observation of three-component fermions in the topological semimetal molybdenum phosphide, Nature, 19 June 2017
doi: 10.1038/nature22390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和2006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和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通过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实验,首次在固体中观测到三重简并费米子态,突破传统的狄拉克、外尔和马约拉纳费米子分类。
27 秦成峰
发现寨卡病毒关键毒力突变位点,揭示小头症出现原因
入选工作:A single mutation in the prM protein of Zika virus contributes to fetal microcephaly, Science, 28 Sept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m7120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200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2010年获得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英国牛顿高级学者。荣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 eLife等发表论文,发现寨卡病毒关键神经毒力位点突变,揭示大流行期间小头症出现原因;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Immunity, Cell Stem Cell, Cell Res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建立寨卡病毒体系统研究体系,发现系列抗寨卡病毒候选药物。
28 邱春印
首创声子晶体的谷输运,实现无障碍传输
入选工作:Observation of topological valley transport of sound in sonic crystals, Nature Physics, 26 Dec 2016
doi: 10.1038/nphys3999
武汉大学物理学院教授。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2009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Nature Physics发表论文,首次在经典波体系探讨并实现“谷电子学”的对应。
29 史大林
发现因大气CO2上升而引起的海洋酸化抑制束毛藻的固氮作用
入选工作:The complex effects of ocean acidification on the prominent N2-fixing cyanobacterium Trichodesmium, Science, 27 April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l2981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200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2011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地球科学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以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新氮”贡献者——束毛藻(Trichodesmium)为对象,通过系统性的实验室机理探究和海上现场实验,发现因大气CO2上升而引起的海洋酸化抑制束毛藻的固氮作用,且该负效应随着海水中铁浓度的下降而加剧。
30 孙衍刚
发现痒觉传导通路中的关键节点
入选工作:A central neural circuit for itch sensation, Science, 18 Aug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f4918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获北京大学生理学及生物物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理学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发现痒觉传导通路中的关键节点。
31 谭斌
证明基于有机催化实现形式上的芳烃C-H的不对称官能化可行
入选工作:Organocatalytic asymmetric arylation of indoles enabled by azo groups, Nature Chemistry, 02 Oct 2017
doi:10.1038/nchem.2866
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2001年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Chemistry发表论文,证明基于有机催化实现形式上的芳烃C-H的不对称官能化是可行的,打破了之前芳烃C-H官能化必须金属参与的传统观念。
32 田怀玉
揭示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动物源性传染病的调节机制
入选工作:Interannual cycles of Hantaan virus outbreaks at the human–animal interface in Central China are controlled by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PNAS, 25 July 2017
doi: 10.1073/pnas.1701777114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讲师。201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PNAS发表论文,揭示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动物源性传染病的调节机制。
33 王浩华
实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数目的1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纠缠
入选工作:10-Qubit Entanglement and Parallel Logic Operations with a Superconducting Circuit,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3 Nov 2017
doi: 10.1103/PhysRevLett.119.180511
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199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2006年获得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论文,实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数目的1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纠缠。
34 王秀杰
发现长链非编码RNA参与水稻生殖发育
入选工作:A long noncoding RNA involved in ric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by negatively regulating osa-miR160, Science Bulletin, 15 April 2017
doi: 10.1016/j.scib.2017.03.013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获南开大学生物学专业学士学位,2004年获洛克菲勒大学生物信息学专业博士学位。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论文,揭示了osa-etm160在水稻中的作用,并指出具有eTM的lncRNAs在特定发育阶段对miRNAs的影响。
35 王仲平
实现分子间信号传输、成功构筑分子原型器件
入选工作:Conformation-based signal transfer and processing at the single-molecule level, Nature Nanotechnology, 18 Sept 2017
doi: 10.1038/nnano.2017.179
南昌大学青年教师。2016年于南昌大学获得微纳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论文,以分子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取向为信号载体,实现了分子间的信号传输并成功构筑了分子逻辑运算及分子摩托的原型器件。
36 魏巧玲
研究听音辨鼓问题,通过敲打鼓面发出的声音辨别鼓的形状
入选工作:Dynamical spectral rigidity among Z2-symmetric strictly convex domains close to a circle, Annals of Mathematics, 31 May 2017
doi:10.4007/annals.2017.186.1.7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副教授。2003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2013年在巴黎第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法国尼斯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4年加入首都师范大学。与合作者在Annals of Mathematics发表论文,研究了“听音辨鼓”问题,即能否通过听敲打鼓面发出的声音来辨别鼓的形状,证明了“具有Z2对称性的有限次光滑的近圆区域具有谱刚性”, 是在该古老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在光滑乃至有限次光滑条件下得到了目前国际公认的最好成果。
37 吴戈
制备超纳双相结构铸就近理想强度超强镁合金
入选工作:Dual-phase nanostructuring as a route to high-strength magnesium alloys, Nature, 05 April 2017
doi: 10.1038/nature21691
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及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员。2015年6月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15年11月获得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制备出近理想强度的超纳双相结构超强镁合金。
38 肖云峰
提出混沌辅助的光子动量快速转换的新原理
入选工作:Chaos-assisted broadband momentum transformation in optical microresonators, Science, 20 Oct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o0763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2002年和2007年分别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士和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Science, PNAS, PRL, AM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在混沌光学微腔及生化传感等领域多次实现突破性进展。
39 邢立达
首次在琥珀中发现恐龙化石
入选工作:A feathered dinosaur tail with primitive plumage trapped in mid-cretaceous amber, Current Biology, 19 Dec 2016
doi: 10.1016/j.cub.2016.10.00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2016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在Current Biology发表论文,首次在琥珀中发现恐龙化石。
40 严钢
从线虫神经网络图谱预测与运动功能相关的神经元
入选工作:Network control principles predict neuron function in the Caenorhabditis elegans connectome, Nature, 18 Oct 2017
doi: 10.1038/nature24056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05和2010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学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利用网络控制原理成功预测了与线虫运动功能相关的神经元,并得到实验证实。该研究成果为探索神经环路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分析手段。
41 杨旭东
通过无溶剂非真空沉积方式制备高效率大面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入选工作:A solvent- and vacuum-free route to large-area perovskite films for efficient solar modules, Nature, 06 Sept 2017
doi: 10.1038/nature23877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别研究员。199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2005年在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研发一种无溶剂、非真空的新沉积方法制备甲基铵卤化铅钙钛矿薄膜,助力大面积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制。
42 伊成器
拓展了表观转录组学的新方向
入选工作:Base-Resolution Mapping Reveals Distinct m1A Methylome in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Encoded Transcripts, Molecular Cell, 26 Oct 2017
doi: 10.1016/j.molcel.2017.10.019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2010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荣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Cell Stem Cell, Molecular Cell,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著名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高影响力论文。这些工作报道了一系列新颖的表观基因组检测、编辑技术,同时在“表观转录组学”这一新兴领域开拓了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研究新方向。
43 游雨蒙
发现了一类具有优异压电性能的分子铁电材料
入选工作:An organic-inorganic perovskite ferroelectric with large piezoelectric response, Science, 21 July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i8535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200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2010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通过系统的研究,创新性的发现了一类具有优异压电性能的分子铁电材料,解决了困扰分子压电材料的百年难题。
44 于浦
通过离子液体门首次实现调控氧化物薄膜氢和氧离子及光电磁特性
入选工作:Electric-field control of tri-state phase transformation with a selective dual-ion switch, Nature, 31 May 2017
doi: 10.1038/nature22389
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200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2011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通过离子液体调控,在氧化物薄膜中首次实现对氧离子和氢离子的双重调控,改变材料的光、电和磁等性质。该工作不仅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在电致色变及电调控磁等应用方面具有重大潜力。
45 喻志阳
首次指出普通晶界可以存在有序超结构
入选工作:Segregation-induced ordered superstructures at general grain boundaries in a nickel-bismuth alloy, Science, 06 Oct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m8256
厦门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2006年清华大学材料系本科毕业,2011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突破传统物理冶金界对普通晶界结构的认知,首次指出普通晶界可以存在有序超结构。
46 张弛
开创摩擦电子学新领域,突破摩擦纳米发电机实用化技术瓶颈
入选工作:Universal power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Nano Energy, July 2017
doi: 10.1016/j.nanoen.2017.05.027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2004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2009年获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no Energy发表封面文章,突破了摩擦电管理与实用化的技术瓶颈,实现了利用人体和环境中的微机械能,为小型移动电子和无线传感器提供可持续电源。
47 张健
为结肠癌恶性转移的治疗开辟新的方向
入选工作:Peptidomimetic inhibitors of APC–Asef interaction block colorectal cancer,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24 July 2017
doi: 10.1038/nchembio.244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近8年来带领课题组一直从事针对重大疾病的精准靶标识别和药物发现研究,重点致力于全新靶标的First-in-class药物突破。以通讯作者在包括Nat Chem Biol, Chem Rev, Am J Hum Gen等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引用超过3800次,H因子为33。2017年以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发表论文,设计发现结肠癌转移靶标APC-Asef的首个药物先导化合物MAIT-203,为结肠癌恶性转移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48 张杰鹏
在重要工业混合物分离纯化方面取得突破
入选工作:Controlling guest conformation for efficient purification of butadiene, Science, 16 Jun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m7232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200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应用化学专业,2005年获得中山大学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报道了配位聚合物多孔材料设计、合成、气体吸附和相关机理,在重要工业混合物分离纯化方面取得突破。
49 张立军
理论设计无铅双钙钛矿类卤化物
入选工作:Design of lead-free inorganic halide perovskites for solar cells via cation-transmutation, JACS, 23 Jan 2017
doi: 10.1021/jacs.6b09645
Cu–In halide perovskite solar absorbers, JACS, 21 April 2017
doi: 10.1021/jacs.7b02120
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03年毕业于东北师大物理系,2008年获吉林大学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荣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 上发表系列论文,基于材料基因的思想,利用自主研发的JUMP2材料设计软件包,从理论上设计了一系列无铅双钙钛矿类卤化物材料,为实现无毒钙钛矿光电器件指引了新方向,部分设计材料已被实验合成印证并应用于光电器件。
50 张晓升
采用铅笔在纸上“画”出高性能纳米摩擦发电机
入选工作:Penciling a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on paper for autonomous power MEMS applications, Nano Energy, March 2017
doi: 10.1016/j.nanoen.2017.01.053
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200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获得北京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Nano Energy发表论文,提出一种超低成本微能源制造技术,采用铅笔在纸上“画”出高性能纳米摩擦发电机,并成功实现液滴定向输运自供能微系统,推动了微能源采集技术的实用化和功能化。
51 张志勇
实现栅长5纳米的碳纳米管晶体管,提升其性能至理论极限
入选工作:Scaling carbon nanotube complementary transistors to 5-nm gate lengths, Science, 20 Jan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j1628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199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电子系,2006年获得中科院物理所凝聚态物理博士。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实现了栅长为5纳米的碳纳米管CMOS晶体管,将晶体管性能提升至由测不准原理决定的理论极限。
52 赵一新
实现常温下稳定化全无机CsPbI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入选工作:Bication lead iodide 2D perovskite component to stabilize inorganic α-CsPbI3 perovskite phase for high-efficiency solar cells, Science Advances, 29 Sep 2017
doi: 10.1126/sciadv.1700841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长聘副教授。200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0年获得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论文,通过采用(110)晶面取向的双氨基2D钙钛矿在室温下成功稳定化全无机CsPbI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并获得当前基于CsPbI3材料的太阳能电池的最高光电转化效率。
53 赵远锦
引领胶体光子晶体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
入选工作:Bio-inspired self-healing structural color hydrogel, PNAS, 6 Jun 2017
doi: 10.1073/pnas.1703616114
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200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1年获得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工学博士学位。荣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作为通讯作者,在PNAS,Science Advances,JACS,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Reviews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引领胶体光子晶体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
54 周斌
揭示(干)细胞在器官发育与组织再生过程中的起源或命运
入选工作:Enhancing the precision of genetic lineage tracing using dual recombinases, Nature Medicine, 13 Nov 2017
doi: 10.1038/nm.4437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200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临床医学系,2006年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近一年来,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Medicine, J Clin Invest, Nat Commun, Cell Res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5篇研究论文,采用细胞示踪技术揭示特定细胞在器官发育与组织再生中的起源或命运。
55 周亮
利用低结晶度氧化铁纳米颗粒提升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
入选工作:Low-crystalline iron oxide hydroxide nanoparticle anode for high-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 Nature Communications, 06 March 2017
doi: 10.1038/ncomms14264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昆士兰大学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研究所荣誉副教授。200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 2011 年获得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制备出低结晶度氧化铁纳米颗粒极大地提升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
56 周伟杰
可通过诱导内源肝脏干细胞减缓肝纤维化进程,并治疗肝纤维化
入选工作:HGF/R-spondin1 rescues liver dysfunction through the induction of Lgr5+ liver stem cel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7 Oct 2017
doi: 10.1038/s41467-017-01341-6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200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技术专业,2011年获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化细胞所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发现利用蛋白分子HGF与Rspo1联合注射可通过诱导小鼠内源Lgr5阳性的肝脏干细胞,减缓肝纤维化进程,并对已形成的肝纤维化有治疗作用。同时,在临床病人肝纤维化样本中也发现并分离了Lgr5表达阳性的肝脏干细胞。
57 周向锋
高压下合成稳定的氦钠化合物
入选工作:A stable compound of helium and sodium at high pressure, Nature Chemistry, 06 Feb 2017
doi: 10.1038/nchem.2716
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教授。2001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2009年获得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Chemistry发表论文,创造出稳定的氦钠化合物,改变现代化学的基本认知。
58 周艳
发现磁斯格明子的形成机制及电流驱动新奇物理效应
入选工作:Skyrmion dynamics in a frustrated ferromagnetic film and current-induced helicity locking-unlocking transi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3 Nov. 2017
doi: 10.1038/s41467-017-01785-w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空间物理专业,2009年获得瑞典皇家工学院微电子与材料物理系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近三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论文共四篇, 相关工作开辟了以新型纳米磁结构作为信息载体在高密度存储与低功耗集成电路中逻辑运算应用的方向,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他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在磁阻挫系统里发现磁斯格明子的形成机制及电流驱动新奇物理效应。
59 朱书
研究肠道免疫和微生态互作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入选工作:Nlrp9b inflammasome restricts rotavirus infection in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Nature, 21 Jun 2017
doi: 10.1038/nature2296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专业,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通过研究肠道免疫和微生态互作的分子机制,为肠道相关疾病比如感染,炎症,肿瘤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60 朱智涵
利用涡旋光子亚光速传播直接证实量子波函数的物理实在性
入选工作:Quantum twisted double-slits experiments: confirming wavefunctions’ physical reality, Science Bulletin, 15 Sept 2017
doi: 10.1016/j.scib.2017.08.024
哈尔滨理工大学特任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论文,利用涡旋光子的亚光速传播特性直接证实了量子波函数的物理实在性。
敬请投票,选出您心中的十大新锐。候选人与获奖者,都将获得知社专门定制的精美奖章。获奖者也将获得中国硅酸盐学会提供的奖金。我们也将举办后续活动,帮助获奖者及候选人对接各种资源和公众。
2017年12月1日至12月5日期间向社会各界开放投票。评选在知社网站同步进行,更多信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以获取,或访问http://conf.scholarset.com/risingstar/vote。
新锐科技论坛暨颁奖典礼和招待酒会,将于2017年12月17日在首都师范大学北一区国际报告厅举行,敬请关注:http://conf.scholarset.com/risingstar/vote。
指导与发起单位
战略合作
合作媒体
扩展阅读
联系: service@scholarset.com 或微信ID: scholarset
回复“目录”或“分类”,浏览知社更多精华。长按二维码识别,可以关注/进入公众号进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