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德华异质结的“层间激子”都是“层间”激子吗? ǀ NSR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科学杂志社 Author 《国家科学评述》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将两层不同的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垂直堆叠,可以形成“双层异质结”,其中的第二类型能带结构促使了空间间接激子,即“层间激子”的产生。然而这些激子的共振峰能量相似、难以辨认,因而存在许多误判与争议。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形成这些“层间激子”的电子和空穴是否是由不同层贡献的?

                         
最近,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者(武可,钟红霞,袁声军教授,张顺平教授和徐红星院士等)在《国家科学评述》(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发表研究论文。他们以WS2/WSe2异质结为例,结合光谱分析和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异质双层中堆叠角度依赖的激子的波函数分布在单一原子层内,跃迁偶极矩也基本平行于原子面。

实验表明,WS2/WSe2异质结中的新出现的激子峰(~ 1.35 eV)对堆叠角度具有强烈的依赖特性(下图b),符合所谓“层间激子”的特性。进一步,研究者通过动量空间的偏振光谱分析,发现该激子的辐射跃迁偶极矩主要是平行于原子层面内的(下图c),而且不依赖于堆叠角度。

(a) WS2/WSe2异质结的光学照片;(b)异质结中低能新激子峰的峰位随堆叠角度变化的依赖关系;(c) 动量分辨的新激子峰的荧光成像。

研究者:

(1) 进行了能带分析和带边态初步分析,结果显示1.36 eV 的跃迁是Γ-K间接跃迁;

(2) 对比了全能谱的吸收、带隙对堆叠角度的依赖规律和实验结果;

(3) 确认激发态联合态密度在1.36 eV 的值是零;

(4) 对该激子的波函数分布进行了分析(见下图),发现参与复合跃迁的电子和空穴均来自于WS2材料,而真正意义上的层间激子跃迁强度很低且位于近红外区间(1.06 eV)。这与实验结果相吻合,更正了文献中的一些错误指认。

(a) WS2/WSe2异质结能带结构;(b, c) K-K (b) 和Γ-K (c) 跃迁的电子、空穴分布;(d)异质结的吸收光谱和激发态联合态密度;(e) 1.36 eV激子的电子空穴在实空间的分布。

该工作为范德华异质结与光学结构的耦合提供了重要参考,为范德华异质结光电器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参与该工作的还包括华中科技大学钱立华研究员,郑州大学史志峰教授以及武汉大学的张晨栋教授。此项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项目的支持。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论文原文。

扩展阅读

 

NSR综述:湿化学方法合成用于电催化反应的二维金属催化剂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量子机器学习中对抗样本的普适性 | NSR

毫米波通信:基于时域数字编码超表面的新系统|NSR

Polar or nonpolar?杂化钙钛矿的“极性之争”,是时候握手言和了 | NSR综述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