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过法考这座小桥

青法平台 青法在线 2020-12-09


作者简介:

Johnson,某双非一本法学院学生,没有勇气考研的保研党,推免至中南大法学院。好美食、摄影、喝茶、吹水,佛系备考选手,2019年法考客观题218分,主观题132分。


“法考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盖房子。”

——钟秀勇 




一、  引言:我所理解的法考 


法考,是法学生的一件大事。


每年夏天,图书馆的景象蔚为壮观:放眼望去尽是蓝色屏幕,同学们在高高堆起的辅导书之间夹起刘海、戴着耳机、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在书上圈圈画画、嘴里不时念念有词……


尽管法考备考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亦不赞同司考/法考是“天下第一考”的说法。法考,全称“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它只是一场为获取法律职业“入场券”的通过性考试而已,我们不需要通过夸大考试的难度来凸显自己的成就。相信凡是对法考真正的内容有所了解的人,对网传的某些段子都会一笑置之。


我所理解的法考,对法学本科生而言,应该是一次“毕业考试”。虽然我们国家并不把通过法考当作法学本科的毕业条件(在一些国家是如此),但是将法考当作一次对法本学生基础知识和法律应用能力的集中考察,可能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定位。记得在大一的时候,我曾经翻阅过一套教材的辅助练习题集,在序言中,编者说道:“法学专业的学生系统学习四年过后,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应当是顺理成章和轻而易举的事情,事实上,情况不是这样,只能表明某些同学平时的专业学习还浮在表面。”[1]事实上,在本科阶段,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通过法考虽然不是“轻而易举”的(总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去准备),但经过了合理的准备与付出,通过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针对一般的法学本科生来说)。


因此,我愿意把法考看作一座小桥。它不是高不可攀的山峰,也不是深不可测的峡谷,它只是通往法律职业中一小段有点挑战的道路。不必过于焦虑,不必如临大敌,大多数人只需要选择踏实地走过去,继续新的旅程,没有必要在这上面过多地驻足。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走路方式。愚认为,法考备考的节奏安排、老师和资料选择也是如此,它们都具有较强的个人色彩。本篇“经验贴”旨在讨论法考所呈现出来的一些新特点和备考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呈现个人对这些问题一些浅薄的认识,以期对后来人有所助益。文中观点仅供参考,若有不足,敬请指正。

 

[1] 引自中国人民出版社“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配套辅导用书“练习题集”的“编写说明”。



二、  我的备考时间线和总体规划


对在校生来说,大三下学期是较好的复习备考机会。按我校法学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大部分同学会在大三上学期将学分修完,大三下开始就没课了,方便进入全脱产备考的状态。五月之前,我选择了脱产学习英语,“五一”放假以后又开始准备推免事宜(阅读专业书、准备材料、申报夏令营等),因此法考复习开始得比较晚。参考了往届师兄师姐的经验,我给自己估计的底线是100天左右的准备时间。在开头须提请各位注意的有两点:第一,这一时间主要应该是适用于有法学本科基础及能够脱产备考的同学,对非法本和在职考生是不够的;第二,100天只是作为一条时间“底线”存在的,绝无鼓励大家减少时间投入之意,而是供时间紧迫和同时准备其他事项(留学推免等)的同学参考。


大型考试的备考都需要一个慢慢进入状态的过程,这也是一个了解考情、制定和调整计划安排的过程。这一点在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准备中都有比较强烈的感受,从开始到进入较好备考状态,短则数天,长则一月。由于在本科学习当中我提前了解了一些法考的老师和课程,选择老师并没有花费我太多的时间。如果对法考机构、老师等没有了解的同学,建议提前预热,比较不同机构老师的课程,找到自己喜欢的授课风格,并且为自己找到一个较为合适的学习环境(如自习室、图书馆),尽早进入状态。对于时间宽裕和基础薄弱的同学,建议还是较早(3-4月)开始准备为好。至于要不要报班的问题,我没有报班的主要原因还是时间比较松散,难以挪出整块时间去封闭,对自己的自制力和知识基础也比较自信,所以选择自学。周末班的话,就我身边同学来说,感觉效果并不太好,不推荐。封闭班值得考虑,在我们一起备考的线上自习室里,参加封闭班的同学每天备考时间几乎要比我多4-5个小时,他们班级也会拿到比市面上更靠谱的模拟题,如果有这种条件可以考虑参加。所以这个问题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总的来看,报班与否和是否通过并没有明显联系(可以商榷)。


 (一)客观题部分

总的来说,我的备考历程其实是比较佛系的。开始备考的时间就比较晚,开始看法考书和视频大概是在5月中旬。6月22日之前,我在准备民商法专业推免、写课题论文的过程中,就结合法考书籍和课程慢慢过完了民法和民诉的精讲书课。这个阶段的进展实际上比较缓慢,回头看来,这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就成了我的“预热”过程。6月22日以后,我就进入了脱产备战法考,加速复习的阶段。许多同学此时已经进入二轮复习,虽然时间紧迫,我还是坚持将刑法、刑诉、行政法的精讲课和书过了一遍,后面的三国法、商经法、理论法则用了二轮(冲刺卷、精粹、一本通)的课程,回想起来应该是比较正确的选择。因为部分科目往年的课程我大略听过一些(作为平时的补充和以及期末复习的需要),所以各个科目我基本都选择了自己熟悉的老师,没有花太多时间在纠结老师的选择上。


我不赞同因为时间紧张就放弃主要科目的精讲,尤其是在当前的法考越发细致和重视理解的背景之下,精讲能够比较系统地建立起知识的框架,老师们在这一阶段的讲解也会注重原理的讲授,便于理解。其实如果不是偷懒贪睡导致时间不太充足的话,我可能会把商经也过一遍精讲,因为商经现在也考得越来越细,分值越来越大(大有“C位出道”的阵势)。但我过的速度比较快,因为听精讲课的目的主要还是系统地把知识扫一遍,清理盲区,所以比较熟络的板块就很快的听过去了。语速较慢、视频带字幕的课程,我有时会用到3倍速(如老钟)。【这里推荐一个Chrome的插件:Video Speed Controller,可以自由调节视频播放速度】


个人认为,就记忆效率而言,配合书看视频优于配合书听音频优于单纯看书,因为看视频有三层信息的刺激(书本、音频、字幕),音频则只有两层,单纯看书很容易走神。其次,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快语速会更让人保持紧张和专注,记忆效率会比较高。当然,在没能及时理解和比较困难的部分,也要减慢速度停下来想一想,及时理解和解决问题。一个关键的心态就是不要想着以后回看和以后再理解,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会再回头看原来的视频和错题了。


这样进入状态以后,一天一般能听掉十几个小时的课,加上做题的时间,进度还是比较快的,所以我每一科都没有停留太多时间(刑法6天,刑诉5天,行政法5天)。由于开始得晚,在B站看到弹幕刷的日期从几个月前慢慢追到几周前的感受是很奇妙的,大有一种“奋起直追”的感觉。但是话说回来,精讲固然好,也要注意到整体的进度,对计划做灵活地调整:在7月份,我发现再学商经理论卷已经来不及也没有必要,我就直接跳过精讲进119的课和书了。理论法的课时更长,所以我果断换成考前一本通,事后证明都没有什么问题。后期计划调整加快进度之后,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知识产权法这些在学校学过不久还热乎着的课程,基本就不需要听课,快速扫过了。三国法的课程2天过完,配套题目比较多做得稍微慢些,商经加上理论的课总共是5天的时间,因为马峰老师一本通只有7节课,第一轮的听课到7月15日就全部完结了,理论法剩下的部分主要还是通过做题来巩固。


相较于听课,我觉得做题还是更重要的。只听课不做题,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因此我的基本想法是:听课快一点,做题慢一些。即使一眼就能选出答案的题目,还是要借此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包括但不限于:看准选是选非、画简单的法律关系图、标出每个选项的依据或者错误之处……事实上,如果能够琢磨清楚题目所涉的考点,能力的提高会比单纯刷题快得多。前期跟课程的时候我主要是做各个老师配套的真题书,它们配有比较详细的解析,对理解掌握非常有益。


一开始我采取同步做题的办法,即当天听完课就做当天的题。后来发现,很多老师会把真题拆解成知识点在课上讲授,加上对应知识点刚刚听过,即时做题就起不到很好的检验效果。所以我又调整了计划,延后两天做当天课程对应的题目,既避免浪费宝贵的真题,也能够起到检验、温习的作用。7月20日前,我终于把所有科目的配套真题都做完,并且回顾了一下前面的错题,第一轮复习就算完成了。


因为8月上半月要参加一个活动,我的备考时间少了16天。估算了一下,我只能把第二轮拆成两段,在7月下旬完成刑法刑诉和民法民诉的二轮,等8月下旬回来完成其他的科目。7月下旬回家按部就班完成了刑法刑诉和民诉背诵卷的听课,但感觉也没有很明显的效果。民法觉得没有必要再听课了,就多做了两次模考,分数还算理想,心总算是放下一些。


8月下旬回到学校,周围已经是考前冲刺的氛围了。因为刚回来没有状态,我就连着三天做了套题模考,针对有问题的点做回顾,接着做了商经和刑诉168模拟题。这期间也因为社团等方面有一些小插曲花了几天的时间来应付,实际上备考时间并不太够。最后几天跟上各个老师的考前聚焦,匆匆忙忙就迎来客观题考试了(我是8月31日场)。


 (二)主观题部分

主观题的备考穿插着预推免的准备和奔波。9月22日前因为推免以及其他一些事情,状态有些不在线。直到9月26日我才回到图书馆开始认真准备主观题。主观题使用的教材主要是《案例分析指导用书》,各个老师也会出相应的冲刺教材。


在知识面上,主观题没有太大的障碍,备考的重点主要放在适应题型、训练答题模式上。主观题的困难点主要还是在于知识点的掌握和答题的逻辑(后述)。本科的基础在主观题的答题上还是比较有帮助,加上无心插柳柳成荫,8月参加的活动也给了应对主观题很足的底气。由于时间所限,我就没有把每一道题都完整地写出答案,而是做了十几个重点案例(一些老师有圈画范围),这一部分会对照答案认真校对和琢磨答题语句的组织;其他案例就在案例书上圈画、写关键词回答,再阅读答案和解析,主要是训练提取题干和答中采分点。


视频课程方面,我选择看了刑法、民诉、行政法的课程,民法、刑诉、商经则看了答题方法部分。主观题各科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但总的来说还是需要以练题为主,听课在这一阶段效果不太理想(当然和时间有关系)。十一以后就开始背诵理论法“中特”的内容,最后几天的重点大都放在背诵上。这一阶段不得不说还是有畏难和懒惰的情绪,尤其是刑诉、商法的练习量比较少,后来考试最没底的也恰好是这两科(所以我选了行政法)。




二、  变革:客观题考试的特点与应对


众所周知,自2018年始,“国家司法考试”改革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考试方式、题型有了一些变化。除此之外对备考而言最应当研究的主要是考试的风格、难度和考法变化。当然,对于新法考的考向与风格,各机构和老师已经有过不少解读,在此我主要想总结一下个人感受比较突出的几个动向,供各位参考。


 1. 新法考的几个动向

法考相较于司考最大的改革应该就是机考了。随着机考而来的还有题目顺序随机、分两天上机考试和不公布题目答案三项举措。形式变化的背后潜藏着考试风格的变化,对应试备考还是有一些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在应考策略上对这些动向加以考虑。


客观题考试分两卷,每卷100题,满分150分。这100题由单选、多选、不定项组成。18年与19年单选题都是50题,每题一分,多选与不定项共50题,每题两分。不同的是19年多选题调整到了40道题,不定项较之18年随之减少5道。应该说,不定项的难度要高于多选(做题技巧的适用空间受限),因此19年调减不定项的数量是对考试难度的微调。整体来看,多选题的权重最大,是考试的重头戏。应该说,单选题属于基础分的范畴,应尽量减少失分,而不定项选择题属于整体的拔高项目。多选题的得分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是否能够通过。因此,在备考的中后期就必须重视多选题的训练。在做套卷的时候,要格外关注多选题的正确率,总体正确率要区分单选多选加权计算,避免出现正确率的虚高。当然,一般从前期以基础知识和单选题为主的备考过渡到多选题时会错得很多,此时不用气馁,需要主动去挑战和适应,宜早不宜迟。此外,适应用电脑答题自然不用多说,需注意的是客观题机考中各科的题目顺序是打乱的,这要求我们具备思维的灵活性,即在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答题逻辑当中切换(跳脱)的能力。多做几次训练就能慢慢找到这种节奏。


分两天考试、不公布题目和答案都曾引起比较大的争议。本文不作价值判断,只分析它们给备考带来的影响。首先,分两天考试倍受争议,反对的主要观点典型如两套卷子难度、考点可能存在偏差;如果没有偏差,前一天与后一天的题目就可能有相似性,后一天考试的人具有信息优势等等。但是就19年的情况来说,我并未见到9月1日和8月31日的通过率有明显区别的现象;就同学们的体验来说,难度也相似,多出一天时间对备考的影响也基本可以忽略,所以其实没有必要过多担心场次对备考的影响,后一天考的同学注意不受考完的人的影响即可。唯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分两天考试实际上将一次考试的总题量扩大到了200题,对重点、热点以及押题有“稀释效应”,老师和考生都很难靠重点热点命中太多的题目,因此猜范围乃至押题变得更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重点变得没有那么突出,随机性比较强。同时呈现的特点还包括,有少部分8月31日场出现的题目在9月1日出现了“姊妹题”,也就是大考点相同,但变换层次考察的情况。理论上说,前一日考试的参考意义是很大的。但是即便如此,要在两场考试短暂的间隔当中完成题目回忆、专业分析和针对性的准备还是很难的,命中的概率也很小,因此不建议在这方面动太多心思。


其次,不公布题目和答案确实给备考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回忆题目不够准确,不同机构整理的题目有的差异很大,有些题目经过了二次加工,偏离了考试的真实题目;另一方面,由于对题目的理解乃至学术观点的不同,不同机构和老师给出的答案可能会有出入,官方不公布答案使得考生无可适从。有些观点就认为法考回忆题目不靠谱,建议做司考的题目,也有相反的观点。个人认为,由于法考的风格较之司考有了较大的转变,做新题感受新风格还是很有必要。相比于18年的兵荒马乱,19年各大机构有了经验,回忆题的准确度应该会上来。近五年司考真题虽然参考价值有所下降,但是考点总体变化不大,2020年备考的话仍必须参考。


接下来是一些实质性的变化。就考试的总体风格来说,近些年确实有比较明显的改革动向,我将其总结为案例化、实务化、综合化三大特点。当前正处于改革的探索和过渡阶段,这三个特点未来一定会进一步加强,务必重视。


第一,案例题比重明显增加,司考中的“法条题”几乎绝迹。这也就使得整体的难度有所上升,背口诀就能通过考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方面,法考更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记忆条文的能力,甚至可以为你提供相应的规则素材,你所背的口诀很有可能就写在题干里!另一方面,记忆要求并不是被取消了,而是更为精细,对期限等数字记忆需要精准。因此,即便用口诀辅助记忆,也要注意口诀的完整还原,不应遗漏细节。在题目方面,刑法、民法等实体法题目早已完成了案例化,每一道题目都是一个小小的案例分析;刑诉、民诉等程序法也已经跟上,相信今后案例题会成为法考的绝对主角,建议大家在本科学习当中就要注重案例分析的思维。


第二,部分科目大量改编指导性案例、公报案例以及经典案例出题,体现出法考的实务化色彩。指导性案例等实务案例成为法考题目的素材,这要求我们要把备考的目光扩展到丰富的案例资源中(很多老师已经引入),以及训练运用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和法学方法论解决实践争议问题的能力,这与近些年国内各大高校来强调案例教学的趋势十分契合。不仅如此,针对某些学术界和实务界有较大理论争议的问题,法考也不会回避,加上不公布答案的做法,使得备考存在一定困惑。建议同学们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结合所跟老师的观点,选择合适的理论立场。


第三,相关性较强的学科(如民法商法,国私民诉)开始综合出题,学科融合趋势加强。应该说,目前这一融合还只是体现为分别设置选项的“糅合”阶段,即不同学科共享题干、分设选项,但以此趋势,今后将可能会出现将多个学科结合,考察学科间关系和衔接的“综合”考点,值得备考当中特别留意。由于目前法考培训大都分科,学科融合还很难做到,因此需要自己“留个心眼”。最后,从考试的技术风格来说,“重者恒重”和“新法必考”的规律也需要辩证看待。如前所述,两场考试的“稀释效应”使得重者恒重的效应有所下降,重点固然重要,但在一场考试中传统重点往往会显得不太突出。同时,对传统重点的考察也变得更加灵活。加之采取题库组题的机考形式,使得法考规避押题热点成为可能。新法考察率确实很高,但是怎么考察却是一个问题。尽管老师讲到了新增的考点,上场时与题目考察的方向也常常会有偏差。这就是所谓猜“题材”容易,猜“题目”很难的情况。对此,还是需要放下靠押题和只复习重点的心态,回到扎实备考当中,在精讲轮尽可能扫清盲区,以避免考试考到一些“冷门”考点。对重要的、新增的知识点要尽可能深入,辅之以真题模拟题的练习,不能看过则已。


提示这么多变化的目的不在于吓唬大家,只是请大家要做好攻坚克难的心理准备,能够提前做好一些基础的铺垫。比如2021、2022年法考的同学们可以在本科学习的过程中就注重案例的研习(例如正在被推广的“鉴定式案例分析”),关注指导性案例和学科前沿进展,同时注重学科基础原理的理解,让法考备考“顺理成章”,而不是“从头再来”。客观题的通过率是比较高的,只要认真花时间学到位了,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并且,虽然宏观趋势有明显的动向和改革,但是各学科命题是有着路径依赖的,变化不会十分剧烈。在微观层面,每个学科考察风格、重点和形式的稳定性都比较强。各个老师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都是备考的专家,因此还是按照老师的指导来学比较好。我在这里不作太多展开,也不好对市面上各个机构和老师评价太多,就提供我所选择的老师供各位参考吧。


民法:钟秀勇老师,特点是授课风趣轻松,又不失理论深度,注重民法原理的理解,用较多案例从不同角度阐释知识点的应用,法言法语,能够应对民法深入考察的需要。民法值得投入多一点时间,虽然近两年分值下降,但民法典出台后应该会有较大的比重。值得推荐的还有刘家安老师,非常专业,听他的课也是一种享受。他在cctalk有开收费班,但价格稍贵,课时也很长,时间和金钱充足的朋友可以考虑。


刑法:柏浪涛老师,特点是专业严谨,讲课和书都非常扎实,深度足够,对重难点章节讲解详细具体。喜欢采用“模型”来理解运用知识点。刑法也值得投入较多时间,这是一门需要深入理解、理解透彻的科目。


商经:鄢梦萱老师,特点是考点精准,重点明确,讲得清楚,编的书表格图表都非常清晰。由于商经法重要性日渐上升,记忆性和技术性又强,需要倍加重视,她的课程完全足够。


理论:马峰老师,特点是课时负担很小,应考技巧独到,讲解清晰不罗嗦,时间投入产出比很高。客观题理论法不需要投入太多时间,反而是需要多做点题。

民诉:戴鹏老师,特点是把民诉用最简单、最容易理解的方式讲授出来,是便于记忆和掌握的“技术流”,主观题课程也挺不错。


刑诉:左宁,特点是讲得详细,讲解原理,不断引导学生重复和温习,能够带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应对客观题考试足够,应对主观题可能略有欠缺,加上课时稍有些长。主观题由于时间有限,我转听了向高甲老师的“佛脚”,也是不错的。


行政:李佳老师,网红老师,特点是授课用心独到,能够跟上考试深度和趋势,把行政法讲得很容易掌握,微博还有关于指导性案例的解读等素材补充,非常值得选择的老师。


三国:杨帆老师,人称三国女王,讲课清晰,一直是大部分人三国法的首选老师,应对考试完全足够。

_


 2. 重新出发:新形势下的几个备考建议

说了这么多宏观层面的特点和建议,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些客观题备考的具体问题。首先说明,备考的目标并不是单纯应对客观题,而是需要“主客一体”加以准备。目前多数老师的讲解已经渗透了主观题的知识,核心在于要把知识点理解到位并用起来,能够在脑海里将知识形成框架并能够大体复述,不能只满足于选对选择题。关于主观题的备考方法部分我在后面再做介绍。


客观题备考的基本方案是拿全单选的基础分,重点做好多选题,不定项尽量多得几分。我建议法学专业的同学开始备考前可以拿到2018或者2019年的法考真题(回忆版)做一遍,不用太在意分数的高低,主要是体会法考与本科阶段掌握程度的差异,也是推动自己进入复习备考状态的好办法。


单选题对应的是前期、基础知识,很多分章节的真题书都是以单选题为主,多选题和不定项选择题放在后面。在听课之后的2天左右去完成相应章节的题目效果比较好。前期训练要注意不能积压题目,做题的速度要跟得上听课的速度在后期组卷训练之后,正常难度的卷子错题应控制在10个左右,这样才能保住40分的基础分值。(有一些机构出的模拟卷难度畸高,需要注意)通常第二轮复习开始就应该大量地训练多选题,而不是等到“背完之后”。多选题往往串联一个学科的多个知识点,在使用中形成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在考试中,多选题也是决定是否通过的重点,正常难度卷子错题必须控制在15个内,也就是保住约50分的分值,最后再加上不定项尽量做对几个,总分就能够过90,这是通过的目标。一般来说,能够在真题模考中拿到65%左右的分数就足够通过了,我在考前训练的时候会以70%为目标,尤其是我比较擅长的卷二,这是想拿到较高分数的目标。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谨慎刷题,不要陷入“真题偏差”之中。这是我套用“幸存者偏差”的概念来描述的一种常见现象:由于做过了某道真题,再遇到它时会有或清晰或模糊的印象,以至于不需要过多思考就能做对的情况。因为老师在上课时会把经典真题当作知识点来讲解,甚至指出相应陷阱,导致我们很多时候在做题时会感到很容易,误以为自己已经理解到位了,实际上并未达到相应层次;还可能是由于分章节真题书的题目基本取自历年真题,当做过、特别是做错某道题之后,经过订正、看解析,我们实际上已经对这个考点甚至答案都有了深刻的印象,到后期组卷训练的时候,再遇到这道题就能够轻而易举的选出答案。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正确率的虚高和对自己水平的错误估计,当真正遇到新的陌生题目的时候就容易踩坑,这也是我认为做题重要但不能机械刷题的原因之一。如何防止“真题偏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呢?我建议的办法是好好利用有限资源,“咀嚼”真题。遇到熟悉感强甚至记住了答案的题目,不要选出正确答案就跳过,应该去琢磨这道题背后的考点,通过给选项做改错练习、标出法律依据等方法深入理解;以及运用答题技巧做对的题目,如遇到某些选项有疑问(联想不到对应知识点)但能够做对(有更正确的选项或者用排除法)的题目,要记录下模糊的点,做完详细地进行订正。理解深入之后,经常能遇到“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题目,不同年份的题目虽然题干、答案完全不同,可是你就能够感受到命题逻辑的相似性,这种感受是非常愉悦的。概言之,做题不在多而在精,动脑而不是只动手,用少量的题目达到思维体操的效果,才是性价比最高的备考方案。


关于备考的科目顺序,一般都是“先实体法后程序法”“先理解性后记忆性”。我是按“民法—民诉—刑法—刑诉—行政—三国—商经—理论”的顺序进行复习的,与大部分人有一点点不同之处就是我把诉讼法放在对应的实体法之后,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学习,在学程序法的时候偶尔能够链接到实体法的一些知识上,在法考改革强调实体程序结合的背景下应该有些意义。不过,科目顺序也没有过多讲究,我看到有些同学在纠结复习的顺序,实在没有必要。2020年法考可能影响备考顺序的是“民法典”和刑诉法若干司法解释的出台,因此也可以先学刑法、行政法,对短时间备考并没有太大影响。


至于要不要整理笔记的问题,我个人的做法是不记。理由有三:第一,笔记并不是学习和记忆所必须的东西;第二,笔记主要起到提纲挈领和提炼重点的功能,方便背诵,但现有的体系已经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各种背诵版),因此笔记的功能可以被替代;第三,记笔记太耗时间,特别是对于有些强迫症、又晚开始备考的我而言。要制作比较完善的笔记,花费的时间足以将学习的内容再快速地扫几遍了。所以我选择了用笔圈画,以及用荧光笔标记的方法,有时候就在书上记几个字辅助记忆,不另外制作笔记。怕自己记不住的部分,多反复念叨几遍、多踩几次坑就记住了。当然因人而异,整理思维导图式的笔记引导背诵也是很好的做法,只供参考。



四、 深度:主观题考试的特点与应对


今年的主观题考试比较有意思。民法热得冒泡的“让与担保”没有命中,只打了一个“以物抵债”的擦边球;刑法案例中洪某作恶多端,罄竹难书;刑诉没有考证据,而是考了法律法规汇编中没有的《监察法》与刑诉程序的衔接……因为主观题的回忆真题比较好找,这里试着结合19年的实例,分析一下主观题的特点和动向,再聊聊我所认识的主观题备考方略。


 1. 2019年主观题考情回顾

主观题考试,由四道必选题和两道选做题组成,机考答题有网页版的法律法规汇编,同时配发纸质版。第一点要说的就是配发法条了。在我看来,配发法条已经让主观题变成了一个半开卷的考试,考试的意义就不在于法条的记忆了,它所代表的是更为灵活、强调法律适用的考察方向。一言以蔽之,只有知道法条在哪里的人才能翻得到法条,更进一步说,那些法条上没写的东西才是半开卷考试的真谛,案例化、实务化、综合化同样也是主观题的特点,这就是面向现实的、法律适用的常态。2019年法考主观题就体现了这些特点。例如,民商民诉综合题第1问问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这似乎是一个民诉法的问题,但实际上它并不出现在《民事诉讼法》或是《民诉解释》的规定当中,而是规定在《合同法解释(一)》第24条;第2问问“以物抵债”协议的效力,恰恰是学界和实务中争议较大的问题,我国法律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需要我们从合同效力的一般规定和民法法理加以分析,答案应该是部分开放的。再有如刑诉法第3问,答案规定在未收录入法律法规汇编的《监察法》第34条;第4问问法院按照认罪认罚从宽规定作出从轻判决是否合法,亦是《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未曾规定的问题,需要从法律原则的角度作出推理。由这些题目当中可以看出,法律法规汇编为我们答题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熟悉现有规范体系,快速找到相关规范,以及运用法学方法论推导结论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前者可以通过一个法条串讲课程来解决(刘家安老师在考前做了一个法条串讲的直播,帮助非常大),后者则尤其体现法考的深度,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并且,如果不熟悉法律体系的情况,还有可能用错法条,例如有同学回答民商法案例的第4问时,翻阅到《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并据此回答,殊不知这一规范已经被18年新出台的《夫妻债务司法解释》所修改。此外,大部分人主观题考试的时间是十分紧张的,19年考试答题系统中的法律法规汇编又非常卡顿难用,因此指望翻法条来查找题目答案的做法,是不太可取的。


法条的主要功能是答案形成的前提下减少论证的负担。主观题答题不是单纯给出结论,而是需要对结论的形成进行论证(大部分情况下就是法律适用的三段论)。19年备考过程中,网上曾就“答题是否要写法条依据/法条序号”有过很大的争论,我觉得这是一个伪问题。事实上,如果我们记得法条的大致内容或者知道法条在哪里、能够快速翻到,援用法条答题既能够确认自己答案的正确性,又能够有效减少论证负担,自然是一件好事;如果我们并不知道哪里有法条,或者知道没有法条可以直接解决题目中的问题,我们自然也不可能去写出答案的法条依据,这种时候只能是依照法理或者是从知道的规范当中去推论,自行组织答案。唯一成问题的是,我们模糊地知道有一个法条对应着题目中的答案,却记不太清楚它的位置或者具体内容,是否需要去查找法条并组织到答案当中。这是考试策略的问题,我认为:只要不影响正确答案的输出,法条只是在论证上有所帮助的,不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即可;如果影响正确答案的输出,知道法条大致所属位置的,应该果断去查并写入答案。考试时的每分每秒都十分重要,务必要用到刀刃上,不需要打磨精致的答案。


值得关注的第二点是主观题综合性的显著加强。最典型的学科是刑法,不同于18年分小题设问的方式,19年的刑法案例题采取了“一句话”的设问方式,在长达1000余字,涉及多个行为人的多段案情之后直接要求考生“按照案情顺序分析各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包括罪名、共犯、量刑情节和法定刑,以及观点展示都要涵括在内。这种设问的书写量很大,我考试时写了3000多字,事后回顾可能还缺失了好几个观点展示。因此,如果没有事先掌握组织大段答案的方法,遇到这种题目就很容易“抓瞎”,打字慢的人更是十分吃亏。所幸有好几个老师在考前都提示了可能会采取“一句话问法”,因此才有了心理和技术上的准备。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道完整的案例分析,需要对文中所涉及的各个罪名都具有足够的敏感性,具体地说就是犯罪构成要件的熟练和案情特征的快速提取,这种时候不可能通过查《刑法》法条去做,只能是凭着训练积累下来的“题感”。与此相类似的是18年的刑诉题目,要求考生对案例中的各类证据作分析。既然刑法、刑诉法都可以这样出题,其实别的科目也完全可以。虽然题目所涉考点并不算冷僻艰深,但是对短时间提取信息、组织答案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要回答好这类题目,平时是需要多进行“大案例”的练习的,这也就进一步说明主观题训练的重要性。综合性加强的另一动向是学科之间的融合,这一点在客观题中已有端倪,在主观题中体现得更为突出。民法、商法和民诉法已经连续两年综合在一道案例题当中,今年还考察了破产重整对于民诉程序的影响,这同样是实践提出的问题。未来可能也会继续这样的趋势,强化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融合。


第三点启示与客观题相类似,前文也已有阐述,即法考常在指导性案例、公报案例、经典案例中改编题目,风格接近实务与社会热点。19年的行政法案例即改编自最高法指导性案例第59号,如果读过这一指导案例要旨或听过李佳老师的带读就能够做对几个小问;刑诉法案例素材也是改编自19年社会热点案例“王成忠案”,该案中出现的管辖争议就成为了这一题的第一小问。这提示我们需要关注指导性案例的裁判观点以及社会热点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加强案例分析的能力。当然,猜“题材”容易,猜“题目”很难,法考更是有反押题的倾向。“押中”和会做其实也是两回事,但借热点案例的机会思考法律问题,本身也是对自己思维的训练和基础知识的检验。与此相对照的是,《案例分析指导用书》虽然为我们提供了训练的重要素材,但它本身可能并没有押题的意义。


主观题到底考什么?至此我觉得可以归结为三点,即对规范体系的熟悉、对制度原理的理解和分析案例的熟练度。


 2. 应对:主客一体&专项训练

主观题考察的三项能力,前两者其实是在客观题准备的阶段甚至在本科学习当中就应该习得的,这是输出答案的基础。现在各个机构、老师都在提“主客一体”,在准备客观题的过程中就做好了主观题的知识铺垫,并不需要大家提前做单独的准备。主观题考察的知识板块实际上比客观题要窄,主要强调的是考察的灵活性和深度,因此客观题学习打下的基础一般来说是足够应付主观题的需要的。(比较特别的是理论法,客观题几乎不用复习“中特”,但主观题第一题的“中特”是需要背诵的,推荐马峰老师的课程,简洁扼要,背诵负担也比较小)所以大家在考完客观题后,尽快地开始准备主观题就可以了。主观题的准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是答题模式的习得,第二是规范体系的熟悉,第三是案例分析的“刻意练习”。


第一部分,答题模式的习得几乎每个老师都会在主观题冲刺课的开头讲授答题的方法和技巧,花一点时间听一听就可以。一般来说,“涵摄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是答题的基本逻辑,但答题的语句结构可以作适当简化,使要件特征和法律效果在整个叙述中只出现一次,即:(1)直接回答题目设问;(2)将案件事实与对应的构成要件结合起来写;(3)写出依据的法律规范或者理论;(4)得出法律结论。(具体可以参照钟秀勇老师的“小蓝本”,照着写几个答案体会这种写法)可能这里又有人会提到“是否需要写法条序号”的问题,我觉得考试中在第(3)步准确写出所依据的法律规范,是非常出彩的,体现了作为一个法律人的严谨性。事实上只要练得多了,常用的法律条文自然了熟于心,无需刻意背诵。当前法考的要求可能未达到这一程度,所以考试时不需要写出准确的依据,但在平时练习的时候可以留意这一方面。还要注意的是,法考阅卷的模式与高考比较接近,主观题答题和阅卷的根本逻辑一定是采点给分。答出正确答案(结论是A)是采分点,点出题目挖好的陷阱(结论为什么不是B)同样也可能是采分点。建议大家在训练时各科都要挑出几个案例认认真真答题,对照答案和解析好好修改自己的答案,留意参考答案的表述和对采分点的择取,来打磨自己答题的语句,找到大体的答题感觉。


第二部分,规范体系的熟悉,前面已经提到主客一体和法条串讲课程两项应对方法,除此之外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用、多练习,这与第三部分实质上是一体的。


第三部分,通过“刻意练习”来提高分析案例的熟练度。这是主观题备考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写起来”。做案例主观题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像考试一样完整地去答题,一种是以关键词回答为主的“刷题”。在主观题备考时间分配上,建议大家可以大致分成三份,用每天至少1/3的学习时间来完整地答题,并且对照答案解析认真订正,这种训练虽然慢,但对答题能力的提升是最快的;第二个1/3的时间用来听一下老师的课程,主要是解题方法,后期可以再减少这一部分的时间,主要用来背诵理论法的内容;第三个1/3的时间用来“刷题”,即不写出详细的答案,分点写出关键词和简要依据,主要是训练解题的准确度和熟练度,有时间的时候,可以把一些刷过的题再拿出来写。多说无益,只有反复练习和琢磨才能习得案例分析的技巧。做题的主要材料是往年的真题、《案例分析指导用书》和老师编写的模拟题,我主要是用指导用书来做完整答题,各个老师的模拟题我则以关键词答题为主。大家可以用word文档版的指导用书答题,便于修订的同时也可以训练自己的打字速度,跟上主观题的节奏。各机构的模拟答题系统也可以使用,但他们的改卷可能并不太“智能”,甚至答案存有错误,需要各位注意鉴别。




 五、 走过去:备考过程兼论心态调整


备考状态的进入和保持,以及心态的调整是在课程之外的一项重要课题。我用“走过去”来描述法考的备考历程,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少些焦虑、多些平静,其实它并没有太多困难之处,只要脚踏实地做好了备考的一步步,通过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前面已经说到了“预热”,接下来想说的是备考过程中的一些小小的tips:


备考是脑力劳动而不是体力劳动,这是我这一整篇啰啰嗦嗦的文章最想表达的主旨。自己的思考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学习的计划、时间的分配安排,都是由自己实践,再适当调整的结果,可不要把自己当成刷题和背书的机器了。感觉有些人是把备考变成了体力劳动,诸如刷几千道题就能过之类的说法,我觉得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懒。类似的还有在资料问题上犯“松鼠症”,在微博搜集大量资料,事实上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还有就是就像老钟说的,不要在(法考)上面“盖房子”,我们没有必要对法考观点进行太深入的研究,没有必要用很多时间在不同老师的观点对错上撕扯,这不是备考该做的事情。


备考要能坐得住,也要劳逸结合。要沉得住气,少玩手机,外出游玩的活动也尽量减少,把法考当作自己一段时间的生活主题。每天学习的时间因人而异,但在脱产备考的情况下,每天至少6-8个小时的有效时间(实际时间可能要10个小时左右)应该还是必要的。其实论备考的绝对时间我不算多的,一些报班的同学能够达到一天13个小时,我一天最多10个小时就坐不住了。不过适度紧张即可,别把自己逼疯了,多给自己找点乐子。比如我在备考期间最常做的娱乐活动就是骑着自行车到处喂猫,还有像点个奶茶、外出吃饭之类都是可以的。我暑假的生活规律一般是早上8点多起床,9点多到图书馆,晚上11点左右走,中间有吃饭的时间,也会经常起来走动、打水。每两三天的傍晚我会去游一次泳,因为久坐看书、看电脑屏幕脖子会特别酸,游泳能够有效缓解我颈椎紧张和头疼的问题。很多人也买了把笔记本屏幕架高的支架,能够抬起头来看屏幕,避免长时间伏案,值得入手。运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调整紧张的情绪状态,强身健体,避免生病。备考期间调整好自己的身体非常重要,尽量多喝水、多睡会儿,不要感冒,不然为了多那一两个小时损失两三天的备考时间,还是不值得。还有,虽然是脱产备考,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偶尔打断备考进程,所以在时间安排上也要留出预备量。


备考当中的互帮互助也是很重要的。我们高中的校长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我们几个就读不同高校的高中同学组了一个法考备考群,这个群在法考期间就成为了闲聊吐槽、吹水和偶尔分享备考信息的地方,遇到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也能够在群里讨论、互相解决。相互之间的陪伴同行也是备考路上宝贵的回忆。大家也可以与志同道合的备考伙伴们拉一个这样的群,至少也会给备考带来精神上的支持。



_



还有一个App叫番茄Todo,它有计时番茄钟和时间统计的功能,在需要用手机又怕影响状态的时候可以用它锁住手机,只开放一两个白名单应用。它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自习室”,我们也组了一个自习室,在里面可以看到自习室其他成员的学习时间,每天早上起床打开一看,朋友都学习了一两个钟了,起床动力立马就有了;看到别人学习的时间,也会提醒自己不能松懈了。我备考开始得比较晚,每天也起得晚,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处在追赶前人进度的状态中,还好我不太在意时间和进度差,只是有些紧迫感,没有造成很大的焦虑。

 

(番茄Todo的学习时间统计)


要特别提示的是客观题考后、主观题考前的这个阶段,这个时段容易松懈,因为客观题考后很多人觉得自己是过不了,所以连主观题书都不敢买,等到9月7号成绩出来才匆匆开始准备资料。放松几天当然有必要,但是也要注意控制一个度,因为法考还没真正结束,而玩比起学习还是轻松多了。除此之外也就没有太多要提醒的了,相信大家应考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了。



六、 结语:法考的前前后后


“司考”改革为“法考”的这两年,虽然题目总体来说是变难了,但通过率(尤其是各大高校法学院)大多却有所上升,这或许就是许多人所说的“改革红利期”。许多觉得自己过不了的同学也“出乎意料”地过了,司法部究竟有没有给考生们“放水”,如果有,放了多少,我们都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到的是,法考近两年的通过率确实不低。在我认识的同学中,也不乏以很短时间备考甚至裸考就通过的例子。或许在辛辛苦苦努力了大半年的同学们看来,这似乎有些“不公平”;不过,他们也有很多要做的事情,例如考研、出国留学等等,窃以为在此前提下快速备考不失也为一种高效的方式,参加考试就是多一次机会,在当前通过率较高的背景下,没有必要放弃这样宝贵的“红利”。按坊间传闻,通过率可能还要再高几年。我非常建议大家好好准备,尽早通过,因为未来法考一定是会越来越难的。两种模式各有优劣,采取哪种只是结合个人情况的“战略选择”,对于法考最好一次过的大部分同学来说,还是建议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做好两轮以上复习,将法考各个主要科目的知识点系统过一遍,并辅之以题目训练,才能应对日渐“升级”的法考。


我始终认为,在法考备考这样一个“系统性工程”当中,自己才是“总设计师”。法考备考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别人的秘笈对你不一定适用。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因此别人的经验始终只能是作为参考。法考成绩出炉之后,各个平台大有“付出过的人排队谈体会”的景象,现在大概最不缺的也就是经验贴了。而其实备考最需要的是行动,在行动中观察、评估、思考并调整才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备考方案。但凡大考,考的其实是人,在备考的过程中慢慢“懂得”考试的本质和规律,应对它才能够游刃有余。我深知这篇经验贴能够为各位起到的帮助也有限,只希望大家在这其中或能获取一点灵感,影响备考的几个小小细节,把整体效率再提高一点点,就足够了。最近疫情肆虐,大家都躲在家里,2020年法考的同学如果没有别的事情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开始复习了。此外是我经常被师弟师妹们问到的一个问题,本科学习特别是大一大二的时候,可以为法考做什么。就像引言中所说的,我觉得在大一大二的时候不需要特意为法考准备什么,也不用把法考当作一个坎总是放在心上。我们所能做的主要还是学好专业课,打好专业基础,这样法考的时候会省心省力得多。法考与本科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本科时很多课程的考察(如期末考)还主要是背诵,但法考更强调应用。没有反复用过的知识其实是不灵活的,因此我们在学专业课的时候,可以拿司考法考的题目来练练手,还可以多关注指导性案例等实务素材。平常多动笔做做案例分析,学学当前热门的“鉴定式”案例分析,对法律思维的养成也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够走过法考这座小桥,学有所成,逢考必过。


附录:各阶段资料的选取和老师的选择

推荐阅读

考研上岸线上讲座——人大法大篇

令人心动的plan:您与青苗共成长

法律人绝版精品书,你来我就送

干货!数百位法学名校研究生的备考经验,全在这里了 !

法考什么科目可以不听课自学?

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主题篇幅体例

本文责编 ✎金钟罩

本期编辑 ✎田   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