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进行文献精读、泛读?
除了阅读文献本身,我们应该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文献管理制度,然后严格执行。
目录 |
0. 序
1. 两分钟就可以完成的文献泛读
2.可能是最简单的文献精读方法
3.怦然心动的精读文献收纳整理法
4.最高效的阅读,是边写边读
5.要点总结
00
序
后台总是收到很多私信问如何高效阅读文献,这个问题我一直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我一直不知道大家认为怎样才算是高效阅读:10分钟一篇文献算是高效阅读吗?一天看20篇文献是高效吗?
我觉得都不是,我认为阅读时长,篇数和效率并不直接相关。
依据我的经验,我认为,文献高效阅读应该能满足以下四点内容:
- 拿到一篇文章,能够快速决定这篇文章的阅读策略是泛读还是精读
- 精读文献时,时长较短,并且能够做简单的笔记,把握必要信息和重点内容
- 读完文献进行写作的时候,不会无从下手
- 读完文献很久之后忘记了,但是凭借模糊的记忆和良好的整理习惯,可以找到原文
这些要求看起来好像很难做到,但是实际上我觉得有关科学研究的阅读,并不是考察我们的记忆力的一种阅读,更多应该是考察我们信息检索,收集和管理的能力。
科学研究的阅读,和应试阅读或者休闲阅读是不一样的,应试阅读更多要求我们记忆背诵和理解,休闲阅读是为了放松,看完就忘无所谓陶冶身心最重要。
而科学研究的阅读,除了阅读文献本身,我们应该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文献管理制度,然后严格执行,这样才可以在阅读时更好地提取相关信息和重点内容,在阅读结束的哪怕是多年之后,让这篇文献依然可以被我们检索到,并为我们所用才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 “如何高效阅读文献”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难回答。
我自己的这套方法已经沿用了一年多了,是我发现的能够满足上面所说的四点的,较为高效的文献阅读和管理方法,使我在后续的分析数据和论文写作中,省力又省心。
而且由于我用不同的平台去阅读文献(手机ipad是ios系统,电脑是win10),所以我认为这个方法其实是可以推广给大家的。
如果你想要将所有自己读过的文献和笔记整理好,但是不知道怎么整理,文件夹总是乱糟糟的;英文文献读很久,想要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文献读完就忘了,到老板提起来的时候才隐约想起有这么一回事,但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文献读是读了,但是不知道怎么用在自己的文章里...
01
两分钟就可以完成的文献泛读
我读文献的流程是这样的:搜索→泛读→下载→精读→整理笔记→开始写作。
假设大家已经搜索到了一篇或者多篇文章,我建议大家不要着急把所有文献都下载下来,先泛读,这一步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进行。泛读之后觉得有用再下载,这样可以避免你下载很多没有办法好好整理入库的文献,后面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
泛读我认为读题目和摘要就足够了,建议大家可以开两个窗口,一边是网页,另一边是翻译软件(如图)。
浏览器和翻译软件大家按自己习惯选用即可
这样,直接把文章的摘要复制到翻译软件上,用2到3分钟的时间把中文扫一扫看完,就可以作出一个基本判断:本文对我接下来的研究有没有帮助。
如果有,那就将这篇文章下载下来,如果没有,就不需要,如果答案是不确定,那就再看一看你认为重要的部分,以我看文献的粗浅经验来看,摘要通常是一篇文献最精华的部分,如果看完题目和摘要都还是不确定这篇文献有没有用,那大概率就是对自己没有用的,但是有时看完我认为比较重要的Introduction的部分,说不定会改变主意。
我是医学生,其他学科可以按学科的要求进行泛读,像我知道一些工科的朋友会先看看图表,文科的同学会看看应用理论之类等等,但是泛读不要占用太多时间,因为这个阶段只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本文对我接下来的研究有没有帮助。大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泛读方法,
有一些文章是必须要下载下来进入下一步精读的。
1) 导师给你发的文章。
导师要你看的文章通常都会有他的用意,也是符合你课题目前进度和要求的文章。读之前先想导师让你读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让你了解研究背景?学习研究方法?了解实验过程和步骤?参考相似研究的实验结果?
2) 含有这个课题的关键词的系统性综述文章系统性综述文章(Systematic review)
系统性综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系统性综述一般已经包含了系统性的文献搜索,像我做的是空气污染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那这篇<Exposureto air pollu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ing across the life course–a systematicliterature review>,我就可以循着这篇文章所分析的文章,在文末的参考文献列表去找到更多跟我这个课题相关的文章。另外,通过文章中可能出现的表格,我也可以分析现阶段我们这个领域做这个课题的方法有什么先进和不足的地方。
3) 研究的课题和你一模一样的文献,就不赘述了。
将这些文章下载下来之后,下一步就是精读文献。
02
可能是最简单的文献精读方法
很多同学跟我说的一个困惑就是,看得很慢,如果一边翻译一边看的话,做了很多笔记,但是很疲惫,看到后面就已经把前面忘了,觉得英文文献读不进脑子里。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给自己一个正反馈的机制,没有一个明确的“我读完了我懂了”的感觉,如果一篇文章要泛读精读重点读看好几次的话,记得是记得了,但是一天估计就过去了。
为了克服这种困难,我改良了我导师教我的一种高效读文献的方法,就是一边看一边摘录信息——对于需要通读全文的非综述类的文章,我会用一个Excel表来简单记录“这几十篇文献说了什么”。
这个表头你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调整,务求做到如果你有需要,看这个表格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回到原文去翻找你所需要的信息。
图片是我的其中一个表格,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参考。
表头和内容因研究方向而不同,供参考
一般来说,我的表头会有:第一作者,年份,题目,数据类型,样本量,实验仪器,实验时长,统计学方法,实验误差,实验缺点,还有一两句话的实验评论。
这一两句话的评论就是你看完之后对这篇文章的评价,因为是你自己的笔记,所以可以写“还不错”、“这什么”、“十分满分我给十二分”、“这个实验结果(不)可信,因为…”之类的非常口语化的评论,只要确保自己多年后回头看看得即可。
通过快速阅读,找到你需要的信息就好了。做这个摘抄的时候其实是逼着自己将有用信息摘录下来的一个过程,因为每一篇文章都只占用一行的空间,所以在摘录的时候,我会尽可能精简自己的摘录,精简摘录的过程其实也是阅读思考的过程,而这个表的第一行表头的位置,也会随着我的阅读篇数的增加而在不停更新。
后续如果有再更新自己的精读文章的话,也可以把表格再更新一下,简单来说就是再加一行而已。
如果英语基础真的很差的同学,还是建议用电脑看可以开两个窗口,一边是pdf阅读器,另一边是翻译软件。不用在意自己的读法如何,这个阶段只要把信息摘录下来就好。
当你对这个方法熟练了以后,通常对一篇英文文献做一个简单的摘抄不会超过20分钟,快的话10分钟就结束了。8小时可以“读”24篇文章。
摘录做完之后,就会有一种“这篇文章我读完了”的感觉,即使看完二三十篇文章,早就忘了前面几篇是说什么,再看看这个表格也可以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在讲什么。这样就避免了我段落开头说过的那种“虽然读了一整天文献,但是感觉自己什么都没记住”的感觉。
另外,在摘录的过程中,如果我看到了有用的信息,我还会做的一件事是划重点。
我一般用两种颜色来划重点,红色表示接下来论文写作时会用到的内容,黄色表示这个信息要配合后续搜索(当后续搜索完成了,会再用黑笔打勾表示完成,如图)。
黄色代表这篇文章后续要去看,黑笔打勾表示已经去整理好了
通常如果这个内容重点比较模糊,我不确定之后再回看这篇文章这个部分会不会回忆到这个重点是为什么画的,我会在旁边加上一句表示“画重点的目的”(见图,我是用ipad pro的onenote写的,没有ipad的同学可以用阅读器上的comment之类的功能实现)。
简单快速的划重点和笔记
一定要注意这里的重点指的是,你看到的认为后续写作会有用的信息,才是重点,不然全都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
P.S. 设备方面,我读文献用的软件是onenote,这个软件在各个平台都可以用,同步做得比较好,阅读完的文件也可以直接保存到Onedrive。我比较建议大家都用pdf来阅读和保存,喜欢纸质版的朋友可以用纸质版阅读和做笔记,之后扫描成pdf保存。我觉得纸质版的问题在于保存有难度,加上没办法轻松地检索到自己的笔记,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多熟悉一下电子版阅读软件。
大家其实可以看到我的笔记其实做得很简单,但是这样读文献会比较轻松。天下精读文献,唯快不破,因为读文献本身不是目的,读文献最终的目的就是写文章,所以要让信息为自己所用。不要让“读文献”这件事占用太多时间,读到怀疑人生,反而消耗了太多精力和时间,消磨了自己做学术的热情。
这种摘录+划重点的笔记方式是我自己实践过最快速,最简单方便,也是最有效率的笔记方法,喜欢用其他笔记方法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或者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
03
怦然心动的精读文献收纳整理法
一篇文献,绝对不是你像上面那样读完就结束的,我认为,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我推荐大家一定要做好的是文献的收纳和整理,这个对于后续的写作和之后对于项目的follow up都至关重要。
我搞科研也没有搞很久,但是我目前发现比找文献更麻烦的,是去找自己读过有印象也引用了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文献管理软件崩了,自己没做好文献插入等等)而找不到的文献(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光用文字很难去描述我是怎么做文献的收纳整理的,下图是我收纳已读文献的一个方法。
【血泪教训】存储已读文献的一个方法
1)我会把精读文献的pdf下载好放到同一个“子项目文献”文件夹中,阅读时画的重点,可以直接保存;
2)刚刚我们做好的重要文献的Excel 摘录,我们可以把它放在“共同文件”文件夹中,当我们的读过的文献有更新的时候,再将它们记录在案;当子项目增加时,可以用新增工作簿来重新再做摘录;
3)【文献管理进阶】在下载这些文献的同时,我也会下载它们的RIS文件,然后用Endnote library打开,在Endnote中进行文献的管理。不同的子项目,在Endnote中做一个基本的分组。
网络上关于Endnote入门的用法的帖子有很多,迟点我写关于系统性综述的文章的时候也再写写。
4)对于已经放到了“子项目1-文献”文件夹的文献,用自己看得懂的方法命名,我比较喜爱的方法是:第一作者姓氏+出版年份+关键词1+关键词2(如图)。这样,当我们回去看表格里我们的笔记的时候,也可以很轻松找到我们画过重点的pdf。
已读文献的命名方法:第一作者姓氏+出版年份+关键词1+关键词2
还没写过论文的同学可能并不知道我这一段在说什么,但是没有关系,照我说的做,你以后会感谢我的。
有写过论文的朋友会明白,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帮我们解决:”模糊想起自己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却不知道在哪看见,也不知道自己存在了哪里”这件事。这样,只需要大约记起文章的关键词,或者记得和你大概什么时候在什么项目/课题中用过这篇文章,就可以在你的文件夹或者Endnote library中找到原文。
04
最高效的阅读,是边写边读
其实这篇文章理论上,写完上面一段就已经写完了,但是我觉得好像还是有哪里不对。
后来我想,是因为就算大家读完,整理完,很多朋友到写论文的时候,又会觉得通常也是很痛苦,不知道怎么下笔,要重新从头将文献再读一遍。
其实按照这种方法整理好论文之后,我的建议是,不妨打开你存pdf的文件夹,回头看看自己下载过的这些文献。
简单地说,就是当你在写哪个部分的时候,就去看别人的哪个部分是怎么写的。
当你写Introduction的时候,就去看那些你觉得Introduction写得好的文章,看看人家的开篇结构,摆的数据来源,引用的文章是哪些,有没有提及哪篇综述;
写Method和Result的时候,参考那些跟你用相同或者类似方法的文章,看一下人家是怎么样将实验的流程,仪器,数据之类的复杂东西写清楚写明白的;
写Discussion的时候,参考那些你觉得discussion写得好的文章,看看有没有什么别人讨论过的问题你还没讨论的,然后也看看那些跟你用类似方法的文章,是不是可以将人家的文章的结果跟你的做一个对比,等等。
写conclusion的时候,就去看那些你觉得conclusion写得好的文章。
好的文章大多数是相似的,而差的文章各有各的差法。当你读得越多,你越能会体会到好的论文应该是怎样的。
这时候阅读文献,相当于一个学习写作的过程,除了模仿别人的语法和句式结构,也要模仿别人的推理演绎的逻辑过程,去体会什么是一篇结构优良的文章,在写作过程中,怎么兼顾科学性和可读性(句子之间的关系,文章的起承转合等等)。
05
要点总结
1.读文献的流程:搜索→泛读→下载→精读→整理笔记→开始写作
2.先泛读,需要的文章再下载,只看题目和摘要,泛读过程2分钟就可以了
3. 精读时,边读边摘抄必要信息,整理到Excel表中
4. 除了必要信息外,用红黄两色记重点,红色记有用于写作的内容,黄色记需要后续搜寻的内容
5. 画过重点的文献根据内容命名,之后分类放好在文件夹中以免日后找不到笔记;有用文献管理软件的同学,Endnote也要更新。
6.写作时,回到文件夹中,写哪个部分就看参考文献的那个部分是怎么写的,边模仿边学习。
希望这些比较个人的经验可以帮助一些阅读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觉得很困难,在管理文献上也还没找到有效办法,以及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暂时没有很得心应手的同学。
推荐阅读
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主题;篇幅;体例
本文责编 ✎ W.
排版编辑 ✎ St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