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入蜀与出川:略记西南师友与北大考研光阴

青法平台 青法在线 2020-12-09

编者按:青苗法鸣始终致力于为考研经验的传递提供平台,从2017年起,共推送了200余篇考研经验贴,它们不仅记录了作者考研历程的点点滴滴,更为后来人的备考指明方向。我们衷心祝福正阅读这篇经验贴的你,能够从作者的经历中,找到复习的正确思路,为明年蟾宫折桂奠定基础。同时,我们欢迎广大2020级“准研究生”向我们赐稿经验贴,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作者简介

石博,西政经济法学院本科2016级,一个惨淡青年,自由且无用,人畜皆无害。平生乐事有三:会饮师友,读书消日,看梅西踢球。



在今年的考研中,我有幸以初试382分,复试87.6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律史专业,其中复试成绩和总成绩位列法史专业第一。这篇文章的写作主要是受浩天大哥之约,他在考研过程中帮助我许多,不得不感激。同时,我也愿意为过往的四年西南生活留下些纪念,因此这篇文章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经验贴,还包括了我西南四年时光的体会,以及对各位师友的感谢。如果朋友们只想了解备考北大的情况,那么可以从第四部分开始看。经验贴分为两大块,一是对于考试的整体认识;另外一部分是对于具体学科、具体问题的一些见解。希望可以有助于大家。


一、入蜀之路


知道成绩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象的激动。家人们兴奋地挥拳,像孩子一样,幸福地笑着,这很让我动容,但我却不能像他们那样发自内心地开心,甚至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我知道这确实是人生里的一个高光时刻,很值得庆祝,因为它很快就会消失。大伟师兄说,许多东西在得到的刹那就失去了意义,渴望就是这样,得到就会平息。但我知道,我之所以如此安静,并不是因为得到,而是走过了这么漫长的路途,再回首,心中已经是一片惘然了。


从家乡的平原驶向西南的山野,记忆就像铁轨一样漫长。四年前我听着Bob Dylan《I Was Young When I Left Home》,和父母一起踏上了前往重庆的列车。第一次沿着河谷翻山越岭,第一次感受穿越黑暗的隧道时耳边的微微刺痛,第一次看到巍巍群山中散落的村庄、绵延的小路。我会想象山里的人们,怎样年复一年在这小路上经过,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小路弯弯曲曲,延伸至视线之外,或许也会有一个像我一样的少年,奔跑着、跳跃着,从这样的小路走向外面的广大世界。


走向外面的世界——这是许多人的宿命,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时代。火车过秦岭时我想起杜甫,我的河南老乡,他也曾在这样一条道路上颠沛流离。“对此欲何道?默伤垂老魂。”过去是不堪回首的苦痛,入川之路虽然艰难无比,但天府之国的宁静祥和强烈吸引着他。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他想要的无非是一方净土,使自己一家老小不至于饿死罢了。这种心境我大概很难以体会,对我而言,入川只会让我想到那句“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对于来到重庆读书这件事,内心中也没有多少期待。我不知道西政是什么样的一所学校,更难以想象迎接我的会是怎样的生活。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写错了那年高考的一道地理题,“某市有穿楼而过的轻轨,为何?”,(答案是“地形崎岖”,而我选了“房价太贵”)我想我也不会来到这里。半年后我站在牛角沱轻轨站望向李子坝,看着轻轨穿过居民楼,真觉得命运的神奇,似乎注定了我与西南的相遇。


“漫长的夏日。我常常穿过中大校园往嘉陵江边找小岩石角落坐下看书,那地方似是孤悬江上,没有小径,下面就是相当清澄的江水。”齐邦媛先生在《巨流河》中这样记录她在山城的读书时光。而在余光中笔下,则是这样的景致:“于是六年的中学生活开始,草鞋磨穿,在悦来场的青石板路。令人涕下的抗战歌谣。令人近视的教科书和油灯。桐油灯的昏焰下,背新诵的古文,向鬓犹未斑的父亲,向扎鞋底的母亲,伴着瓦上急骤的秋雨急骤地灌肥巴山的秋池……”即使是抗战这种艰苦的环境,在清新自然的山水间读书,也是适宜少年人无拘无束的心性的。


上述所引的两段前辈在重庆的读书回忆,都是我大一时候读到的,当时倍感亲切,四年来也一直召唤着我,努力地去过相似的生活。如今回顾,我可以满心自豪地说,我也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如此愉悦,如此苦恼,如此奇特”。


二、恩师群像


大一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两本书,一本是以赛亚·伯林的《反潮流》,它让我领会到思想史的美妙,激发了我对学术最初的兴趣;另一本是梁治平老师等人写的《我的大学》,它告诉我在西政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那一批人是如何学习、如何生活。西政是一所有传统的大学,还保存着一些浮躁时代中的宁静,不像外面那么喧哗,还容得下静观、读书的生活。这可以说是西政的精神,或者说是大学的精神。幸运的是,我不仅从校史中看到了它,还从遇到的老师身上体会到了它。


整个大学对我影响最深的老师可以说有两个,都是大一认识的。法理学的王恒老师和政治学的曹为老师。他们之间有着极大的不同,但对我都有着莫大的帮助。王恒老师(我们都亲切地叫他“恒哥”),就像哲人一样,他的生活就是一种哲学,静默深沉、自得其乐。在我心目中,似乎也很难找到像他这么正义的人了。他是我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为我展现了庸俗生活之上的可能;他教我知识,更教我美德,以言辞的方式,以行动的方式。直到今日我依然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他,每次在生命的隐微之处有所体会,就觉得更加理解了他。但是永远也不能真正描绘,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也不外如是。只能保有最真挚的敬意与热爱,将他做我学问与人品的楷模。我成为现在的样子很大程度上也是受王恒老师的影响,他推荐的《天堂电影院》是我最喜欢的电影,热爱梅西及巴萨、阿根廷队(当然,谁不喜欢梅西呢?),甚至觉得凉拌折耳根还挺好吃的。曹为老师则为我传授了许多生活的智慧,大一时他教我们:“不要陷进个人的哀愁之中,多去阅读政治与历史,面对那些严肃的问题,人格自然而然会得到升华。”诸如此类的教导,一直指引着我勇敢地与现实的风浪搏斗。回首四年,我有许多地方都辜负了老师们的教导:学术领域并未真正深入,而又常常远离现实生活,躲进异想天开的世界里。可老师们的教诲始终在我心间萦绕,也为我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夏勇老师讲,谈论“西政现象”,与其说是“新三届”优秀,莫如说那个年代的教师优秀。那时的西政,有一个古道热肠、充满仁爱精神的伟大教师群体。贺卫方老师指出,当时西政的老师们的共同点是对知识的一往情深和对学生的一片炽热心肠。这种风气是很难得的,而且因为它正在逐渐散去更显得宝贵。外校同学们可能会惊讶于我们与老师们关系如此融洽,在我看来这就是西政最动人之处了。老师们可能工资微薄,但还是经常请我们吃饭,尤其是恒哥,北门外的烧烤摊、学林街的烤鱼店,在闲聊中他传授了我们多少知识!毓秀湖边、大峡谷上,漫步中我又聆听了多少次教诲!


恒哥与我们


除了恒哥,谭淦老师也是我非常敬佩的老师,我一直觉得他们俩很像,都具有高尚的人格,为学生付出全部心血。还有黄家镇老师、杨天江老师、孙德鹏老师等,或是嫉恶如仇或是淡然冲和,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我,他们就是我感受到的西政传统。此外,我要借这个机会向重庆大学的苗文龙老师表示感谢。他让我看到了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如此天真、如此热忱。在我看来,他和恒哥、谭淦老师都是一类人,永远令我钦佩。他是北大法史博士,大三上学期我去重大请教他考研的情况。第一次和苗老师在重大一家咖啡店见面的时候,还想不到整个备考期间会受他如此大的鼓舞与帮助。他为我推荐参考书目,解答我的疑问,即使在考研最艰难的时刻,也对我充满信心,甚至让我觉得,不考上都对不起他这么殷切的期望。幸好最终的结果也是好的,没有辜负老师的关怀。


三、此间少年


毫无疑问,西南四年是我人生中的“黄金时代”,和王小波一样,“有好多奢望,想吃,想爱,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浮云”。虽然也经历了许多挫折,有过许多情绪,但总体而言,全部生活都被诗书音影占据了。我常常到四教南楼二楼、三教五楼读书。前者可以看到罗马广场壮观的落日;后者则可以在读书疲倦的时候,登上天台,满目大峡谷郁郁葱葱的树木。晚上从坡下回北苑,经常不走绝望坡而走大峡谷,夏天的时候月色如水,可以看到萤火虫在灌木丛上翔舞,木叶清新,一天的疲惫可以一扫而空。西政校园不大,像一座精致的公园,四年来我流连其间,以中有足乐。


如果仅仅是自己一个人读书,那么再欢愉也不免孤独。幸运的是,我在校园里遇到一群可爱的朋友,因而生活充满了欢乐。借用《摇滚莫扎特》中的一句歌词——“我们的欢声笑语,愚弄了死神和光阴”。我们大多都不热衷年级各种评比、不在乎考试成绩,也很少参加各种活动。可能在其他人看来,我们是很奇怪的、甚至是与整体格格不入的,但我们却懂得彼此品性的优良,真心将彼此视作挚友,也因为彼此的存在而深信自己的选择。我们举办《理想国》读书会,思考何为良好生活;漫步缙云山中,看晚霞染红天空;一起奋斗考研,约定“各自登山、山顶见”。就像《刺猬的优雅》里面说的那样:“我们都是孤独的刺猬,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生活在此间,并不总是轻松写意的。时常会有许多波折,就像是上帝担心我们真的以为自己身在伊甸园中。这些不可避免的麻烦事,并不能减损我们对西南的喜爱。实际上,西南对我们而言,就是不改的热忱与恒久的友爱,是学习与欢愉的每一寸时光。别的我们从未在意。


我与我的好友们


最后我想讲一下对我有着很深影响的师兄们。第一个就是开篇提到的张大伟师兄,他是北大哲学系李猛老师的研究生,才华横溢,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从大二认识他之后,便经常与他交流,虽然往往都是被碾压、陷入自我怀疑之中,但我的收获巨大。李晨飞师兄和张大伟很像,都是极诗性的人,但更沉郁,或许是经历的缘故,他也是一个将读书和人生融于一体的人,向我展示了“严肃地生活”。卢林茂师兄、郭江涛师兄,我们经常与恒哥一起吃饭、聊天,茂哥歌唱得很棒;涛哥是渝北阿森纳名宿;他们两人都很实在。18年夏天聚众看世界杯的快乐时光依然历历在目。还有孙伟仁师兄,我大一时候他刚开始工作,还带着学生的书卷气。他第一次见到我时就告诉我一定要珍惜时光,好好跟着恒哥学真知识;有一次夜里给我打电话,可能是喝多了,略带哭意,对我说:“你是一个有天赋的人,千万不要浪费它。一定要珍惜这段日子,以后做真学问,做真学者。”我当时受到特别大的冲击,体会到自由读书的时光是如此宝贵。伟仁师兄每次来重庆出差都会到学校逛一逛,他对学校的感情让人动容。更可贵的是,即使工作如此繁忙,他还坚持读一些“无用”的书,比如《会饮篇》,他说这是跟着恒哥读书时留下来的习惯。当我大二下学期去法院实习,每天加班到夜里九点、书一点也不想翻开的时候,才真正明白伟仁师兄对知识的热爱是如此的纯粹,这些年他事业逐渐上升,真心为他高兴。我敬佩的诸位师兄,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要认真面对自己的人生。


四、考研的历史解读


读研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我从大一就希望日后可以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而之所以是以考研方式,是因为大学过得太过散漫,很少在意学校的考试,也没有多少争强好胜之心,结果成绩在全年级排三百多名,整个本科生涯一次奖学金都没得过,自然也没有保研资格。不过我是比较欣赏渠敬东老师的一段话的,他说:“为什么要保研?可以去考啊!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很多检验你的时刻,你总是希望用比较顺利的方式获得一个东西,但情况往往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习惯于用比较顺利的方式获得自己的东西,你获得东西就会变成不是你最想要的东西。一个人最想要的东西,一定要付出代价,面对风险才能得到。”当然渠老师可能太轻视保研同学付出的努力了,我身边保研的朋友也有很多,每一个人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们的故事也很让人感动。但是保研对于学术的作用可能并不大。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期末考试都是稀松寻常的,甚至会使学生对学科的知识体量产生怀疑。即使通过它获得高绩点,也不能体现学术造诣是否深厚。当时我的想法是,与其花费很大时间在这上面,以获得保研资格、奖学金等利益,倒不如多读好书,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再花一年时间认真考研。现在来看,这两条路都挺难走的,如果大家有能力,还是努力争取保研吧,相比于寂寞读书,前者更像是一条充满鲜花与掌声的道路,更符合现代大学校园的生态,可以更好地见证付出的成效,不至于在学校里活得很潦倒落寞。


而之所以考北大,是因为比较热爱北大风气,这一点不赘述。法史学科在考研中一直不算热门,在很多学校都是调剂的对象。北大法史的生源可能会好一些,竞争挺激烈,报考人数可能在北大法学院所有学科中也居前列。但总的来说,这种看起来没啥“钱途”的学科并不会得到太多学生的青睐。只不过我认为法史的世界还是非常广阔的,就像大海一样,有着难于预知的风浪、甚至是危险的漩涡。学习起来就像是在大海里遨游,每次上岸后都精疲力尽,也觉得难以征服整座海洋。但游泳本身的乐趣就足以支撑我们继续进行下去,海的广阔也召唤着我们进行下去。凡此种种,北大法史是我最好的选择。


我是从大三下学期,也就是寒假过后正式开始备考的。首先就是询问以前备考的师兄师姐、在网上搜集相关经验贴、搜集真题、参考资料等。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对北大考研有了一定的认识,当然,这种认识也会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展开而深入。法学考研分为两类,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对于学术硕士而言,不同学校的考试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所以要首先决定报考院校,再进行复习;而法硕则是统一命题,因而可以在复习过程中决定最终报考院校。就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硕而言,学制两年,有校内宿舍(法硕一般没有),还有不错的学业奖学金,每年大概两万元左右,不仅可以覆盖学费,还可以有一笔剩余来补贴生活。北大考试风格也不像其他院校那么机械死板,政治英语这种公共课不谈,北大法学分为专业课与综合科。综合科考察科目分别为,民法(40分)、刑法(40分)、民诉刑诉(各20分)、宪法(15分)、行政法(15分),总分150分,各科一般会出两道题。专业课根据报考专业各不相同,就法史学科而言,考查科目分为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中法史和外法史各占75分,会按照上述考察科目的顺序出四道题,总分150分。北大院线一般是345,其中,要求英语、政治过55分,综合科过90分,专业课过90分。


就我个人对北大法学考研的理解而言,综合科无疑是重中之重。很多人都是折戟综合科,往往90分都考不到,因为它实在很难。民法刑法各占四十分。前者一般会出法条分析和案例分析,案例分析要求使用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请求权基础是北大法学院本科民法教学的主要方式,它是德国课堂和司法考试主要教授与考察的内容。但在中国很多学校都没有相关课程,西政也是去年才由黄家镇教授开了相关课程,因而北大这种考查方式对于外校学生,尤其是没有接受相关教育的学生而言,是很困难的。法条分析也很难,不仅要求学生对于整个民法知识体系有着熟悉而完整地把握,还要熟悉法条、掌握法条分析的解题套路。后者会出一道总论和一道案例分析。刑法总论挺简单,背就可以;案例分析则需要练习,因为北大采用三阶层分析方法,而很多学校都是使用四要件分析方法教学,在西政似乎也只有谭淦老师讲授三阶层体系,对于一个熟悉了四要件的学生而言,猛然接触三阶层会有很大的不适,也需要格外练习。北大刑诉出题方式非常灵活,一般一道基础知识,一道陈瑞华老师的论文或著作。民诉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刘家兴、潘剑锋老师的蓝皮教材是最好的复习资料。宪法和行政法分数不是特别高,一般认真背一本教材就可以了,即使丢分也无关紧要。只要抓住民刑诉讼法,过线无忧。我就是这样的思路,反复学习民法刑法,最终很好运地考了99分。


如果说综合卷决定你的下限,那么专业课就决定你的上限。就法史学科而言,考察的范围实在是太广阔了,可能是七八本书的体量。对于那些一直关注这方面的学生而言,可能还比较轻松,但是大多数人都是第一年深入学习,难免会觉得有心无力。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是搜集历年真题,反复分析,同时找老师、找以往考入的师兄师姐咨询,确定北大考察的重点。实际上,老师们都很仁慈,也不会出太难的内容为难大家。中法史的题目大多数都可以在李启成老师的教材以及论文中找到,外法史则需要关注李红海老师的专著与论文、徐爱国老师的教材与论文,还有章永乐老师对于某些思想家、重点问题的论述。网上可以找到梁挪亚师兄写的经验贴,他也是西政本科出身,现在已经在北大读博了。在经验贴中他详细列举了要读的章节与论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是很好的一份索引。我当时找到后如获至宝,对我帮助很大,特在此感谢他。


五、考研的实证解读    


(一)时间安排

朋友们无须为自己设置太多条条框框,有一个大致框架,然后根据复习情况再制作计划就可以。我是从寒假之后开始复习的,从开学到暑假,每天学英语3个小时,综合科3个小时,专业课2个小时。开始的时候,复习得很水,效率不高,常常为此忧心,后来到图书馆复习,氛围更好,因而学习效率也更高了。当然还是经常完不成复习任务。暑假开始后仔细准备法考,与朋友往返于图书馆和四教之间,每天大概能学十个小时吧,这个期间开始减少英语学习时间,用来学习政治,英语一般是一个半小时,政治一个半小时。综合科、专业课大概各四个小时。考完法考客观题到十一国庆,这个阶段综合科主要任务是学习案例分析的写法,用的资料主要有法考真题、北大真题。十一的时候临时起意,决定去川西玩一圈,人间壮观景色常在险远,但也耗去了我七天时间,以至于回来就是主观题考试,所以差了五分没过。主观题考试之后综合科就开始了痛苦的背笔记生活,每天学十二个小时,四到六小时背综合科,三小时看专业课。剩下的时间分配给公共课。几杯茶,在毓秀湖边、书架间,背得暗无天日,心神俱碎。我背书不够决绝,综合科只背了一遍,看了可能有两遍。还好押中了几道题,但在考场上也只能写出个大概,最后能考99分实在是幸运。法史专业课是整个过程中一直进行的,北大法史卷非常有特色,绝对不会考察死记硬背的内容,考察的内容非常宏大,这种风格我非常喜欢,不论是备考还是答题时候都觉得兴趣盎然。试题大多是老师们关注的问题,对学生而言,可以从这些试题中看到中国第一流的学者在关注什么问题,不仅有利于把握学科重点,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


(二)是否法考

我是选择了考法考,虽然战略放弃了主观题考试,但事实证明,参加法考是一个很好的抉择。有一个比喻说,考研是在黑屋子里洗衣服,直到开灯后才能看清衣服是否洗得干净。如此漫长的时间,一直备考,难免会懈怠,而且不知道自己进展如何,也难免使得自己心生疑虑,自己吓自己。参加法考则有许多好处,一是可以以考试的紧张节奏促使自己专注于高效率的学习,不至于有太多独自在黑屋洗衣服的凄凉感受;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补充教材或参考资料的不足,因为法考老师会补充一些当年的立法、司法解释等,这对考研来说也非常重要。北大法学考研尤其适合同时备考法考,因为北大综合科本来就包含了法考最重要的六科,而且北大综合科也重视基础,并不只是单纯地背教材。它最重要的民法、刑法,靠背书是不可能考好的,需要不断地往返于规范、法条、案例之间。备考北大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你确实会感到自己学到了东西,而不只是空空的理论,它从不会问你民法典人格权编之类的问题,只看你有没有对知识的深刻把握、灵活应用的能力。而法考现在也是这样一个趋势,侧重对能力的考察。因而二者是可以结合起来的。当然,这需要坚定的决心与强大的执行力,这一点我的朋友王郁茗和郭蕤奇做的最好,学起来真是一往无前,将二者结合得很好。当然大家也可以像我一样,主要目标是考研,借助法考的途径,也不将过法考看得多重,那么不仅有利于考研,可能会有通过法考的意外之喜。


(三)考研资料

北大法学考研实在是太繁杂了,有好的资料就很必要,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少走弯路。对此,我和一同备考的小伙伴一同整理了一套北大法学考研笔记,虽然我的综合课分数并不突出,但我的小伙伴通过背诵这套资料,综合课考了127分,欢迎感兴趣的师弟师妹购买(详细介绍请参见文末)。


法史专业课资料清单可以从梁挪亚师兄的经验贴中找到。我稍作补充,学有余力的朋友可以读一读茨威格特《比较法总论》(主要是英国法、法国法、德国法三部分,对比分析三国政治历史的不同对法律发展的不同影响)、卡内冈《法官、立法者与法学教授》(强推,我读了三遍,将来还会读下去)、赫尔佐格《欧洲法律简史》(新出版的书,用了一些新的材料,有一些与传统认知不同的新观点)。人民出版社有一套《西方法政名著精要》,各位图书馆有的话可以读一读,是一系列小册子,概述了一些著名思想家的著名书籍,对备考而言效果颇佳,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相关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北大法史近年来都喜欢考财产权的内容,因此推荐大家读读彼得·甘西的《反思财产》,国内的著作可以看看蒋永甫老师的博士论文《西方宪政视野中的财产权研究》,做得很扎实,综述很详尽,朋友们也可以找来读一读,对这一方面的试题就不用担心太多了。无论是专业课还是综合科,最重要的资料永远是真题。朋友们要有“真题导向”的思维,反复对照真题进行复习。这个过程可能并不轻松,常常会使人灰心丧气,但它是最有效的方式,比在黑夜里漫无目的地学习好太多了。


(四)综合科复习策略

民法刑法共占八十分,而综合科分数线也不过九十而已,可以说得民刑者得天下,它们的重要性无须赘言。我建议大家在一轮的时候直接看法考视频,帮助大家回忆过去学的知识,快速建立知识框架,这比费劲地看大红皮好太多了。民法我跟的钟秀勇,风趣幽默,还挺博学,上课时随口一句安哲电影台词,“比永远多一天”,足见其才情,实在使人佩服。他的法考一轮用书是可以当作工具书反复研读的,我读了大概四、五遍吧,这才把那些构成要件记得比较清楚。刑法可以跟柏浪涛,主要是跟他学习刑法分析方法以及分论。北大刑法综合科第一道题是可以直接背的,都可以在郭自力老师的《中国刑法论》(第六版)中找到,也可以直接看我们的笔记。


民刑的法考主观题真题尽量都写一遍,毕竟北大真题数量不多,多些训练总是好的。剩下四科,看完法考视频之后,就可以直接背我们的资料了。如果不准备买资料,则可以按照前面的介绍找寻资料,这些科目一般来说都很重视基础,所以也不用太担心。完整跟了两轮法考,对基础概念应该都有所了解,即使考到自己没背过的,也可以通过法考知识进行阐述。在这里我要感谢一个大神师姐,张轶男,她为我列举了刑诉重点,这在我复习不完的时候给了我极大宽慰。祝她好运,希望今年可以一起去北京BBQ,就像先前约定的那样。如果大家可以找到各专业的师兄师姐们,也是可以让他们帮忙列举知识清单的,应付综合科应该是足够了。


(五)公共课复习策略

我高考英语123分,大学期间四六级裸考都是400多分,英语成绩可能并不是很好。但是我阅读水平还不错,考研英语考察的也主要是阅读能力,最终成绩是79分,也没有很拉分。英语复习一开始我看了恋恋有词和刘晓燕语法长难句的视频,当时听着挺快乐,但真正学到的东西也没多少,主要是在复习开始的时候给自己一个学习的感觉。单词一直都在背,每天一个list,效果怎么样不好说,主要是没必要在这上面很痛苦,把背单词当作娱乐就可以了,学累了背几个单词放松放松心情。英语最好的复习方式也是写真题,我把英语一的历年真题写了两遍,英语二的真题写了一遍。弄懂每一个词,写在卷子上,没事时候读一读,反复看,久而久之水平就上来了。有朋友把英语一真题每一篇阅读都翻译了一遍,我觉得这样做也挺好的,我没有全部翻译,但是有些不错的句子也会试着口述一遍汉语意思。这对十分的翻译题也挺有帮助的。作文我简单背了一些王江涛的范文,实际上也没怎么用到,现场打开思维乱写就是了,只要不犯大错,得一个基本分还是可以的。据说北京地区英语压分,那压在哪里呢?当然是主观题。所以作文也拉不开差距,无须太费心,只要把阅读学好,就可以得一个不错的成绩。


政治的复习我开始的比较晚,全程跟肖秀荣,没有看视频,据说徐涛的视频不错,但我觉得太浪费时间了,只挑了马哲政治经济学部分听了一下。我主要是买了肖秀荣精讲书、1000题、真题、时事政策、二轮讲义、肖八、肖四。感觉自己没怎么花时间在政治上,列举出来这么多书目都让我有些吃惊。1000题水平太差,没必要买,精讲书可以当作工具书查看,二轮讲义不错,很适合用来复习。肖八肖四,尤其是肖四,鼎鼎有名,最好能背下来。实际上,到考场之前我还在背着肖四。政治我考的也比较差,67分,和其他同学大概有10分的差距。朋友们结合自身情况看看要不要重视它吧。英语是一定要重视的,尤其是前期,一定要保证每天至少四小时学习时间,到复习的中途就会觉得英语很轻松了。这时候再复习政治也会有更多时间。但始终要保持英语学习,以防生疏。


(六)心态问题

如果大家决定报考北大,肯定是比较具有勇气的,那么就要坚定自己的信心。最好是怀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也不要想着二战什么的。第一次考心态会比较好,我全程差不多就是乐呵乐呵地考过来了,就像梦幻一样。朋友们要努力营造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没办法,已经注定,我这次复习,西政图书馆全程在线;虽然空调常常失灵,但也是非常难得的了,所以在此必须感谢一波学校和有关领导。地利、人和则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实现。比如自习室学习效率差就去图书馆,反之亦然。总之人是活的,要多多反思总结。在考研过程中,如果能遇到几个好朋友一起备考一定会是此生幸事,我就是这样,遇到了王郁茗、蔡松珂、大神师姐、干锅师姐、小郭、小李、小丁他们,我们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相互鼓励,互相提携。每周五晚上都不学习,出去吃顿火锅、烧烤,放松放松心情,洗洗衣服听听歌,一周疲倦都能缓解许多。这就是人和。即使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具备,考研依然是孤独的旅程,每个人都会有崩溃的时候,一般来说,如果细致做了计划,多多反省,及时调整,还是可以将心态崩溃的次数限制在最少数的。


六、出川


总而言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能做的只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祈求命运赐予我们一个合适的结果。事实上,青春残酷。幸运或不幸,聪明或愚蠢,惨淡或绚烂——选择了这样的道路,我们也只能这样。写下这一段话的时候,我的朋友们刚刚进行了调剂复试,仍然在等待前途未卜的命运。而就北大法史而言,只有前六名进入复试,第七第八虽然只比第六差一分,但他们都没办法角逐最后的机缘。如果说大学前三年时光就像平静流淌的江水,那么考研这一年时光就相当于来到了人生中的“三峡”。只消翻开《苏东坡传》,就可以领略出川的艰险:“三苏经过东德滩时,波涛汹涌,船身被打击抛掷,就像一片枯干的树叶在漩涡之中一般。在他们以为自己已经过了最危险的地方时,谁知又来到怒吼滩,这里更为惊险。”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这个过程不知有多少“惊险的一跃”!


大一时候曾看到,一个考上清华法理的师兄在经验贴中写道:“大学大学,司考云乎哉?大学大学,考研云乎哉?”也许对他而言,备考时光并没什么可讲的,重要的还是在西南生活中收获的思想。我非常认同他在经验贴里谈的东西。只是对我和我的朋友而言,考研具有双重意义,意味着精神上的出川以及空间上的出川,走过人生的三峡,我们才得以真正“成年”。西南是乐土,但我们也必须离开,正如那些美丽诗句: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我们要走上李白的道路,走上三苏的道路,仗剑去国,沿江而下,将自身的际遇与更广阔的天地结合在一起。或许这段艰险只是对生命的浪费,但也是人生中最好的时光。


且以胡适先生的话与诸君共勉——“你已飞度万重的山巅,要到更广阔的湖海投射影子。”


祝你我好运。


关于考研笔记:

  1. 笔记分为综合课和法史专业课,价格实惠,质量上乘,绝对不会使大家失望。其中,综合课笔记共有6本(民法、刑法、宪法、行政法、民诉、刑诉),每本100-120页;法史专业课笔记共有中法史和外法史2本,各120页左右。

  2. 笔记是根据北大法学院考试风格,根据教材和真题,结合老师论文、专著制作而成。比如民法严格按照法条分析编排,每一部分都有相应法条及详细解释。其他科目更是如此,随处可见真题、观点列举等,入手一份可快速把握重点。同时,我们会随笔记附赠全部真题。

  3. 购买笔记请添加“青法小助手”(qfxzsggwx)。如有考研问题需要咨询,亦可通过“青法小助手”向我提问。



推荐阅读

意大利总理邀请你读罗马一大法学硕士

考研经验贴征稿: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北师大刑科院430分经验贴:一思尚存,此志不懈

武大刑法:从初试第五到总分第一,低分如何逆袭

考研北大刑法,调剂社科大经验:青山明月不曾空

北大法硕第二经验贴:享受孤独,忠于自己

西南问学录:本科生如何走进学术之门?

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主题篇幅体例

本文责编 ✎帝企鹅

本期编辑 ✎田   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