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争鸣——中美华人纳米会议纪实之纳米能源篇

2016-06-21 zsh 研之成理

前言:

昨天跟大家分享了各位老师对纳米催化的一些思考与见解,今天跟大家分享另外一场盛况——纳米能源专题。今天的分享形式和昨天略有不同,因为各位老师都结合自身的经历分享了很多非常有用的见解,因此采用纪实体,以时间顺序给大家呈现各位老师最真实的想法与建议。(因小编记录能力有限,有些内容会缺失,请谅解)

 

主要嘉宾包括:

鲍哲南,杨培东,崔屹,刘杰,赵东元,乔世璋,金松,孙守恒,戴黎明,周豪慎,黄云辉等人。


Panel discussion的主持人:“女神”鲍哲南

 

讨论的核心话题:

鲍老师一开始提出了5个问题,加上通过微信群里面一个老师提出的问题,构成了整个discussion的核心话题,现将问题列举如下:

1.     Where do you find your research inspiration?

2.     What are the key challenges?

3.     What are the unsolved problems?

4.     What are the unique properties of nano-materials that make them particularly suited for solving energy problems?

5.     What are your advices for young scientists?

6.     如何改革我国现有的科研体制,让年轻老师能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科研?


嘉宾的分享:

杨培东教授:做科研,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服务于社会。从能源的角度来讲,就是要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能源问题是人类目前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

自身经历:在进入UC Berkeley之前,我的background跟人工光合作用没有什么关系。最终是怎样的一个机会让我接触光催化并决定进入这个领域的呢?我们做科研的,第一个还是要看到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整个科技界/社会面临些什么问题——如能源环境问题,这个问题可大可小,但是我们要从科研的角度来把这个问题解决。我到Berkeley 四五年之后才开始真正接触光催化与光催化剂。当时世界的一个大环境是人们面临温室效应,全球暖化,化石能源枯竭等社会问题。而这就是我做这个研究的一个inspiration。虽然人工光合作用做了几十年,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其实也是一个契机,从我的专业来讲,不论是化学也好,nano Science也好,能够让我进入到这个古老的领域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的一个inspiration,也是我的一个体验:我们进入一个非常exciting的研究领域,我觉得最关键的,大家要寻找在你所研究的领域中最大的Challenge。

 

崔屹教授:A.去哪找灵感,找研究的问题?应该从末端出发,从能源系统的问题出发,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材料,要不要重新发明新的物理机制和化学机制。和以前做postdoc时候的研究不同,那时候是从材料出发来做问题,我尝试着从应用出发回来找材料,设计材料。然后就发现:从末端往回走,确实能够发现很多新的研究方向,能够有新的创意。我也鼓励大家做能源这块时要从解决能源问题的角度出发,它其实有个需求在那,到system level去寻找问题,知道它的关键在哪里。有些东西是能够和纳米材料挂上的,但是有些东西不一定要用到纳米技术。

 

B. 有些什么最重要的问题,unsolved 问题可以做的?过去二三十年变化很大,电变得越来越便宜,整个社会的能源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能源结构的变化甚至会影响到化石的整个结构。电子,成为了一个非常低价的“化工原料”也可以说一个“能源的材料”。所以从电子出发,合成新的chemical fuel,储能用于电动汽车,整个能源工业与化工工业的连接可能会是一个新的opportunity。鼓励大家多从这个方面进行思考。


C. 对年轻的学生的建议:Stanford的教育学生的理念——T字形的知识结构,要既有横向的,也有纵深的知识结构。纳米过去在教育学生上有什么样的贡献?其实纳米科学,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把多个学科融合在了一起,那是以前没有看到的,但是纳米做到了这一点。我相信在能源上面,可能你也需要一个多学科的融合,做一个T字形的人才。不管物理,化学,工程,你什么都要懂一些。但是你还需要某一样你特别特别精通。

 

刘杰教授:想法从哪来?A. 大量的阅读,充实自己的知识背景,有的时候灵感可能从一些与课题不相关的书中得到;B. 参加会议,多多讨论交流,产生新的科研想法

对年轻的学生的建议:要跳出现有的框架寻找新的科研思路。

 

赵东元院士:A. 科学家的灵感有两种:1)兴趣驱使,科学家的兴趣驱动着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2) 问题驱使,各个领域中真实存在的问题驱使从上到下的设计合成,进而应用到解决问题当中去。地球的能源非常多样化,每一个子方向都有着很多科学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如何利用我们的科研来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坚守一个领域和一个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要一点一点深入研究。

B. 跳出圈子,从另外一个高度对领域发展提出思考,提出一些共性的理论。

C. 让年轻老师能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科研:如果真的喜欢科研,就一定能静下心来。不要受潮流的影响,真正静下心来做学问,就一定能得到好的结果。寻找自己的passion,follow自己的passion,就可以静下心来做研究。

 

乔世璋教授:别光做些别人的东西,要仔细想想,做些有意义的研究,不要灌水。比如从原子,分子和界面的层次上发现新的问题,进行基础的引领方向的深入研究。

 

金松教授:寻找能带来Break through的新想法。

 

鲍哲南教授:Every comes in 20 years。虽然一个问题虽然前辈研究了很多了,没有找到解决方法,但是可能过20年, 又有新的发展,新的understanding, 整个领域有开始值得研究了。

 

孙守恒教授:A.科研制备中的怪现象:1) 为什么一定得是从国外回来的青年教师?2) 青年教师往往人回来了,实验室还没有,这个问题有待解决。

 

戴黎明教授:机遇+兴趣+坚持不懈=好的科研结果,要勇于问问题,并集中精力将问题解决好,事情做好了,文章自然能发好。

 

周豪慎教授:对年轻的学生的建议:A. 知识面一定要广;B. 一定要对科研充满兴趣,要爱自己的课题; C. 要敢于打破所有的传统概念和框架

 

黄云辉教授:对年轻的老师的建议:要把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要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跟实际应用结合起来;鼓励发表国内期刊,要将国内的期刊壮大起来;鼓励大家相互合作。

 

 



研之成理征稿要求:

 经多位朋友的热心提醒,我们对研之成理征稿进行详细说明,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主要内容包括:

1. 对某一篇或者几篇文献的解读,主要突出自己的理解,可以参考简单背后的不简单——浅谈郑南峰老师等人的Science, 一篇关于纳米晶生长的力作;

2. 对某位大牛课题组的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可以参考催化大师-K. P. de jong;

3. 对某个研究领域进行评述,或者对该领域内有哪些著名课题组进行总结整理,可以参考“以一当十”之神奇的单原子催化, 群雄逐鹿之电催化析氧(一)

4. 对某个仪器表征手段进行分享总结,突出自己对于该仪器的理解,从原理到应用跟大家分享整个表征手段,让大家真正了解这个表征手段,可以参考XRD系列和TEM系列:XRD从原始数据到图,TEM中如何正确制样和选择载网等

5. 对某类基础知识进行分享,比如多相催化的基本过程,要结合实际科研突出自身理解;

6. 针对某款软件进行系统分享,从入门到精通,紧密结合科研实际需求,可以参考Origin系列: 作图技巧无限,数据分析有道——数据拟合等;

7. 分享自己的科研心得,可以参考:我所理解的实验室生存法则;

8. 分享论文写作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可以参考:题好一半文——Science, Nature的论文标题是什么样子的?

9. 在公众号里面宣传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课题组的发展情况,可以参考南京理工大学曾海波老师课题组:当量子点显示与照明遇上钙钛矿。

10. 其他科研相关的原创内容


体裁:word或者PPT都可以!


投稿请联系邹同学(QQ:337472528)或者陈同学QQ:708274),谢谢!我们也会帮助大家进行修改,和大家一起讨论怎样编排才是更好的方式,这也是一种学习成长的过程,不是么?


最后,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


注:研之成理是个纯公益平台,没有办法给到大家稿费,抱歉!如果真的有一天研之成理走上了商业化道路,那么所有的稿费我们也都会给大家补上。真诚真心,“研之成理”对人和对科研都是如此!




为方便研友们进行学术讨论,研之成理也开创了自己的QQ群,1号群:已满;2号群:536667802。欢迎大家加入进行激烈的学术讨论!

本文版权属于研之成理,转载请通过QQ联系我们,未经许可请勿盗版,谢谢!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或者搜索微信号rationalscience,轻松关注我们,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