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年发烧近十次的经历,我决定写下来分享给所有父母
在2021年7月以前,虽然妹妹多次发烧感冒,但我并没有意识到她的发烧有什么规律,只是当时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每次都是妹妹发烧呢?
每次妹妹发烧的时候,朝夕相处的双胞胎哥哥却怎么没有被传染呢?
图源 | pixabay
关于妹妹发烧的经历在2021年7月份之后记忆尤深。
孩子因为发烧,做了血常规检查,由于白细胞和CRP超高,在短短的1个月内(2021年7月初和7月末)两次住进了医院。
大约也是从那时起,有一定健康知识基础的我开始意识到,孩子频繁的发烧可能不是单纯的“感冒”或者细菌感染,我开始怀疑当时医生的诊断,她可能得的不是常见病。
而在多次就诊交流的过程中,我却没有遇上一个能给我分析清楚病情的医生,这让我逐渐在心里打上了问号,越来越焦虑。
我也才开始回忆妹妹这1年来的发热病史,曲折而煎熬。
1
连续4天输液,头上扎针像在剜我的肉
妹妹在2021年元旦时才1岁1个月,因为高烧不退第一次去医院输液。那次是因为发烧,血常规白细胞和CRP高,考虑细菌感染而被安排住院。
那次发烧生病初期的时候,她每次发热都超过40℃,但退烧后精神好,我只是在家给她使用布洛芬退热,但是反复发烧已经4天了,最高体温还是能到40℃。
后来医生开了口服头孢,吃了以后也并没有看出效果。
第五天,家人实在扛不住了,非要带医院输头孢,当天输液当晚就退烧了,让我们误以为真的是输液头孢的作用。
但其实后来才知道,头孢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反复高烧,很多时候也难以起效如此之快。
而这次治疗,连续输了4天的头孢,每次护士在妹妹的头上扎针,感觉像在剜我的肉,那种感觉,时至今日,即使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我仍然记忆犹新。
但回想起来,这并不是妹妹第一次高热,在我的记忆里,她在11个多月的时候就有过一次类似这样的情况。只是可能持续时间没有那么长,当时没有查血,三四天就好了,我只给她吃了布洛芬,也恢复了。
因为作为一个新手妈妈,尤其是亲自照顾双胞胎孩子的妈妈,由于精力有限,我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都用在孩子的身心健康上。
所以在有了孩子以后,我看过很多育儿的科普,我了解到大多时候孩子发热时只要精神好,就说明很可能没有很严重的问题。
所以每次妹妹发烧只要退了烧不影响吃喝玩乐,我就不太当回事。
图源 | 图虫创意
2
一个月内两次高热,我着急寻找感染源
7月8号,妹妹又一次发烧,最高到了40℃,白细胞16.9*109/L,CRP 82.2mg/L,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医生说是严重感染(考虑细菌性),要求立马住院。
由于体温太高,医生担心孩子发生惊厥,当即开了地塞米松(激素)灌肠,不久体温就下来了,当时医生说得很严重,所以第二天我们还是选择了住院。
毛成刚医生点评
血常规白细胞和CRP升高并不代表一定是细菌感染,不等于一定要使用抗生素,因为病毒感染、免疫性疾病等其他原因也可以引起,具体要综合病史去做判断。
对于发热患儿,建议激素应该在有指征的特殊情况下采用;灌肠给药的治疗方式绝大多情况不推荐。
7月9日住院,入院后查了电解质、呼吸道抗原、病原抗体谱、流感、血常规等检查,结果除了流感抗原弱阳性、白细胞和CRP高之外其他均无异常。
医生给我们下的诊断是“上呼吸道感染”,用的药是头孢。
由于住院前我们定了后续旅游的行程,而且当时因为住院头天已经用了地塞米松(激素类药物),体温已经稳定了才入的院,所以我不认为孩子是使用头孢输液才把温度降下去的,因此只住了3天医院,在我的主动要求下我们就出院了。
7月12 号前往旅游目的地,哥哥和妹妹一前一后的感冒了,有鼻涕,断断续续的咳嗽持续了一周左右,不过发烧只到39℃。
这次我觉得应该是感冒,妹妹和哥哥的症状也都一样,我也没有很紧张。
然而7月29号,妹妹再一次在午睡后,突然发烧,两个多小时后就到了40℃。这次让我实在有点不知所措。
隔天带去医院,血常规白细胞19.88*109/L和CRP 92.9 mg/L。
当时我以为可能真的有细菌感染,只是没有找到病原或者病灶,并且上次住院治标没有治本,所以这次我主动要求带妹妹去住院。
当晚入院时医生对我说:你们炎症指标太高,肯定是有严重感染的部位。
于是我把妹妹7月初在本院住院的情况跟医生做了详细的说明。医生这次倒是给我们做了系统的检查,血、尿、粪便、肝功、免疫、血培养、胸部CT等很多。
这次仍然化验了流感病毒抗原,和7月初住院一样显示乙型流感弱阳性,所以医生又给我们输了抗流感药;胸部CT,影像科报告显示的是没有异常,但主治医生还是要求我去影像科去核实是不是气管异物。
毛成刚医生点评
病原学检测弱阳性涉及到发病率、检验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相关性的问题,临床价值较低,虽然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但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从患者最后得出的病因诊断而言,流感弱阳性是没有诊断学意义的。
现在想来,大概是我的主治医生也是考虑感染引起,所以非常想要给孩子找到感染源。
我拿着片子回来找医生,对医生说影像科说没有什么异常,同时,其他检查结果仍然是没有异常。
就这样,我的孩子又被诊断为“支气管肺炎”和“流感”。
但我有个非常疑惑的地方,就是为什么每次妹妹发烧,哥哥都没事?
因为他俩经常趁大人不注意用了对方的水杯,或者啃食了什么玩具之类的,如果是感染的话,那哥哥大概率应该也会跟着经常发烧才对。
对此,医生给我的解释是:可能哥哥的抵抗力好。
这个解释没有打消我的疑虑,但我一时之间也想不到其他解释,所以只能把疑虑藏在心底。
3
遇上疫情,果断选择怡禾
8月初出院后带孩子回家,因为疫情被隔离在家,没有去上班,让我对两次住院经历多了时间思考。
我左思右想,妹妹的频繁发烧一定是有其他原因的,但在当地医院频繁就医却没有找到真正原因,我的担心并没有得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可是疫情期间,外出就医非常不方便。
这时候我想起来怡禾健康,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患者的分享,大概是一个反复口腔溃疡被怡禾诊断为舌癌的病例。
我想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看看平台医生能不能给我一些不一样的思路。就这样,我点开了怡禾。
其实在孩子几个月腹泻的时候,我有过问诊经历。我拿着检查单问诊,医生询问病情后只告诉我一切正常,观察即可就给我退了单,没有收费。
当时我就觉得这个平台是可信任的和公正的,当下社会哪还有嫌钱多的呢,心生好感。
在反复查看了医生擅长领域和患者评价后,我选择了毛成刚医生,我记得他的问诊费在平台属于中上,多数评论说他很专业并且能换位思考,体恤患者家属,当初我是很在意这两方面的。
除了要有足够的专业能力,我也很希望能找到一个能把我的感受放在心上的医生。毕竟孩子那么小,接受了那么多检查与输液治疗,却给不出一个答案,让孩子的父母家人怎么能放心呢?
林汉炼医生点评
检查并非都没有意义,不明原因发热,是需要先排查一些常见原因的,只不过,应该对患者的既往史纳入整个临床思维考虑之中,以进行更为深入的鉴别诊断。
另外,周期性发热属于少见病,有些医生没有这个意识,或者一开始的时候没有首先考虑,这也很正常。
再有,隔行如隔山,即便都是儿科医生,不在同个专科,没有足够的视野,误诊也是不奇怪的,就好像我们哮喘的病人急性发作,有时会被非专科医生误诊为肺炎一样。
我把妹妹的情况简要地上传,很快接到了毛医生的电话。毛医生先是问我孩子发热时候的症状,我告诉他除了发烧没有其他,平时也都正常。
第一次问诊后他就给了我思路:白细胞和CRP两个指标异常地高:
一,说明很可能存在感染,①注意查尿路感染(注意隐匿性感染灶);②注意发热超过5天查EB病毒;
二,要注意非感染疾病,主要是免疫相关,需要考虑自身炎症类疾病(周期性发热、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
最重要的是,毛医生告诉我,下次发热,不着急使用头孢,只用布洛芬,观察会不会自愈。
还有,如果有条件,期间查血常规、CRP、血沉、降钙素原。
毛成刚医生回复内容(部分)
图源 | 用户提供
4
根据毛医生的建议,往新方向排查
8月31号孩子再次发热,由于超过了40℃,当地医生又使用地塞米松给孩子灌肠了,虽然立马就退了烧,但我并不想用。
我联系了毛医生,他并不建议灌肠,因为滥用激素可能会掩盖病情,他建议我去当地最高级别医院的儿科,找擅长风湿免疫的医生,结合毛医生的建议咨询一下情况。
9月3号,孩子已经不发烧了,我选择了本地大医院儿科某个擅长反复发热的教授。
我详细陈述了孩子之前的情况,提及了毛医生说的自身炎症的疾病,教授说你是学医的吗?你考虑的有点多了,住院慢慢检查吧,并没有向我解释太多。
我问:“孩子已经不发烧了可以不住院在门诊检查吗?”教授有些为难。
我再次联系毛医生,他肯定地告诉我孩子不发热也可以在门诊做免疫、风湿等方面的检查,于是我们换了一家医院,把教授开的检查项目都做了。
风湿、免疫相关检查结果出来后,9月13号的下午,我迫不及待地向毛医生提交了咨询,因为电话总是被孩子打断,毛医生一直等到孩子睡着,晚上十点多了又打电话回复我。
毛医生在电话里详细地给我解释,目前化验的结果都没什么问题,并且还在宽慰我,对于当时已经六神无主的我来说,无疑是给了我一颗定心丸。
他告诉我在孩子正常不发热的时候,做一次血常规检查用于将来对比,并建议查基因检测排查自身炎症疾病。
9月20号,距离上次发热一星期后,孩子体温正常,我带孩子又来到医院找到上次的教授,先是把上次检查结果给她看,再次提及自身炎症的病。
教授还是建议我住院,我没同意,带孩子去别的医院做了血常规,并由医院联系了外送公司做全外显子基因的检查。
体温正常期间血常规均显示正常,只是基因检测间隔了一个国庆假期,等基因结果出来已经是10月中旬了,结果出来后,显示也是没有发现异常。
接下来一直到22年1月份以前,孩子发热没有像以前那么频繁了,并且每次发烧从五六天变化为三四天,并且前两天的体温也不是一上来就40℃,让我以为她是有好转了。
5
从怡禾到协和,如释重负
直到今年1月份,孩子再次发热,又是第一天发现很快就40℃,我又开始担心,再次找到毛医生。
他基本已经确定是周期性发热,但是没有看到孩子,无法给我明确的判断,并且因为距离毛医生的医院太远,他告诉我可以去北京协和医院找到宋红梅主任确诊。
就这样,正月十六,疫情刚有缓和,我便带着发烧的孩子来到北京。北京的正月还是相当的冷,妹妹的小手露出袖口,告诉我:“妈妈我的手疼。”
坐在医院的走廊,我的眼泪不住地往下掉,在去往北京之前,我大概了解了自身炎症疾病其实有很多种,对结果的未知让我心生忧虑。
在协和第一次并没有挂上宋主任的号,只是科室的一个普通医生,他听了孩子的情况,认真查看了我们带去的所有的以前的检查单,很快就给了诊断:周期性发热综合征,这和毛医生的诊断是一致的。
至此,心里的石头像落了地,尽管我知道这个病,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对于家长,都是一种折磨和考验。
又过了半个月,孩子爸爸去北京出差,挂上了宋主任的号。可是疫情又严重了,我和孩子没办法去到北京,爸爸去看宋主任的时候,开着电话免提,我就在电话另一边认真地听着。
宋主任详细地查看了我们带去的每一张化验单后,问了一些孩子的情况,确认了之前的用药情况,最终也给出了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的诊断,也印证了毛医生的判断。
主任说这个病,并不十分罕见,也可以用某些药物(比如临时用激素类药物,或其他免疫调节类药物),按照目前掌握的资料来说,这个病大概率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但是需要定期做好儿保,及时发现问题,最主要的是这个病要等自愈。
图源 | pexels
6
后记
回过头来,看看这一年多以来孩子发热的次数,难以想象我是怎么熬过一个个漫长而又担忧的夜晚。
身为母亲,更加心疼幼小的孩子遭受一次次病痛。正因为如此,我想记录下妹妹生病以来我所能回忆起来的点点滴滴,给那些同样情况的孩子做以参考。
后来我特地联系了毛医生,把结果反馈给他。
非常感谢毛医生,是他在我倍感无措时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也希望通过他帮助到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哪怕是一个两个。
通常这个病的发病时间是5岁以下,而不少都是在孩子1岁以内,那时候他们还不懂得表达甚至还没有学会说话。
曲折辗转几家医院的就诊经历,煎熬悲催,好在最后柳暗花明,我多么希望孩子能尽早找到病因,减少不必要和重复的检查及治疗。
一方面减少家长的焦虑和担忧,那种不确定的心情实在是太煎熬了;另一方面,也能减轻孩子的身心负担和家庭的经济支出。
跟毛医生联系了多次,每次他都说,孩子那么小,能少抽血就少抽一次,尽量让孩子少受罪。我想,他一定是一个特别有爱心特别爱孩子的医生吧。真的要再次谢谢毛医生,谢谢怡禾。
毛成刚医生总结点评
周期性发热 - 阿弗他口炎 - 咽炎 - 淋巴结炎(periodic fever, aphthous stomatitis, pharyngitis and adenitis, PFAPA)综合征是婴幼儿和儿童时期(偶可见于成人患者)多种自身炎症性疾病之一,具体发病机制仍未明确。
PFAPA综合征属于自身炎症性疾病的其中一种,自身炎症性疾病(autoinflammatory disorders)是由先天性(原发)免疫遗传缺陷引起的反复无菌性炎症发作的一类疾病。
PFAPA 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热、阿弗他口炎、咽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病程不定,能自愈。化验提示WBC、ESR、CRP等炎性指标升高。
诊断标准[1] :
大多5 岁前出现的固定的周期性发热;
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伴阿弗他口炎、咽炎及淋巴结炎中至少 1 种表现;
排除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
发热间期完全没有症状;
生长发育正常。
其中阿弗他口炎表现为多发口咽黏膜溃疡;咽炎表现为发热,扁桃体充血肿大,咽部红肿。
PFAPA的诊断是基于临床的排除性诊断,还需与感染性疾病、其他自身炎症性疾病比如家族性地中海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综合征、冷炎素相关周期性综合征等疾病鉴别。
对反复发热,或发热伴反复扁桃体炎、对激素控制高热效果好的患儿,应警惕 PFAPA 综合征(容易误诊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咽炎,口腔炎等),应关注是否存在固定的发热周期,每次发作症状是否相似,以早期诊断和提高生活质量。
从长期而言,PFAPA是一种良性的自限性疾病,确诊后以对症治疗和观察随访为主。
每次发作期的发热过程大多数3-5天自行缓解,发作期可以仅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等)对症治疗即可。
当家属自觉周期性发热对患儿日常生活学习有较大影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选用激素、秋水仙碱、西米替丁、沙利度胺等药物,以及扁桃体切除术等手术操作,可减少儿童 PFAPA 综合征发作,但都需要权衡利弊。
参考资料
[1]Thomas KT,Feder HM Jr,Lawton AR,et al. Periodic fever syn- drome in children[J]. J Pediatr,1999,135(1):15-21.
相关阅读
医学校对:感染科雷旻医生
责任编辑:李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