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12月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是枝裕和、阿巴斯、赫尔措格,他们如何用纪录片讲好故事?

凹凸镜DOC 2022-12-04 21:50 Posted on 北京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后浪电影 Author 后浪电影

想田和弘在《这世上的偶然:我为什么拍纪录片》中说道,纪录片的魅力在于其存在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上。

不确定性往往来自于偶发事件,而脆弱性则意味着一个作品能否完成,往往在开始是未知的。而恰因此,观看多数纪录片,构成了一种的特别的体验。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影像时代的更迭,人们也终不再执着于“真实”和“虚假”的边界,逐渐接受了一种存在于纪录片之中的“脚本”。
但这本质并不影响记录本身这一行为,似乎只是帮助纪录片朝向了更完整的表达。
那些影史上留名的大师们,也曾用他们的摄影机创作过各种主题的纪录片,治愈人心的是枝裕和、探索光影的维姆·文德斯、总是踏上征途的赫尔措格……从他们的创作中,我们能再一次窥见,现实和想象交织的魅力。
《皮娜》(2011)
如今,在摄影机如此便捷易得的时代,我们可以将记录行为看作一种更接近本能和冲动的行为,无论何种的影像载体,都在表达着人们强烈的愿望和日常。
短视频时代近年长盛不衰,恰佐证了这一点。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一个短视频时代看纪录片?这些纪录片究竟有什么魅力?我们又该如何摸索出那些大师纪录片带给我们的启发?
以上内容源于孙红云副教授,在后浪电影的原创课程。

日常生活与纪录片叙事
POST WAVE FILM

是枝裕和 (Hirokazu Kore-eda)

对是枝裕和来说,他的拍摄有一个特色——将拍摄现场的偶发状况融入作品,比如《小偷家族》中,小女孩换牙的情节。

这种半即兴半表演的片场,催生了《步履不停》《奇迹》《小偷家族》等治愈人心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也有着一些相似性:挖掘日常生活的细节。

是枝裕和
长久以来,对生活中小乐趣的挖掘和发现,仍然是是枝裕和电影的核心和灵魂。而从他的一些纪录片中,我们能看到他追寻生活细节的途径。
相关影片推荐:

《另一种教育》(1991)
《Cocco的无止尽之旅》(2008)
《碑》(2016)

重返“光影故乡”之旅
POST WAVE FILM

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

如果一定要给维姆·文德斯一个强烈的标签,大概是“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是新德国电影的重要人物, 尽管朴实无华,却保持着探索的欲望。
维姆·文德斯
在他作为纪录片制作人的作品中,他开始了对那些影响了自己生活的艺术家们的内在宇宙的旅行。这些纪录片是传记,同时也是对艺术家们及作品的反思和致敬,比如《皮娜》《寻找小津》等。
此外,文德斯一直致力于拍摄风景荒芜的照片,其关于记忆、时间、失落、怀旧和运动等主题。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了他的长期项目“地球表面的图片”,并持续了20年。
总的来说,对文德斯而言,风景和人,无法切割。而对另一个艺术家的强烈好奇,也像是他个人的精神寻找之旅。这些反思,甚至延伸到了他的剧情片创作种,比如《直到世界尽头》。
相关影片推荐:
《寻找小津》(1985)
《光之幻影》(1995)

《乐满哈瓦那》(1999)

《皮娜》(3D,2011)

《地球之盐》(2014)



纪录片复活性运用

“档案影像+现代音乐”

POST WAVE FILM

比尔·莫里森 (BillMorrison)
实验电影人比尔·莫里森,常常重拾旧有的胶片档案和过去的黑白影像,为它们赋予”二次生命“。
相关影片推荐:

《道森市:冰封时光》(2016)


摄影、诗歌、极简主义

虚构片和数字合成纪录片
POST WAVE FILM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阿巴斯对自己提出了一个挑战:在《24格》中,为电影作品和摄影作品之间创造对话。
为了重建照片拍摄前后的瞬间,基亚罗斯塔米选择了24幅静止图像,其中大部分是只栖息在觅食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中的荒凉风景,并将每一幅都以数字方式动画化,形成了自己微妙演变的四分半钟的小插曲,在运动、感知和时间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24格》(2017)
《24格》是对影像制作过程的持续沉思,是对世界电影巨头之一的优雅而哀悼的告别。
阿巴斯的《24格》 以简约艺术为基础,具有迷人的自发性,Walter Salles 称之为“即时性和真实性”
相关影片推荐:
《家庭作业》(1989)

《特写》(1990)
 
《十段生命的律动》(docufiction film,2002)
《24格》(2017)

面向未来记忆的
实验纪录片
POST WAVE FILM

克里斯·马克 (Chris Marker)

无论何时看《堤》,它都是超前的。克里斯·马克用一种浪漫的遐想将静态的图像流动了起来。一段爱情,或是一段历史,都可以被他在这种想象中浪漫书写。
相关影片推荐:

《美好的五月》(1962)

《堤》(1962)
《没有猫的笑容》(1977)


纪录片与虚构片
人物形象的塑造
POST WAVE FILM

沃纳·赫尔措格 (Werner Herzog)

赫尔措格最为人熟知的,也许就是他拍摄电影时的疯狂。
 
沃纳·赫尔措格
为一部电影,造一艘船,并真的实践“陆上行舟”,大概也只有他了。作为一名“电影实干家”,赫尔措格的纪录片,也常透露出一种疯狂与试探。

相关影片推荐:
 《为死亡的五种声音》(1995)

《灰熊人》(2005)
《访问格尔巴乔夫》(2018)


纪录片
“未知之知”的真实
POST WAVE FILM

埃罗尔·莫里斯 (Errol Morris)

相关影片推荐:

《细蓝线》(1986)
《战争迷雾》(2003)
《美国佛法》(2018)
《我的鬼迷心窍的爱情故事》(2020)


感官纪录片、VR纪录片
以及桌面纪录片
POST WAVE FILM

相关影片推荐:
感官纪录片:《利维坦》(2012)
360°视角纪录片:《带我回家》(2018)
桌面纪录片:《变形金刚:幕前制作》
*文中的片单由孙红云老师提供





作者丨飞檐
影像作为媒介的可能性。




编辑丨飞檐、石页    排版丨石页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让儿子演李小龙,李安也要捧下一代了
寒冬腊月,我居然被这部英伦“鬼片”治愈了
“部分英国人被迫吃宠物食品”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