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愿寺导游
弘愿寺导游
各位尊贵的客人,现世的莲花之友:
弘愿寺欢迎你们,阿弥陀佛欢迎你们!
弘愿寺是专念阿弥陀佛的道场,阿弥陀佛属于一切众生,弘愿寺对所有人开放。
站在弘愿寺山门广场,我们想到了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中的两句话:
同一念佛无别道,
远通法界皆兄弟。
众生皆是佛子,念佛亲如手足。愿所有人在阿弥陀佛的慈光照护之中,平安喜乐。
下面我来为各位导游弘愿寺,首先介绍弘愿寺与敬亭山的缘,然后我们再看弘愿寺的建筑,了解它的设计意图,同时说明弘愿寺的修持理念。
一、弘愿寺与敬亭山
万法因缘生。1997年之前,我们能有一个精舍,或者是一个小小的地方栖息就不错了。那时,为了弘扬净土宗念佛法门,真可用四句话形容:“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念着佛号,四处奔走。”
在弘法过程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必须要有一个专修念佛的道场。如果没有道场,信众就没有办法来亲近这个法门,弘法利生的宏图大业就不够圆满。我们考察过很多地方,大家也很欢迎我们去建道场,但是因缘都不成熟。
最后我们选择了敬亭山,把弘愿寺落脚到了敬亭山下,这真是因缘所致。
敬亭山跟弘愿寺,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弘愿寺为什么非落脚在敬亭山不可呢?
敬亭山是跟念佛法门非常有缘的一座山。弘愿寺作为弘扬阿弥陀佛念佛法门的专修道场,坐落在敬亭山。弘愿寺和敬亭山之间,就有一种“相看两不厌”的关系,使得它们不可能分开。敬亭山不知等了多少年,要等到弘愿寺;那弘愿寺呢,也注定要扎根在这里。
敬亭山的阿弥陀佛缘
我们首先来看,弘愿寺背后所依仗的这座山,就是敬亭山。敬亭山树木郁郁葱葱,山势比较平缓,算不上高大雄伟,更谈不上险峻挺拔,看起来很平常,很平凡、朴实,任何人都可以登上这座山。即使是年纪大的人,登这座山也不困难。即使没有登上这座山,来到这座山的脚下,从弘愿寺山门走进去,也感觉到自己融在这片山当中。
相比之下,黄山奇拔秀美,人们攀登黄山到达主峰,会滋生出一种征服它的欲望。但是敬亭山不会让你产生这种心态。敬亭山平凡、平常、平实、平易,不华丽,不炫耀,没有高不可攀的感觉,也不会给人险而难登的感觉。这种形态所表达的意念,跟念佛法门很相应。
禅宗的法门如果以山来形容,那非得是黄山不可,或者是泰山、华山那样的山,险峻高挺。净土法门则是人人都可以学、人人都可以来攀登,也没有征服的愿望。所以,敬亭山跟念佛法门很有缘。
其次,敬亭山的整个形态,就像一座母亲山,她有一种慈爱。弘愿寺的位置,正好被敬亭山所环抱,就像被母亲抱在怀中。我们看这座山,她的体态比较圆润——很圆、很润泽,好像一个健壮丰满的母亲。左右两边的山坡,臂膀一样向前伸展,就像母亲张开丰满的手臂,怀抱着孩子,怀抱着宣城,乃至怀抱着红尘滚滚中的众生。以她的青山绿水,以她的恬静安宁,以她的慈悲祥和,怀抱红尘中的众生,吸引我们走近她。所以,这座母亲山,跟我们念佛法门很相应。阿弥陀佛就是这样的一位慈爱的母亲,怀抱着我们。
尤其对我个人来说,这是我的家乡,读书时也经常到敬亭山游玩,当然就倍感亲切。而念佛法门,极乐是家乡,弥陀是慈亲,念弥陀,生极乐,正是家的法门,乡的法门,亲的法门——家、乡、亲的法门。生根在家、乡、亲的地方,虽说无巧不成书,实为有缘能成事。出家人以天下为家,众生皆亲,弘愿寺的影响当然不会仅仅局限在这一小块乡土之上,不过这样的缘起,赋予弘愿寺一种特殊的意义,要为众生带来家的温暖,亲的慈爱。
第三,敬亭山有两座主峰,两座主峰的名字,简直就像为我们弘愿寺起的一样,很奇特。弘愿寺背后这座山峰,叫做“净峰”,净土宗的“净”;另一座峰叫“一峰”,一向专念的“一”。你说怎么这么巧!这个名字是谁起的?流传了多少年?当初什么因缘取了这个名字,我们不知道。但净峰——净土法门是高峰,一峰——一向专念是高峰,这两座峰连在一起,显示“净土宗一向专念,是佛法的最高峰”,这真是显示得再明白不过了。在净峰下面,我们建立了弘愿寺。净土宗一向专念,跟这两座山峰之名的意义非常贴切吻合。
相看两不厌——李白的内心世界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登临敬亭山时,留下一首脍炙人口、流传百世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每个人的解读可能都不一样。我们读起来,就觉得是李白这位大诗人,在一千几百年之前,专门为弘愿寺所写,专门注解念佛法门一样。李白浪漫、清高,同时他也有一种悯怀众生的胸怀。他和敬亭山很有缘,曾七次登临。
李白游遍中国的名山大川,写下许多气势磅礡、优美无比的诗篇,却唯独给敬亭山留下了“相看两不厌”的诗句,这绝不是偶然的。
这首诗很短,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这三种景物跟诗人内心世界的关系。
第一句,“众鸟高飞尽”。很多鸟很聒噪,很热闹,唧唧呱呱地向着高远的天空飞,飞呀飞呀飞呀,向渺渺的云汉,向云空当中飞去,直到离开诗人的视线。李白一个人,独自坐在敬亭山,看着眼前的景象,叹人鸟各异不相应。
再看孤云,从敬亭山的山谷,悠闲地、静静地出来了,独自漫步,悠悠荡荡。“孤云独去闲”,它也不理会诗人。诗人跟它呢,互相之间也不相应。
周围一切皆是空空落落,与诗人了不相关,没有共鸣,只有敬亭山与诗人“相看两不厌”。
这首诗妙在哪里呢?就是李白认识到敬亭山是一座活的山,真实地感受到敬亭山那慈爱、清净、安详、寂静的生命。他爱敬亭山,这分爱永不厌,一往情深,永不满足。敬亭山仿佛也在看着他,对他说:“我也不厌你。我不像那些鸟,高飞离你而去。我也不像孤云,独自去悠闲地盘旋。我作为你的依靠,我作为你的依托,我永远跟你在一起。我站在坚实的大地上,是你的基础。我爱你!永不厌!”所以李白无比感叹: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哪!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这首诗如果依佛法的立场来解读,也非常的好。
“众鸟高飞尽”,是说世间的人追求名利,青云直上是他们人生的理想目标。他们的这种想法和行为聒噪浮华,就如同众鸟一样叽叽喳喳。他们不理解李白,李白也不欣赏他们的人生观,所以互相之间没有契合,这就叫“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一片孤云,独来独去,无拘无碍,很悠闲。代表小乘的法门,独自解脱。个人就像一片云,红尘滚滚,浊浪滔滔,他也管不了许多,就自己悠闲地过自己解脱的生活。李白虽然欣赏孤云的悠闲,但是跟它的理想也不相应。
接下来,“敬亭山”代表什么?为什么诗人只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为什么“只有敬亭山”,而不是其他?这仅仅从字面上是读不出来的,必须探索诗人内心深处的信仰。
李白信佛,曾经写过一首《净土咏》,意境很好。
向西日入处,遥瞻大悲颜。
目净四海水,身光紫金山。
勤念必往生,是故称极乐。
珠网珍宝树,天华散香阁。
图画了在眼,愿托彼道场。
以此功德海,冥佑为津梁。
八十亿劫罪,如风扫轻霜。
庶观无量寿,长愿玉毫光。
这首诗总共十六句,主要是赞叹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赞叹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表达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意愿,所谓“勤念必往生”“愿托彼道场”。
那么靠什么去往生呢?靠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功德海,所以说“以此功德海,冥佑为津梁”。“冥”,是暗暗地、默默地、不为人知。“佑”,是保佑、护佑、救度。“冥佑”就是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救度。怎样救度?“八十亿劫罪,如风扫轻霜。”只要一声称名,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便如同大风扫除轻霜一样,自然消解无余。真是让人觉得痛快,酣畅淋漓。这是依据《观经》下下品。
众生虽然五逆十恶,罪业深重,轮回无尽,阿弥陀佛厌舍了吗?没有,丝毫也不厌,而且要为众生除罪清净,为众生作津梁。众生虽不知,佛却在暗中保护他们,要救他们到净土。这是多么让人安心法喜!诗人说:我要常亲常近阿弥陀佛,常观常看阿弥陀佛,常在弥陀的光中,永不分离。“庶观无量寿,长愿玉毫光。”“无量寿”就是阿弥陀佛,“观”就是看,“长”是恒久、无厌。
阿弥陀佛“大悲”、“冥佑”罪苦众生,众生“勤念”、“长愿”阿弥陀佛。这岂不是众生与阿弥陀佛“相看两不厌”!
将这两首诗结合在一起,我们就很好理解了。“众鸟”代表世间,“孤云”代表小乘,“敬亭山”就代表了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阿弥陀佛不厌众生,永远救度众生;众生不厌阿弥陀佛,永远归依阿弥陀佛。弥陀与众生,相看两不厌。
相看两不厌的法门
在整个佛法当中,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就是相看两不厌的法门。
正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
如母忆子,如子忆母;
母子相忆,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母亲忆念儿子,她能忆念得厌吗?每个妈妈都会说:“我的儿子最漂亮!”怎么看怎么可爱,怎么看都看不厌,看看看,越看越亲。儿子看妈妈也看不厌,他总是带着纯真、赤子的笑容看着妈妈。
妈妈就是阿弥陀佛。佛忆念众生,永不厌足;慈悲众生,永不厌足;救度众生,永不厌足。佛看重的,是我们的佛性;佛怜悯的,是我们的苦恼。佛不会嫌弃任何一位众生,一丁点儿也不会;即使是不信佛、甚至诽谤佛的人,即使是蚊虫蚂蚁,佛都一样地看重,佛看众生真是看不厌。
同时我们念佛也念不厌,念佛越念越欢喜,看佛越看越欢喜,心心念念愿见佛,愿生到净土。
如果是别的法门,即使佛不厌我们,我们自己也感觉很为难,感到自己罪业深重,学不来。有人自己就厌弃了:“我到底能行吗?我能修得了吗?”所以这个“相看两不厌”,就像我们这个法门,“母子相忆”,特别相应。
这样说起来,弘愿寺可以落脚在别的山下吗?不可以!只能在此扎根。
南无阿弥陀佛敬请转发功德无量
感恩添加关注
净土宗弘愿寺公众微信号:hongyuansi18
净宗法师公众微信号: jingzong18
净土宗虚空念佛堂微信号:jtzxknft
净土宗善导念佛微信号:nomamtf18
敬请各位莲友 时处诸缘 不忘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功德回向给:一切亡故的众生,乃至法界一切众生,信佛念佛,乘佛愿力,往生极乐净土!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