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威尔逊到王莽 ——看理想主義的内在缺陷

钱立峰 Jennifer 好奇的芦苇 2021-09-20

导读:钱钟书先生说:上帝要想惩罚人类,可以有许多方法,比如饥荒、瘟疫或战争;除此之外还有种方法,就是在人间降临一个道德家。若是此人的言行和道德远高于凡人,并拥有无比强大的煽动力,那么,他便是最危险的,必将成为人类的灾难。


理想主义者描绘的蓝图 看似五彩斑斓 绚丽多姿 

可走到最后 却往往是深不见底的黑洞 


   从威尔逊到王莽

——看理想主義的内在缺陷

 

文 | 立峰

 

1、丰满的理想

 

古往今来,理想化的东西总是受到普遍的欢迎,尤其是那些美好的理想。理想主义在表面上,似乎整合了各方面的意见、想要讨好所有的人,但却会无可避免地产生一个副作用,即将潜在的矛盾扩大化。

 

而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悲剧,正源于他心目中崇高的理想主义。


 不得不说 威尔逊总统的长相就十分晸治正确

仿佛自带着伟大 光荣 正确的光芒

 

在解决一战争端的巴黎和会上,威尔逊和他带来的《十四点和平纲领》,起初给了全世界以巨大的希望;但这份和平纲领,同样是引起众多国家的不满愤懑、及新一轮争端的开始;甚至可以说,它就是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巨大悲剧的起源。

 

1918年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可谓是巴黎和会的主角与焦点。但威尔逊并非普通䈣客,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学者、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在教育界名噪一时,还是一位法学家、兼政治学家。他以纯粹学者的身份入主白宫,在美国历史上是头一回。因而,威尔逊身上学者独有的理想主义色彩,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战胜利后的美国代表团 意气风发 大受欢迎


其实,理想主义不止是威尔逊的个人特点,也是当时美国的精神风貌。因为:

 

1、自从18世纪末,美国脱离欧洲、奉行孤立主义,现在终于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道路。好容易遇上如此重要的、重新定义世界秩序的场合,没理由不好好表现一番。
 
2、在当时美国人看来,欧洲到处是阴谋家。一战的爆发,不就因为欧洲列强的贪婪和野心吗?美国却因长期置身事外,而自带道德优越感。当时美国国内就有很多反对总统去欧洲参会的声音,认为这是自降身价、有损道德权威。

 

这也让巴黎和会上的威尔逊,总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当时巴黎曾有外交家刻薄地评论他,像位“初次参加社交舞会的少女”。

 

巴黎和会 三巨头傲慢地稳坐中央 周围人等各有算计


但是威尔逊,却有着自己骄傲的理由:

 

1、协约国能打赢德国,美国功不可没。而且当时的欧洲,仗虽然打完了,但欧洲盟国死伤惨重、满目疮痍,总共欠下了美國总共70多亿美元的债务,还不包括欠美国银行的35亿。所以,美国是端着恩人的架子来的,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有话语权。

 

2、美国既不要求割地、赔款,更不想惩罚谁,而是抱着重建世界秩序的崇高理想前来参会的。所以,美国也天然认为自己牢牢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有备而来的威尔逊,将美国所有的骄傲和理想,都写进了他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原文见附录2)。其中有3个关键点:

 

1、不搞秘密外交,所有协议必须公开。这样,罪恶便无处藏身了。


2、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民族自决原则,即各民族都能成立自己的国家、实行自治,大国不得以强权欺负弱小民族;


3、成立国际联盟,来解决各国矛盾、避免进一步的战争。

 

果然,威尔逊原则立马引发了热烈的反响,当他来到巴黎时,全欧洲的广场、街道、公园,都贴着威尔逊的名字,海报上写着巨大的——我们要威尔逊那样的和平。法国报纸争相发表名人对威尔逊的赞美,战败國士兵也对他寄予厚望;从阿拉伯到波兰、从希腊到中国,所有渴望民族独立的人们,都指着威尔逊代表的美国,来主持公道。

 

巴黎和会上美英法意四国元首 正面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2、残酷的现实

 

威尔逊的和平原则看上去很美,但却很不现实。但是,当陶醉于山呼海啸的称颂中时,威尔逊一定无法意识到,那后面所隐藏的,不过是更高的利益期待。

 

诚然,理想主义虽然有巨大的感召力,但也不知不觉,拔高了人们的预期。要知道,现实世界的平衡,只有靠妥协来实现;而理想主义旗帜,却只能制造幻想、撕裂现实,为达成妥协增加难度。


首先,威尔逊的理想主义给了德国人不切实际的期待。

 

1918年,一战后期的德国,虽有些筋疲力尽,但说不上已经战败,因为当时德军还占着法国领土呢。正是威尔逊的和平原则,让德国放弃了坚持、选择了投降。
 
当时的德国不是没有选择,如果继续战争,也并非必然失败;但当得知美国大哥十分合理的和平原则、及主持公道的良好意愿时,感觉即便停战和谈,也不至于太吃亏。他们这才选择了停战。
 
可威尔逊的提议,显然并未顾及法国人的感受。战争是德国人信誓旦旦挑起来的;几年下来,打得法国断壁残垣、死伤无算;但如果任战败的德国,直接撤军、一走了之的话,又让法国人情何以堪呢?
 
因而,后来在巴黎和会结束时,在给德国签字的最终协定上,全都是巨额赔偿、领土切割、裁军缴械等等,赶尽杀绝的条款,这就让德国人立马产生了一种受骗上当、奇耻大辱、被直接打脸的感觉。
 
所以当20年后,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反复强调,德国并没战败,是有人在背后捅了刀子。而就从威尔逊充当调停人的、这场完全失败的调停来看,捅刀子的人里面,显然也有他那份儿。


 1917年 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最后一任国王检阅军队

 

其次,威尔逊的理想主义,给了列强打着正義旗号、布局自己利益的幌子;也给了弱国逃避责任、摆脱追责的幻想;但事实上,却大大加深了各方的矛盾、种下了未来灾难的种子。

 

一战双方,是战胜的协约国和战败的同盟国。巴黎和会,是战后调节双方矛盾的和平会议,并希望能籍此确定新的国际秩序。这时,胜利者各有各的盘算;而战败的各国,却面临着共同的困境

 

1、对于战胜的协约国,巴黎和会想要制定新的世界秩序,但首要问题却是调停利益。其中主导者是英、法、美、意四国,很多战胜的小国只能算是陪衬。所有国家都各有各的盘算。
 
2、而对于战败方,一战的结束,也是一场新灾难的开始。战败国的处境,若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混乱。战败的除了德国,还有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而后两者,都是庞然大物,解体出来一堆中欧小国。这些小国,也都经历了深重的苦难,甚至接近崩溃边缘。
 
这些处于混乱的战败国,都有着统一的诉求,即摆脱混乱局面。而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能像捷克斯洛伐克一样,直接摆脱战败国身份、逃脱制裁。毕竟,从战败國独立出来的小国,同样可以说是受害者。

 

一战时同盟国 奥匈帝国军装彩绘 


从战败的旧帝国中金蝉脱壳、避免制裁,是许多小国的普遍诉求。然而此时,正是威尔逊纲领给了他们希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民族自决原则——大国不应干涉或操纵弱小民族。

 

这让诸多小国为之一振,它们以为,只要推翻战败的旧帝国、实现泯主和民族自决、与旧帝国彻底划清界限,就可以摆脱战败国身份与战后制裁,从而得到一个善意而体面的和平。

 

但威尔逊纲领,不过是美国的一厢情愿:

 

1、美国的参战及其战后主张,都有其自身的意识形态背景,号称为了追求民註和民族自决而战。

 

但对于英、法、意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毋庸置疑,就是一场传统的帝国主义战争,参战的各國无不为了利益,他们看重的从来不是正義的旗号。因而,他们在战后,自然不可能遵从美国的意识形态。

 

特别是,当时美国还远远不是世界霸主,无法用威望压倒别的大国。

 

2、除了美国以外,其它战胜国都付出了巨大代价、是凭借武力战胜的,绝不可能容忍战败国利用威尔逊纲领,轻易金蝉脱壳、逃脱制裁。

 

于是,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原则,就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强国布局世界的幌子。在具体执行时,只有在不妨碍强国利益时,才会得以落实;而大多数时候,则完全被抛在了一边

 

当时,整个中欧几乎都是战败国。而战胜国,则一面以民族自决原则,燃起了他们的希望;一面又在现实利益面前、撕碎了他们的幻想。

 

可见,巴黎和会所建立的凡尔赛体系,并没能稳定住局势,反而埋下了巨大的矛盾,将整个欧洲都变成了一个火药桶;而威尔逊纲领,则是名副其实的导火索。当导火索被引燃时,极端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之火,便瞬间蔓延起来。

 

 一战时美国军队军服


第三、同时感到失望的,不止是德国、以及其它战败國,还有战胜的法国、英国,及全世界的弱小民族,包括中国在内。


当时法国北部,有1.5万平方公里地区,所有农田、矿山、工厂都被彻底夷为平地,那是战前法国的重要经济区,生产了20%农作物、90%铁矿石和65%钢铁。战争最惨烈的凡尔登,几乎被打得寸草不生。

 

而对比德国,虽然战败,但境内基本没有损失,工厂都在,能够很快恢复经济。

 

法国损失最大的,就是人口,阵亡人数130万,这对于一个4000万人口的国家,是个骇人听闻的数字。但实际情况却更严重,因为阵亡的都是年轻军人,仅18~30岁男子就损失了1/4。除了阵亡者,战后法国到处都是四肢残缺的年轻人。

 

再看德国,人口本来就比法国多、出生率还高。从长远看,德国的战争潜力比法国好得多。

 

所以损失惨重的法国,迫切要求得到赔偿;并因自身安全需要,希望肢解德国以防它再度崛起。因而法国自然要玩命压制德国。但法国要求的充分赔偿和安全需要却又自相矛盾,因为假如真的把德国削弱到令法国满意的程度,它也就支付不起所要求的巨额赔款了。


而英国作为一个贸易国家,并不想让战前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國、因金融紊乱垮掉。对英国来说,稳定国际市场更为重要。因而英国对法国苛刻的赔偿要求,也十分不满。


至于中国,虽然没有多少发言权,但作为战胜国之一,本来同样指望美国能主持公道,收回原本德国占领下的山东,不料却便宜了日本,这才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

 

可见,理想主义在开局时,总能点燃希望、获得掌声,但是却调高了各方的期待,反而加剧了现实中的种种矛盾。这是理想主义无法弥合的内在逻辑缺陷。威尔逊也  用他的理想主义,辜负了全世界的期望。

 

一战时英军的帅气装备 来自电影《战马》


3、理想主义的悖论

 

虽然,威尔逊原则正義感满满、正能量充足,但是,理想主义却有一个悖论:总是看上去很美,而一旦付诸实施,便立刻问题丛生。

 

比如,威尔逊想当然地认为,一个界限清楚的民族,就应该自治。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界限该如何划分呢?比如:

 

民族问题在中东欧尤为复杂。首先,因奥匈帝国解体,分裂出了一堆小国,但因为其复杂的历史传承,当地的宗教、语言和文化,简直乱成了一锅粥。大多数当地人都拥有几种民族身份,甚至他们自己都不清楚该去哪个国家才合适。

 

就算是看似明确的波兰,其实也没那么简单。因为生活在波兰的还有乌克兰人、斯洛伐克人,他们该怎么办呢?其中,乌克兰人中有天主教徒,波兰人中有新教徒,大多都认为他们应该自治。而且,若是一直细分下去,则永远都没个头。

 

民族自决,还有个说法就是全民公决。类似“地区的国家归属”这样的大事,交由当地人通过投票方式解决,并设立国际监督,以保证过程的公平公正。——至少这个办法听起来应该没毛病。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会遇上很多具体问题,仅用原则,根本就说不清楚。比如:


如果采用全民公决,法国人根本就无法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为什么呢?

 

因为,两地原本归属于法国,是因为普法战争的失败,才被割让给了德国。但德国人在统治期间,赶走了许多说法语的当地人,又将周边的德国人迁移过去作为补充。若要全民公决,这两个地方一定会留在德国。

 

退一万步,民族自决原则落实的前提,至少是人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所属民族,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比如1920年的白俄罗斯地区,就是俄罗斯、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民族的混居区。当调查员询问一位老农他所属民族时,得到的答案始终是:无论在哪里,我都是一个天主教徒。

 

因为民族,作为一个概念,是在近代的拿破仑战争以后,才兴起的。当时很多人压根不关心、不知道自己的民族。因为欧洲人长期以来都没啥民族概念,甚至不关心國王是谁;他们的头等大事,永远是宗教信仰和所属教派。

 

一战后的世界——愤怒的和平与失败的民族自决 


威尔逊总统事后也承认,很多问题是他所始料未及的。当时意大利的外交大臣甚至认为,这根本就是美国的阴谋。因为战争本身就已经让民族意识变得过于疯狂,在谈判中就应尽量避开;但美国人却偏要哪壶不开提哪壶,这难道不是在故意捣乱吗?

 

就连威尔逊自己的国务卿蓝辛都认为,总统“民族自决”的说法简直是个灾难——它所引发的,是不切实际的希望,而最后将导致的,很可能是千万生命的葬送。当对立各方都充满正義感时,矛盾便更加无法调和,而只能诉诸武力了。——很可惜,他说对了。

 

4、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因而,理想主义者的主张,虽然光芒万丈、自带道德优越感,但却有意回避和忽略着现实的阴暗、琐碎与麻烦。

 

正如威尔逊总统,他远非阴谋家,只是患了左派的通病。他主张民族自治、国际联盟,高举闪烁着真理般光芒的和平原则,以为凭借这些,就能从此解决争端、告别战争了。但是理想主义绝非灵丹妙药,而且反而是一种毒药,因为理想与现实间的距离,永远遥不可及。

 

理想主义总是有种自我完美的倾向,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忽略大部分现实。难怪法国总理克列孟梭在巴黎和会期间曾特别无奈地说:

我发现,自己就夹在耶稣基督和拿破仑的中间。

 

他的言下之意便是:英国人是拿破仑,只想要利益;而美国总统威尔逊却只想当圣人耶稣,整天挥舞着道德大棒欺负人,而完全不顾眼前的现实。

 

 

一战时的法军军服


所以,当法国总理邀请威尔逊去战区看看,希望他能亲眼目睹战后法国的惨状,或许会对法国看似苛刻的赔偿要求有所理解,不料却遭到了断然拒绝。

 

威尔逊还理直气壮地说:“法国人就是想让我看到那些战争肆虐的地区,以为我只要看到就会改变想法,听任他们摆布。”

 

威尔逊显然不想如此被“操纵”,他说:“和平必须平静地降临,而不能带有感情因素。就算全法国都被炸成一个大弹坑,和解方案也不会因此更改。”

 

这正是理想主义者典型的思维方式为了他凭空构建的完美理想,现实是不值得考虑的;他宁愿闭目塞听、与现实隔离,不然就会在情绪上被操纵。

 

而威尔逊正是一个典型。国务卿蓝辛就曾讽刺他说:如果与他的直觉不符,哪怕事实就摆在那,他也会视而不见。这是一种像神一样的权力,只拣正确的说。

 

如此达成的《凡尔赛合约》,可想而知,一定是矛盾重重、一地鸡毛,不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为20年以后的二战,埋下了种子。因为,在威尔逊光芒万丈的理想主义面前,那些现实的声音,越发显得自惭形秽、凌乱不堪,统统成了上不了台面的、狭隘混乱的利益纷争。


巴黎合会的战胜国元首 

正志得意满地 瓜分世界 重建秩序 

不料却埋下了另一场更加严重的灾难的种子


5、道德家王莽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上帝要想惩罚人类,可以有许多方法,比如饥荒、瘟疫或战争;除此之外还有种方法,就是在人间降临一个道德家。若是此人的言行和道德远高于凡人,并拥有无比强大的煽动力,那么,他便是最危险的,必将成为人类的灾难。

 

无独有偶,清末四大谴责小说里有本叫《老残游记》,其作者刘鹗在书里也提出一种现象,叫做清官之恶。

 

人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贪官才是恶人;刘鹗却认为不对,清官照样作恶,而且很有可能更恶。那是因为:

 

1、贪官虽然作恶,但却多半心知肚明,其所作所为不符合道义,所以其言行举止,总是尽量搂着点儿,还会有所顾忌

 

2、清官则不然,他们永远都有种强烈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既有道德追求、又有远大目标,一言一行都是为了天下大义,而无半点私利。所以,他们为达目标,往往会更加为所欲为、毫无顾忌;一旦干起坏事来,也完全没有底线

 

2000年前中国西汉末年的王莽,与100年前的美国总统威尔逊类似,同样是位充满了理想主义的道德家。


 

王莽的姑姑叫王政君,是汉元帝(即将王昭君远嫁匈奴那位)的皇后。王政君在汉元帝生前,并不见得有多受宠,但当皇帝驾崩,她和她的兄弟、外甥们便立刻权倾朝野。但无奈其兄弟子侄们,大多不学无术、声色犬马,唯独王莽,不但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勉好学、办事牢靠。王莽父亲早逝,让他早早品尝了生活的艰辛,也失去了成为纨绔子弟的机会。

 

后来的太皇太后发现,这么多亲戚中也只有王莽能靠得住。王莽便因祸得福、扶摇直上,成了当时清官和能吏的表率,得到了各方肯定,并堪称道德楷模,慢慢成了汉朝实际的掌权者。

 

但王莽在历史上的背影,却是个乱臣贼子?因为他后来不但篡位当了皇帝,还偏偏要搞什么复古改愅,仅用短短18年,就把天下给折腾没了;而王莽建立的新朝,也成了史上最最短命的王朝。

 

若是王莽早点去世,一定会以一个忠臣形象名垂青史。因而,白居易才留下了这样一首诗: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意思是,即便周公也曾被怀疑要篡位,而王莽也曾被认为很谦恭,要是都早死几年,谁能想到后来的剧情大反转呢?所以王莽篡汉,就成了大奸的代表。因为伪善,是更无法让人原谅的道德污点。就算今天,人们依然会说:宁可要真小人,也不要伪君子。

 

虽然历史上也有司马炎篡魏、杨坚以隋朝取代北周,赵匡胤黄袍加身,性质都差不多,但名声却都不如王莽坏。原因恐怕是,其他人篡夺帝位,都把国家治理得比以前更好了;只有王莽,将国家折腾得民不聊生,而他建立的新朝,也成了华夏历史上唯一的、一代而亡的中泱䈣權。


 

所以,很多人认为王莽是伪善。

 

但王莽是一介书生、又是外戚,他也并非军阀、没有暴力作为后盾,这样的攥位,不但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就是从理论上讲也毫无成功可能。那么,他的成功篡位,靠的又是什么呢?

 

王莽所依靠的,就是两个字,即人心。王莽当上皇帝,在当时可谓是众望所归,得到了上上下下、朝野内外、从百姓到儒生的全面支持。

 

王莽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支持率,因为他长期以来所践行的,始终是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廉,等等儒家经典中的君子人格,而且样样都做到了极致。比如,有一次他儿子失手打死一个仆役,王莽便“大义灭亲”,硬逼儿子抵命。

 

这样看来,说王莽伪善肯定不对。因为,一个人若从小就谨小慎微,为获支撑、时刻扮演着道德楷模,但实际上却是个隐忍不发的野心家、一直都在一盘很大的棋,直到54岁,才暴露了本来面目、篡位当了皇帝… 他既然有这么大的本事,那怎么才十几年,就把天下折腾没了呢?

 

所以,莽完并非全是伪善,也许他是真的有些理想的,而且发自内心地、想把这个每况愈下的国家搞好。只是他既不了解社会、经济学的规律,更不懂得要尊重客观现实;总以为一朝权在手,就能只争朝夕、达成改良社会的目标。因此,王莽对權力的野心,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社会改愅理想。

 

理想的世界 总是如此美好 充满诱惑 


当王莽利用威望,真正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權力,他立马按照自己造福社会的理想蓝图、开始行动了:

 

1、既然有贫富不均,就索性将土地收归国有、分给百姓。所以,历史上第一个平均土地的,不是农民起义领袖,而是大地主王莽。

 

2、既然人与人之间存在压迫,就禁止奴婢买卖。

 

3、实行五均六管制,即在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由䈣府统一管理赊贷、物价、铸钱、经营盐铁酒、征收商税/山泽税等等,简直就是一幅共產主義的图景。

 

学者胡适对王莽的评价极高,肯定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的三大政策,说他是历史上的首位社會主義者

 


但王莽最后的下场却非常惨。公元23年的一天,当了15年皇帝的王莽,带领文武百官来到长安南郊祭天,70多岁的老头老泪纵横,而当时的新朝,早已是盗贼遍地、烽烟四起,只剩下一个长安孤城了。

 

很快,起义军就攻陷长安,王莽被乱剑砍死、割下头颅、并被挂上了长安城门。但有人不解恨,干脆把头颅摘下来当足球踢。

 

可怜这么个做事勤勤恳恳、充满儒家理想、立志“均众庶,抑并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得如此之惨。

 

胡适先生对王莽的评价不低,认为他只是好心办了坏事。但当时因王莽所推行的理想主义改諽、而造成的社会动荡,至少死了几千万人。如果对于这样的伤害,如此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一定是一种不负责任。

 

据统计,从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总人口数由6000万降至2800万人,少了一大半。不用说,王莽就是第一责任人。

 

6、理想主义带来的不可承受之痛

 

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也总能遇上“好心办坏事”的人,觉得这种人既可气、又无奈,他们就是当代王莽。

 

如果你遇上大奸大恶之人,倒也罢了;因为在面对坏人时,我们既可以在事前及时防范、或是事后诉诸法律,总有办法避免些损失。

 

但如果是“为你好”的父母、亲友和同事,那可就糟糕了。因为他们总会拿出富有正義感的理由、打出冠冕堂皇的旗号。对于他们,你不但毫无办法,还很可能一再承受其“好心办坏事”的后果。

 

如果这人的影响力有限,那么受害者最多就是他们身边的人;但若此人位高权重,那他的危害性会大得多。很多富有理想的䈣客、颇具名望的学者便是如此。而最让人无可奈何的,就是他们拥有王莽般的道德,还动辄为世界设计和平方案、为人类谋划理想蓝图。

 

美国总统威尔逊,也许正是其中的一员。直到若干年后,世界各国矛盾的累积、战争的爆发,才最终以惨痛的事实证明了理想主义的灾难性后果。


正是凡尔赛和约 种下了欧洲法西斯主義的种子


比如,看似伟光正的“威尔逊纲领”在被正式提出后,给世界各国带来的,是表面的和平下、潜藏着的深刻危机。战后很多年,欧洲中部、东部、东南部,依旧冲突不断、暴力遍地、并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正是在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重重矛盾之中,极端意识形态开始形成,很多战败国都发生了法西斯运动,而矛头则全都直接指向了凡尔赛和约。

 

其中,意大利、匈牙利很早就法西斯化了,德国反而是最后法西斯化的。起初各国都隐而不发,当一个国家真的跳出来反抗凡尔赛条约、并以暴力赢得成功,潘多拉的盒子便被打开了。这个国家不是德国,而是土耳其。

 

从某种意义上说,土耳其建国运动,可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预演,但它却被忙着瓜分利益的几大战胜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一战后的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随一战覆灭后,战胜国解决土耳其问的基础是《色佛尔条约》,在领土划分问题上、对战败的土耳其相当苛刻。而同时,身为胜利方的希腊却占了大便宜。

 

与其他战败国一样,这对土耳其国内的族主義者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于是,土耳其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凯末尔,便领导国家与希腊人继续作战。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1923年,最后成功迫使几个大国放弃了对土耳其的干涉。

 

通常的看法是,凯末尔并非法西斯式的领导人,甚至被评价为伊斯兰国家泯主化、世俗化的楷模,但凯末尔的危险性在于,他很少妥协,不但与希腊及外国干涉军作战,也和国内的妥协派作战。

 

复仇主義的煽动下,土耳其人对敌国希腊的平民和本国的少数民族,都进行了异常凶残的镇压。往往在一场战役后,屠杀大量的希腊人、亚美尼亚人,或直接将其赶到水里淹死,并放火烧掉城市。

 

除此之外,凯末尔政府还根据信仰、种族,实施了及不人道的人口交换政策,把200万非穆斯林强制赶走,希腊也将40万穆斯林交换给土耳其。若仔细想想,这不正是二战时德国的人口清洗、种族灭绝、强制民族迁徙等暴行,在土耳其的预演吗?

 

一战奥斯曼军队的军服款式


土耳其与希腊的战争结束,新的和谈在洛桑重新进行。出席会议的,还有对凡尔赛和约心怀不满的一些国家的元首,如意大利总理、保加利亚首相等等。会议签署了《洛桑和约》,而之前的《色佛尔条约》便成为凡尔赛和约中、被首先废除的部分。

 

这在整个中东欧引起了震动,让所有战败国都意识到,凡尔赛体系作为战后的国际秩序,并非不可颠覆;而要解决问题,则还是得通过战争。

 

这其中当然包括希特勒。德国人和其他战败国都因此认定了他们在未来应该采取的政策就是——直接诉诸武力。

 

所以,土耳其建国运动就是二战的预演。如果寻根溯源,恐怕还得算到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原则上,威尔逊纲领就是个导火索,点燃了土耳其及其他战败國,用战争暴力、民族主义、甚至种族歧视,去解决矛盾的怒火,也在客观上点燃了欧洲法西斯运动爆发的火种。

 

土耳其共和国国父凯末尔

 

7、什么是白左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一个国家,都有可能患上王莽综合征,即便有好的出发点,但却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害人。

 

2017年,有一个新编入美国词典的外来词叫作Baizuo白左,没想到这个词儿竟是中国人发明的。它的大致意思如下(英文原文见附录3)

 

白左,来自中文,指某些天真的、受过高等教育的西方人,他们支持和平与平等,但只是单纯地为了满足自身的道德优越感。白左只关心移民、少数族裔、LGBT和环保议题,而且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背景下,他们沉溺于䈣治正确,反过来回馈伊斯兰价值观。(强调伊斯兰的背景是前些年的恐怖事件和难民问题,这两年在川普治下已大为好转。)

 

词典还给出了关于白左的例句:

 

我学校的预算超支了,于是他们砍掉了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课程,因为性别研究、非洲研究等系声称,如果砍他们的课程就是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真TM白左。


理想主义者或白左的通病是,都喜欢以自己以为是的道德优越感、及其理想主义的远大目标,作为其最有力的武器。


 

虽然王莽已经死了两千年,但在不同时代、不同國家却仍然活跃着无数王莽。那些精通演讲技巧、富有煽动性的左派䈣客就是如此,他们虽然辞藻华丽、充满正義,但却往往把事情搞砸。正如威尔逊用和平原则,催生了法西斯主義;而奥巴马不切实际地一心想推翻阿萨德䈣權,却反而给了ISIS壮大的机会。

 

正因为王莽太多,所以判断好坏,千万不要以是否有伟大的目标作为考量,更不应简单以所谓道德作判断标准。需要考察的,应是行动产生的结果、或是否能够带来实际的利益。

 

有趣的是,1920年,伍德罗·威尔逊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金,以表彰他在被战争破坏的欧洲,为恢复和平所做出的努力。这让威尔逊悲喜交加。他在一年前因患中风而局部瘫痪;而他本人倡导成立的国联,却因美国国内的强烈反对而遭到否决,国联成立了,美国却未能参加。

 

而后来二战的爆发,不知是否是对威尔逊、国联和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打脸,同时也证明了理想主义的虚伪和有害呢?

 

更好玩的是,2009年,奥巴马同样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在“开展国际外交,推进世界合作等方面的非凡努力”。至于奥巴马究到底有啥外交努力和成就,连他本人也没有搞懂,在领奖时只能表示“十分惭愧”了。

 

也许,这个奖是颁给美國民众的,因为他们选出了一位黑人总统。在白左的语境下,这件事本身就非常䈣治正确。但后来奥巴马在外交政策上的种种失败,是否是对他本人和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再次打脸呢?抑或,是否整个世界,都在向左转的路上走得太远了呢?


白左通常都特别会来事儿

 

8、请不要慷他人之慨

 

威尔逊和王莽说到底,都并非坏人,他们的问题在于,都有一套世界大同的理想。但遗憾的是,古今中外所有类似的理想,全都以失败告终,比如前蘇联和仲国计划经济的努力、欧元区平均主义的尝试,等等。

 

也许世上真正令人讨厌的,就是整天嚷嚷道德或正義的人。而事实上,一个越满嘴仁义道德的人,通常也越满肚子坏水。因为真诚的理想主义者少之又少,并说的少、做的多;而为了获取个人利益、只是漂亮话作为掩护的,却大有人在。所以在败坏的国家里,表面上充满正義感和正能量的人,总是特别的多。

 

理想主义者失败的原因,常常被归结为反人性。这样说也许没错,但对于我这样的现实主义者来说,却更愿意加入实际利益的因素作为考量。

 

那些爱唱理想主义高调的人,把事情搞砸真正原因,是他们总是想着慷他人之慨。但就算你道德高尚、目标远大,也不应以损害别人利益的方式,去实现你的理想。他们的可恶之处,不但在于喜欢占据道德制高点指责他人;而更在于,他们总想拿别人的钱去做慈善。

 

比如,以社會主義理念出来竞选总统的桑德斯,一味强调极度䈣治正确的好莱坞,以推广环保理念来包装其形象的前副总统戈尔,提倡无原则接纳非法移民、脱离实际、空谈爱和平等的左派䈣客们,等等。


他们都并没打算掏自己的口袋去做好事、或践行其所宣传的那些理念,很多人不过是在沽名钓誉、留于空谈,摆出一副高尚的姿态而已。


 关于“白痴嚎”这个外号 在华人当中已基本达成了统一


威尔逊和王莽则不然,他们是真的为世界和平、或平均分配财富的大同理想,耗尽心力、付诸行动的人。但也正因为他们位高权重,有權力慷去他人之慨;因而,当他们将不切实际的想法付诸行动时,所造成的危害性也更加严重。

 


但这个世界上,却有一些真正将理想付诸行动、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人,虽然这样的人非常稀少,但他们才是真正值得敬仰的人。比如特蕾莎修女,再比如12世纪基督教的圣徒圣方济各。

 

圣方济各,英语是Saint Francis,美国的旧金山市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是这座城市的守护神。

 

方济各来自意大利亚西西城,原是个妥妥的富二代,父亲希望他为了家族的荣耀成为骑士,但是后来,他却决定放弃家财、侍奉上帝。结果他终其一生悟道、行善、救助贫苦者,并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

 

一次,他终于克服了对麻风病人的恐惧,亲身救助麻风病人,还与众人一同建起了一座麻风病院。方济各与追随者一起,在山区传播信仰、济世救人,并以兄弟相称。这也是美国校园兄弟会的由来。方济各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很多人,他的组织也越来越大,并在得到教皇认可后,形成了一个特别的教派。

 

方济各一生为穷人服务,但这并不是他剥夺他人财物的理由。后来罗马教廷给他封圣,他便成了圣方济各。

 

油画 神魂超拔的圣方济各 作者:卡拉瓦乔(约作于1595年)


特蕾莎修女与圣方济各,都是道德高尚的人,但他们从不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别人,也不慷他人之慨,去实现自己的所谓理想,更不以自己的标准去裁判社会的公平正義。

 

他们之所以是真正能让人灵魂升华的、存粹而高尚的人,因为他们从来不去骚扰别人,而是尽己所能、服务弱势,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而对于那些张口闭口以道德来评判他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高喊口号的人,我从来都不以为然、厌恶至极。

 

特蕾莎修女和圣方济各的行为,也让我乐意花时间和金钱,去帮助他人。当然,所有帮助一定得是实实在在、真正有效的,而不是撒胡椒面之后毫无效果,甚至是负面效果。

 

现任教宗 来自阿根廷的伯格里奧Bergoglio

他选择了方济各作为自己的尊号


近日,加州以高票正式通过了近乎疯狂的《African American Reparation Bill》,即“向美国非裔赔偿法案”,所涉及的赔偿金额竟高达14万亿美元(相当于仲國一年的GDP总额)。该法案一旦付诸实施,将会有什么效果,会不会再次“好心”办坏事儿呢?反正那些投赞成票的州议员,并不用直接掏他们口袋里的钱。

 

所以,现实中永远有一批整天呼吁社会公正的道德家,且不说他们是否心口一致,或者,他们的道德是否比威尔逊或王莽更加高尚。即便如此,他们的理想和行为仍然十分可怕,因为在掠夺了别人的财富后,他们并不能让穷人过得更好。而现实结果通常会更糟。

 

世界上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实在太多,比如联合国救助非洲、常常越救助越贫困,如果慈善行为无法为当地创造更多的有效就业,帮助形成造血能力、良性循环;单纯的粮食救济,反而会滋生腐败、并彻底毁掉当地的农业。

 

当有人大谈社会公平或道德时,你也许可以对他说:很好,但请你自己先以身作则,开放自己的房子,接纳无家可归者,不要让他们成为社会安全隐患;然后,再将收入的10%拿出来分给穷人。否则只是空谈善心,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无论在何时何地,理想主义的道德家都只会祸国殃民,因为他们所构想的大同世界,永远都只是乌托邦。但很多生活在象牙塔里的人,却很容易被大谈理想和情怀的人忽悠,甚至为骗子辩护。

 

所以,英国哲学家罗素才意味深长地说道:

我从来不敢说为我的理想献身。
为什么呢?
因为,我没有把握它是对的。

 

- END -
本系列到此结束

 

附录:

 

附录1理性判断的可能性 ——康德《存粹理性批判》

 

人总想要弄明白一些根本的问题,比如:

 

1、了解存在的本质是什么?
2、整个宇宙运行有没有统一的规律?
3、想要证明宇宙之外是否存在上帝?

 

而在康德看来,想真正回答这些问题的,都是理性的痴心妄想

 

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着天然的局限,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但人却不满足,想要跨越表象划定的边界,这就是理性

 

这种“跨界”的冲动,是人与生俱来的。它有好的一面,能帮助人们在更大范围内整合知识;但它同时也会带来很多麻烦,即三种理性的幻象

 

1、对灵魂本质的幻象;
2、对宇宙本质的幻象;
3、还有对上帝的幻象。

 

灵魂存在吗?上帝存在吗?宇宙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都是自人类有文明以来,一直都在思考,但始终都没有答案的问题。

 

比如关于宇宙的幻象,康德提出了四个人类无法回答的问题:

 

1、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2、宇宙里有没有不可分割的东西?

3、宇宙里的一切都是被决定的、还是自由的?

4、宇宙里的事物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这四个问题都很难回答,但无论是正着或反着回答,理性都能提供同样强有力的论证。之所以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就是错的,是理性想要“越界”,而导致的自相矛盾。

 

这些矛盾就叫二律背反,即矛盾双方都有同样充分的理由,而理性却无法判定谁对谁错。

 

康德说,从哲学诞生开始,人类就在思考这类问错了的问题;追问存在的本质、灵魂的本质、神的本质,就是一代代哲学家想要追求的最高目标,并且,他们对人的理性能力充满了自信

 

如此说来,康德相当于直接宣判了这类问题的死刑,同时沉重打击了传统哲学对理性的盲目自信。

 

所以,到底什么叫“纯粹理性批判”?

 

1、“纯粹”是指不掺杂经验的、先天的认识能力;

2、而“批判”的意思,不是批评指责,而是彻底考察

 

所以,纯粹理性批判,是彻底考察人的理性,到底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并为这些能力划定界限。

 

附录2: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


(1)公开订立和平条约,无秘密外交。
(2)无论战时与和平时期,公海航行绝对自由;
(3)取消国家间的经济障碍并建立贸易平等条约;
(4)充分互相保证,各国军备必须减少至保证本国内部安全的最低水平;
(5)调整对殖民地的要求,平等对待殖民地人民;
(6)德国撤出俄国,调整俄国问题;
(7)德军撤出比利时,恢复比利时之独立性;
(8)德军撤出法国,阿尔萨斯一洛林也还法国;
(9)根据民族性原则,重新调整意大利边界;
(10)奥匈各族自治,允许独立;
(11)同盟国撤出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
(12)奥斯曼帝国的民族自决。
(13)恢复波兰之独立性。
(14)成立国际联盟以维持世界和平。
 

附录3:白左的定义

 

Baizuo (pronounced 'bye-tswaw') is a Chinese epithet meaning naive western educated person who advocated for peace and equality only to satisfy their own feeling of moral superiority. A baizuo only cares about topics such as immigration, minorities, LGBT and the environment; while being obsessed with political correctness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import backward sIslamic values for the sake of multiculturalism.
 
My school is over-budget so they're cutting STEM classes because the Gender-studies and African-studies departments put fliers up all over the school claiming it would be racist/sexist to cut their classes. Fucking baizuo.

 

参考资料:
 
1、《缔造和平》Peacemakers: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of 1919 and Its Attempt to End War,作者:玛格丽特.麦克米伦,加拿大历史学家,中信出版集团。
2、《战败者:两次世界大战间的革命与暴力》,作者:罗伯特·格瓦特,德国人,现任都柏林大学现代历史学教授,译林出版社。
3、《吴军硅谷来信:对话王莽》,作者:吴军。

 

您的关注、转发、打赏、点赞
都是对我最好的鼓励❤

请加作者个人微信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