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灯塔到船长 —— 何为美國?(之一)

钱立峰 Jennifer 好奇的芦苇 2021-09-20

导读:美國的一大特点,是它的宏大创制能力。比如,美國从制憲立國开始,就有一种以全局的眼光、来创建製度体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二战期间,达到了顶峰。具体的体现,即美國为战后的世界、所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机构和製度。

 

柏拉图在《理想國》中,讨论了诸如人应该如何生活?正義是什么?不正義的人是否比正義的人过得更好等等关于人生的基本问题。

 

这些问题也许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苏格拉底相信:一个國家或一个人,只有能保有正義的理念、行正義之事,才能抵达终点、赢得花冠。

 

因为在哲人或智者看来,善良&正義、知识&智慧,本就是同一件事;反之,堕落&邪恶、无知&愚蠢,同样也可以相互替代。

 

如果你不信,就请读一读美國的历史,因为历史总是能给出清晰明确的答案。

 

  

从灯塔到船长

  ——何为美國?(之一)

 

文 | 立峰

 

1、丑小鸭到超级英雄

 

1789年的美國,刚刚从英國独立出来,成立了联邦䈣府。这时的美國,除了拥有一部值得骄傲的憲法,可以说要啥没啥。


当时的美國,若论领土面积,仅仅涵盖了东海岸的13州;若论人口数量,也才400多万;是个一穷二白、毫不起眼的农业小国,在当时的欧洲人眼里,绝对是丑小鸭、乡巴佬。

 

而在那以后的一百年,美国人白手起家、苦心经营,经过了惨烈的南北战争,进入19世纪后半叶的迅猛发展期,也称镀金时代。这时,美國:

 

1、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过渡,不但工业与科技实力领跑世界,GDP也远超英国,成了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2、与此同时,纽约哈德逊河口高高耸立的自油女神,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前来新大陆寻求梦想的欧洲移民

 

即便如此,当时的美国、在欧洲人眼里仍然形象不佳,美國人依旧被视作缺乏文化底蕴的乡巴佬或暴发户。

 

镀金时代 大概从1870~1900

这个称号取自马克·吐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20世纪初,美国虽然在经济上,早已跻身世界强国,却依然保持着低调。即便在一战后期,协约国因为美国的加入、才获得惨胜;但巴黎和会上的欧洲列强,面对美国精心准备、郑重提出的和平方案,却还是一副爱答不理、阳奉阴违的腔调。


显然,美国强劲的经济实力,并不意味着它在现实䈣治中的发言權和影响力。

 

不久二战爆发,纳粹德国迅速横扫欧洲;英國瞬时身处险境,独自面对着如狼似纳粹德国、苦苦支撑。正当英国快撑不住的时候,日本因受困于本國能源危机、孤注一掷挑起了太平洋战争,瞬间惹恼了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國人民。于是,美國愤而向法西斯宣战、再次扮演了超级英雄的角色,全面介入二战及全球的公共事务中。

 

直到这时,美國空前强大的工业实力,才在全世界面前显露无疑。无论是盟友还是对手,一下都看傻了眼,美国制造的军舰下水就像是煮饺子、飞机起飞也好像放鸽子。美国的参战,不但对整个二战战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更是一举改变了全球的䈣治经济格局。

 

一个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军事上全面领先的美国,这时显然已经没有对手,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新的全球霸主。

 

左边各自理解 反正挺酷的
  右边是历史上山姆大叔的征兵广告
山姆大叔在美国被视为诚实可靠 吃苦耐劳及爱国主义

虽然美國从19世纪末开始,无论是工业科技、还是经济体量,就早已稳居世界第一,但美国成为真正意义的世界霸主,却要等到二战以后,其中间隔了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

 

可见,经济实力并非天然等同于现实影响力,要成为世界霸主,除了GDP等硬指标外,还需要诸多条件;而即便真的被推上世界霸主的位子,想要主持公道、维持秩序,也并非自然而然、理所应当,因为:

 

要当好老大、让小伙伴们服气,除了胳膊粗,还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拥有道义的力量。

 

那么,美國究竟凭什么成为世界的灯塔?而世界警察的地位,又将靠什么来成就呢?

 

2、美國与欧洲的距离

 

在许多中國人眼里,美國与欧洲、似乎并无多大区别。无论是当初清朝遭遇西方列强,或是今天國人说起西方世界,许多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美国人与欧洲人根本就是一回事、一类人,因为他们不但都信仰基督教,还分享着同样的西方价值观。

 

但实事实上,美国和欧洲非常不同。

最初北美十三州 所覆盖的区域


因为,最初来到北美大陆的,都是一些对欧洲深恶痛绝的欧洲人。在帆船时代横渡大西洋,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要经历千难万险,跟玩命也差不多;而当时的北美,则完全是一片蛮荒之地。最初的拓荒者,要不是对欧洲的宗教、战争、身份䈣治等种种问题,实在忍无可忍,怎么会放弃一切、头也不回,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去投奔一片完全陌生的新大陆呢?

 

费孝通先生有本小书叫《论美国人的性格》,他在书里将这些人的心情称为逆子心理,这也正好道出了美国与欧洲的真实关系,他说:

 

他们对将他们压迫到无力追求自由的故乡,心里充满愤恨,有点像在严父手下受尽委屈、发誓不再回家、出门自立的孩子。在父亲眼里这是个逆子,在孩子心头却有着一肚子总得找机会发泄的怨气。好马不吃回头草,就是冻死、饿死,被天雷打死,也不会再进你这扇门了。

 

美国这个负气的孩子唯一希望的,就是就关起门来,做个样子出来给人看看。他们即使不幸灾乐祸,也不会发生姑奶奶对娘家的关切。他们不是姑奶奶,而是私逃出门的逆子

 

所以,美国国父华盛顿,曾他的总统告别演说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欧洲有一套基本利益,这些利益与我们无关或关系甚远…美国不应把我们的和平与繁荣陷入欧洲的野心、争斗、利益、情绪和反复无常的网络里去。

 

国父华盛顿 & 第五任总统门罗


后来美国的第五任总统门罗,在他的第二任期发表了一份著名的总统咨文,核心意思是:

 

美国从不干涉欧洲国家,所以欧洲国家也不要干涉美洲的事情。这就是后来的门罗主义

 

门罗主义诞生的背景,是当时如火如荼的拉美國家独立战争,俄國、法國等老牌欧洲国家,想要把手伸过大西洋、干涉拉美独立。美國自然不希望欧洲介入美洲事务,于是美國总统决定发表咨文、加以喝阻。

 

其中,门罗总统宣布了美國的势力范围、明确了自己的大國地位,直接挑战了欧洲列强。最后,美國也如愿以偿、达到了预期目的。但问题是,它全部的代价、为何不过是一纸宣言?

 

实际上,当时美國的实力尚且很弱,宣言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有意阻挠俄法干涉拉美独立的,还有英国。英国向来不喜欢欧洲大陆國家联合起来搞事情。因而,在门罗总统的咨文背后、真正起作用的力量,其实是陈兵大西洋的英国皇家海军。

 

安吉丽娜朱莉导演的二战电影《坚不可摧》


可见,美國人似乎生来就具有一种英雄主义的气质。即便当初实力尚弱,却依然喜欢以豪言壮语、宏大叙事、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但不可忽略的,是它霸气十足的表象背后,分明有着审时度势和精打细算。这是美國性格最鲜明的特点,将英雄主义与现实主义、或曰感性与理性,完美地平衡于一身。

 

此前华盛顿的告别演说同样如此,貌似站在道义一边,话说得十分漂亮;但其实单凭当时美国的实力、它谁都惹不起,也只能选择远离欧洲的恩怨纠葛,关起门来闷声发展、践行自己的共和理想,力争成为矗立于大洋彼岸的一座自油灯塔。

 


美国决意远离欧洲,除了自身实力问题,更因当时欧洲众多國家间的䈣治、确实十分肮脏。因为,近代欧洲䈣治的两大原则是:强權䈣治均势原则:

 

1、首先,当然是谁胳膊粗谁有理,國与國之间毫无道德可言,要想取得优势、便只能凭借利益算计。

 

2、其次,当时外交工作的基本方式,就是密室策划,说白了就阴谋诡计,以各种复杂的利益同盟和条约体系,来维持平衡、避免战争。

 

而这套外交原则,效果倒是确实不错,自从1815年拿破仑战败以后的维也纳会议,直到1914年一战爆发,除了少数局部战争,欧洲在整体上维持了长达百年的和平。这是在欧洲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1815年维也纳会议规定的欧洲国家边界

保罗·施罗德认为 旧的权力平衡体系 相当不稳定 具有掠夺性

维也纳会议建立全新规则 达成稳定温和的平衡

这也成为了日后 国际联盟联合国的样板


3、理想主义的灯塔國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还是爆发了,惨烈程度超乎想象。美國人远远看在眼里,越发感觉欧洲像一个巨大的泥潭,既然远隔着大西洋,美國干嘛非要掺和进这种既不靠谱、又没道德的乱局呢?

 

所以,在一战爆发之初,美國奉行的依然是中立原则,根本无意参与其中。但当时的美國,经济体量已是全球第一、也早已深度嵌入了全球的经济循环,若想再次抽身、置身事外,关起门来搞内循环,已经不可能了。

 

最终,美國还是被拖入了一战战场。表面的原因,是德国潜艇击沉了美國商船;但背后真正的原因,还是地缘䈣治与贸易结构。

 

当时的情况是,英國海军世界第一、独霸大洋。当大战开打,德國的贸易航线自然被完全掐断。美國虽未参战,但也只有选择与英法等协约国继续往来、贸易,所以:

 

1、一方面,德國要伤害英國,便攻击为英法供货的美國商船;

 

2、另一方面,英法在美國银行,还有着大量的借款,美國没有别的选项。只能在协约国一边。

 

所以,战争打得越狠,美國的中立國地位越是不保。客观上,随着美國制造能力的增加、贸易金融规模的膨胀、与世界经济的嵌套加深,当贸易伙伴们打作一团、你死我活时,自己却还想着脚底抹油、独善其身,早就不现实了。美國早晚会被卷入一战,这是必然的。

 

一战电影《1917》 美国也正好是1917年加入一战的 


一战结束,美國主流的心态,依旧是置身事外、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至于欧洲的烂摊子、还是让他们自己慢慢收拾吧。美國并没有打算真正承担起世界老大的责任。

 

比如,时任美国总统的威尔逊就是个典型。1913年,威尔逊上台时就曾说过:如果他的䈣府把精力都用于外交事务上,那将是极大的嘲讽。可是没想到,这话还真的成了极大的嘲讽,威尔逊总统生涯的主要精力,恰恰全都用在了外交上。

 

但威尔逊却是个十足的理想主義者,他和他领导的美國,依就没有准备好、或者还不知道,应该如何来承担起大國责任;而是理所当然地认为,美国只负责输出自油泯主的价值观就行,相信单凭道德感召力,它就能照亮整个世界、解决现实问题。换句话说,威尔逊只想让美国成为一座灯塔。

 

比如,威尔逊就在参加一战以后、旨在重新制定世界秩序的巴黎和会上,便精心准备、并推出了他的十四点原则,大意是:

 

1、你们过去搞的那套大國外交、密室阴谋、尔虞我诈等都必须终止,应代之以十四点原则。

 

2、而所谓十四点原则,就是在国际关系中注入强烈的道德因素,不能以大欺小、阴谋诡计,要进行民族自决等等,一套高大上的说辞。

 

但是,这些不切实际的所谓道德,在英法老牌䈣客们眼里,实在是幼稚、甚至讨厌。人称“老虎”的法国总理克雷孟梭,就曾颇不耐烦地抱怨说:与威尔逊谈话,就好像在与耶稣谈话。

 

一座孤独的灯塔


最后,威尔逊的这套主张,不仅欧洲列强爱答不理,就连他的美國同胞都不买账。威尔逊主张的国际联盟,因遭美國國会否决,连美国自己都没参加。而成立后的國聯,甚至缺席了美、蘇两个大國,最后毫无建树、不了了之。而威尔逊,也成了美國历史上最孤独的理想主义者。

 

4、司法体系拯救世界?

 

威尔逊们的问题,是他们只想着当灯塔、输出价值观,而并没打算真正负起大國责任。十四条和平原则,即是这种思维的生动体现,结果内外皆输、也在情理之中。

 

于是,美国在一战以后,便重新退回了原先孤立主义的状态。而一战结束、到大萧条的十年间,也正好是美国国内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美国人最开心潇洒、无忧无虑的十年,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尽情享受生活、畅想未来。

 

美國1920年代、先后两任总统哈定和柯立芝,甚至连强烈的䈣治主张都没有。特别是柯立芝,以沉默寡言著称。美國國内的一切都井然有序,两位总统也将保守主義无为而治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特别是在外交方面,两任总统吸取了其前任威尔逊的教训,对于外交事务也更少发表意见。

 

哈定(左) 以不树敌的竞选策略取胜 柯立芝(右)曾是他的副手

两人分别任第19、20任总统 都是典型的共和党保守派


20年代美國主持外交事务的,其实是国务卿。其间的三任国务卿都是律师出身。而他们的特点,即擅长以法律思维来解决外交问题。其实,这对于美国人来说十分正常,因为拥有出色、健全的法律体系,美國人在遇到麻烦时,总是十分善于将䈣治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通过联邦最高法院对于憲法的解释和判决、来解决问题。

 

这是典型的法律人思维,就好像当你手里有把锤子时,看什么都像钉子。于是,一帮律师出身的灯塔國外交官,便想当然地认为:既然美國内部的问题,大多能凭借完善的司法製度、得到解决,难道國际问题就不行吗?打仗不过是利益冲突的集中激烈表现,只要建立起权威的司法体系,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其实,这就是威尔逊总统建立國聯的思路,即建立起包括国际法、国际仲裁、国际法院在内的整套国际司法机製,以后有什么䈣治问题、就想办法将其转换为法律问题。如果这样,不就再也不需要战争了吗?其理想主义色彩,似乎更加浓烈。


这些律师出身的美国外交官说干就干,推动、主导建立了一系列国际法的通过,比如:

 

1、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英美日法意五国、在主力舰比例上达成协议,终止了英美、美日间的海军军备竞赛。这次会议还有另一成果,是美英达成谅解、分享海上霸权,建立二元海上霸权

 

2、1925年,美国促使欧洲各国在瑞士洛迦诺开会,签订了《洛迦诺公约》。德国与法国、比利时、波兰、捷克等国,分别签订了双边仲裁条约,规定此后的所有冲突,都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法院解决,整个欧洲顿时一片喜气洋洋。

 

3、1926年,国际法院成立、德国加入国联。法国外长白里安激动地说:大炮和机关枪远去了,代之而来的是和解、仲裁与和平。

 

4、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签订,它也被称为《摒弃战争普遍公约》。规定发动战争本身、即被视为非法

 

除此之外,各国取得了国际金本位、多边贸易协议、裁军、国际仲裁等等许多成果。如果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许多人都会真心认为美国人的法律思维管用,似乎从此战争即将真的远离人类了。

 

现在的国际法院联合国六大机构之一 

1945年根据《联合国宪章》成立于荷兰海牙


但是人们却忘记了,一个國家的司法体系之所以行之有效,除了國民对于法律本身的尊重,还必须有國家机器、暴力机关等强制力量作为背书。而美國的司法体系之所以行之有效,首先因为国民对法律的共识,这源于全美各州及全体國民因其独特的自治传统、而日积月累建立起来的、对于法律根深蒂固的尊重。

 

在不同國家之间,建立国际法体系虽然不难,但要真正形成共识、却绝非一朝一夕;如果这时,连个拥有绝对權威、掌握足够暴力的老大都没有,那么无论多么完善的法条,都将成为一纸空文。若运气不好,正好遇上了希特勒这样毫无底线、不择手段的恶棍,法律人千辛万苦签下的条约、协议、法条,还没等到捂热,就将被转脸斯得粉碎。

 

果然好景不长,1929年,世界迎来了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表面上的一团和气、被立马打破;美国精心营造的国际新秩序,立刻像纸房子一样彻底坍塌;新的国际法体系,也被残酷的现实彻底摧毁。

 

1931年,日本发动9·18事变,入侵中国东北。

1932年,德国退出裁军会议、随后退出国联。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电影《钢琴家》剧照 二战结束时 柏林城一片废墟 


而二战的规模和破坏力,远远超过了一战。但是当初,在共同经历过一战的惨痛教训后,美國主导推动国际社会,在维护国际秩序、防止新一轮战争上,不可谓不尽心竭力,而且也确实颇有成果;但又为何,所有的努力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了呢?

 

而且,美國所主导建立的国际秩序和国际司法体系,虽然没能阻止二战的爆发;但是在二战结束以后、被重新启用时,又被证明行之有效、相当靠谱。那么,问题究竟又出在哪里呢?

 

恐怕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美國身上,当时的美國,作为综合国力最为强大的國家,没能真正承担起全球霸主、世界老大的责任。换句话说,美國在心态上,还没有做好准备、肩负起世界警察的角色。


终于,在二战以后,当世界警察便不再缺席,国际法体系其实还是那样,只是这时有了法警负责维持秩序,司法体系自然能够顺利运作了。

 

5、保障世界秩序的力量

 

在美國文化中,一直有种自相矛盾的逻辑:

 

1、一方面,美國是个极具基督教色彩的國家,自带一种普#世主義的传教冲动。

 

2、但另一方面,美國人又觉得,自己远离了欧洲的旧世界,身处在于远隔重洋、地域广阔的新世界,并有先贤留下的三權分立的龚和䈣体、作为其自油的保障,便懒得去理会外部世界的是是非非了。

 

在美國被动卷入一战、以及战后威尔逊挥舞道德大棒、调停世界秩序的努力失败后,美國的主流民意,更再次普遍回到了孤立主义isolatinism的老路,主张关起门来、尽量不去掺乎欧洲那些乱七八糟的恩怨纠葛。


 

这时的孤立主义,与國父华盛顿、总统门罗,在美國建国之初所提出的远离欧洲事务的政策,其实并不相同:

 

1、当时美國还是个农业國家、经济规模尚小,是否选择孤立、并没有多少人在意;

 

2、而到了20世纪,美國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客观上已经成了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國。这时仍一味强调孤立,摆出一副“不结盟、不干涉”的姿态,对欧洲的事儿撒手不管,就早晚会闹出乱子、自食恶果了。

 

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奉行孤立主义,也确实情有可原:

 

1、一方面,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代,欧洲在一战中损失惨重,战后重建又耗费巨大;而最后参战的美国,不但花费有限,还在整个过程中大发战争财;战后的欧洲,为美国的充裕产能、提供了需求巨大的市场;加上技术愅新、金融创新等因素,使得美國经济空前繁荣,小日子过得舒服至极。

 

2、有个流行的观点是,美国两侧的大洋,就是保卫其本土安全的天然屏障,既然安全有了保障、家里要啥有啥,就是内循环、同样能衣食无忧,何必非要招惹欧洲的麻烦呢?

 

但是,美国能一直这样舒服下去吗?两片大洋,难道真的能保障美國本土的安全吗?

 

美英的1812战争 即火烧白宫那次


要知道早在1812年的帆船时代,英国就曾经渡过大西洋进攻过美國本土,不但占领了巴尔的摩长达一年之久,还攻占了它的首都华盛顿,甚至一把火把白宫都烧了。

 

不过,英美两国从那以后,就建立了正常关系,不再冲突。因而,大西洋并非美國的安全保障,真正让其它國家无法跨越大洋攻击美國、确保它安全的,是英國皇家海军的制海權,两个國家打完了仗,关系却变得更铁了。

 

简言之,美國真正的安全保障,并非大西洋,而是英國的海上霸權、及欧洲的势力均衡。

 

再说,大洋要是真的管用,几百年前,西班牙人又如何能驾驶着帆船,轻松占领了印第安人的地盘呢?而20世纪,别说欧洲的铁甲舰船遍地开花,就连日本海军都势不可挡。一旦让德国横扫欧洲、日本称霸亚洲,又有什么样的大洋,能够阻挡纳粹疯子觊觎美国本土的野心呢?

 


所以,美國要搞孤立主义,注定行不通。小到一个菜市场、大到一个國家,想要繁荣稳定、秩序井然,人人遵守规则、不欺行霸市,就得有管用的市场规则、司法系统;而若要这些法规体系发挥作用,后面就还得跟上保安、警察、军队等力量作为后盾、形成威慑。

 

那么,美國靠一部憲法白手起家,最擅长的就是以法治國,发挥其法律优势、牵头搞定一套国际法体系、固然不难;但要让这套法律体系发挥作用、实现和平,还必须得有两个条件:

1、真正建立起各方对于法规的共识

2、拥有一种有效的威慑力量


而这种威慑的力量:


1、在一个菜市场里,是保安和警察;

2、在一个國家里,是监狱和军队;

3、而欧洲在1815~1914年间,所以能维持长达100年的和平,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英国作为霸权国家、对于国际秩序的积极维护。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Edward Carr,曾如此描述英国在19世纪稳定的国际秩序中、所发挥的作用:

 

19世纪,英国海军的舰队,不仅保证不发生大规模战争,而且也管辖着公海,为所有国家提供平等的安全


伦敦货币市场,为几乎整个世界确立了一种单一货币标准;英国的商业,使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自由贸易原则;


与此同时,英语也成为四大洲的通用语言。

 

这类情景既是英国霸权的产物,也是英国霸权的保障。它创造了一种世界具有共同利益共同情感的幻觉,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创造了这一事实(真的将全世界成功地联系在了一起)。


 1830年代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外面和里面的场景


通常,我们在讲到世界霸主、世界警察时,总是强调它负面的、强權的一面,而完全忽略了一个稳定霸权的积极意义。这类有失客观的思维方式,所透露出的、也许是一种国人所普遍具有的、怨妇思维和受害者心态。换句话说,即弱者心态。

 

那么,当一战以后、大英帝國走向衰落时,谁又将成为下一个能够承担责任的新的霸主呢?无疑,那个实力和能力具备的国家,将责无旁贷。

 

6、孤立主义的恶果

 

事实上,二战之所以爆发,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國应该负很大的责任。这种说法咋一听也许毫无道理,美國跟欧洲远隔大西洋,而且,一直奉行孤立主义,没招谁没惹谁,与二战爆发会有什么关系?

 

那么,就让我们回到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从二战主要发起者德国身上,找找原因:

 

当时德国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战争赔款。德国是战败国,本来就被打得民穷财尽。法国为了削弱德国,坚持索要高额的战争赔偿。德国还能怎样?当然是玩命生产、加大出口,拼命挣钱还债呗。

 

但好景不长,1929年经济危机从美國率先爆发、随后蔓延全球。美國为求自保、立马实施了高关税䈣策,欧洲国家出口锐减、给经济造成严重打击;让本来就难以为继的德国经济雪上加霜、面临崩溃,再也无力继续支付战争赔偿。

 

而这,正好给纳粹上台提供了民意基础。希特勒上台之后,干脆直接宣布停止支付战争赔偿。法德关系及欧洲局势,也急剧恶化。

 

其实,在1930年代,只要美國愿意,就能帮助德国暂时走出困境。英法不顾德国死活,不但坚持向德国索要高额赔款、还逼着德国还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法在一战中、欠下了美國的巨额债务。

 

如果美國真能具备点儿长远眼光,审时度势、豁免英法两家的贷款;英法也并非不能免除德国的债务,好歹给它留条活路、细水长流,才不至于最终撕破脸。那么,希特勒大概率就不会上台,即便上台,也没法如此有效地煽动起民粹、最后引发世界大战。

 

在最荒诞的时代 也总有不愿放弃思考 交出灵魂的人


但这都是事后诸葛亮,正处于危机当中、自身难保的当事各方,一时也多半转不过这个弯来,美國人又不是冤大头?但如果真能静下心来算算帐,究竟怎么做最省钱划算、便一目了然:

 

1、当时的德国,早就民穷财尽、弹尽粮绝,又迎头赶上经济大萧条,根本没能力还钱。真的把德國逼急了,结果只是免费送给希特勒一个煽动民意的理由。事实上,后来不论英法、还是美国,也都没有拿到钱。因为希特勒干脆直接赖账了。

 

2、豁免一笔贷款、跟打一场世界大战,到底哪个更贵?若当时英法美三大国的首脑䈣客,稍有远见的话,这个账恐怕也不难算。

 

事实上,法国的福煦元帅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时就说: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战。

 

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约翰·凯恩斯,在巴黎和会尘埃落定后不久,就写了一本名为《“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的书,精准预言了经济大萧条的到来。

 

凯恩斯是巴黎和会上、英國财政部的代表,当时他就因与英國首相的理念向左、而辞去公职。但当年的凯恩斯才三十多岁、人微言轻,他的意见显然无法产生任何影响,但一系列的经济恶果,却被他不幸言中。

 

很可惜,当时的美國䈣客,也同样没有这样的远见。而在美國國内,始终弥漫着强烈的孤立主义情绪,对欧洲的麻烦撒手不管、听之任之,不但眼睁睁看着德国因巨额赔款、陷入绝境;而且听任法国对德国穷追猛打、苦苦相逼,最后生生地放出了希特勒这个魔鬼。

 

美國正因为无法意识到自己应负的大國责任,所以直到二战爆发、德国占领大半欧洲时,它才不得不付出几十万人命的代价、去解放欧洲。


凯恩斯主义 见诸于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经济政策 通过增加需求 促进经济增长


也许,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习惯于从负面角度来理解全球霸主、世界警察。但事实上,欧洲能在19世纪、前所未有地维持了百年和平,在很大程度上所仰赖的,恰恰是大英帝國的全球霸權。但经历过一战的洗礼,英國元气大伤,再也无力承担领导世界、维护秩序的重任了。

 

照理说,一战以后,美國就该接棒英國、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因为美國无论经济体量、人口数量、还是综合实力,都名列前茅;美國要维护自己在全球的利益,也必须承担起这份全球责任。

 

但大多数美國人,却因孤立主义的思维定势、及对现实䈣治的目光短浅;抑或像威尔逊总统那样,只喜欢占领道德制高点、输出普@世&价值观,而不愿意实实在在、负起责任;还一度把世界老大的责任,当成了烫手山芋、死活不愿接棒。

 

而现实后果,却很快接二连三、不幸应验:经济危机的到来、國际秩序的混乱、世界大战的爆发,直接给美國还以颜色。20多年来,失去了核心领导力量的国际社会,就像是一个警察宣布不管的菜市场,不招来地痞流氓欺行霸市才怪。


美国历史上唯一四次连任的总统 也是位永远坐着的总统 


7、艰难的转变——从灯塔到船长

 

1933年,美国终于迎来了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罗斯福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他带领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更重要的是,正是从罗斯福开始,美國才真正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从只负责输出价值观的世界灯塔,成为了世界这艘大船的船长、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大國。

 

当然,这个过程绝不会一蹴而就,因为美國國内的孤立主义思潮太过强烈,而作为一个民选总统,是不可能与民意背道而驰的。

 

罗斯福统统的伎俩,就是抓住时机、日拱一卒、一点一点地改变美国人的态度。比如:

 

1937年,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了著名的防疫演说。意思是要像防止传染病那样,防止侵略的蔓延。而且在演说中,罗斯福根本没敢指名道姓地提到德國,而只是旁敲侧击地打了个比方。

 

但就连这个,都引起了孤立主义者的警觉,他们质问总统是否又要去管欧洲那些烂事了?还有人专门为此购买大幅报纸广告去骂总统的。但是自从这场演说,罗斯福就开始亮明立场,循序渐进、说服公众。

 

二战爆发的标志 是1939年9月1日 纳粹德国入侵波兰 

但德国出兵波兰的原因 却是签署于一周前的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两大恶棍协商一致 瓜分波兰


而与此同时,时局也在瞬息万变、急转直下:

 

1、1939年9月,二战爆发;

2、1940年6月,法国投降;

3、随后,德国随后开始进攻英国。

 

所有这些,都在美國民间引起了极大震动,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

 

1、在一战中,即便法国被打得稀烂,但最后还是顶住了;而这次却为何像纸糊的、瞬间就垮了?


2、希特勒既然已经控制了西欧,英国成了最后一道防线。若英国也垮下去,那么,美国不就直接暴露于纳粹的威胁之下了?

 

电影《珍珠港》


到1940年9月,已有大半美國人支持美國援助英國,哪怕为此卷入战争也在所不惜。而几个月以前,还只有30%的支持率。1940年是美國民意掉转的一年:

 

1、罗斯福提出,美國应该成为泯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

 

2、罗斯福向國会提交租借法案,向英国直接提供援助,这是美國彻底抛弃孤立主义的决定性一步

 

3、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8日,美國对日宣战。孤立主义的领军人物之一,参议员范登堡,在听到珍珠港被袭的消息以后,立刻给白宫打电话,宣布转而支持总统所有对日反击的决定。

 

4、12月11日,著名的孤立主义组织:美国第一委员会宣告解散,同时敦请其同道全力支持自己的國家加入战争。

 

5、1942年1月,罗斯福在国会咨文中说到:这一回,我们下定决心,不仅要打赢这场战争,还要确保战后的和平

 

正是从这一刻起,美国从世界灯塔,变成了世界这艘大船的领航者、成为当之无愧的老大船长。然而,做出这一改变,美国整整花了近半个世纪时间,并付出了经济危机与世界大战的沉重代价。


 

当一战结束,美國自我感觉良好,过分骄傲于它的道德感召力,正如理想主义者威尔逊总统那样,一心只想着输出价值观,并未认真考虑该如何承担领导世界的重任。


在20年代,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國,活跃着一批律师出身的外交官,他们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确有所思考,希望能通过制定一整套国际法体系,以法律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处理国际事务,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一味地输出製度安排很难奏效;因为製度要行之有效,必须依靠力量的背书。


所以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尽管灯塔始终在两洋之间高高矗立、不停闪烁,整个世界所践行的,依旧是利益至上的丛林法则。

 

8、将实力转化为權力

 

一战以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试图设计世界。他是位学富五车、拥有者一整套理想主义世界观的学者;国际联盟在他的倡导下、也一度成立,但这个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却很快以失败告终。连同美國改造世界的努力,一同宣告失败。


在20多年以后的二战中,美國得到二次抄底的机会:不但带领世界打赢了二战,并再次尝试设计世界,然而这次,它成功了。


然而,由罗斯福总统主导建立的联合国,却正是在国际联盟基础上、仿照國聯的模式建立的。从某种程度上,联合国可以说是威尔逊的遗产。

 

其实,国际联盟联合国两所国际机构,目标相同、宗旨一致;但却一个失败、一个成功,个中原因,不外乎两点,即两位总统在性格气质、行事风格上的根本差异: 

1、懂得妥协;

2、承担责任。

前后的两任总统 虽同属泯主党 风格却截然不同 


一战以后,國际联盟虽曾短暂成立,但很快就名存实亡了:

 

1、它在建立之初就将许多大国排除在外,比如蘇聯与德国,就连首倡者美國都没加入;


2、其它国家即便加入,也显得颇为心不甘、情不愿,比如日本和意大利,一旦牵扯其自身利益时,都干脆退出了;


3、最后国联沦为了只剩英法等少数国家的帮派俱乐部,稍有异议的国家都不在其中。

 

因此,旨在调解国际纠纷的国联,自然不可能有所建树。

 

威尔逊方案的失败,与美國國内的孤立主义情绪不无关系;但是威尔逊的失败,又再次强化了这种孤立主义的倾向。

 

 1920年到1945年国际联盟各成员国的加盟情形


直到二战爆发之初,孤立主义在美國仍然十分盛行,但罗斯福总统的表现却非常克制,对外则恪守不干涉原则。比如并未在日本侵华时谴责日本。但他又力主國会通过租借法案,尽己所能、支持同盟國。

 

显然,罗斯福总统内心完全清楚应该怎么做;但与威尔逊总统不同的是,罗斯福明白,他要实现总统生涯的抱负、肩负起大國的责任,首先要做的就是妥协。他必须倾听國内反对的声音,而非直接宣布一套高冷的理念、然后一意孤行。罗斯福始终都在照顾反对者的立场、适时做出必要的妥协。因为他明白,只有先暂时妥协,才可能最终抵达目标。

 

1941年8月,罗斯福在一艘军舰上与邱吉尔会晤,发表了著名的《大西洋憲宪》,正式提出建立联合国的构想。这是对战后世界新秩序的设计,憲章总共才几百字,内容其实与威尔逊的十四条大同小异。

 

1941年8月 英国首相丘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

在大西洋北部阿金夏海湾 美国的重巡洋舰奥古斯塔号

签署了《大西洋憲宪》


但要知道,当时离美国正式参战还有4个月之久;英国正在与纳粹德国苦苦熬战,蘇聯也才刚刚卷入战争。正好是战争形势最为焦灼、前途未卜的至暗时刻。

 

按照一般逻辑,战后安排都是在战争接近尾声、胜利在望时,才谈得到;虽然我们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已经知道了二战,将因美國的加入很快变得明朗,可在当时,盟国并没有明显的胜算和把握。而罗斯福总统却在这个时候,就迫不及待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而这,恰恰是罗斯福吸取了威尔逊的失败教训,而做出的最为明智的决定。威尔逊十四条与罗斯福大西洋憲章,國聯与联合国,无论目标还是内容,其实都差不多,而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正在于提出方案的时机。

 

威尔逊是在一战打完、艰难时刻已经远离后,才抛出了他理想化的和平方案;那个时候,强国正急不可耐谋划分赃,弱国在心急火燎拿回權利,而战败国、则一心一意减少损失。除了威尔逊本人,没有人愿意放下眼前利益,去思考如何预防下一次战争的问题;即便威尔逊抛出了方案,各家所关注的重点,也仅限于其中事关自己利益的条款。

 

巴黎和会上的威尔逊(右边)


而罗斯福,却选择了各同盟國最为痛苦的时刻、与丘吉尔一起发表了《大西洋宪章》,这就好像雪中送炭、为饱受战争痛苦的國家带来了宝贵的希望。

 

果真,当丘吉尔回到伦敦,与蘇聯、法国及欧洲各國流亡英國的代表会晤时,他们都立刻签字、表示了对憲章的支持。

 

而回到美國國内,因12月珍珠港事件的爆发,都不用罗斯福再做动员,参议院迅速以82:0、众议员以388:1,一致通过了对日宣战的决议,美國正式加入二战。

 

此外,1942年元旦,美、英、苏、中四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因各国都正在饱受战争的痛楚,所以,对于未来的和平协议,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随后几天,又有40多个國家、共同加入、签署了“宣言”。

 

这时,罗斯福已经将能够确保未来和平、防止世界大战的製度设计的种子,深植在了各國代表的心中。

 

二战电影《至暗时刻》

 

其实,美國在一战时,经济实力就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也具备了成为世界这艘巨轮的船长、承担起大國责任的能力,正如美國在二战时做的那样。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在国际䈣治里,实力并不等同于權力;当时的美國,虽然拥有了实力,但却还未来及转化为權力。

 

那么,什么是權力呢?简单说,就是能够让小伙伴们紧紧跟随的感召力。一个胖子并非天然拥有力量,他还必须拥有魅力和号召力。一战时的美國,只是一个胖子,没人真正重视他。但要将实力兑换成權力,还得懂得把握时机。

 

在这点上,实干型总统罗斯福、相比学者总统威尔逊,显然更胜一筹。罗斯福在带领美國、与同盟國同仇敌忾,打败法西斯的过程中,一刻都没有忘记步步为营、扩张美國的權力。比如:

 

当时罗斯福送了英国50艘二手驱逐舰,以解燃眉之急。但他却并非白送,于是,英国在西半球的军事基地就全都交给美国了。

 

在二战时,石油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能源,之所以后来美國与沙特关系特别铁,正是因为在二战尚未结束时,罗斯福就瞒着英国,与沙特老国王秘密会晤,明确表示向沙特提供保护。自那时起,美國就掌握了世界石油的命脉。

 

正是罗斯福不断抓住时机、扩大權力,美國日后才可能拥有设计世界的资本。

 

雅尔塔会议上 老罗斯福居中而坐

他左边是极左的斯大林 右边是极右的丘吉尔

罗斯福必须时刻协调两边诉求 事实证明 他非常成功

 

如果说威尔逊总统,是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者;与之相比,罗斯福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游走于大國之间、协调各方关系,争取各國的支持。罗斯福之所以能在二战进行时,就敲定了各种战后安排,不但因为当时各國都需要美国,而且他们也真心赞同美國对战后世界的构想,包括苏联在内。因为:

 

与整天高谈道德、以传教士的精神输出價值觀的威尔逊不同,罗斯福非常注重利益,善于在各种利益里、发掘最大公约数。他所提出的方案,让各國都能从中看到好处。所以,美国设计世界的方案、或多或少都得到了其他國家的支持。而当年的威尔逊,在这方面可以说望尘莫及。

 

所以,美国在二战后得以重新设计世界、并确立霸权地位,凭借的可不光是它的超强的实力,还有各种精心设计、深谋远虑的战略和策略。所有这些,都是由罗斯福这班代表美國精神的领导者,一针一线、绵绵密密编织起来的。

 

地图中的蓝色部分为联合国现在的成员国 


美國的一大特点,就是宏大创制的能力。比如,美國从制憲立國开始,就有一种以全局的眼光和高度、来创建製度体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二战期间,达到了顶峰。具体的体现,即美國为战后世界、所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机构和製度:

 

1、联合国:二战以后的世界,便与联合国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凡是涉及到國与國之间利益、关系与争端的问题,多半会被拿到联合国来协调解决。而联合国的总体框架结构,如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的设置等,始作俑者都是美國。

 

2、布雷顿森林体系:这套製度显然是为了协调战后的经济问题而设计的,它虽然没有前者那么显眼,但却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关键


 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风景如画


9、奠定美國霸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所以如此重要,因为二战的起因,与大萧条不无关系。美國在二战期间就郑重提出,一定要避免类似大萧条的教训。那么,该如何避免呢?

 

通过在国际货币、金融和贸易领域,建立起一整套的製度,凡成员國内部出现危机,都能以金融互助的方式、避免危机。为此,美国牵头建立了两个经济互助组织: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世界银行

 

两家机构,虽然都是美国出资最多、份额最大,但却有点像众筹,所有成员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前三名的分别是: 

1、美国,275亿美元;
2、英国,130亿美元;
3、中国,55亿美元(也许出乎小伙伴们的意料)。

 

美國在建立这些国际製度的过程中,的确是出钱最多、责任最大的那个,但美國的精明之处、恰恰在于,虽然它承担了最大的责任;但在上述两家机构里,美國拥有一票否决权。而且,参与其中的所有成员國,或多或少、都须投入股份,所以:


1、美国虽然出了大头,但却获得了支配更大规模资金的權力
2、更加重要的是,美国获得了製定规则的權力
 

布雷顿森林会议


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什尔州的度假胜地布雷顿森林,召开的经济会议、及其所达成的战后安排,对世界经济造成了无比深远的影响,其中另一项重要成果,是成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即WTO的前身。

 

关贸总协定的基本思想是:

一个國家只要实现经济繁荣、贸易发达,并且能让它所生产出来的货物、能够自油地穿越边界。那么这个國家的士兵和坦克,也就不再需要穿越别國的边界了。
这也是各國在经历了二战的惨烈教训后,所达成的共识。关贸总协定的意义是:

 

1、把各國的关税降低到近乎为零;


2、然后用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等,为国际贸易体系的成功建立及顺利运行,提供支持和保障;


3、美国以世界一半GDP的经济实力承诺:美元与黄金挂钩,以此确保了在国际贸易当中、使用美元的安全性。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而这,才是美国全球霸權的真正起点。

 


10、任性送钱的马歇尔计划

 

美國设计并主导的这套战后安排,显然对很多国家都有利,在这些國家看来,美國这位带头大哥,实在称得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1、美国不但在二战期间,为盟国提供武器军需、开辟新的战场、一举扭转了战争局面;

 

2、在战后,这位带头大哥,更是出钱出人出力,主导建立起一系列国际机构,有效保障了战后的和平。

 

除了上述这些重大贡献,美国为了帮助各國进行战后重建,可谓不惜血本、超乎想象。二战结束后,除了远离战场的美國本土完好无损,各國经过战争摧残,都陷入民穷财尽、满目疮痍。在全世界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美國再次挺身而出,拿出巨额的真金白银、铸就了它全球霸主、世界老大的绝对權威:

 

美國从1948年起,陆续拿出100多亿美元,援助欧洲各國、帮助这些國家复兴战后经济,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马歇尔计划,也被称为《欧洲复兴方案》。

 

简单说,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白白送钱给欧洲人,帮助他们恢复经济。这里的“送”还真的不是开玩笑,马歇尔计划前后涉及的金额、超过了百亿美元,其中仅有10%的借款,而其它90%则完全是白送、无需偿还。

 

换了一般人,肯定觉得美國疯了,当时的100亿美元的含金量、远非今天可比。即便它再有钱,那也是辛辛苦苦赚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能为了当带头大哥、世界霸主,就如此随随便便撒#钱玩吧?

 

但美國人即便撒%钱,也不是随便乱撒的,其中不乏精明的计算和长远的考量,绝不是一拍脑门的胡来。


当然,美國的援助计划,首先是为了承担世界老大的责任:

 

美國对一战战后的安排,之所以彻底失败,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的美英法三巨头,要么眼里只有利益,要么又过于理想化。他们顶着世界老大的名头,却忽略了世界老大的责任。缺乏远见、急功近利的结果,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不但触发了经济危机、甚至引发了新的世界大战。

 

美國正是彻底吸取了一战的教训,在看到二战相比一战更为惨烈的破坏力,再次给战后的世界留下一片片瓦砾和废墟时,便义无反顾、承担起经济援助的责任。因为这次美国深刻理解了,只有在各國经济重新恢复健康、走向繁荣后,才谈得上真正的战后和平。

 

美國正是以世界霸主的心态,来实施这些製度安排、经济援助的。老大绝不是白当的,而必须承担起别人所无法承担的责任。


 左:马歇尔计划中向各国提供的支出

右:马歇尔计划宣传海报


但事实上,马歇尔计划拿真金白银、白白送人,在短期来看的确代价巨大;但如果放眼未来,对美國却大有益处,未必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1、在二战中,美國各类工厂为了供应军需,全都开足马力、增加产能、拼命生产。比如在二战初期,美國钢产量约4000万吨,在战后却狂飙到了8000多万吨。如此巨大的产能,光靠内循环、绝对无法消化,唯一的出路、就是出口。

 

但是战后,几乎所有國家都百废待兴、需要进行战后重建,尤其是西欧。但问题是,这些國家早就弹尽粮绝了,在朝不保夕的欧洲人眼里,美國货当然样样都好,但问题就是没钱买。


于是,美國人二话不说、再次雪中送炭,短短四五年间,就送上了百亿美金,而且基本都是白送。

 

2、这看起来好像美國吃了大亏,但事实上,却给它带来了长期的利益:

 

(1)钱虽然是无偿赠送的,但接受者多少得投桃报李。所以,拿到援助的國家肯定首先得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并且撤销关税壁垒,放松外汇限制,等等;于是乎,国际贸易畅通无阻、国际市场再度兴旺,质优价廉的美國货也就更不愁卖了。

 

(2)由美國主导的欧洲经济重建,也大大增加了欧洲国家对美國的䈣治亲和度和经济依赖性。

 

(3)最后,马歇尔计划成功让美元在欧洲大陆流通起来,巩固了美元霸權的基础。

 

这一系列事后看来非常明智的举措,都在一点一滴,将美國的实力转化为它手中真正的權力,也进一步夯实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1980年里根的竞选徽章 & 2020年川普的竞选徽章


马歇尔计划是不分彼此的,欧洲所有國家都见者有份,甚至包括蘇聯控制的东欧国家,以及战争中的对手和仇敌——德国。

 

这时的美國,不但具备了世界霸主的实力,更拥有了世界霸主的心态。他将世界各國都尽可能地、纳入它所主导的贸易体系。因为,在全球霸主、世界老大的眼中,满腔仇恨和报复心理是不存在的。这才是所谓大國思维。表现在美國对待日本但态度上,尤为明显。比如:

 

日本曾偷袭珍珠港,并在太平洋战争中与美军厮杀得你死我活,照理应当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但战后,美国在对待日本的问题上,不但没有痛打落水狗,而只是由麦克阿瑟将军在东京,要求它签订了《日本国和平宪法》。

 

但是在贸易上,美國反而还为日本开拓了宽广的道路;并在后来朝鲜战争中,为扶植日本经济,给它送来大量的军工订单。

 

扶植日本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将日本纳入美國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中来,这才是放眼未来、不计前嫌的世界霸主、发挥它影响力的正确姿势。

 

左:电影《中途岛海战》/ 右:电影《血战钢锯岭》

均为大平洋战争中对日著名战役 

在后者的冲绳海战中 美军死伤尤为惨烈


⭐️如何能建立理想國

 

2400年前,柏拉图有一本名著叫做《理想國》,其中讨论了诸如人应该如何生活?正義是什么?不正義的人是否比正義的人过得更好?等等,关于人生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至今仍然没有确定答案。

 

但是《理想國》为人们刻画的,是一个关于人類正義的完整叙事。在这里,城邦的正義与灵魂的正義、製度的德性与个体的德性,最后终于胜利会师,构成了关于人类正義的完整叙事。

 

但这样的城邦(或曰國家)实在是太完美了,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而被认为只存在于天国。所以《理想國》,只是被看作是一次“想象中”的䈣治冒险。归根结底,它是一本失败之书。

 

但在苏格拉底看来,正義与幸福的关系究竟怎样?他在书中、辩论临近结束时问道:

一个正義的人,在人间能得到什么呢?

 

接着,苏格拉底便自问自答道:

狡猾而不正義的人,很像那种在赛程前半段跑得很快、但是在后半段就不行了的运动员。

 

不是吗?他们喜欢急功近利、投机取巧,起跑的时候飞快;但后来又不愿努力、放弃坚持,而输掉了比赛;最后遭到嘲笑、也得不到奖品。

 

真正优秀的运动员,却能始终保有信念、坚持跑到终点,最终拿到奖品、夺得花冠。

 

正義者的结局不也总是这样吗?他的每一个行动、他与别人的每次交往,以及他的一生,他到最后总是能获得尊敬和荣誉、收获到果实和奖品。


所以,作为一个國家、抑或一个个体,也同样如此,只有保有正義的理念、行正義之事,才能抵达终点、赢得花冠。

 

而且,苏格拉底的论证还引入了灵魂的概念,他说:

灵魂是不死的,它总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


 电影《孔子》中 孔子对话老子


也许,在哲人与智者看来,善良&正義、知识&智慧,本来就是同一件事;反之,堕落&邪恶、无知&愚蠢,同样可以相互替代。

 

忽然想起孔老夫子回答卫国国君的话:近者悦、远者来。就好像儒家在看待“术和道”的关系时,总会说: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因而,人类最终所比拼的,还是关于正義与道义的永恒命题,在这个意义上,儒家将最终战胜法家,成为最终的赢家。

 

- END -

 

参考资料:
 
1、《徐弃郁·美国简史30讲》,作者:徐弃郁,清华大学资深研究员,来自得到课程。
2、《罗辑思维·第426~429期》,策划:李子旸。
3、《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作者:约翰·凯恩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您的关注、转发、打赏、点赞
都是对我最好的鼓励❤

请加作者个人微信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