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战争的逻辑:軍队胜利的秘密

钱立峰 Jennifer 好奇的芦苇 2022-03-20
导读:美國学者维克托·汉森在他的畅销书《杀戮与文化》里说:西方軍队是这个地球上最致命的、最有杀戮效率的軍事力量。他们之所以总能获胜,其背后的根源,正是以自油和理性为核心的西方文化


~ 战争的逻辑 ~
軍队胜利的秘密

文 | 立峰


- 1 -

总是有人说,俄罗斯人彪悍勇武,是一个战斗的民族。但是,也有人很不同意这种说法,比如《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
 
克劳塞维茨曾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参加了普鲁士軍队,并在1806年的反法战争中被法軍大败,克劳塞维茨也因此做过法軍的战俘。所以他一生反法,而宁愿站在沙俄一边。

 
虽然,克劳塞维茨曾与俄軍是战友关系,但在后来的写作中,他对于俄國軍队里号称凶悍的哥萨克骑兵满不屑。他甚至认为,他们连軍人都称不上。比如:

 

在1812年俄法战争中,当拿破从莫斯科撤退时,就有哥萨克骑兵尾随追击。但是,他们只敢在火枪的射程之外远远地跟着。只要有单个或少量的法國兵掉队,哥萨克骑兵就一拥而上,毫不留情地把掉队的士兵杀掉。

 

这让法國人非常生气,虽然在败退途中,但这未免也欺人太甚了。于是,有的法軍索性就不走了,准备回过头来正经八百再打一仗。
 
这时,更好玩的事情发生了:法国人发现,哥萨克骑兵只要遇上正规战,通常连靠近都不敢,即便当时法軍的人数并不占优势,后者也同样会一哄而散,瞬间就没影儿了。

 传说中的哥萨克骑兵

事实上,自从沙皇俄國开始,俄軍就一直有一个传统,就是逃兵多。比如,有这么一个记载:
 
1854年,在俄國对阵英法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哥萨克骑兵有一次迎面遇上英國骑兵。他们一看对方是正规軍,立马被吓得不轻,不但不上前战斗,反而掉转枪口对准了自己人,打算夺路而逃。
 
不料这时,俄軍阵营里炮声大作,打退了英軍的进攻。于是,刚才还在到处逃窜的哥萨克人,也马上回过头来,忙着去抓阵亡英國骑兵留下的战马去了——因为他们好拿去卖钱。
 
俄國軍队的这种德性,应该没人瞧得起。但问题是,俄國人这种欺软怕硬、见到怂人就搂不住火的战法,才是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战争的常态。倒是克劳塞维茨推崇的那种近代西方战争,才是一种十分特殊、很不自然的战争方式。
 

事实上哥萨克人的名声 据说非常不好

其实在早期社会,各个民族都爱恃强凌弱、以多打少,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而且大多都见好就收,很少有穷追不舍、斩尽杀绝的。正如《孙子兵法》里说的:


1、十则围之;2、五则攻之;
3、倍则战之;4、敌则分之;5、少则能逃之。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


1、如果我方的兵力是对方的10倍,那就包围他围、饿死他;


2、如果我方只有5倍兵力的话,那就往前进攻好了,这时的把握还挺大的;


3、但如果我方只有2倍于对方的兵力,那可就得谨之又慎了,而这也已经算是很激进的了。


4、那么所谓“敌之”呢?即当双方兵力相当,我的策略就是想法让他分兵,以便我方能在局部取得人数上的优势。


5、最后,万一我方比对方更弱,那么对不起,我一定撒腿就跑。你难道要我去送死吗?连门儿都没有。

 
这就是《孙子兵法》里,所谓中國人的智慧。因为,打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抢夺些资源,最重要的就是要活下去。只要还活着,那么就算今天打不赢,明天也还能接着打。

 
因而很多贵族战争,往往也都是礼仪性质的,讲究点到为止。交战双方先冲上去一通乱打,等到分出胜负,落败一方往往一哄而散。比如中國春秋时代,就有很多类似的击溃战,而很少会有歼灭战。
 
事实上,这才是战争最自然的方式。因为就连动物之间的战争也同样如此。就好像:
 

狮群猎捕野牛时,一定会冲向那些小牛、弱牛,而不是找最强壮的牛。欺软怕硬是一种生物本能,就连狮子老虎都不例外,因为这才符合经济学的永恒法则——追求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 2 -
 
然而,克劳塞维茨等西方軍事理论家们所推崇的战争方式,则与这种自然方式完全不同。

西方人打仗的方法,多是结成方阵、不惜牺牲、绝不退缩。前一个战士倒下时,后一个便自动补上他的位置,人人视死如归。
 

美剧《罗马》中 凯撒在高卢的战争

比如,在表现近代战争的欧美电影里,场面常常是这样的:
 
双方都穿着鲜艳的軍服,排成整齐的队列,踏着鼓点往前走,然后一齐举枪、一齐射击、再一起装弹;当周围的同伴倒下时,旁边的人就好像没看见似的,依然自顾自继续往前冲。
 
这种打法很好看,但却似乎显得僵化。事实上,恰恰是这种战争方式,才能将集体的效能发挥到最大。而欧美軍队也正是依靠这样的战术,打遍全世界都没有找到对手。
 
其实,这种战争方式是古希腊人发明的,后来的欧洲軍队继承的就是这个传统:


士兵的第一要务就是遵守纪律,軍人被培养成和普通民众截然不同的另一种人——即荣誉感强、冷静协同、愿意牺牲、服从命令,等等。

因为真实的西方战争,就是井然有序的冲锋、送死

 
西方人对于勇猛的崇尚,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希腊因为地势起伏,本来就不适合骑兵;加上当时的冶铁技术有限,铁质武器的攻击力不够。因而希腊人打仗用的都是步兵方阵集体作战,比如:
 
希腊軍队总是身穿护甲、右手长矛、左手盾牌,一起气势汹汹、直冲敌军。

 

当两军相遇时,士兵会用长矛瞄准盾牌缝隙直刺下去,专攻敌人的喉咙、腋下或腹部等,铠甲的薄弱之处。

 
毋庸置疑,步兵方阵就相当于古代的坦克,杀伤力无与伦比。但它也有问题,比如处于前排的士兵会面临极大的压力:
 
1、他们首先与敌軍正面接触,会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2、更可怕的是,当两軍接触时,方阵后排会挤压前排,让前排士兵感到强大的身体压迫。

 
因而这时候,只有前排挺住才有胜算。而倘若前排慌了,后排也会跟着混乱,方阵便会随之崩溃。如果方阵被打散,不仅整场战役会输,脱离方阵的士兵也就成了活靶子,会被敌人击杀。一般来说,如果方阵被打散,兵力损失就会相当可观。
 
正因为采取了这种作战方式,古希腊的道德体系里,才格外强调勇猛精神;很多人甚至认为,勇敢即是正義。英雄受人尊敬,而懦夫不仅无地自容,甚至可能被处死。

 


无疑,古希腊对于勇敢的崇尚,首先传给了罗马。由于罗马帝國的规模远远大于希腊城邦,因而,罗马軍队作战,除了强调勇气,还非常强调纪律。
 
罗马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记载,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统帅大西庇阿在攻下一座城池时,下令士兵见人就杀、鸡犬不留。但还有一条是:没有命令不准抢劫。——这意味,即便是胜利后的抢劫,罗马人依然颇有组织纪律性。
 
在古希腊文化中,纪律是需要道德感召的。而在罗马文化中,服从观念早已深深嵌入,特别对于軍人来说,纪律和服从是无条件的。这也成了后来西方軍事文化的标配。
 
- 3 -
 
说到这里,现代軍队里那些枯燥的队列训练,比如左转右转踢正步等等,就变得容易理解了。这些周而复始的训练,与作战技巧并没有什么关系,目的就是要让士兵在战场上对所有命令,产生条件反射式的绝对服从
 
因为只有这样,士兵上了战场才能够从容应对,不会惊慌失措,更不会成为逃兵。
 
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由古希腊人发明的、西欧人继承的这种作战方式的确非常厉害。因而,西方軍队的强悍,不仅是武器的先进,还有这种组织样式的可靠性。

绘于前5世纪的陶杯上的
希腊重装步兵与波斯战士的战斗 

可见,本文开头克劳塞维茨说的俄罗斯人的作战方式,相比之下就很Low了。诚然,那些哥萨克骑兵如果光看单兵能力,似乎一点都不差;但就它的组织力量和軍队效率来说,相比于西方軍队就差远了。
 
所以,俄罗斯人被称为彪悍的民族还算勉强,但如果说是战斗民族,的确有些名不副实。
 
- 4 -
 
其实,以上两种作战方式,也反映在鸦片战争前后,清廷与洋人的几次交手上。
 
也许,多数人都会认为,清廷与洋人打仗屡屡失败,主要是败在武器装备上,因为清朝人只有刀枪棍棒。但史实却恰恰相反,当时清廷的洋枪洋炮其实一点也不弱,而输就输在拼大刀长矛拼不过人家。例如:
 
1、甲午战争时,清䈣府手上的洋枪洋炮可比日本多多了,光大炮当量就是日軍的20倍。甚至,当时英美等國都认为日本攻打中國是在找死。

 

可问题是,战争一打起来清軍就露馅儿了。当成百上千的日本兵抄着白晃晃的刺刀直冲过来,还没等来到跟前儿,清兵就连滚带爬、四散逃命,连抵抗都不抵抗,留下一地的精良装备都送给日本人当见面礼了。
 
2、还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以清兵的枪炮实力,跟英法对战其实完全没问题,光一个大沽口炮台,就能给英法舰队造成不小麻烦。可后来炮台还是失守了。为什么呢?
 
因为,清軍看见英軍拿着刺刀从陆地冲上来时,就又溃败了。洋鬼子就靠着一次次的白刃突击、满载而归。

 中英鸦片战争

那么,原本靠骑射夺天下的清朝,为什么在短兵相接、拼大刀长矛时,怎么居然就怂成了这样呢?其实:
 
1、原因恰恰是清軍的火器装备太齐全了,士兵平时的操练都偏重于打枪用炮,反而荒废了体能训练;加上軍队上下腐败成性,也让軍兵的肉搏能力和战斗勇气基本丧失殆尽。

 

2、另一个原因是,当时清廷给伤亡士兵的抚恤金大大缩减,以至于士兵一旦战死沙场,一家老小就得跟着饿死。那谁还愿冲锋陷阵拼刺刀啊?都只敢远远躲着开枪放炮,保住小命要紧。
 
所以,清軍屡战屡败,还真不是武器不行,说到底还是输在了勇气、纪律和战斗士气上。
 
- 5 -
 
无独有偶,美國有位古典文化史、战争史的跨界学者维克托·汉森在他的畅销书《杀戮与文化》里,同样旗帜鲜明提出了类似的战争逻辑。他认为:
 
1、西方軍队是这个地球上最致命的、最有杀戮效率的軍事力量。

 

2、作者在书里例举了历史上欧洲軍队对外作战的九场战役,并认为西方人之所以总能够获胜,其背后的根源,正是以自油和理性为核心的西方的文化

 
事实上,维克托·汉森并没有从武器装备、地缘条件、指挥战术等常见角度来分析西方軍队从古至今赢多输少的原因。相反,他是回到了人类文明的最底层,从西方文化,或曰组织样式上,来讨论文化是如何转变为战斗力,并对战争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
 
公元前500年波斯帝国的疆域
几乎覆盖了包括地中海在内的所有已知世界

其中一个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古希腊以弱胜强的希波战争。比如:
 
当时的希腊还不如今天大,但波斯却已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庞大帝國了。因为彼时的波斯已经摧枯拉朽、横扫世界,将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地尽数收入了囊中。


而希腊孤岛,在强大的波斯帝國眼里简直不值一提,双方实力对比可谓悬殊。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强大的波斯并没能征服小小的希腊。而且,居然还败得很惨。比如:
 

1、在公元前490年的第一次希波战争,当数万波斯大軍浩浩荡荡来到希腊,希腊以1万联軍在马拉松平原迎战。战争的结果,希腊以牺牲192人的代价,换取了波斯軍队死伤6400人的战果。

 

回去报信的士兵,一口气跑了41.195公里。当他把信送到后,人也累死了,这就是著名的马拉松战役;41.195公里,也成了后来全程马拉松比赛的距离。

 

油画《列奥尼达在温泉关》

作者:雅克·路易·大卫 作于1814年


2、接着,公元前485年又爆发了第二次希波战争。这次,波斯皇帝薛西斯率领的是一支拥有600艘战船、数十万大軍的軍队,希腊联軍则东拼西凑,只凑出了300艘战船和7000士兵。

 

而且,这7千人还没能及时赶到战场。于是,斯巴达国王迪奥尼斯先带300人赶赴温泉关,生生地挡住了波斯的几十万大軍,并在随后几天杀掉了2万人,直到这300勇士全部战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温泉关战役


而在后来的萨拉米斯海战中,希腊联军以300艘战舰,与波斯600艘巨舰在萨拉米海湾展开对峙。最终,希腊人击沉、俘虏了至少200艘波斯战舰,确保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安全。


画家Wilhelm von Kaulbach所绘 萨拉米海战想像图

- 6 -
 
虽然,中國古人有《孙子兵法》,但却讲究运用计谋,从来没见过像马拉松战役里的希腊人那样,在兵力与对方相差数倍时,居然选择在开阔的马拉松平原排兵列阵、正面搏击,誓死都要捍卫领土尊严、与敌軍一争高下的。

希腊人誓死一战的决心,正如《杀戮与文化》一书里,作者用到的Carnage一词,这里译作杀戮
 
但是,Carnage不是Massacre屠杀。Massacre是在一方获得绝对优势、击溃敌方时,不依不饶、赶尽杀绝;Carnage是有章法、有组织地与敌人正面迎战、毫不退缩,即便杀的尸横遍野也毫不退缩、直至获胜。

 希波战争中 马拉松战役的两军对阵图
红色为波斯军队 蓝色为希腊军队

还有,古罗马与迦太基之间著名的布匿战争,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坎尼会战中,罗马軍队被汉尼拔杀得丢盔卸甲、大败而归。但罗马人却不但绝不投降,反而愈战愈勇。


终于,他们在后来的扎马会战大败汉尼拔。并在多年后的第三次迦太基战争里,彻底灭了迦太基,为日后世界霸主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可见,无论希腊、还是罗马,面对强大劲敌时,都像小强一样,不但打不死,甚至愈战愈勇、越打越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
 
1、在古希腊、古罗马軍队里,所有士兵都是公民兵。一个人想要参軍打仗,就首先得是个公民。而所谓公民,简言之,即一个人的财产是与他的䈣治權利和义务相对等的。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公民的财产越多,他在軍队的位置就可能越高,他也就越有动力为捍卫自己的财产、自油和生活方式而战。
 
2、古希腊人、古罗马人打仗,用的都是方阵,即打仗时,所有的人都密密麻麻集结在一起,以固定队形进行战斗,而西方的这种战争方式一直持续到了近代。
 


而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在战争中使用方阵,就很难再有多少谋略了,中國古老的兵法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因为,这两者似乎天然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相比于东方智者爱耍聪明、兵不厌诈,西方人却总显得傻傻笨笨的,抑或总表现得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比如马拉松战役,其实希腊人也不是一点心眼没有。即他们在一片开阔地展开阵型,但两边却都是沼泽,这就让对方无法从两翼突破,而只能正面对攻。而战斗靠的依然是士兵真刀真枪,这正是Carnage,直到把对方屠杀殆尽为止。

在采用这种战法时,将领的作用会变小。比如克劳塞维茨讲西方軍事理论的《战争论》,就好像是本工程书,里面全都是战场上排兵布阵、后勤天气等,以及相对应的策略分析,完全是工程师思维,很少有什么谋略。

  卢浮宫的汉尼拔雕像Sébastien Slodzt, 1704

但事实是,在有记载的人类文明史中,西方这种缺心眼儿似的的战争方法,却被证明最有效的。因为:
 
1、人之所以爱搞谋略,正因为力量过于分散、很难统合利用。所以,指挥者才必须要考虑力量的调动、资源的整合,这就是所谓的谋略。比如中國人热衷的兵法

 

2、但西方人却很少谋略,这是因为他们能依靠共同的价值观、天然整合成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比如:
 

希腊方阵、到马其顿方阵、再到罗马的方阵,都是同一种战斗力的组织方式,即每个人都秉着自己的荣誉感战斗力,各尽其责;与此同时,充分地信任身边的战友。

 
为什么清朝軍队无法采用方阵形式呢?因为,腐败的军队里无法产生荣誉系统,而士兵们也从来无法信任自己的战友。
 
所以说,軍队的荣誉感、公民兵的传统、士兵之间充分的相互信任,就是一种最强的战争组织力;因而方阵,也恰恰是一种最为高效的杀戮方式。
 
如果一支軍队里充斥着毫无荣誉的盗匪,他们便不会对任何人负责;这种軍队,只是一群毫无担当的乌合之众,一有风吹草动、立马四散溃败,就好像开头说的哥萨克骑兵。也正因如此,中國古代的战争,越到后来,所谓的计谋就越花样繁多,而軍队的战斗力则反而越来越差。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其实,西方軍队总能赢得战争的秘密正在于西方文化,比如富有荣誉感和责任心,强调诚信、坚韧勇敢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宝贵的品质,才能保证组织的效能,而组织的效力才是战斗力的保证,也同样是获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然而,说到底,西方軍队里这些独特的个人品质和组织效能,无不是建立在所有軍人共同的理念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因而,只看得到眼前利益的軍队不会拥有战斗力,而只有为了捍卫个人自油、维护个人權利等长远利益而战的軍队,才能够凝聚起力量、激发出潜力、打败貌似比自己强大的对手。
 
总之,一支軍队能否打胜仗,秘密并不在于表面上的人数多寡、形势优劣,甚至不在于武器装备、天时地利等客观因素;归根结底,是在于以自油、理性为核心的文化与文明。
 
- END -
 
参考文章书目:
 
1、《杀戮与文化》,作者:维克多·汉森,社科文献出版社。
2、《罗辑思维·西方军队胜利的秘密》,策划:李源,网络课程。
 

感谢阅读 ❤ 转发、支持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请加作者个人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