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说】北大明德刘欧:不要找和自己一样的人创业
刘欧
北大明德基金创始合伙人
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校友,在美国、加拿大、中国拥有超过15年市场营销、品牌管理、金融投资、科技孵化等专业经验,横跨科技、金融、互联网等多种领域。在美国芝加哥取得MBA 学位,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管理和主导多支材料、能源、医疗医药行业产业孵化基金及产业并购基金。曾获未名创星最佳投资人、北大财富女神等奖项。为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担任创业导师。多次担任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挑战杯、三创赛、中关村金种子创业大赛、首都高校双创大赛、政府举办的双创路演评审工作。
北京大学直辖校企,依托北京大学丰富的科研成果和雄厚的技术与人才基础,定位于优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高科技研究成果进行孵化-转化-产业化发展平台,主要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医药、消费升级等硬科技领域。项目库储备项目百余个,对外投资项目十余个。管理团队及投资顾问委员会成员由多名在金融、投资、投行服务等领域多年海内外成功经验的高管组成,曾参与多项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并购重组及IPO项目。基金的LP多为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以及上市公司等。
北大明德基金与安徽、山东、湖北、宁夏、江苏等地政府有良好的互动合作,一直秉承“专注、高效、创新”的企业文化,践行“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致力成为以北京大学为依托、充满活力的高科技成果创新孵化平台和基于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主投项目包括:惊帆科技、光华金科、明德清源、博大睿尔思、柳叶刀烧烤等。
访谈重点就以下问题展开:
疫情全面放开之后,投融市场会发生哪些变化?
创始人如何提升找人、找钱的能力?
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融资有何策略?
以下为访谈内容整理编写。
01
全产业链布局,
稳扎稳打
问:作为北大明德基金的创始合伙人,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您本人和北大明德基金目前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向。
刘欧:我从小到大都不太走寻常路,本科的时候按部就班地考托考G,毕业后拿到了美国名校的offer,但我没有继续走科研道路,而是选择进入“4A黄埔军校”——奥美广告,广告对我来讲是全新的领域,但我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它。
后来我在好几家世界500强企业做市场营销,在事业上升期时,我又做了一个不寻常的选择——去美国去读书。08年以TOP1的成绩拿到MBA学位,从众多美国优秀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拿到了几家美国本地500强公司的offer,然后我在美国和加拿大待了七年,一直从事金融投资和科技孵化的工作。北美有很多黑科技企业,但加拿大的市场相对较小,所以当时我们也做一些跨海服务,把很多好的黑科技项目带到中国广大的市场上来。
当时在国外的事业也算做的风生水起,但到了16年,国内双创异常火热,我当时受北大师兄的感召,又做了一个不寻常的选择——回国创办北大明德基金。
北大明德基金是北大校企孵化器。现在“硬科技”、“专精特新”这些词比较火热,很多以前投互联网的VC或PE机构、政府基金也开始布局硬科技,现在很多机构讲“硬科技化”,但北大明德基金从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做硬科技孵化,硬科技本身不是一个很好做的赛道,它的范围很大,但是我们的理念是始终坚定的做难且对的事。
问:能否介绍一下北大明德基金具有代表性的一笔投资?
刘欧:北大明德不是传统的VC机构,也不是传统的财务投资者,我们聚焦于为我们的被投项目做全产业链的赋能、为当地政府和地方经济的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提升做贡献。
2018年,北大明德受北大委托,代表北京大学与江苏省产业研究院和常熟政府三方,在苏州常熟成立了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现在北大在长三角、珠三角、山东等地陆续成立了研究院,但当时苏南院是比较早的由学校牵头,校企落地,与政府校地合作的集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院。为了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我们立志搭建一个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转化桥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从而把苏南院发展成为一个人才荟萃、技术领先、面向市场、开发共享的新兴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机构。
目前成立四年多,苏南院已经累计引进了50多个项目,其中一半以上都经过苏南院的孵化完成了中试并拿到了后续的融资,同时我们也为当地政府带去了大量硕士、博士甚至院士等高水平人才,为当地政府的产业升级做出了巨大贡献。
常熟当地的传统产业——轻纺织业比较出名,当时我们在跟政府探讨成立苏南院时,他们的初衷也是希望我们的落地能把当地的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的升级带动到硬科技的层面上,实践证明我们做到了,苏南院目前已经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市场化原创技术和原创产品发源地以及创新型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的孵化地。
这是我们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目前我们正以相同的方法在跟其他省市包括山西、北京平谷区、延庆等地探讨类似合作,不仅去帮他们找资金带项目,更多的是响应政府号召,带动整体产业升级。
刘欧在考察项目
问:今年的投资环境相对比较谨慎,投融数量也在减少,您对此有心态上的变化吗?
刘欧:北大明德基金的投资策略并不是以量取胜,在一个赛道上从A到Z全都投进去,再等待一两个能开花结果不是我们的风格,我们更重视的是对行业的预判和整个产业的垂直深耕,更多关注的是一个行业在未来3年~5年的发展潜力,是否值得我们在全产业链进行布局。
举个例子,氢这两年是一个风口,也有很多同行和政府基金希望我们推荐一些好的氢能源项目,但其实我们5年前就已经有远见在布局这个赛道了。我们原来的办公室在北大科技园,经常回到系里跟教授们探讨新的方向、交流市场需求端的看法。我们5年前投了一个北大教授的实验室做制氢和储氢的创新项目,算是最早布局这个赛道的投资机构。在我们孵化的过程中,他们在军用、民用各个领域都有所突破,今年还拿到了纯市场化知名基金的一轮融资。其实我们当时投资的时候,氢能并不算是所谓的风口,当时最火的是互联网、消费等等。因为我们有专业的团队、我们对行业进行专业的预判,认为氢能是未来的终极的清洁能源,所以我们就早早做了布局。
后面氢能成为继锂电池、石墨烯、钙钛矿、光伏等等新材料之后,又一个被资本追捧的热门大赛道,当很多政府基金和大基金都在布局和抢氢能项目的时候,我们手里已经陆陆续续有项目的储备了。
所以我们投资策略的优势在于:在宏观环境出现周期性波动时,仍然可以从容地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走。总体来讲,虽然现在投资环境确实比较谨慎了,但按照我们的策略来走,心态还是比较稳的。
问:除了在资金方面,北大明德基金还会在哪些方面对于被投机构进行扶持呢?
刘欧:在“募、投、管、退”这4个环节,大部分早期VC都是财务投资者,他们投下去之后就等着看哪个能自己开花结果,但北大明德对每个被投项目都会深度扶持。
除了财务以外,我们有专业的投后团队服务被投企业,常规方面有法务、财务等等去为被投企业提供咨询和问题梳理,我们也会定期分享独家行业研究报告。更重要的是,我们投项目是关注整个垂直产业链,可以让被投企业之间进行上下游资源对接,包括供应链资源和产业链资源等等,让他们能够在产业里互动,形成闭环。
此外,我们还会对被投企业进行后面轮次的融资推荐、人才推荐,也会在产业、产品的销售渠道上、客户资源上进行引荐。
02
我国投融市场面临转折期,
企业必须“先生存,再发展”
问:从投资机构角度来讲,当前“技术创新”的火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欧:今年两会结束,新的十四五计划已经把科技创新提升到了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地位,把科技的自立自强定义为国家的强盛之基,所以未来五年,国家还是会以举国之力来调动创新资源和卡脖子的核心技术突破。
我认为未来技术创新比较会具有长期价值的投资可能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氢能和储能等新能源新材料等等领域。
刘欧参加北大青年CEO俱乐部圆桌论坛
问:您认为未来投资市场的机会主要在哪些方面?
刘欧:我认为分三个大的方向,正好也和我们2023年的投资规划相符和。
一是智能类:包括半导体、人工智能、区块链、机器人、民用或商用高端设备、脑神经信息等前沿技术等,跟智能相关的是比较值得关注的。
二是低碳:也是在双碳背景下来讲,包括新能源、生物能源(包括微生物发酵、合成生物学等等)、绿色交通、氢能、低碳、低成本核能、钙钛矿、光伏等等。
三是健康:健康也是我们一直关注的,包括未来医学、生物信息学、原研药、疫苗研发、精准医疗、老年慢病治疗等等,这方面我们一直在关注创新药、医疗器械、IVD(体外诊断产品)、健康信息学等等。在大健康的范畴,目前我们也比较关注心理健康治疗、抑郁症、儿童自闭症这类心理问题,这些亚健康问题在后疫情时代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问:疫情全面放开之后,您认为投融市场会发生哪些变化?
刘欧:3年疫情,国内经济确实受到了很大影响,经济复苏肯定是需要时间的。
在投融市场方面,今年海外不断加息,导致全球需求紧缩,最近中金发布了报告,今年无论是VC还是PE,整个投融资市场在数字面上较去年同比大幅下降,赴海外上市板块今年可能只有去年的两成。但也有好的一面,今年是近10年来,人民币基金的回报倍数首次超过美元,这说明我们的股权投资市场正面临发展期和转折期,目前全球经济状况很不乐观,欧洲面临能源危机、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日本股债双跌,纵观全球市场,中国相对而言经济状况较好。随着全面放开,大家要鼓起劲来,充分相信我们共同奋斗的这片土地,坚信中国未来十年还是会高速发展的。
但作为投资机构和创业者,全面放开之后还是要谨慎前行。
对于投资机构来讲,过去很多行业在短期内受到过度追捧,比如去年在估值非常不合理的情况下,很多机构还是一窝蜂的去到长沙全部投消费,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现象,现在随着各方面评估,这种虚高估值的情况越来越少了,资本回归到了关注长期价值的健康状态。
对于创业者来讲,还是要做好艰苦的准备。去年IPO数量比较多、经济比较好的区域比如广东、北京、江苏、浙江,都是在疫情艰难的时期努力发展经济,这个是一个比较好的信号。同时,我也要奉劝所有创业者,一定要把握现金流,因为现在融资确实不如之前那么容易,目前的造血能力和现金流状况是否能支撑到下一轮融资?这是需要创业者尤其是CEO去思考的问题,企业必须“先生存,再发展”,这是永远不过时的创业准则,尤其是在当下市场变化的环境下,希望大家铭记。
问:您认为此次经济重启的周期是否需要很长时间,传统行业是否有望复苏?
刘欧:当前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所谓的传统行业,现在消费、传统制造都受到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赋能,行业壁垒被打破。这三年消费流动和人员流动减少,线下业务各方面受到很大打击是肯定的,如何生存与发展也是对企业的考验。
首先,找到与环境的平衡点。这三年我们也投了一些消费项目,我给这些企业定的第一任务就是活下来,维持正向的现金流。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也在逆境之下做了转型,比如我们投的一家烘焙企业,他们从纯C端市场发展到了社区团购去走量走货,并且跟大IP合作,帮大品牌做代工。也有很多校友企业在疫情之下进行电商和自媒体等线上布局,后面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还有一些去开发新的产品和销售模式,这都是在疫情中摸索新的业务方向,既然疫情已经是事实没办法改变,那就去寻找方法与环境共存。
第二是要广积粮。在各个维度都要时刻准备好战斗,积攒好粮草。疫情期间我有时候开玩笑地说,“现在努不努力可能大家都差不多,一旦放开,努不努力就显而易见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三年疫情其实是一个厚积薄发的机会,现在可能优秀企业跟初创企业会拉平到一条线上,但如果能用这三年时间去不断提升自己,疫情结束之后就有机会快速跑动起来,迎接高速发展期。
这个时期,投资机构也在找好的标的,疫情过后,热门赛道上资本一定会蜂拥而至,短时间内很难去分辨项目的好坏,但潮水退去,是珍珠还是石头自然会浮出水面。整体来说,势态还是向好的,现在政策逐步放开,明年大家又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怎么在听到枪响之后冲到最前面去,这是大家有时间可以去仔细思考的问题。
03
创业就是“人、钱、事”
找对同路人,定好战略
问:您在进行投资布局时会着重关注项目的哪些因素?
刘欧:创业就是三件事:人、钱、事。
首先是人:人就是团队,团队方面我首先关注的是团队是不是完整的,我见过很多团队有名校背景、有亮眼的工作经验,但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那其实这个团队虽然光鲜但不完整,一个好团队一定要有一个好的脑袋——CEO,CEO是全局的把控者,同时还需要有一个作为研发大脑的技术总监、一个拓展销售渠道的运营。另一方面,创始人的自驱力也非常重要,另外就是三观一致、技能资源互补,这样的团队才算比较完整的团队。
第二是钱:钱是指赚钱能力和找钱能力这两方面。赚钱是指生意的本质是挣钱,永远烧钱的模式是伪商业模式。要有清晰的商业模式,有赚钱的能力。找钱是把握融资的节奏,什么时候/时间节点需要融资,需要达成什么阶段性目标很重要。另外两方面就是花钱和分钱,有钱后如何做好财务支出规划,把控投入产出比,做好财务预算。分钱即股权分配,建议在创业之初就签好法律文件,以免日后纠纷。总之,健康的财务报表展示企业发展的一年、三年、五年的发展规划要让投资机构看到企业的成长性,“钱”也代表企业整个运营的状况。
最后是事:为什么做这件事?怎么做怎么赚钱?最后能不能做成?创业就是这三件事,你的产品或服务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产品创新能力和持续研发能力决定是否能领先竞争对手?是否有清晰合理的商业模式?这些都决定最后事是否能做成。就早期项目来讲,我还是重点关注人,事在人为。早期项目的核心团队的能力和战略眼光可能决定了这个项目能够走多远,但人性往往是最难判断的,相对而言钱和事比较好判断,比如公司的产品、发展阶段、估值这些都好判断,但对人的判断可能需要凭借行业判断、过往的经验判断等等来综合评估。
刘欧作为互联网+大赛国赛评审
问:您之前说过“一个好的创始人要具备两项能力:一个是找人的能力,一个是找钱的能力。”那创始人如何在这两方面提升自己呢?
刘欧:在找人方面,从初创团队的三部曲“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来看,找人就是搭班子,作为CEO,首先要对自我有精确的认知,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要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性格、有什么样的技术能力和资源匹配,认清自己才会认识到团队发展的短板和人才的缺口、知道自己想找什么样的人,然后第二步就是去找这样志同道合的人,完成共同目标。好的CEO并不是面面俱到,我认识很多优秀的CEO,他们自己并不是某方面的天才或者科学家,但他的人格魅力可以感召顶级的专家去为团队奉献和服务。
要搭好一个团队,首先,自驱力、优势互补、资源互补很重要。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家都喜欢找和自己类似的人创业,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一定要找和自己技能优势互补的人。几个技术大牛聚在一起,虽然大家聊得来,但这样的创业往往可能会失败,一定要摒弃这个人性的弱点。
其次,创始人一定要三观一致,不仅是在意识形态上,更重要的是对成功和失败的认知和对共同目标的认定,每个人的目标可以不一样,这本身没有对错之言,但作为共同创业者,认知不一致就没办法一起走。
最后,找合伙人首先在股权上一定要让对方满意,不能只画饼而没有任何实际利益的绑定。不要羞于谈利益绑定,大家的努力最后一定要在股权分配上体现出来,如果碍于同学、朋友、熟人的情面不谈股权,最后导致成员不满意,这样的企业往往走不远,在最开始就把股权摊在桌面上谈到满意为止,这样大家才有奔头和干劲。
找钱方面,很多技术创新型团队在早期可能渠道找好了,技术研发也很厉害,但他们少了一个好的CFO,CFO非常重要,他的职能是帮助团队进行商业规划、商业模式、财务情况、成长趋势的预判。我个人非常建议从第一天开始,就把财务规划和财务规范建立起来。清楚的知道什么时候需要钱?需要多少钱?找谁要钱?这些问题作为CEO需要做出规划,可以和CFO一起做财务规划表。我之前聊过一些项目,创始人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融资?融资的钱要用在哪里?未来是什么规划?他们只是说,“我们现在要干什么,干这个事情需要500万。”这样的回答是没办法打动投资人的,所以要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来制定清晰的融资发展战略,这是投资人的逻辑,清楚了投资人的逻辑,在融钱的时候才能清晰地聊下去。
问:大环境下,对于近期准备融资的企业,有哪些建议?
刘欧:在融资方面,针对创业的三个阶段我自己总结了一套方法。
创业初期的三个字:快拿钱。初期企业需要一笔钱来启动项目,实现研发验证,这时候拿钱要快,因为初期还没有太多成果可以给投资人看,能拿出来的可能是一个idea、一个愿景,这个时候要快速打动投资人,然后把钱拿到,这是最重要的。对于初创团队来说,估值其实不是很重要,我见过很多初创团队一直抓着估值不放,最后因为估值没办法谈妥导致融资失败还是蛮可惜的,因为在早期多拿50万和100万可能总体来讲没那么大的区别,拿到钱,小步快跑起来才有意义。
发展到中期的三个字:多拿钱。这个时候已经完成了从0到1的验证,那从1到100就是全力快跑的阶段,这个时候最需要资本来帮忙加速迭代,去跑赢竞争对手,所以这个时候要多拿钱,这个阶段很多团队的融资节奏和密度都在加快,有的两年拿了三轮融资或者更多。
发展后期的三个字:慎拿钱。到了筹备上市的阶段,1到100也跑通了,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这时候企业的自我造血能力已经起来了,更多的是进行战略融资,或者Pre-IPO轮可能有券商要进场或者一些行业战投要进来,这时候企业就要看好股权比例,宁可少拿钱,但决策权不能丢,这个时候融资方面不重钱数,相对而言实控权更加重要,所以释放股权要谨慎,要保证经过多轮融资的稀释以后,自己的控股权还在。
问:就您之前接触过的北大校友企业,您认为他们有什么样的特点?
刘欧:首先,有强烈的好奇心。比如霸蛮的天一本身是学法律的,但他创办了霸蛮牛肉粉,现在也是米粉一哥。我们投的一家企业叫柳叶刀烧烤,他们的核心团队来自北大医学部的医生,做了一个烧烤店和医生社群。北大的同学都愿意去做新的尝试,在投资圈里也有很多并不是金融专业出身,但最后做的很成功的校友。我认为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也是所有的创业者需要的特质。
第二,学习能力非常强。大家经过激烈的高考进入北大,学习能力毋庸置疑,对于不同专业的知识,他们能够快速学习,能在短时间内打磨一手经验,加上理论学习,最后成长为行业专家。
第三,非常自信,目标感非常强。所有的北大创业者都是目标感非常强的人,有信念,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有韧劲、不服输、永不言败。在创业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遇到很多问题、交很多学费,但我认为一个成功创业者要有永不放弃的韧劲,有目标,并为之努力才会成功。
最后,我想用“足球诗人”贺炜在阿根廷对阵荷兰比赛结束时的解说词与大家共勉:“请不要相信胜利像山坡上的蒲公英一样唾手可得,但请相信,世上总有美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哪怕粉身碎骨。”
如果您觉得您的创业项目和我们报道的投资人或投资机构比较匹配,请加俱乐部秘书长微信(crwpkuycc)发送项目BP,我们将协助对接。
*本文由北大青年CEO俱乐部原创,非经授权谢绝转载,获取授权请加微信号pkuycc-B—往期推荐—
推荐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