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声又起!晶圆代工厂传产能竞标+二度涨价
晶圆代工产能持续吃紧,芯片缺货困境不解,近日业界再传出晶圆代工厂新一轮的涨价消息,相比此前调涨,这一轮传出的涨价方式更为“罕见”。
传晶圆厂两次调涨同一批货价
中国台湾作为“晶圆代工重镇”,其晶圆代工厂动作在当下备受关注。据台湾经济日报3月2日报道,台湾晶圆代工厂近日连传两则涨价消息。
先是台湾老牌上市晶圆代工厂两次调涨同一批晶圆售价,被业内人士称为“历年首见”。
据报道,台湾某老牌上市晶圆代工厂5月起新订单报价再调升15%之际,传出5月产出的晶圆也要采用新报价。由于5月产出的晶圆在今年1、2月就已经投片,当时投片价就已调涨约10%,如今IC设计厂取货却要再加价15%,等于同一批货被涨价两次。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报道截图
台媒称晶圆厂本次涨价行为已“溯及既往”,即指新晶圆报价生效以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出售的晶圆具有溯及力。业内人士表示,过去晶圆代工涨价都不曾溯及既往,都是投片时谈好价格之后,待三至四个月生产周期结束,即便届时晶圆代工厂再涨价,也是针对新投片订单调整价格,不会对先前已投片、正式出厂的晶圆加价。此次溯及既往的涨价方式,凸显晶圆代工市况火热,“卖方说了算”的市场奇观。
针对该“晶圆厂两次涨价”报道,台媒工商时报补充报道称有晶圆代工厂从业者表示,涨价两次是不诚信行为,与客户要有互信,不会有涨价两次情况。
而具体到晶圆厂,台积电表示,不评论价格问题;联电也指出,不评论市场传言,尤其是报价问题。联电强调,今年第1季产品平均售价将上调约2%至3%,预期2021年产品平均售价将涨约4%至6%,涨幅不到10%。
但也有IC设计原厂从业者指出,部分晶圆代工厂1月平均调价约10%是实情,但由于台湾不同晶圆厂调价不一,即使在同一晶圆代工厂下单,依照生产厂区、制程等不同,IC设计原厂感受的价格调涨幅度也不一,只能平均计算。部分IC设计原厂从1月1日起产出拿货就适用新价格,估计5月起产出拿货,会再平均调涨约15%,这样叠加上去,等于5月的价格已比去年调涨超过25%。晶圆厂两次调涨价格的情况也是有的。
晶圆代工厂Q2启动“产能竞标”?
晶圆厂到底有没有两次调涨同一批晶圆价格还有待分说,业内又传出另一则晶圆厂调价的消息:据3月2日台媒经济日报报道,部分晶圆代工厂近期将启动第2季晶圆额度竞标,由IC设计业者自提涨价幅度,来竞逐额外要增加的产能,投标单位从千片起跳。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报道截图
简单来说,即是在2021年Q2,除了既定的晶圆订单,IC设计原厂如果需要增加产能,需要竞标获取。“价高者得”的竞标方式被解读为:为了获取更多的产能,IC设计原厂需要在已经涨价的订单基础上再行价格加码。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据台媒今年2月初报道,与“晶圆厂两次涨价”不同,晶圆代工厂在2020年底已经出现过首次竞标抢产能现象,不过当时是由单一厂商发起每片晶圆的加价幅度,从100美元至300美元不等。
而这次则是改由IC设计端主动向晶圆代工厂提出竞标产能的要求,且提供产能竞标的厂商由一家增至四家,也就是台积电、联电、世界、力积电等台湾主要8吋晶圆代工厂都参与,竞标潮已然扩大。至于加价状况,有晶圆从业者透露,“确有客户端希望有产能竞标机制,价格比现在市场行情(调涨过的报价)高两、三成甚至五成都有。”
正常情况下,晶圆代工厂会优先照顾大客户订单,在缺芯的极端环境下,有客户有意以更价格竞标获得晶圆产能也并非不可能。只是晶圆代工厂有意不断加码晶圆调涨幅度,下游客户又该如何应对呢?
业界担忧将引发新一轮芯片涨价潮
作为晶圆代工厂的直接客户,IC设计原厂在2021年1月在晶圆厂投片时已经被涨过一次价,为保障合理利润,当时包括MCU、驱动IC等相关芯片厂也调涨了报价,现在晶圆代工厂若有意再次调涨晶圆价格,且幅度还不小。这或意味着IC设计厂商此前涨价幅度或无法消化新一轮的晶圆代工涨幅。
有IC设计从业者坦言,此前晶圆厂的报价已经传递给下游厂商共同承担,如今5月产出的晶圆又传出要被追溯涨价,在已经和客户签订合同的基础上,这部分增加的成本根本来不及消化,等于成本再度垫高,但若放弃拿货,不仅无法对已经签订合同的客户交代,客户甚至会转至对手下单,两相为难之下只能选其轻:自行吸收成本。个别着急套现稳定现金流的芯片供应商或许还得自行吸收商品售价便宜于成本价的损耗。
在这样的预期下,业界担忧:在面对新订单时,紧随晶圆厂调价而来的或是新一轮的芯片调涨。供应链已传出,驱动IC已经率先宣布二度涨价。
据台媒工商时报3月2日最新报道,由于晶圆代工、封测厂在2021年仍在陆续调涨驱动IC生产及封装测试报价,因此驱动IC为了解决成本持续上升问题,目前正在陆续与客户协调产品涨价议题,客户也相继同意调升报价。驱动IC最快在今年第二季开始上调,调幅在10%左右,范围涵盖驱动IC的大、中、小尺寸。
也有IC设计从业者表示,客户端也知道现在晶圆代工产能有多吃紧,所以会优先确保产能,至于价格在这时候不是至关重要。但客户很可能也没办法全然吸收上涨的成本,恐怕晶圆厂调涨的价格最终也会部分反映为:终端电子产品售价上涨。
—End—
本文由芯师爷整理,部分内容参考自台湾经济日报等,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之用, 如有任何疑问,敬请与我们联系info@gsi24.com。
(点击上图,立即加入!每日30+资讯等你来!)
▼ 往期精彩回顾 ▼今日热搜:汹涌的5G换机潮 vs 手机芯片极缺拜登最新行政令!100天严审芯片供应链MWC牛年全球首秀!这家国产企业实力吸睛急急急!这五大行业正“芯痛”多家半导体企业临阵折戟,上市之路变难了?缺芯危机下,车企与供应商向对方开炮?智能制造从“芯”出发!
点“在看”,2021牛牛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