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芯片首富是如何炼成的?

芯师爷 2023-01-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市值观察 Author 市值观察


作者:大师兄
编辑:小市妹
来源:市值观察

赚到近千亿身家,最快需要多长时间?

4年。

这是今年新晋芯片首富虞仁荣给出的答案。




01

顺时借势

科技巨头的创始人,往往有着很好的学业背景。虞仁荣的财富传奇,仍然是学霸的精彩故事。

1985年,19岁的虞仁荣以宁波镇海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EE85级。

虞仁荣的同级同学中,还有兆易创新的舒清明、卓胜微电子联合创始人冯晨晖、格科微电子创始人赵立新等一大批芯片大佬。中国芯片行业的半壁江山,就诞生在清华的这批学生当中。

尽管学业优秀,虞仁荣并没有选择科研道路。本科毕业后,他先是在浪潮做了一名普通工程师,随后去了一家香港电子元器件做销售经理,对半导体行业的竞争格局和业务脉络日渐熟稔。

1998年,32岁的虞仁荣辞职创业,成立北京华清昌科贸有限公司,主要代理国外的电子元器件。

作为宁波人,虞仁荣在初次创业的方向选择上,就表现出与生俱来的市场意识和商业天赋。

上世纪90年代,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先进技术,几乎被日美等西方国家垄断,中国企业竞争力极其孱弱,直接和国外企业竞争或者代理国内产品,显然难有大的机会。

但是,中国的巨大市场和日益开放的国门,让国外芯片的代理业务在国内风生水起。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化浪潮让中国进出口贸易蓬勃发展,半导体产品正是我国进口最大的品类之一。

通过代理美国安森美的产品,虞仁荣赚得盆满钵满。到2006年,虞仁荣已经是千万富翁,同时也成为北京地区最大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

虞仁荣显然不满足仅仅做分销商。他慢慢意识到,中国经济的总量做大以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落后的中国半导体,作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高附加值核心产业链,一定会成为结构转型和国家重点扶持的方向,半导体的国产替代是未来的长期趋势。

2007年,虞仁荣创立韦尔股份,主要业务是围绕分立器件TVS、MOSFET、电源管理芯片等半导体设计。

半导体研发难度高,耗时长,而产品代际变化极快,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后发企业一味依靠自我研发,并不明智。

虞仁荣的营销和整合能力在此时发挥了作用,通过并购和入股的方式,韦尔逐渐在半导体设计行业站稳脚跟。

2014年,韦尔先后收购北京北京泰合志恒科技、无锡中普微电子、武汉果核科技,进军SoC芯片;2015年,入股无锡中普微,将业务版图拓展至射频芯片,设计能力迅速提高,产品线也日益丰富。

当然,并购普通芯片公司,还不能让韦尔脱胎换骨,直到2017年上市之前,韦尔仍是一家外界眼中的“分销商”。公司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营收16.75亿元,占比69.9%;半导体设计营收7.21亿元,占比30.1%。

分销为主的业务结构,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能力。2017年,韦尔销售毛利率只有20%,净利润只有1.37亿。

彼时的虞仁荣,仍然不过是资产数亿的普通富翁而已。




02

一飞冲天

真正让虞仁荣的财富迈上新台阶的,始于韦尔2017年对北京豪威的一场惊天并购。

北京豪威大有来头。其前身是美国老牌芯片巨头豪威科技,2015年被中资财团收购,是全球前三大CIS(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厂商,在手机、汽车、安防领域的CIS占有率都处于市场头部位置。

彼时,北京豪威的资产总额几乎是韦尔股份的5倍,净资产是其近8倍,韦尔并购豪威,无异于蛇吞象。

在虞仁荣看来,豪威是必须拿下的目标。此次并购计划前2个月,韦尔在A股上交所上市。资本市场提供的流动性,为他增加了筹码和底气。

2017年9月,虞仁荣对外宣称,已与北京豪威35位股东中的33位签署协议,计划购买其86%股权。

收购事宜眼看就要成功,却遭到持股比例接近12%的豪威第一大股东珠海融锋的强烈反对。

珠海融锋的实际控制人张学政,也是闻泰科技的创始人。作为手机ODM巨头,闻泰科技早有进军半导体行业的野望。张学政当初入股北京豪威,并非简单的财务投资,同样有收购意图,自然不愿轻易让与他人。

但是,转折点还是很快出现。

豪威科技的创始人,大都出自清华,时任董事长陈大同毕业于清华无线电系,是虞仁荣学长。借助校友之间的渊源,虞仁荣很快被委任为豪威科技的CEO,扫清了公司管理层的内部障碍;

与此同时,张学政找到了另一只更适合的大象安世集团,决定放手北京豪威,虞仁荣终于有了新的机会。

2019年7月,这笔交易终于完成,韦尔股份以33.88元/股发行约4.43亿股股份,收购北京豪威96.08%股权,由此顺利驶入火热的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

在资本市场流动性支持下,韦尔的这笔收购,几乎不需动用上市公司一分钱现金,虞仁荣大幅稀释自己的股份,终于拿下了自己觊觎已久的行业豪门。

韦尔收购豪威,堪称中国产业界最成功的收购之一。

并购完成之后,韦尔的主营业务从代理销售转变为芯片设计,其中豪威的图像传感器产品占到公司营收的67%。公司的下游客户,多了华为、小米、奔驰、宝马、海康威视等一大批龙头,行业话语权和盈利能力已不可同日而语。

▲韦尔2021年营收结构,来源:同花顺

2019年,豪威财务并表,韦尔的净利润随后从2018年的1.45亿暴增到2021年的44.47亿,增长了30倍,股价在2年多的半导体大牛中上涨了近10倍之多,公司市值一度仅次于中芯国际。

经此一役,虞仁荣实现了财富的飞速跃升。2022年,韦尔创始人以950亿财富,问鼎中国芯片行业首富,位列《胡润全球富豪榜》第132名,开始跻身顶级富豪之列。

从普通工程师到亿万富翁,虞仁荣花了27年;从亿万富翁到近千亿的行业大佬,他只花了4年。




03

回归初心

顺时借势帮助韦尔实现了快速做大,但是虞仁荣明白,在技术驱动、快速迭代的半导体行业,企业要形成长期竞争力,一是战略布局一定要符合行业趋势,二是自身必须有超群的技术实力。

2021年以来,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放缓,韦尔CIS芯片最重要的下游需求受到一定影响。今年上半年,韦尔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出现下滑,公司股价从去年高点下跌近70%,市值蒸发近2000亿。很多人甚至开始质疑虞仁荣当初高溢价收购豪威,可能是一笔并不划算的买卖。

但是,虞仁荣仍然坚持把CIS芯片当成公司最重要的业务,并围绕这条主业进行全面布局。

事实上,他当初对豪威的青睐,不仅仅是豪威CIS业务在手机行业的市场地位,更重要的是对CIS行业未来前景的看好。在通信技术快速迭代之下,CIS芯片的应用范围,有很大的想象空间,除了手机等传统行业之外,汽车智能驾驶、无人机、AR/VR、物联网、远程医疗等新兴行业不断冒出,未来都会极大地提升了CIS芯片的市场需求。

以智能驾驶为例。据国金证券研报测算,智能驾驶推动单车搭载CIS数量,将由目前的2颗增加至2030年的11.8颗;预计到2030年全球车载CIS市场规模将达142.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将高达28%。

方向是前提,技术是保障。在虞仁荣的主导下,外延并购之外,内生研发成为韦尔发展的另一个驱动器。

上市以来,韦尔的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急速增长,2017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只有8499万,甚至不及行业均值1.24亿,占营收比例不到4%。到了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已高达21.1亿,远超行业均值3.77亿,4年增长了20倍以上,占营收的比例接近10%。

今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11.56亿,同比增长14.86%,占营收比例达到10.4%。

根据同花顺数据显示,在A股的170家半导体公司中,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超过10亿、且研发占营收比例超过10%的,只有两家公司,一家是北方华创,另一家就是韦尔股份。

高额的研发投入,带来了丰硕的成果。韦尔推出的旗舰传感器,已进入高端手机市场,前不久发布的2亿像素传感器,已经追上全球最高水平。此外公司在LED闪烁抑制技术、全局曝光技术、高动态范围图像(HDR)技术等和其他产品领域的核心技术的积累,都为韦尔股份CIS芯片在全球汽车、安防、医疗等下游市场竞争中,具备了充分的竞争优势。

等到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新一轮半导体景气周期,韦尔的超前布局,仍然将为虞仁荣增添新的财富传奇。





- END -


本文内容转载自:市值观察,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任何疑问,敬请与我们联系info@gsi24.com。




▼ 往期精彩回顾 ▼

裁员、砍价、IPO......半导体企业"过冬"的N种姿势

我,芯片采购,怎样才能和供应商直接聊

从英国首位印裔首相,看印度IC产业

大浪淘沙:一文看懂内存芯片的发展史

演讲嘉宾阵容抢先看!“第四届硬核中国芯领袖峰会”来啦!

半导体研发,这个发布会不可错过!

增速放缓至15%,2022年国产芯片的真相如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