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代“反内卷先锋”:我溺爱了33年的孩子, 后来长成了这样…

西贝 蓝橡树出国留学 2023-06-22



该由着孩子天性成长,还是指引他们走一条我们认为正确的道路?这是一代代家长探寻、摸索的世纪难题。前两天我读了作家池莉记录自己陪伴女儿成长的随笔集——《和女儿一起长大》,感悟颇深。


池莉曾获鲁迅文学奖,当年新书可以卖几十万册,畅销程度令王蒙羡慕不已。即便你没有读过池莉的书,也应该看过她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来来往往》和《生活秀》等。


这样一个作家,做了母亲会怎么育儿呢?她养育出来的孩子如今是什么样的呢?在《和女儿一起长大》这本书中,她分享了从女儿出生,到24岁考取研究生的心路历程……

作者:西贝


从女儿出生那一刻开始

我就开始了“反内卷之战”


“鸡娃”现象不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池莉的女儿吕亦池出生时,“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就已经开始流行,可以说池莉算是第一代被教育焦虑裹挟的中国父母。


不过池莉几乎没有在女儿吕亦池身上倾注过一点点焦虑,这个厉害的母亲帮女儿挡去了绝大部分成长中的阴雨,由着女儿野蛮生长。


从《和女儿一起长大》中可以看出,池莉算得上是第一代“反内卷先锋”。



1988年,吕亦池出生,今年33岁。


还没来得及享受养育子女的幸福和满足,焦虑的阴影就来了。


孩子一岁时,池莉乐呵呵跟朋友分享,女儿抓周时抓了一把锅铲,将来有可能是个厨师!不过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身边的朋友认真地提醒池莉:厨师是什么好职业?孩子学习一定要抓上去。


“现在大家就看,谁有本事把小孩的学习抓上去,以后要是能考上一个全国重点大学,那才算是父母的本事!”


是的,你没看错!上个世纪80年代末,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从孩子周岁就开始了,因为“周岁不小了,已经学会走路会说话了,就应该抓起她的学习了。”


池莉,当代著名女作家。曾获鲁迅文学奖、等50余项奖项

多部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


刚开始,池莉确实有点“惊慌”,毕竟是新手妈妈懵懂得很。她去打探了青少年宫、幼儿早期开发班。


越打探越心凉!高昂的费用先不去说,这些培训班上的孩子被严加管教的模样实在可怜。


学龄前孩子,有些甚至还在穿着尿布,正是肆意放飞天性的时候,却被要求像大人一样,在教室坐一节课,整整45分钟!做不到还会受到老师的羞辱,那时候的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比较强硬。


这绝不是孩子应该承受的,孩子理应好好享受童年的快乐,为何要被送去备受折磨?面对此情此景,池莉决定走一条自己的道路——遵循孩子天性。



上幼儿园的时候,别的孩子奔波于各种培优班、补习班,吕亦池在玩。


小学阶段,学校外遍地都是辅导班,无一不在提醒他们:别的孩子都这么优秀了,你的孩子也别玩了,赶紧来学习吧!


池莉也焦虑了,周围别的孩子都如此优秀,都在起跑线上争先恐后。迫于形势,女儿小学的时候,池莉也问她:“你想学习一些特长吗?你要不要放学后去上课外培优班,跟别的同学一样?”


女儿坚定地回答:不喜欢,不愿意。我就喜欢玩。


池莉决定尊重女儿的想法,即便她只是一个小学生。即便在很多亲戚朋友眼中,自己是个溺爱孩子的,不负责任的妈妈。


但她认为,所谓父母的责任,并非是把自己的焦虑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遵循父母的意愿去学习,这不尊重科学,也不尊重孩子。唤醒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要重要。


池莉说服自己尊重孩子的选择,坚强地扛起了一切压力,选择了和女儿一起“反内卷”——喜欢玩,那就玩吧。



毕竟生活中、在玩中,孩子能获得的成长一点都不比坐在教室里少。


为了溺爱孩子

曾“威胁”小学校长


池莉对女儿的“溺爱”并非由着孩子的心思胡来,她是有自己的理念和章法的。


“我并没有帮孩子找到什么,我只是和孩子建立了一种我们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孩子在这种生活方式里非常快乐,孩子只要快乐就会更加聪明,她自己就会拥有战胜现实困难的力量。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每个家长也就都有可能从自己孩子的特点出发,去营造最适合孩子的生活环境。”


  • 快乐是生命的本能需要


“绝大多数父母似乎都无法从流行的脚步观念和模式中突围出来。潮流的力量太强大了,几乎人人都被潮流裹挟,身不由己地跟着跑。”池莉敏锐得发现父母“焦虑”背后的心理困境。


相比让孩子背诵ABCD,池莉更愿意让女儿在自然和玩耍中建立对世界及生命的理解。


吕亦池


在吕亦池读中学之前,池莉认为“玩,是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她任由吕亦池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抓石子、溜旱冰、参加户外活动上,陪着种花、养蚕,亲近自然,感受造物主的神奇魔力。


无论学校的作业有多少,在吕亦池10岁之前,池莉坚定实行“9点半就寝主义”,保证孩子长身体时候的充足睡眠。10岁以后,睡觉时间推迟到10点,无论作业写没写完,必须睡觉。


正是因为自己跟大环境对着干,吕亦池小升初最关键的那一年,池莉被副校长约谈。校长批评吕亦池“玩心太大,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前途不利,对周围学生影响也不好。”


池莉又一次站到了女儿这边,当面怼了副校长:快乐是生命的本能需要,它与学习知识并不冲突。



在池莉眼中,吕亦池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在人们所谓“不正经”的玩乐上,但她内驱力逐渐被唤醒,她主动学习游泳、练钢琴也发自内心,在唱歌中她还了解了不少地理知识。


比起那些被父母老师逼着学习不快乐的孩子,吕亦池眼里有光,心中有热情,池莉觉得自己的女儿才是孩子该有的模样。


其实,玩乐并没丧志,这个见多识广的女孩有非常敏锐的观察能力,她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也很强大,随着年级提升,吕亦池的后劲越来越足。


在池莉的行文中,她毫不掩饰自豪心情,回忆女儿七岁炒鸡蛋,八岁养狗,九岁洗衣服,修理音响、电脑、门锁,甚至马桶都不在话下……在她眼中,女儿有生活的感受力,认真生活,就是母亲教育的成功。


有一个不吝啬肯定自己的母亲,吕亦池的真的很幸福!


  • 溺爱孩子虚弱的地方


在女儿成长过程中,池莉的名气越来越大。但坦白说,相比起母亲的光芒,小时候的吕亦池天分平常,甚至有些敏感、自闭。



在家庭聚会上,吕亦池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快乐活泼、伶牙俐齿,更别提表演什么特长了 。


胆小、怕人、隐忍、什么事都闷在心里。这样一个吕亦池,倒令池莉感到为难:这么一个性格的女儿,将来如何能把握住自己的幸福?


但池莉并没有在女儿身上找原因,这一点特别难得,池莉开始检讨自己的强势:是不是自己的强,导致了女儿的弱。


池莉开始在孩子面前尽量克制与忍让,适当的示弱来引出孩子内心的强大。但遭遇那些欺负女儿的人和事,哪怕得罪人或者威胁人,池莉都会冲出来护犊子


女儿初上小学时,池莉找小学校长抗议,她警告他如果再在学校大会上讽刺女儿是因为妈妈有名才进来的,她就会告状告到底。


她的“溺爱”最终使得吕亦池的性格发生了变化:她不再害怕社交了,她敢于向欺负人的小朋友说“不”了,她变得更自信。


吕亦池的变化,母亲池莉功不可没。


  • 把自主权交给孩子


或许是母亲给了足够多的自由空间,或许自己从小就不被限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吕亦池比同龄人更早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更会拿主意。


这个让母亲没少操心的女儿,越来越独立,越来越令人刮目相看。从幼儿园到研究生,她都自己决定在哪儿读,读什么。



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强势的池莉往往就退居二线,给予吕亦池支持和尊重,让她自己做决定。


当年,吕亦池小升初只剩下半学期,新方案出台了。就近入学的规矩忽然被取消,择校已成定势。


池莉倒不想给孩子施加压力,考不到高分那就随便摇号吧,但女儿却说自己想考武汉外国语学校——老牌重点,非常难进。


离小升初只有半学期时,吕亦池第一次踏入了补课班。区别是,这次是她主动要求补习,她有了想要实现的目标。


高中时,吕亦池决定去海外留学,那时候低龄留学的咨询还特别少,也几乎没有代理机构。年仅15岁的吕亦池愣是一手包办了申请和签证,孤身一人去了英国,渐渐在异国他乡站稳了脚跟。



今年,吕亦池33岁,她本科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UCL),硕士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如今在伦敦从事市场活动策划工作。同时,她也是一位青年译作者,虽没有母亲才华横溢的文笔,但吕亦池过上了自己喜欢的人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普通人。


清华教授刘瑜曾在演讲中谈到:一个社会哪有那么多成功人士?那么多马云、那么多朗朗,那么多姚明?大部分人就是普通人。“要坚信自己的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


回头再看看池莉的教育也是如此。她们都从虎妈的战车上解绑自己,获得了做母亲的自由。


最后的话


池莉教育孩子的方法未必适用于我们每个家庭,毕竟由于她的才华和名气,能带给孩子的红利,不是普通家长能匹配的。但我们可以借池莉的养娃经历去宽心,像这样快乐、信任、松弛的教育方法,最终养成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在《和女儿一起长大》中,池莉对孩子的“自夸”甚至达到了一种让读者怀疑这究竟是一本教育心经还是一本高调秀女儿的赞美集的地步。


但从另一个方面看,确实是这样啊,每位家长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的独一无二的,毫不吝啬对孩子的夸奖,这对孩子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呢?



精彩回顾




长按复制ID添加好友, 加入英国、美国、海外高中等留学资讯分享群:

guanjia33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