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orldcon特辑】2020年雨果奖短中篇小说组简评 | HeavenDuke

Editor's Note

2020年雨果奖将于8月1日在线颁奖。已注册Worldcon会员的天爵同学(HeavenDuke)已经开启了自己的刷提名作品之旅。这是他的第二篇文章,测评对象是入围的短中篇小说(novelette)。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科幻百科 Author HeavenDuke

前方高能:本系列评论自带大量剧透,其中部分作品正在引进途中,请读者谨慎阅读。



2020年雨果奖短中篇组简评

作者:HeavenDuke


除了上一期的评论中提到的内容外,短篇小说组的作品还展现了通过结构创新来扩充表达空间的倾向。如果说这是受限于篇幅而做出的努力,那么短中篇小说则天然拥有更宽广的空间,以让作者更加轻松地完成自己的叙事和表达。


2020年雨果奖的短中篇组决选作品便是如此。六篇作品大都至少能讲出一个易懂且好看的故事,除了N. K. 杰米辛的作品采用了她所惯用的第二人称叙事之外,其他的作品都未在叙事形式上特立独行。这样一来,哪怕读者不认可作者所传达的内容,也至少能够在浅层的阅读中得到一些乐趣。


六篇作品中,三篇为科幻,三篇为奇幻,泾渭分明,没有介于二者之间的小说。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仍然存在,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很多作品并未因此丢失科幻或幻想文学的基本素养,我们仍然能够看到激动人心的想象图景,诸如《爱的溯时考古学》中的高维记忆景观和《脐》中由神创论搭建起来的科学大厦。


和短篇组相比,短中篇组的六篇作品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共性特征,因此相关的评价仅就作品而论,具体请参考后文。六篇作品分别为:


  • The Archronology of Love by Caroline M. Yoachim

  • Away With the Wolves by Sarah Gailey

  • The Blur in the Corner of Your Eye by Sarah Pinsker

  • Emergency Skin by N. K. Jemisin

  • For He Can Creep by Siobhan Carroll

  • Omphalos by Ted Chiang


简明起见,暂且将上述作品简译为:


  • 卡罗琳·M.约阿希姆《爱的溯时考古学》

  • 莎拉·盖雷《随群狼而去》

  • 莎拉·平斯克《眼角的黑影》

  • N.K.杰米辛《应急皮肤》

  • 西沃恩·卡罗尔《因为它能匍匐前行》

  • 特德·姜《脐》


注1:《随群狼而去》原文发表在网络杂志上,可在杂志的官方网站上在线阅读;《应急皮肤》可在Library Genesis上找到英文电子版;《爱的溯时考古学》和《因为它能匍匐前行》中文版发表在“不存在科幻”公众号上;《眼角的黑影》中文版发表在《科幻世界·译文版》2020年06期上;《脐》中文版被收录在译林出版社《呼吸》一书中。完整英文发表信息参见:https://conzealand.nz/blog/2020/04/08/hugo-and-retro-hugo-finalists-announced(点击原文查看)。




Rank 1



就算不使用任何溢美之词或深刻剖析,特德·姜的小说至少也称得上是美丽的:它们干净工整,遵循着严谨的思辨链条,几乎不带先入为主的偏见。读者的阅读体验仿佛是在欣赏一台精密的机器,而这台机器的核心功能,就是在演算结束时,向读者手中递上一张写着问题的纸条,纸条上写着一个未完待续的答案或尚未拥有答案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讲,特德·姜的故事是十分逼近我心目中科幻小说的理想形态的。


《脐》也不例外,虽然在神创论vs.进化论的或然历史科幻小说中,此前已出现了特德·科斯玛特卡的《弗洛勒斯的先知》(2007年9月发表,中文版收录在新星出版社《未来的序曲:21世纪科幻小说杰作选》中),但是在对科学思想的讨论上,《脐》要比后者走得更远。


在《弗洛勒斯的先知》里,人类通过年代测定法证明了地球的寿命只有5800年,从而推翻了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让神创论继续保持着尊贵地位,但是另一项“加拉帕戈斯”式的新发现却对创世原点的光景提出了新的挑战。故事就此止步,停留在一个未完待续的结论上,相关的讨论和展望都留待读者玩味,但总体仍然局限在对造物和人类的演化这一命题上。



与之不同,《脐》并未在文章中给出任何确切的结论。小说在前半部分抛出了大量有关神创论框架下的考古学发现,包括本初年轮、没有肚脐的人类、骨骼上没有生育痕迹的动物等。但是作者书写的重心在于“证据”和围绕证据建立起来的“理论”、“学说”和“信仰”,而且隐含着一种倾向,即只有“证据”是牢不可破的,其余的东西都是可以被修改,进而被动摇的,尤其是“信仰”这一二次衍生品。


虽说如此,但是信仰却同样是推动情节前进的动力之一,而且与其说本作书写的是神创论的科学演变史,倒不如说本作书写的是在科学大厦被颠覆与重塑的过程中,科学家所信奉的内容的变化。


在故事伊始,主人公相信的是科学大厦所呈现出的那种自洽的美,而世人则惊叹于理论体系所指向的那个结论所蕴含的造物奇迹。两者指向的都是科学研究的果实。但是一项新的天文发现却颠覆了神创论中的人本位公理,对大厦的自洽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将问题指向了:如果科学的成果是不牢靠的,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值得心向往之的?主人公在结尾直抒胸臆:由于考古学的基本科研方式并未遭到任何动摇,因此新出现的现象不论起到的是建设性还是破坏性的作用,都只是在为科学研究的过程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而这本身就是足够令人激动的,因为它让人离真理更近了一步,离神更近了一步。


比起《弗洛勒斯的先知》,《脐》不仅是一部谈论神创论的小说,也是一部关于自然哲学的小说。我相信这才是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因为它动摇的不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而是我们对认知世界的方式的认知。



Rank 2

爱的溯时考古学



时间机器的出现对人类的时空观产生的最大冲击在于:它把时间变成了空间的一部分,从此因果不再沿着从过去到未来的方向,而是随旅行者的时空活动轨迹而行。人类的存在也伴随着旅行者的行踪同古典时间轴的一次次交叉,散落在时间轴上,凝结成一幅静止的景观,供后人玩味。


遵循这个概念,诞生了众多动人的作品,《五号屠场》如此,《你一生的故事》如此,这篇《爱的溯时考古学》也是如此。借助“纪事”这台时间放映机,卡罗琳·约阿希姆呈现了高维度上的人类回忆将会变成怎样的形态,并将其包装到了女主角咲希·琼斯的伤痛疗愈过程中。爱只是回忆的一种形态,故事的焦点仍然在印象(记忆)与真实的关系上。



故事围绕一场外星新殖民地上的全灭瘟疫展开。在个体层面,咲希的挚爱也在死难者之列,她想要靠“纪事”来发掘真相,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也许可以靠“纪事”来同挚爱重逢。使用“纪事”的行为是更高层次的记忆回放,但是沉浸式的观察会破坏目标区域中的粒子分布,从而把使用者产生的破坏性轨迹也保留在“纪事”的回放空间里。这样一来,不论是被观察者还是观察者,都会变成历史的一部分。本作借此对“回忆”和“爱”做出了诠释——记忆是跨越时空的锁链,把人的情感绑定在每一段时空上。


围绕这种诠释,作品最终落脚在了“放手”这件事上(毕竟是一个疗伤故事)。对这个话题的书写指向了小说的另一个面相——在外星人的视角下,这场所谓的瘟疫实际上源自双方不了解彼此。外星人通过将其他生物(有机物)吸纳到自己的文明体系里来表达包容和友善,但是这却为人类带来了死亡,直到第一批被吸纳到其中的牺牲者为外星人呈上了真相,方才令其理解了人类真实的生命形态和想法。当咲希和挚爱在未来重逢,了解到真相时,出于“爱”的放手同时在主人公和外星人身上实现了。


交错的话题赋予了本作多样化的内涵,不过,一些细节被作者处理得很含糊,以至于时常令人感到困惑(尤其是外星人对“纪事”的理解实属语焉不详,令人难以捉摸外星人自己的时空观)。如果能讲述得更清晰明了一些,也许会更好。


Rank 3

因为它能匍匐前行



一篇哥特风的奇幻小说,致敬了克里斯托弗·斯玛特的诗歌《欢娱在羔羊》。情节很轻快,猫咪很可爱,脑补出来的画面可以类比梦工厂的动画《穿靴子的猫》。小说讲述了猫咪杰弗里保护自己的诗人不受魔鬼和撒旦侵害的英勇作战的历程。情节很经典,在此不做赘述。



该作最值得一提的亮点在于作者在故事和文学创作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系。

猫、疯诗人和撒旦在文中各自扮演了宠物、作者和评论家(or编辑)的角色,三者之间的纠纷也由此展开。撒旦想要从诗人那里获得他的灵魂——以一首登峰造极但又能够满足魔王口味的诗歌为载体——借此摧毁上帝建立的秩序。而猫咪最终对魔鬼的反扑则是把手稿吃进了肚子,把诗人的灵魂装进了自己的体内。之所以说这些展开值得一提,主要在于故事点明了两件事:①诗人为普通的魔鬼写作的理由;②撒旦想要获得诗人的顶尖诗作的理由。


文中提到了诗人为了谋生而迫不得已为魔鬼写作,这令人不禁联想到创作者为了谋生会偶尔接一些不合自己创作理念的商稿来糊口的行为。这种商稿的创作逻辑与自由写作不同,是以迎合甲方的需求为最终目的的写作。身为评论家和编辑的撒旦则成为了魔鬼中的魔鬼,因为原本评论家的工作是解读作品,但是这位评论家却妄图用解读来指导创作,而他的立场和诗人的追求是截然相反的——后者追求为上帝写作,将灵魂献给上帝。


在文中,相比作家和评论家之间的矛盾,魔鬼和上帝之间的立场矛盾更引人深思:虽然没有明确点明为上帝写作是一种怎样的追求,但是魔鬼的立场却是明确的:




诗就是诗,金黄林中两路分,众人游荡如浮云,甚至那首关于脚印的烂作——杰弗里,这才是读者想看的。简单,明了,传达出某种信息:生命中所有的抉择都可以通过观察水仙花来找到其合理性;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被上帝抛弃了,萦绕不去的是人类的平庸。难道你不这么看吗?

——撒旦




撒旦的这番论调直指虚无主义——通过观察水仙花来指导人生抉择这件事,听起来就像是《万有引力之虹》中的那场荒诞的情报战。这就把撒旦和上帝的对立变成了后现代和现代的对立。由此出发,文中的这场诗歌争夺战究竟意味着什么,便十分耐人寻味了。


Rank 4

随群狼而去



一篇狼人题材的治愈系成长小说,没什么特别值得吹捧的亮点,但是很好看,偏向儿童文学。


故事的前半程有明显的欧美YA化倾向——文中出现了一名身怀不受控制的变身能力的女孩,一个始终站在她身边照顾她的同伴,以及一群对她抱有敌意的村民。很多采用类似结构的小说都慢慢滑向了玛丽苏的深渊。好在盖雷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切入点——认清自己身上的责任——并以此为切入点,书写了女孩的成长历程。


在故事的开端,女主赤身裸体地在野外醒来,发现村子遭到了超出预期的破坏。她此时的身份实际上对村子造成了威胁,而她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这层身份,还在同伴的引导下,试图去弥补自己的错误。从这里开始,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故事选取的是女主的第一人称视角,但是这个世界却并不是以女主为中心的。


因此,这篇小说就从单纯的“与世界战斗”的故事上升到了“理解世界,理解自我”的故事。后来,在主人公摆脱了自我仇恨时,她也同时意识到了体内的野性能产生的正面意义,于是这名狼人开始从村庄的威胁变成了村庄的守护者。在这里,她既保持住了代表了自我身份的野性,也同村民达成了和解,甚至还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同伴,并略微弥合了村庄和野外的固有矛盾。


总体上讲,整个小说没有矫揉造作的冲突,也没有顾影自怜的哀叹,却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展开之下做到了很多欧美YA小说都没有做到的事。


故事指向的东西就比较老生常谈了,至少在儿童文学里非常常见。不过,文章所蕴含的希望和热情还是很激励人心的。在成年人眼中,这或许不值一提,但是对孩童来说就未必了。一篇令人快乐而昂扬的故事。



Rank 5

应急皮肤



熟悉的第二人称,娴熟的叙事技巧,近乎学院派的概念突破串联,再加上一个浅显的主旨思想和一个骂街式的直抒胸臆,共同构成了这篇小说带给我的总体印象。和采用类似风格的“破碎的星球”三部曲相比,放弃了克制是该作最大的败笔。


故事采用和短篇组的《别回头,我的狮子》类似的二元对立设置。一方是讲究优生主义、精英主义和权力金字塔社会的先进文明,另一方是讲究多元主义、无政府主义和自由平等的自然乌托邦。二者在文中的冲突体现在阐述环境大灾变的前因后果时的叙事差异上,前者把问题归咎于人口过多,其中有太多人缺乏社会贡献,混吃等死,致使地球资源不够,最终酿成灾难,而他们这些精英则肩负着保留人类火种的使命;后者则把问题归咎于精英们的贪得无厌,贪婪地抢占本应够支持所有人的资源,最后拍拍屁股走人,还把罪责都归到无力离开的人的身上。



概念突破即源自叙事逻辑向叙事逻辑的转变,串联起一连串转变的,是一名从新文明到旧地球来找寻必要资源的使者。这个使者的整体形态是一个被剥除了皮肤的人——在原本的社会里,大多数人都是这个样子。他要靠这趟旅程来完成他的英雄叙事,在凯旋而归时,即可获得真正皮肤,作为任务奖励。为了确保旅途顺利,精英政府在他脑内植入了政府意志的副本,为他提供知识和决策建议。故事的主叙事者就是这个副脑,第二人称也因此而来。


小说的基本结构非常规整,层层递进,带读者一点点进入第二人称的对话框架中,逐渐扮演起当事人的角色。对话过程的情绪调动和解谜相辅相成,阅读起来非常有沉浸感。这意味着这篇小说的内容并不难看——只要读者不介意它更深层次的问题就好。


这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如果把目光落在环境问题上,那么这里的二元对立其实很不合理。旧地球住民的小国寡民立场听起来就像写初高中英语作文时,经常写的那些“只要大家都出一份力,地球母亲就会迎来更好的明天”之类的朴素的禁欲论调。这消解了从对立中暴露灵魂质问的可能性,因为双方的根基都不牢靠。


更糟糕的是,到了故事后期,读者的现实经验已经无法同这个虚构世界保持同步了。角色扮演的游戏协议自此破裂,读者会回归到批判性的上帝视角来看待问题。这样一来,已经不再保持克制第二人称叙事便溢出了,将矛头指向了批判者,令争论上升到了对读者的审判。对副脑的处刑从某种意义上也成了对读者的处刑。阅毕全文,我对环保这个话题并没有产生多少想法。相反,我想到的是拉特纳巴尔岛上的食人女人们在文明世界的遭遇。是否因为正常的讨论已经不可能弥合意见上的矛盾,而通过行动来做出实质改变的成本也正在变得越来越高,所以才会出现作为情绪宣泄的政治正确,才会出现这种强对立的审判小说呢?



Rank 6 

眼角的黑影



如果说《紧急皮肤》的问题在于选题老套的话,那么,《眼角的黑影》就只是单纯的无聊了。作为一篇靠推理来推动情节的小说,该作的情节一直进展到三分之二才勉强出现了一些对线索的讨论。小说的结构失衡到必须要靠文末当事人之间的一段热情对白才能将真相一股脑倾倒给读者。


故事的主线很简单:一名侦探/推理小说作家来到一处偏僻山区进行创作,其间一切安排均由自己的助理操办。这名助理把作家照顾得无微不至,出现在作家生活的各个角落,几乎完全融入了环境,变成了背景的一部分。入住乡下木屋的第一夜,保险丝断了,需要下山找房东来换。作家下山找房东,却发现房东横死屋外。一番观察和脑内推测过后,作家在助理的陪同下回到了自己的住处,却开始质疑助理没有对自己说真话。逼问之下,助理道出了真相,给作家喂了一种药粉。服药过后,从作家口中忽然钻出了一条大虫子,而这个大虫子就是元凶——它是来侵略地球的,一开始以作家为宿主,后来时常趁作家昏睡之时外出在其他受害者体内产卵。但这个过程一直在被助理打断,而这也正是助理保护世界与保护作家的方式。小说末尾,无法被杀死的外星人又回到了作家体内,循环仍然在继续,但是作家隐约觉得自己应该更加善待一些这位助理。



小说整体上没有什么称得上颠覆认知的点,文末的外星人也只是匆匆走了一个过场而已。故事的重点在于“眼角的黑影”的双重蕴意:外星人指向潜伏在身边的危险,而自始至终都扮演着主角余光中的保护者的助手则代表了那些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保护着当事人的人们。但这点也谈不上有多么独到——别人暂且不说,单斯蒂芬·金一个人写的类似题材的故事就已经够看上好几天的了,而且深度广度都明显优于本作。


幻想是自由的,不论是指向隐喻/象征还是指向字面上的虚构,都可以成为出色的作品,但是如果隐喻做不好,象征不到位,而故事又很平庸的话,那就只是单纯的不好看了。


(完)



推荐阅读

7 July 2020



● 【Worldcon特辑】2020年雨果奖短篇小说组简评 | HeavenDuke






2020年7月号(总第14期)③

主 编:三丰   

 编 辑:阿贤 李雷 罗夏

2020年6月号(总第13期)回顾目录

《星云科幻评论》2020年6月号(总第13期)目录

2020年5月号(总第12期)回顾目录

《星云科幻评论》2020年5月号(总第12期)目录

2020年4月号(总第11期)回顾目录

《星云科幻评论》2020年4月号(总第11期)目录

2020年3月号(总第10期)回顾目录

《星云科幻评论》2020年3月号(总第10期)目录

2020年2月号(总第9期)回顾目录

《星云科幻评论》2020年2月号(总第9期)目录

2020年1月号(总第8期)回顾目录

《星云科幻评论》2020年1月号(总第8期)目录

2019年12月号(总第7期)回顾目录

《星云科幻评论》2019年12月号(总第7期)目录

2019年11月号(总第6期)回顾目录

《星云科幻评论》2019年11月号(总第6期)目录

2019年10月号(总第5期)回顾目录

《星云科幻评论》2019年10月号(总第5期)目录

2019年9月号(总第4期)回顾目录

《星云科幻评论》2019年9月号(总第4期)目录

2019年8月号(总第3期)回顾目录

《星云科幻评论》2019年8月号(总第3期)目录

2019年7月号(总第2期)回顾目录

《星云科幻评论》2019年7月号(总第2期)目录

2019年6月号(总第1期)回顾目录

《星云科幻评论》2019年6月号(总第1期)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