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仁焕法师:孝有两个概念三个做法

2017-11-13 禅者Changer

仁焕法师


法师曾亲近觉明、元音、慧参、清定、本焕、茗山、海空等十多位禅、净、密高僧大德,并得四位长老亲授传承法卷。

于弘法方面主要教导众生“以家庭伦常之道完善今生,以弥陀本愿之法横超三界”,以知恩、感恩、报恩为人生第一法,实践人间佛教。其开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妙语风趣,契理契机。



孝有两个概念三个做法。第一个概念就是认识生命,第二个概念就是理解生命。认识生命:生命来自父母的恩德;理解生命:我们来到这个家族是来报恩的,不是来讨债的。生命就是这么认识和理解的。

孝顺的三个做法:理孝、事孝、心孝。

理孝,是理解老人的心,理解父母的恩爱。如何理解呢?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是无条件的,但是父母的教育有正面教育有反面教育。

正面教育就是鼓励子女,赞叹子女,让子女顺着正道走。

反面教育就是父母严厉责骂,严重的时候也打。那么不管是正面的反面的,都是因为爱子女才做的。

反面的教育,反过来能让子女成为刚强的人,伟人就是从反面教育成长起来的。这是理解父母的心,父母用什么方法都是为子女好。

事孝,就是在父母年老的时候,或者健康状况不良的时候,给父母提供生活条件,照顾好父母。如果在父母需要的时候没有去照顾,将来到你需要的时候,也一样不会得到你的子女的照顾。

这就叫做一环报一环。因为生命是有传承的,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后代。“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崽会打洞”也叫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现在说:“为什么子女不孝顺呢?”那么你就要回想自己原来是否孝顺父母。

心孝,应该明白到,父母也是生死凡夫,人人有优点,个个有缺点。父母的最大优点是给了我们生命,如果他们所作所为有不对的地方,作为子女只有感恩优点,原谅缺点。如果子女去了解、计较父母的过,这就叫做亏大孝了。

事孝就是相当于一般般的孝,理孝是上等孝,心孝是无上大孝。愿望我们人人做大孝,个个做无上孝。不是我们要做,而是我们人人都需要做。

事孝是中等孝,理孝是上等孝,心孝是无上大孝。

现在社会上的道德教育,大部分都提倡以教育年轻人孝顺来治家,这个叫做治标不治本。孝顺重要不重要呢?重要,但是我认为家庭应该以德治家。

德,是针对老人来说。因为生命在家庭来讲是相连的,老年人是生命的树根,中年人是生命的树干,后代是生命的树果。如果单方面要小孩孝顺,我认为这个道理讲不通。

我认为关键在于老人,不是在于小孩。老人有德,后代就一代超一代;老人缺德,后代就一代不如一代。

家庭有问题,老人首先要想想自己是否有德,以及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对路。后代不孝顺,完全和父母、老祖宗缺少道德有关。如果老人没有道德,小孩怎么懂得道德呢?

生命代代传承,一家之中,老年人是生命的树根,中年人是生命的树干,后代是生命的树果,治家之本,首在树根,首在树德。

上行下效,子女不孝,根源在父母身上。

道德是老祖宗的修养,孝顺是子女的修养。我今天收到一个信息,大概是我们在座的同修发的,他的意思是说:“有孝顺自然有道德。后代人有德,那应该叫孝德。古人说天德,是指老人的德。

为什么叫天德?天德是最高的,意思是说人年龄越大应该修养越好,因为修养来自生活的经验。儒家有这句话:“五十知天命”以我的体会来讲,到五十岁才知道天命已经很晚了,做不了事了。如果一个人能在三十岁以后就开始知天命,这个人绝对是统领国家的人。凡是知道天命的人,叫做有天德。

修养来自生活的经验,年龄越大,修养应该越好,愈知天命,方能称为最高的天德。

德和善不一样,好事和善事也不一样。做了利益人的事,有留名叫做好事,不留名叫做善事。如果做好事善事不是为名利而做,而且做了还被人诽谤刁难,他还是乐哈哈,他说:“因为我做不到位,所以人家才刁难,这是帮我消业障。”他不难过不悲观不上诉,还说是好事,还要感恩对方,这就是德。

怀名利之心行善,叫做好事;不为名利而做,做了被人诽谤刁难,还感恩对方,就是德。

在佛教来看怎样算有道德呢?有道的人就是智慧的人,有德的人就是觉悟的人。

中国文化都是重在讲道德,佛教没有道德两个字,因为佛教毕竟是古印度传过来的文化,佛教是讲“无上智慧,无上觉悟,无上慈悲”,三藏十二部就归纳为这三个道理。当我们开悟以后就可以把三藏十二部一口吞尽。

有德的人,有句话非常经典:“只有承受,没有偿还。”没有德的人,有一点风吹草动就暴跳如雷。所以无德就是没有能力做事情,缺德就是本来也有能力做事,但是偏偏做反面的事,做过分的事。

有道的人就是智慧的人,有德的人就是觉悟的人。

所以,无上智慧是规范自己,无上觉悟是原谅一切过,无上慈悲是平等供养。这就是最高的道德。

以爱心立家庭,以道德规范家庭,以感恩和谐家庭,以孝顺兴旺家庭。


编辑 | 薏妃

审稿 | 禅静 果诚 世平

素材来源 | 爱和生命关怀

好文推荐

梁启超:改变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

漫话佛学 :十句话了解《金刚经》的精华

读红楼如读佛经的他,救过林青霞,靠金刚经走天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