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中国农村研究院 | 打造政治学田野学派:中农院研究成果在《政治学研究》集中刊发【转】
本网讯 近日,中国农村研究院/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邓大才教授、陈军亚教授、郝亚光副教授、黄振华副教授、任路博士关于家户制与国家治理研究的系列文章在《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4期集中刊发。5篇论文在政治学权威期刊集中发表既是中农院/政科院深耕田野调查,长期致力于基层与地方治理研究高峰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也是扎实推进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政治学田野学派的开拓性研究。
本组文章以挖掘中国农村底色为目标,以深度调查为依据,将国家治理置于历史深处和演化过程之中,研究中国国家治理特性。在《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家户功能及中国经验》一文中,邓大才教授从家户的规模和能力出发探讨家户的社会功能及国家的家户功能。家户的社会功能由家户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功能共同决定,家户社会功能与家户治理能力正相关,与国家治理能力负相关。陈军亚教授则以《由家到国、家国共责:“老有所养”的中国治理进程》为题考察了传统家国同构体系下家户养老的实现机制及当下国家在养老治理中的责任,认为家国共责的养老治理道路取决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路径。黄振华副教授在《“家国同构”底色下的家户产权治理与国家治理》一文中认为家户产权具有“刚性治理”和“弹性治理”的双重逻辑。任路博士则将家与户视为两个不同的社会单元,在《“家”与“户”:中国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社会基础》的研究中提出以“家”为基点的横向治理和以“户”为基点的纵向治理构成了国家治理的基础。而在《“稻田治理模式”:中国治水体系中的基层水利自治》一文中,郝亚光副教授通过对稻作区的农户间用水关系的考察提出了“稻田治理模式”。
现代社会科学起源于西方,长期以来,大量的既有概念导致中国处于被定义状态,有丰富的事实而缺少相应的理论建构,作为舶来品的西方话语遮蔽了中国经验。本组论文的写作均是来源于田野调查的问题发现,在此基础上尝试本土话语的总结提炼和理论建构,进而从中国底色出发来研究国家治理的根基,旨在为重识被“遮蔽”的历史事实提供一个契机。
从村民自治研究开始,华中师范大学的政治学便成为将政治学由殿堂引入田野的先行者,并一直将实证调查作为基本方法,不断深化。与村社制、部落制、庄园制广为学界所接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的东方中国却始终没有发现自己的本源性制度。有鉴于此,徐勇教授于2013年发表了《中国家户制传统与农村发展道路——以俄国、印度的村社传统为参照》一文,开创性的提出,在东方国家的本源性传统中,不同于俄国和印度的村社制,中国是家户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中国农村发展道路。为了更加深入地挖掘中国农村社会的底色,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因地制宜的事实依据,为理论研究提供本土本源的一手资料,2015年,研究院举全院之力启动深度中国农村调查,包括村庄调查、家户调查、口述调查等三大类型。村庄调查将中国分为华南、长江、华北、西北、西南、东南和东北七大区域,当前已完成287个村,出版调查报告超过1100万字;以土地改革、合作化、集体化、农村妇女为主题开展的口述史访谈调查已入库15639份样本,达2.5亿字;考察有别于村社制、部落制、庄园制的家户制进行的家户制度调查正有序开展,已有587份调查报告达到出版标准。
基于大型调查掌握的一手资料,对中国农村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以往的理论对于丰富实践的遮蔽,西方话语对于中国实际的遮蔽,为此研究院在学术带头人徐勇教授、邓大才教授的指导下以中国农村实际为起点,致力于在深度调查基础上提出具有主体性和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田野政治学特色的学术理论体系,先后组织研究人员以中国本源性的家户制度为理论原点,从国家治理的结构与功能切入,对中国传统时期国家治理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家户制研究步步深入,正在为世界贡献第四种制度模式。本次系列研究成果即是多年来研究院坚持实证研究的结晶,也是上述深度调查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研究院围绕一流学科建设,持续做大“四强”:以政治科学为学科的主要归属,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强学科;以理论的慧眼发现新的事实,将事实碎片进行整合归纳的强理论;以田野调查为理论研究的基础,并不断深化学派意识,具备学派条件的强学派;以合理分工,各有侧重为团队特点的强团队。本组论文即是理论建构的尝试,也是发展政治学田野学派的开创之举,更是中农研究团队携力共进的典范。
——END
编者注:
本文转自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List/Details.aspx?tid=7273
如有不妥,请公众号 或 snxsac@163.com 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欢迎关注“三农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