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准扶贫与妇女发展”专题论文7篇【转】

妇女研究论丛 三农学术 2022-12-31

《妇女研究论丛》杂志在2020年第1期中推出“精准扶贫与妇女发展”专题,7篇论文摘要如下:


李小云,张瑶.贫困女性化与女性贫困化:实证基础与理论悖论[J].妇女研究论丛,2020(01):5-16.

自皮尔斯1978年提出"贫困女性化"概念以来,女性与贫困的关联研究成为劳动经济学、家庭社会学、人类学、发展研究以及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全球化语境下,贫困女性化的现象具有客观性,但在不同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呈现的形式则有所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一成不变的全球性现象。具体而言,对贫困女性化的研究不能只关注收入和消费维度;在研究方法上需要超越以"女性户主家庭"为分析单元的局限性,将贫困问题放置于宽化的性别和其他群体领域,特别需要关注多维度的贫困和致贫的原因;针对城市化、工业化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女性的竞争劣势性也需要从总体社会关系的角度加以分析,单一的女性本位的发展干预往往会产生负面结果。本文认为,贫困女性化虽然具有实证研究的支持,但是女性与贫困问题在不同经济社会语境和社会关系维度上呈现出了复杂性和多样性。 


汪淳玉,叶敬忠.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留守妇女的新特点与突出问题[J].妇女研究论丛,2020(01):17-25+55.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提到了战略高度,在重视城乡融合的基础上推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除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返乡就业外,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还必须调动农村现有劳动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中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已经使流动人口与留守人口现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流动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留守人口相对减少相辅相成。农村留守妇女在总体数量上已经大大减少,留守地也从农村转向乡镇乃至县城。概言之,现阶段的农村留守妇女是经过长期市场和政策筛选后的"剩余"群体,她们面临着更为沉重的照料负担、更为严峻的婚姻危机和更难启齿的疾病困扰。农村留守妇女的这些新特点和突出问题需要得到政府更有的放矢的关注和干预,使她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黄岩,胡侦.外发工厂:拆分型劳动体制下留守女工的兼业生产[J].妇女研究论丛,2020(01):26-35.

在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大背景下,沿海地区代工产业如电子、玩具等劳动密集型订单开始向内地转移外发,吸引了大量农村留守妇女参与到生产中。这些妇女在拆分型劳动体制下不得不从打工地返回家乡,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女工的兼业工作对于建构自我认同以及提升其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妇女的兼业生产具有脆弱性,它不仅体现在订单的不稳定方面,更体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保护不足方面。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落实农民工融入城市、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等相关政策,推进城市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让农民工家庭能够全面享受城市公共服务,以化解拆分型劳动体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陆继霞,吴丽娟,李小云.扶贫车间对农村妇女空间的再造——基于河南省的一个案例[J].妇女研究论丛,2020(01):36-46.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迁,其中较为显著的是大量农村家庭成员外出务工,从而带来了家庭社会关系的断裂和社会空间的分离。较男性而言,女性受到的影响更为突出。通过对河南一个扶贫车间的案例进行研究,本文发现:近几年由政府、企业和村庄社区所共建的扶贫车间,为农村妇女社会空间的再造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但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角度看,扶贫车间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提升空间。 


邢成举.村镇工厂与农村女性反贫困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20(01):47-55.

以女性为主的农村留守人口现实状况使得以就业为目标的村镇工厂扶贫在客观上具备了性别化特征。在遵循家庭内传统性别分工的基础上,村镇工厂的产业属性、务工门槛、就业灵活性和就业距离等特征很好地衔接了农村贫困女性通过务工实现增收的现实需求,但村镇工厂面临的多方面困境使得其在推动女性反贫困方面需要处理潜在危机。充分吸收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具有明确性别意识的反贫困政策、统筹协调的发展机制、多层次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及公共服务和劳动保护的改善是主要的政策发展方向。 


陈义媛,李永萍.农村妇女骨干的组织化与公共参与——以“美丽家园”建设为例[J].妇女研究论丛,2020(01):56-66+109.

本文以"赣南新妇女"运动为基础,讨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在全国妇联发起的"美丽家园"建设中,家庭卫生如何成为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的连接点;在此过程中,妇女如何被动员起来,通过参与家庭卫生整治工作而进入村庄治理。本文认为,这一自上而下发起的"新妇女"运动为妇女的重新组织化提供了契机,一批妇女骨干被发掘出来,并通过参与家庭卫生整治进入村庄治理工作中。地方政府、村庄社会、村级组织都是妇女公共参与的机制性因素,它们为妇女提供了与国家联结的机会,重建了妇女的公共身份,也为妇女的公共参与实践提供了试错和探索的空间。 


杜洁,宋健,何慧丽.内生性脱贫视角下的农村妇女与合作组织——以山西PH与河南HN两个农民合作社为例[J].妇女研究论丛,2020(01):67-79.

精准脱贫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当前在农村大量男性劳动力外流的背景下,很多农村妇女已成为乡村家庭及其社区的中坚力量,也成为农村脱贫工作中的重要群体。如何激发农村妇女的内生动力成为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内生性脱贫的视角对山西省永济市和河南省灵宝市两个由当地农村妇女主导创办的合作组织进行观察后发现:合作组织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农村妇女的内生动力。自发形成的妇女合作组织更倾向于以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为工作抓手,重塑乡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以此为基础形成可持续、生态化的乡村产业与就业创新模式。可以看到,农村妇女身上蕴藏着的智慧与力量,经过合作组织的形式激发,成为村庄脱贫和社区良性治理的内生动力,这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路径。 


——END

以上内容转自中国知网


相关推文:

  1. 《妇女研究论丛》| “重大突发疫情防治中的性别视角”征稿启事【转】

  2. 征文启事:“新发展理念下的市场活力与公共政策改革”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七届中国女经济学者国际研讨会【转】

  3. 城市化中珠江三角洲妇女的土地行动和性别居民身份【转】

  4. 王晓睿  曾雅婷: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基于5个县(市、区)的调研观察【转】

  5. 性别视角 | 李慧英:重构我国乡村三维性别公正观——以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为例【转】

  6. 刘筱红 | 两种合理性框架中的国家行动:农村妇女参与村庄治理七十年研究【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