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摘要 | 中国欠发达地区合作社生态系统与小农赋能四川案例研究
执行摘要
本项目的主题是“中国农民合作社生态系统与小农赋能—四川案例研究”项目(以下简称“合作社生态系统研究”),它是诺丁汉大学承担的英国政府资助的“全球挑战研究基金”(GCRF) 的试验示范项目。本项目的总目标是:基于中国特别是四川省合作社过去十年来的探索实践,理解合作社生态系统的构成、演变、类型及其对合作社存续和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建构一个利益相关者之间交流合作平台,共同探讨贫困地区改善合作社生态系统的路径,为实现本地区产业振兴、脱贫致富、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的思路和政策建议,为强化中英两国之间、诺丁汉大学同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之间,在农村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合作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本项目由英国诺丁汉大学商学院海顿格林创新创业中心高级研究员武斌博士总负责,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傅新红教授为四川农业大学项目团队协调人,项目参与方包括: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农学院、旅游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
。
基于合作社生态系统概念和本项目的的总体目标,本项目执行设计包括三个关联维度和目标:
1. 研究目标:针对四川省特别是四川贫困地区农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揭示不同类型合作社生态系统对当地主导产业和农民生计的影响,探讨产业振兴和合作社发展的创新路径及其政策建议。研究发现以11 篇学术论文详细摘要的形式呈现。
2. 社会影响目标:搭建利益相关者合作交流平台,围绕挑战性问题或共同感兴趣的主题,发展政策建议和行动方案,促进本项目研究成果的扩散和参与方的能力建设。社会影响成果以5 篇社会影响报告的形式呈现。
3. 能力发展目标:着眼于参与本项目的大学生、研究生群体,培养他们以挑战性问题为导向的学术思维习惯、跨学科的综合思考能力、同利益相关者的交流沟通能力和面向不同读者群体的书面表达能力,其成果通过对参与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他们的项目参与体会来反映。
研究发现部分的 11篇学术论文依其研究对象不同,可以分为 5 组论文。开篇论文是有关中国贫困地区合作社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建构,基于四川省贫困地区合作社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和本项目的实证研究成果,概括出不同类型合作社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整体特征及其对合作社发展的影响。
第二组共 3 篇论文,基于不同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分别从地方政府介入和城市志愿者嵌入两种种外部干预方式入手,通过养蜂合作社、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和水果合作社三个成功案例,揭示了合作社生态系统的不同类型及其对合作社发展的影响,指出了外部介入成功的条件和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第三组 2 篇论文聚焦于农村金融信贷这一制约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国家扶贫攻坚5 年来贫困地区农村金融信贷领域的政策变化及其各地利益相关者的探索性实践,分别从纵向(样本涉及 4 省 10 县 180 个合作社的农户参与)和横向(两类金融合作模式比较)两个侧面,揭示了不同类型农村金融合作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对合作社发展的影响。第四组论文共3 篇,从贫困地区人才短缺和发掘内生动力的角度,揭示非政府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在建立和培育新的生态系统,带动当地产业振兴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特殊价值、成功条件、扩散路径。
第五组 2 篇论文基于在四川藏区乡村旅游和返乡创业企业家成长的田野调查和案例研究,分别从第三世界边缘地区乡村旅游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式建构和社会资本在克服人才短缺瓶颈两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路径、企业家素质要求、成功案例及其模式扩散条件。
社会影响报告部分共 5 篇短文。开篇报告从马铃薯在四川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口粮和生计保障的战略地位出发,总结了本项目在建构多学科、多层次参与的社会创新网络和国际合作平台方面的战略思路、主要活动,以及推进凉山州马铃薯产业化、国际化及其相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社会影响路径。
第 2 篇报告从四川阿坝州发展养蜂主导产业的资源优势、环保和扶贫效益等方面,总结了本项目在搭建多方参与的合作平台、成功建立邛崃蜜蜂科技小院、发展多学科跨部门研究团队的活动进展情况,提出了推进阿坝高端蜂蜜产业化、国际化的战略思路及其影响路径。
第 3 篇报告从四川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社区发展的人才短缺这一挑战性问题出发,总结了本项目对参与大学生、研究生在思想观念转变、生态系统思维发展、田野调研方法论提升、建立高校—旅游社区发展试验示范基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未来进一步扩大本项目社会影响的努力方向和思路。
第 4、5 两篇报告分别从西部环境生态保护区的环境教育和有机农业发展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创新和国际参与对中国西南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农业发展、弱势群体赋能及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提出了通过发展同诺丁汉大学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中英两国在中国西南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领域的发展互惠合作关系,进而扩大本项目社会影响的思路、路径和具体建议。
学生能力发展报告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参与本项目的四川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的大学生、研究生进行的线上问卷调查报告,反映受访学生的项目参与方式、对本项目能力发展目标的理解及其接受认同程度,以及他们对本项目学生能力发展的总体和具体目标的打分评估结果。第二部分是学生提交的参与项目的体会报告的摘要选登。
就本项目的研究目标而言,报告中收录的 11 篇学术论文的研究发现或结论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贫困地区合作社发展研究不能套用西方合作社发展理论,简单排斥政府介入。有必要引入“合作社生态系统”的概念,以便充分考虑各类环境因素、条件对当地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制约性,理解合作社发展路径及其动力机制的多样性。
2. 贫困地区合作社发展中形成政府主导的合作社生态系统有其合理性,但政府主导并不是唯一的生态系统。本报告展示了社会组织主导的(友成基金会案例)、高校嵌入式的(如“专家大院”、”科技小院”)和城市志愿者发起的合作社生态系统。从合作社生态系统角度,有助于概括中国近5 年来“精准扶贫”、全社会参与对贫困地区合作社发展和农民组织赋能方面的经验,为下一阶段的乡村振兴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 反映四川省和其它贫困地区合作社发展、产业振兴的最新发展,本报告的研究范围覆盖不同产业(如:主粮生产、马铃薯、蜂蜜、水果、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合作社发展的关键问题(如:土地流转、金融信贷、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不同少数民族地区(如:四川藏区、凉山彝族、云南瑶族等),不同群体(如:妇女赋能、大学生返乡创业)和不同方式的外部介入(如:地方政府直接参与、社会组织技能培训、城市志愿者嵌入、高校的“科技小院”与“专家大院”等),这不仅说明合作社生态系统概念框架的方法论价值,而且为相关领域的深化学术研究和理论发展提供了参考文献。
4. 本项目研究的贡献并不局限于中国贫困地区合作社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而且对探索从第三世界挑战性问题出发的跨学科、全方位和利益相关主体参与的学术研究具有方法论方面的启示意义。这是因为,只有生态系统概念才能最大程度的吸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专业的研究范式,也便于吸收和总结来自不同利益相关者(包括普通小农群体)的声音、诉求、尤其是经常被学术界忽略的本土知识和草根创新经验。
就本项目社会影响目标而言,本报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从贫困地区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出发,才能有效地吸引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家、合作社领导人和非政府组织的项目参与和积极配合,为搭建相互信任、有效交流、密切合作的创新平台提供坚实的基础。
其次,贫困地区挑战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学科)、多主体通过搭建合适的交流沟通平台,发展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兼顾不同主体利益、可持续性的发展愿景及其合作线路图,为下一步各方相向而行提供指南。
第三,本项目社会影响的突出贡献,在于明确指出了社会创新和社会组织/企业对于解决挑战性问题和产业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第四,国际化是本项目的多个领域社会影响中的共同要素,它为发展和强化中英两国间围绕本地区优质、特色农产品/服务出口方面的合作,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勾画了清晰明确的愿景和路线图。
最后,本项目搭建了一个跨专业、跨高校、跨国界的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合作平台,涉及诺丁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和宁波诺丁汉大学,和友成基金会和丹巴森林学校等社会组织/企业的参与。
就本项目学生能力发展目标而言,本报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本项目为诺丁汉大学同四川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上百名学生参与提供了机会,也为进一步发展省校合作(四川省诺丁汉大学)合作、校校合作(诺丁汉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诺丁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本项目学术能力发展的四个方面的目标(挑战性问题导向、跨学科思维、跨界交流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被证明是合适的和可行的,已得到大多数参与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再次,参与学生对以挑战性问题为导向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对此给予高度的评价,对农业高等教育系统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后,本项目所搭建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平台,对于参与学生发展跨学科、跨界交流能力作用明显,也为发展和强化大学与社会的交流互动,鼓励大学生、研究生发展以贫困地区的社区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案例参考。
基于研究发现,本报告建议中国的相关部门、企业、机构等:
1. 应以小农赋能赋权的核心、以发展本地区具有资源和市场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为主线,强化合作社生态系统和网络平台建设,创造有利于小农之间合作共赢的社会舆论、资源匹配、多个利益相关者相向而行的环境条件;
2. 地方政府应着力于启动、创造和完善有利于本地区合作社发展的生态系统建设,善于调动资源,把握介入的节奏、力度;
3. 应用合作社生态系统概念,总结近 5 年来合作社扶贫的成功案例,揭示政府介入成功的条件和失败的教训,发展出一个适用于贫困地区政府介入的指标体系和系统管理软件;
4. 应大力提倡非政府组织、高校和研究机构、城市志愿者团体参与乡村振兴和合作社发展,并为此提供政策和政府财力支持。
就发展中英两国商贸、科技、教育和人文领域的交流和合作而言,本报告建议:
1. 建立一个中英农村发展创新研究合作网络,以便客观、系统地总结中国西部地区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扶贫模式,及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启示意义,促进中国、英国、“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之间围绕食品安全、有机农业、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等领域发展研究合作;
2. 在中国西南部建立若干中英合作有机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试验示范特区,共同探索生态农业产业化、国际化和合作社同步、协调发展的路径及其机制,引领本地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也服务于第三世界农村合作社领导人和企业家培训;
3. 借鉴和总结全球挑战研究基金项目经验,在中英两国牛顿合作基金和其它双边研究项目合作中,增加跨学科、问题导向和用户参与的内容,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和第三世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报告中文版下载地址(或点击“阅读原文”):
https://blogs.nottingham.ac.uk/ingenuitylab/files/2020/12/GCRF%E9%A1%B9%E7%9B%AE%E7%BB%93%E9%A2%98%E6%8A%A5%E5%91%8A_%E6%9C%80%E7%BB%88%E7%89%88_FINAL-Dec-2020.pdf
更多课题信息请访问:
https://blogs.nottingham.ac.uk/ingenuitylab/2020/12/08/gcrf-pilot-project-dr-bin-wu/
————END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