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村观察》2020年第6期目录及内容提要【转】

CRECRS编辑部 三农学术 2022-12-31

*本文转自公众号“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本期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


习总书记扶贫论述铸就当代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
……李  静  王月金  檀学文(2)

政党整合型社会治理:后疫情时代社会治理的中国范式
……赵  黎(18)

农村老年群体本位治理模式及其运行基础
——基于山东省蚕庄镇西村的治理经验
……冯  川(35)

“资本下沉”赋能“资源释放”:第一书记带动贫困村脱贫的行动逻辑与高效机制

……杨晓婷  陆镜名  刘奕辰  于滨铜(49)

产业发展导向的扶贫与贫弱农户的脱贫门槛:基于农政分析框架的反思
……梁栩丞  刘  娟  胡秋韵(68)

基于企业微观视角的定向降准惠农精准性研究
……林朝颖   林  楠   黄志刚   黄  乐(83)

大学生村官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吗?

——基于中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
……张洪振  任天驰  杨汭华(102)

随迁对农民工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影响
——基于家校教育过程的中介效应分析
……于爱华  王  琳  刘  华(122)


01


习总书记扶贫论述铸就当代中国

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


李  静  王月金  檀学文


摘要:习总书记扶贫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总书记扶贫论述是将其治国理政思想贯彻到扶贫开发领域,并把扶贫论述融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战略目标、战略步骤等方方面面。本文从习总书记扶贫论述的形成过程、方法论、内容和重要意义四个方面来探究习总书记扶贫论述体系。研究表明,习总书记扶贫论述的最大特点是,它既是思想理论又是方法论,是思想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知与行的统一,是中国扶贫理论与扶贫实践的重大创新。习总书记扶贫论述内容丰富,不仅包括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路径总结和目标设定,还包括扶贫事业与其它重大事项之间的关系。习总书记扶贫论述不仅具有广泛的实践和理论基础,还具有科学的方法论。因而习总书记扶贫论述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不仅对中国脱贫和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世界范围内的减贫事业也具有重要贡献。
关键词:习总书记扶贫论述  精准扶贫  全面小康


02


政党整合型社会治理:

后疫情时代社会治理的中国范式


赵  黎


摘要:本文从“国家—社会”关系的研究范式出发,考察了中国社会治理研究的两种主要分析进路,立足于“政党—国家—社会”的三元理论视角,提出“政党整合型社会治理”的理论概念,继而从整合的结构、功能和目的三个方面,建构组织嵌入机制、功能作用机制以及目标预期机制在推进政党整合型社会治理体系运转中的规范性认识,形成一个基于中国本土社会治理的分析性理论范式。同时,文章在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进行文义分析和溯源的基础上,从国家与社会、经济与社会的双重关系维度,以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动与实践为例,对上述政党整合型社会治理的三个关键机制进行了“从理论到经验”的考察。本文认为,与西方传统的“国家—社会”关系范式相对照,政党整合型社会治理反映了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现实基础与实践发展的独特道路,在形成与西方经典理论进行比较和对话的可能的基础上,为建构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提供了一种思维路径和理论表述。 
关键词:社会治理  国家与社会  政党  社区防疫


03


农村老年本位治理模式及其运行基础

——基于山东省蚕庄镇西村的治理经验


冯  川


摘要:在村庄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流、人口结构进一步老龄化的新时期,村庄社会面临进一步解体。如何进行村庄社会重建就成为一个意义重大且值得关切的问题。对山东省蚕庄镇西村的实地调研发现,老年群体具有统合村庄社会各年龄集团和社会阶层利益、汇聚集体经济的发展目标、再造村庄道德价值的治理功能。以老年群体为依托的“老年本位治理模式”,从集体产业配置、利益分配方式、集体经济目标、村庄空间营造、象征符号设置等方面激活老年群体的治理功能,全方位重构集体经济的发展目标和运作方式,组织和再造村庄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在形成、维持和保障集体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老年群体将成为延缓村庄共同体在市场化和城镇化的影响下发生衰退和溃散的有力支点。
关键词:老年群体  治理模式  村庄社会重建  集体经济


04


“资本下沉”赋能“资源释放”:第一书记带动贫困村脱贫的行动逻辑与高效机制



杨晓婷  陆镜名  刘奕辰  于滨铜


摘要: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国家治理嵌入基层治理的执行者,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通过IAD框架剖析了第一书记参与贫困村扶贫开发治理的行动情景与理论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豫、冀、晋三省13位扶贫第一书记的多案例分析,总结了第一书记参与扶贫治理的行动逻辑与高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书记在参与贫困村的扶贫开发治理中,通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纵向嵌合、自有资源与扶贫资源的横向整合、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相互弥合、集体诉求和个人诉求的激励调合,形成了“资本—资源—制度—激励”四维治理的行动逻辑;第一书记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禀赋与贫困村的自有资源、项目资金在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弥合的工作情景下形成“资本—资源”的联动效应,释放了资本援助活力,促进了扶贫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并体现出“对症下药”的高效办事能力,最终形成“资本下沉”赋能“资源释放”的高效机制。

关键词:第一书记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IAD框架  非正式制度    


05


产业发展导向的扶贫与贫弱农户的脱贫门槛:基于农政分析框架的反思


梁栩丞  刘  娟  胡秋韵


摘要: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产业扶贫对贫困户提出了产业参与要求,并辅以一定的产业帮扶,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在绝大多数贫困人口逐渐摆脱贫困后,剩余贫困人口有较大比例处于贫弱状态,缺乏产业参与和承接产业扶贫资源的基本能力。本文以农政分析框架为基础,结合可行能力理论,通过对家户生计过程的微观定性资料的分析,展现产业发展导向的扶贫方式与部分贫困户能力匮乏状况之间的矛盾。研究发现,部分地区实践中的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扶贫不仅不利于可行能力不足的贫弱农户脱贫,反而还可能给他们带来负担,成为他们迈不过的门槛。扶贫政策中的产业发展导向与资源供给结构使能力匮乏的贫弱农户面临扶贫资源获取门槛、产业参与门槛和获利门槛,进而因消费、再生产和积累水平无法提高而面临脱贫门槛。因此,只有从贫困户自身的可行能力出发,才能真正发挥各类贫困户的自主性,在如期实现脱贫目标的基础上,保证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  产业扶贫  可行能力  脱贫门槛


06


基于企业微观视角的定向降准惠农精准性研究


林朝颖   林  楠   黄志刚   黄  乐


摘要:近年来货币政策逐渐由“大水漫灌”的总量调控模式向“精准灌溉”的定向调控模式转变。定向降准定位的精准性决定了该政策实施的成败。本文基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数据,从农业企业、非农企业以及定向降准政策类型三个层面评价定向降准惠农的精准性,结果发现:定向降准颁布后,农业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显著下降,定向降准对农业企业的融资约束有显著缓解作用。不同类型农业企业对定向降准的政策反应不尽相同,资金紧缺型农业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在政策颁布后显著下降;而资金充裕型农业企业在政策颁布前后没有显著变化。不同类型的定向降准政策效力也存在差异,钉住目标贷款的定向降准有助于缓解农业企业的融资约束,精准性较高;而钉住目标银行的定向降准易产生道德风险问题,政策执行效果渗漏至高资本回报的非农企业,溢出效应显著。

关键词:定向降准  融资约束  精准惠农  微观视角


07


大学生村官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吗?

——基于中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


张洪振  任天驰  杨汭华


摘要:大学生村官能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吗?本文利用中国第三次农业普查中55126个行政村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大学生村官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影响、作用路径与制约因素。研究发现,大学生村官对村级集体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在村落资源禀赋较为优越、人口较少和村支书教育程度较高的村庄中,大学生村官的经济溢出作用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大学生村官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随其数量的增多“先上升后下降”,当村庄大学生村官数量为2时,大学生村官数量的边际效应达到最高。此外,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销售渠道扩展和公共资金的获取是大学生村官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村级集体经济  边际效用  影响机制


08


随迁对农民工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影响

——基于家校教育过程的中介效应分析


于爱华  王  琳  刘  华


摘要:近年来,非认知能力在个体的学业成就、职业选择及工资性收入等方面的重要性逐渐显现。本文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构建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和多重中介模型,分析随迁对农民工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并探究家校教育过程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随迁对农民工子女的综合非认知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主要表现为随迁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严谨性、开放性和情绪稳定性。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家校教育过程起到了显著的累计中介效应,表明随迁引起的农民工子女家校教育过程的改变有助于农民工子女非认知能力的提升。在“随迁—非认知能力”这一影响路径中,家庭教育过程的累计中介效应显著,其中,家庭教育期望和家庭成员互动在该影响路径中扮演重要角色;学校教育过程的累计中介效应并不显著,但学校关系氛围的中介效应较为显著,学校教学资源则具有一定的遮掩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工子女非认知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随迁  农民工子女  非认知能力  家校教育过程  中介效应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是中国 “三农”研究领域权威性学术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主要刊发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经济学论文,注重论文的学术性和政策指导性;《中国农村观察》刊文包括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法治、文化教育等“三农”研究的各个领域,注重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9版),在农业经济类47种学术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影响力指数和影响因子均名列第一,《中国农村观察》影响因子名列第二。《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分别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实行在线投稿、双向匿名审稿。两刊网站(www.crecrs.org)可以全文下载两刊所发文章,两刊微信公众号(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可以及时接收两刊所发文章精华版。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


——END

本文转自公众号“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https://mp.weixin.qq.com/s/SaE2fZUW1ckb0dOHHTKv2Q


本期全文可在知网下载,更多期刊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相关阅读:

  1. 《中国农村观察》2020年第5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2. 《中国农村观察》2020年第4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3. 《中国农村经济》2020年第10期目录及内容提要【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