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年第42卷第2期目录【转】

三农学术 2022-12-31

*本文转自公众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全文可知网下载

————

绿色发展

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01
作者:孙晓,杨鹏,王虹扬
摘要:目的 对国内外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整体分析,总结相关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今后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 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主要对农业绿色发展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力量、研究热点以及演变趋势进行解析。结果 1986—2019年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结果如下:(1)外文文献2007年以后呈快速增长趋势,而中文文献2013年以后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2)外文文献发表数量最多的研究机构依次为中国科学院、美国农业部和法国国家农业、食品和环境研究所;中文文献数量最多的研究机构依次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3)外文文献发表数量排名前三的期刊分别为SustainabilityAgriculture,Ecosystems & Environment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其中AgricultureEcosystems & Environment的篇平均被引频次最高(72次/篇)。中文文献发表数量排名前三的期刊分别为《农业经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和《农业现代化研究》,其中《农业现代化研究》的篇平均被引频次最高(23次/篇)。(4)外文相关文献的研究热点逐渐由“可持续的农业质量评估”向“农业管理与保护”和“土地利用”等转变;中文相关文献的研究热点逐渐由“农业可持续”和“农业生态与资源”向“绿色农业”和“现代农业”等转变。结论 在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领域,中文文献的发表数量亟需增加,国内机构在外文文献发表数量和质量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国内,“农业绿色发展”概念逐步取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新的研究主题和发展趋势。已有的外文文献更侧重于定量评估与管理体系,而中文文献多侧重于产品技术与政策评价。目前国内农业绿色发展在理论评估和实践管理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文章对此提出了针对性的重点拓展方向,可为未来的农业绿色或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文献信息:孙晓,杨鹏,王虹扬.2021.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文献计量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1-9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典型区域地膜使用及回收再利用情况的调查分析基于河北、内蒙古、四川调研数据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USE AND RECYCLING OF PLASTIC FILM IN TYPICAL REGIONS*——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HEBEI, INNER MONGOLIA AND SICHUAN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02
作者:薛颖昊,靳拓,周洁,魏莉丽,高海河,徐志宇
摘要:目的 地膜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覆膜种植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带来农作物增产、品质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如“白色污染”等。为进一步提高农田地膜回收利用的比例、减少残膜对生态环境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对地膜覆盖大省——河北、内蒙古、四川的地膜使用及回收再利用情况进行了调研。方法 文章从地膜使用情况、地膜残留、地膜回收、农户认知程度等角度分析典型地区的地膜使用及回收、区域性的补贴情况等。结果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目前存在新国标地膜市场占比不高、地膜回收利用产业市场化运行难度大、农户购买国标地膜和主动回收地膜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结论 为加强地膜回收、推进地膜污染治理,需要从源头控制,加强全程监管。据此提出加强地膜市场监管、探索回收补贴政策、拓展媒介宣传渠道的建议。
文献信息:薛颖昊,靳拓,周洁,魏莉丽,高海河,徐志宇.2021.典型区域地膜使用及回收再利用情况的调查分析基于河北、内蒙古、四川调研数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10-15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山西省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绩效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有机肥企业管理

FERTILIZER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WASTE——BASED ON ORGANIC FERTILIZER INDUSTRY MANAGEMENT WITH THREE-STAGE DEA MODL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03
作者:龚琼,郑向群,师荣光,陈昢圳,高艺,成卫民,杨波,张春雪
摘要:目的 农业废弃物的肥料化利用不仅能提高其农业价值,还有助于循环经济的实现。因此,分析有机肥企业的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的对策建议,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相关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首先采用传统DEA模型分析有机肥企业的初始效率,然后运用SFA回归分离管理无效率和随机误差项,最后将调整后投入输入DEA模型计算有机肥企业的生产绩效。结果 有机肥企业生产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较低;环境要素中除财政补贴具有促进作用,其他均产生不利影响;剔除环境因素和管理无效率,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报酬分别由0.668、0.874和0.759下降至0.606、0.829和0.690。有机肥企业目前是在国家/政府政策的驱动下获得了较好的经营环境。结论 企业自身应优先提升规模效率,其次是技术效率。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引导农户使用有机肥,规范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市场行为,在此基础上,加强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产业的健康发展。
文献信息:龚琼,郑向群,师荣光,陈昢圳,高艺,成卫民,杨波,张春雪.2021.山西省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绩效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有机肥企业管理.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16-24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农业废弃物循环价值核算方法与案例研究

RECYCLING VALUE ACCOUNTING OF AGRICULTURAL WASTE: METHOD AND CASE STUDIE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04
作者:韩成吉,刘静,王国刚,朱立志
摘要:目的 以畜禽粪尿、农作物秸秆等可循环利用的农业废弃物为研究对象,以石家庄市为例,测算其农业废弃物循环价值。方法 文章将畜禽粪尿排放和农作物秸秆均折算成养分,使两种不同类型的农业废弃物以同一量纲进行核算,并运用替代市场法,根据化肥的市场价格,确定养分的折纯价格,进而测算石家庄市农业废弃物循环价值。结果 (1)在时间维度上,可将石家庄市农业废弃物循环价值分为3个时期:2002—2006年为快速增长期,2007—2009年为低谷期,2010—2016年为回升—稳定—下降期,其中2016年全市农业废弃物循环价值量约为21.25亿元,占全市农业GDP的4.42%,占总GDP的0.36%,农业废弃物循环价值潜力巨大。(2)在县域尺度的空间差异上,农业废弃物循环价值与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密切相关,整体上从西部山区向东部平原地带递增,在农业优势区,如藁城区和辛集市,2个区县农业废弃物循环价值均超过了2亿元,约占全市农业废弃物循环价值量的22.15%,循环价值较小的区县主要分布在不具农业发展优势的市内4区、西部山区和工业区共9个区县,这些地区农业废弃物循环价值约占全市农业废弃物循环价值量的7.86%。结论 农业废弃物具有大量循环利用价值,这成为实行农业废弃物处理和利用补贴的一大理由,也可成为计算补贴量、相关政策制定的一种依据。
文献信息:韩成吉,刘静,王国刚,朱立志.2021.农业废弃物循环价值核算方法与案例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25-34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我国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对策建议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MANURE IN CHINA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05
作者:刘春,刘晨阳,王济民,辛翔飞
摘要:目的 已有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我国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利用问题进行研究,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有利于对系统深入了解我国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的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对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利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对国家现行的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畜禽粪便排放量的测算、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方式、成本收益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归纳分析和讨论。就进一步推进我国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提出对策建议。结果 在畜禽粪便对环境的影响方面,学者们对畜禽粪便产排污系数值的选取和计算上有一定差异,有必要进一步确定准确统一的产排污系数值。不同畜种之间、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养殖规模所产生的粪便差异较大,使其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方式、养殖户粪便处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成本收益等方面差异较大,有必要进行具体的因地制宜的研究分析。结论 建议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鼓励建设第三方组织合作处理畜禽粪便,加快先进生产设备的研发推广等措施进一步推动我国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文献信息:刘春,刘晨阳,王济民,辛翔飞.2021.我国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对策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35-43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资源利用

“三圈理论”视角下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比较基于义乌市的观察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URAL HOMESTEAD WITHDRAWAL MOD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CIRCLE THEORY"*——BASED ON THE CASE OF YIWU CITY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06
作者:冯娜娜,沈月琴,孙小龙,刘雅慧
摘要:目的 基于对义乌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调研和观察,对宅基地退出的3种典型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剖析各种模式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各种模式成功和推广的前提和基础。方法 文章运用“三圈理论”,从价值、能力、支持三个角度对宅基地三种退出模式进行剖析。结果 义乌市宅基地退出的三种模式表现各不相同,但均处于公共价值、能力、支持三圈相交的“耐克区”,是成功的宅基地退出模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显化宅基地财产价值是宅基地退出追求的价值目标,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执行能力是保证宅基地退出顺利推进的基础条件,农户的支持是宅基地退出能够成功推进的前提条件。结论 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应注重各种模式的适用性,切忌照搬滥用;政府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量力而为,切忌为了退出而退出,使改革陷入“风险区”;要统筹兼顾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农民的利益,最大程度的保护农民利益。
文献信息:冯娜娜,沈月琴,孙小龙,刘雅慧.2021.“三圈理论”视角下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比较基于义乌市的观察.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44-51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土地整治功能分区及其整治方向研究

STUDY ON LAND CONSOLIDATION FUNCTION ZONING AND ITS CONSOLIDATION DIRECTION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07
作者:赵庆磊,姜广辉,熊婵,颜国强,苏珊
摘要:目的 土地整治的目标开始由注重“新增耕地”向注重“区域功能”转变,土地整治内涵由此得到延伸。同时,也迫切需要推进以提升区域功能为导向的土地整治分区研究。方法 文章针对我国土地整治分区管理的需求,基于我国地理环境的背景差异及地域功能的定位、土地整治内涵的演变,运用要素加权叠加法、空间聚类分析法和专家经验判断法与区划对比分析法等开展土地整治功能分区。结果 该文构建并提出了以功能导向为核心的土地整治分区体系和方案,将我国土地整治按地域功能划分为:(1)以生态修复、保护和建设为主的生态功能保育区,(2)以基本农田建设、农地开发整理、提高区域耕地的生产能力为主的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区,(3)以城乡用地统筹整治、城市用地内部挖掘为主的经济发展支持功能区,(4)以划定保护区、保护性建设为主的景观文化维护功能区等4种类型区,进一步结合东北平原区、华北平原区、黄土高原区等12个地理空间单元,组合为61个土地整治功能一级分区。在此基础上,评价一级功能区内各县域单元土地整治功能,识别出景观文化维护功能、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生态建设功能、生态保护功能、城镇发展优化功能和城镇发展集聚功能,续分土地整治功能二级分区即各县域的土地整治功能。结论 基于功能导向的土地整治分区反映了区域功能及其关系对土地整治分区的引导作用,为分区管控和引导提供了科学依据,这对提升区域功能和加强土地利用功能的联系和互动起到重要的作用。
文献信息:赵庆磊,姜广辉,熊婵,颜国强,苏珊.2021.土地整治功能分区及其整治方向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52-60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历程、治理现状与管制策略

NATIONAL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EVOLUTION PROCESS, GOVERNANCE STATUS AND CONTROL STRATEGIE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08
作者:陈磊,姜海
摘要:目的 国土空间规划是推进“多规合一”,加强自然资源管理的战略保障,也是新时代发展亟需破解的关键性问题,对完善我国空间治理体系、协调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和学术研究前沿,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方法探讨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历程、治理结构、现实问题及其管制策略。结果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正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具有规划种类多、内容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等特征,表现为“五级三类”规划管理体系下“自上而下”的多部门规划并行治理结构,其现实问题集中于“规划体系与管理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规划编制实施规范不一,规划协调衔接度不高”“规划执行理念相对较弱,规划统筹调控力度不强”等方面。结论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点在于建立并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厘清各项规划内容、作用、地位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编制上位国土空间规划满足顶层管制所需,综合推进并完善国土空间规划运行机制、实施路径及其配套政策体系,确保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成效,促进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协调。
文献信息:陈磊,姜海.2021.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历程、治理现状与管制策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61-68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分区与实现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POTENTIAL ZONING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09
作者:李向,胡业翠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全国范围内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空间分异特征,并进行潜力类型区的划分,有助于明确农村建设用地整治重点区域与时序安排,针对性提出整治潜力实现的行动路径与政策举措。方法 文章以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为基础,从整治迫切性、自然适宜性、经济可行性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并利用多因素空间聚类分析法划分潜力类型区,识别潜力挖掘的限制性因素与实现路径。结果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空间差异显著,高值区多分布在华东和东北地区,低值区多为西南和青藏高原区;将全国整治潜力类型划分为11个一级区和34个二级区,优先整治区多分布在我国华东地区,暂不适宜区多分布在西南和青藏高原区。结论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普遍较高,各个地区应根据自然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确农村建设用地整治重点区域,制定分区分类差别化整治路径与措施。
文献信息:李向,胡业翠.2021.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分区与实现路径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69-78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进展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SPATIAL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COUNTY LEVEL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10
作者:吕婷婷,冯应斌
摘要:目的 通过对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剖析当前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探讨该研究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丰富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回顾及归纳分析法,从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思路与方法、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等三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与讨论。结果 当前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但由于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是一个涉及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县域层面相关研究还不成体系;不同地貌类型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对比研究不足,对“三块地”改革、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研究仍有欠缺,研究结果之间也相对独立,缺乏整合集成。结论 今后应加强不同区域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的对比分析,探索不同发展阶段和背景下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开展跨学科、多元化的综合性研究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献信息:吕婷婷,冯应斌.2021.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进展.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79-86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农业区划

我国玉米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VOLITION OF MAIZE SPATIAL PATTER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CHIN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11
作者:李婷婷,李文娟
摘要:目的 文章梳理了我国玉米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已有文献。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归纳分析法,总结了我国玉米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文献的研究结论和发展趋势。结果 (1)已有的关于玉米生产、消费和贸易的文献,均从中国和世界两个尺度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玉米消费量和进口量逐年递增,供给偏紧,消费结构和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应当采取提高玉米单产、实施玉米优势区规划等应对措施。(2)在玉米空间格局演变方面,已有文献聚焦于作物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和规律,认为我国玉米生产中心有“北移”的趋势。(3)在玉米空间格局演变驱动因素方面,已有文献主要从自然、社会经济、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农业政策等因素入手,研究发现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对玉米增产有负向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水平等因素对玉米空间布局有正向作用,而非农就业有负向作用;劳动力投入、技术进步、惠农政策等因素都是影响玉米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4)上述研究多以描述性统计分析、数理统计分析、传统计量经济学等为研究方法。结论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定量分析和识别影响玉米生产空间格局的关键因素,将是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文献信息:李婷婷,李文娟.2021.我国玉米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87-95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中国水果生产集中化水平的演进趋势

THE EVOLUTION TREND OF CHINESE FRUIT PRODUTION CONCENTRATION LEVEL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12
作者:张强强,司瑞石,施凡基,霍学喜
摘要:目的 探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果生产集中化水平的演进趋势,对及时调整水果产业布局,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升中国水果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1978—2016年全国和省域层面数据,运用空间洛伦兹曲线的生产集中化指数从产业整体和品种细分两个视角分别对中国水果生产集中化水平的演变规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水果产业及5种水果作物的生产集中化水平总体呈阶段性波动下降趋势,新兴水果产区逐步超越传统产区,水果生产逐步向广东、广西、陕西和新疆等省区迁移,其中,苹果主产区向陕西和甘肃等西部地区集中,柑橘产区向湖北和广西等省区扩展,梨主产区向新疆和四川等省区转移,葡萄产区向河北和四川等省区扩张,广西和云南等省区的香蕉生产地位凸显。结论 应坚持资源禀赋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适地适栽原则,加强水果产业布局规划政策的执行、监管与规制力度,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促进水果生产向优势产区集聚。
文献信息:张强强,司瑞石,施凡基,霍学喜.2021.中国水果生产集中化水平的演进趋势.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96-108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基于EMD模型的我国马铃薯产量波动及其成因的时空研究

TEMPORAL-SPATIAL ANALYSIS OF POTATO YIELD FLUCTUATION AND ITS CAUSES IN CHINA BASED ON EMD MODEL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13
作者:鲁洪威,马释宇,李婷婷,罗其友,高明杰
摘要:目的 马铃薯生产是整个产业链的中枢环节,产量的波动对马铃薯产业上下游均有直接影响,对我国马铃薯产量时间序列和时空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我国马铃薯产量波动规律和时空主导因素,有利于指导我国马铃薯产业平稳发展。方法 文章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模型(EMD)对1982—2018年我国马铃薯总产、单产和面积变化以及不同区域马铃薯产量变化进行分解,对不同时序数据分解后长短周期分量进行波动一致性分析,确定我国马铃薯产量长短周期变化时空主导因子。结果 (1)1982年以来,我国马铃薯总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长短波动周期约分别为7年和4年,我国马铃薯生产按时间序列可分为低位缓增期、快速突破期、阶段顶部期、平稳上升期和高位稳定期5个阶段。(2)在时间尺度上,我国马铃薯单产是总产量短周期波动的主控因子,单产和面积分别是1982—2003年和2004—2018年马铃薯产量长周期波动的主控因子。(3)空间尺度而言,北方一作区是我国马铃薯长短周期波动的共同主控区域,西南混作区和中原二作区分别是我国马铃薯长、短周期波动的主控区域。(4)根据我国马铃薯产量分解后分量图形可以预测,在短周期下我国马铃薯产量即将进入下降通道,应该提前做好我国马铃薯总产量下降的战略准备工作,并且通过对短周期波动主控区合理引导种植,避免我国马铃薯总产量短期内出现较大幅度波动。结论 我国马铃薯总产量主要存在长短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波动,单产和面积对总产量长短周期波动的主导作用不同,北方一作区对总产量长短周期波动均具有主导作用,西南混作区在2008年以前对总产量长周期波动的主导作用明显,而中原二作区是总产量短周期波动的主控区域。
文献信息:鲁洪威,马释宇,李婷婷,罗其友,高明杰.2021.基于EMD模型的我国马铃薯产量波动及其成因的时空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109-119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贵州省百香果种植适宜性评价

PLANTING-SUITABILITY ASSESSMENT OF PASSIONFRUIT IN GUIZHOU PROVINC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14
作者:吕思思,龙秀琴,赵卫权,张洪亮,李安定,李威
摘要:目的 百香果近几年在贵州域内推广种植,因当地整体气候环境条件与其最优生境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部分地区百香果无法越冬、成熟果实产量和质量较低等问题,因此分析贵州省百香果种植适宜性对其产业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方法 文章将百香果种植适宜性评价体系分为两层:生长适宜层与现状限制层,生长适宜层除了5项常规生长指标(常年均温、最冷月均温等)外,考虑贵州百香果种植低产、质低的问题,引入百香果关键生长期(5—11月、7—8月)的温度作为生长指标之一;现状限制层包括5种不宜种植的土地利用类型和重度石漠化、极度石漠化以及坡度大于25°地区。运用空间叠加、栅格计算以及空间统计等GIS方法得出百香果种植适宜评价结果。结果 (1)评价等级面积:不适宜>次适宜>适宜,面积分别为1 456.096 457万hm2、274.224 849万hm2、31.348 694万hm2,全省无最适宜区分布。(2)次适宜区面积较广,但在黔西和黔中地区分布面积较少;适宜区涉及到25区县,81.71%适宜区集中在南北盘江流域低热河谷区域。(3)以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基础,区县为基本单元,根据适宜性程度进行百香果产业发展区划,其中重点5个、一般区11个、分散选育区27个、非推荐种植区45个。(4)可种植百香果贫困区县有22个,占贫困县总数的66.67%。结论 贵州省不适宜大面积种植百香果,33个贫困县中10个贫困县区县可作为百香果产业发展区。
文献信息:吕思思,龙秀琴,赵卫权,张洪亮,李安定,李威.2021.贵州省百香果种植适宜性评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120-126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三农问题

农村 “三权”抵押贷款融资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基于重庆城乡统筹试验区5区县562户调查数据

THE IMPACT OF RURAL THREE RIGHTS MORTGAGE FINANCING ON FARMERS’ HOUSEHOLD LIVELIHOOD STRATEGIES*——BASED ON SURVEY DATA OF 562 HOUSEHOLDS IN 5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CHONGQING'S URBAN AND RURAL PILOT ARE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15
作者:肖轶,尹珂
摘要:目的 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融资会改变农户生计资本的储量和组合形式,从而使得农户的生计策略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生计结果。研究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融资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为政府更好地精准扶贫,完善农村金融创新制度提供实证依据,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以重庆城乡统筹试验区5个县(市、区)562户农户问卷为样本数据,通过建立Probit回归模型来分析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融资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结果 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融资政策实施后,研究区农户务农的比例下降,当地打工的比例有所上升,外出打工和个体经营成为他们的主要生计策略;参与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融资的农户进行务农和外出打工的概率显著低于没有参与的农户;参与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融资农户进行当地打工和个体经营的概率显著高于没有参与的农户。结论 当地政府在继续推广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融资的同时,应帮助农户了解和认知参与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融资的相关政策,提高农户“三权”抵押贷款融资的参与度,并且对“三权”抵押贷款机制进行拓展,使其能够用于更多的产业发展,为农户提供更多的当地就业机会;同时,当地政府应加强致力于教育发展和大力度营造良好的外部基础设施环境,并利用当地区域产业优势资源合理引导农户寻求适合自身情况的生计发展模式,实现农户脱贫致富及其生计可持续发展。
文献信息:肖轶,尹珂.2021.农村 “三权”抵押贷款融资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基于重庆城乡统筹试验区5区县562户调查数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127-135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山西省农牧交错区农户饲草种植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Logistic 模型和两县区的调查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FARMERS′ WILLINGNESS OF PLANTING FORAGE IN AGRI-PASTURE ECTONE OF SHANXI PROVINCE*——BASED ON LOGISTIC MODEL AND SURVEYS OF 2 COUNTIE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16
作者:孟志兴,杨春,张富程
摘要:目的 在我国“粮改饲”背景下,山西省农牧交错区农户是否会改变传统作物而选择种植饲草作物的行为决策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文章试图从影响农户饲草种植意愿因素的角度入手,探究增强农户饲草种植积极性的对策和措施。方法 该文以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和平鲁区为例,基于两县(区)232个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种植饲草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 在所有影响农户饲草种植意愿的因素中,关键性因素是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农户对风险的偏好、生产经营的形式、种植饲草的收入、是否受到相应的技术指导、饲草的销售情况、农户对饲草价格的满意度以及对相关政策的知晓度。结论 该文认为应重视有创新精神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获得规模收益;重视合作社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增加饲草种植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提高农户的收入;做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以市场倒逼生产,实现饲草市场供需的有效衔接;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对政策的知晓度;以此提高农户种植饲草的积极性、促进“粮改饲”政策的顺利实施,实现“粮草兼顾、草畜平衡、农牧结合、循环发展” 的目标。
文献信息:孟志兴,杨春,张富程.2021.山西省农牧交错区农户饲草种植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Logistic 模型和两县区的调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136-141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我国“粮食银行”的运行机制及优化路径探究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CHINA'S "FOOD BANK"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17
作者:王雪,何广文,张锐
摘要:目的 在粮食收购政策市场化不断推进的新时期,如何建立与粮食市场化收购配套的多元流通渠道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粮食银行”是粮食流通环节的重要组织创新,文章以“粮食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运行机制进行深入剖析,试图找出确保“粮食银行”可持续运转的优化路径及方向。方法 文章基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苏、安徽、河南等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多类“粮食银行”的调研成果,分别从组织形式、承载主体、业务构成和计价方式等多个维度进行梳理与分析,总结其成功及不足之处。结果 研究发现“粮食银行”主要有政府主导和自组织两种组织形式,承载主体包含中央国有粮食企业、地方国有粮食企业、供销合作社、民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5种类型,并且业务范围不断延伸,计价方式呈现多样化。此外,根据“粮食银行”的运作特征,该文认为“粮食银行”主要面临着道德风险、经营风险和流动性风险3项风险。结论 研究建议由国有企业或合作社内部运转粮食银行、设置最低保有量、借助“保险+期货”模式是“粮食银行”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实现健康持续运转的有效路径。
文献信息:王雪,何广文,张锐.2021.我国“粮食银行”的运行机制及优化路径探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142-149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美丽乡村背景下浙江省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及格局优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 OPTIM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BEAUTIFUL COUNTRY"——A CASE STUDY OF ZHEJIANG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18
作者:毛琦红
摘要:目的 科学辨识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其格局优化路径,对于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浙江省各地市乡村聚落空间特征进行探讨,并基于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乡村聚落格局进行优化。结果 浙江省各地市乡村聚落数量较低,聚落面积均较低,浙江省乡村聚落分布均较为集聚,离散程度较低。浙江省各地市平均斑块面积较大,乡村聚落斑块面积差别较小,整体破碎化程度较低,聚落布局较为合理、规则。基于美丽乡村视角,将浙江省乡村聚落格局优化分为城镇转化型、重点发展型、保留发展型、迁移废弃型等4种类型,其中,城镇转化型优化思路主要是将聚落逐渐纳入城镇管理体系。重点发展型优化思路是逐步完善其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留发展型优化思路是通过聚落用地整治建设内部挖潜来调整布局,提升聚落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迁移废弃型优化布局思路为采用一次性或分期搬迁的策略,将聚落整体迁移至周边或就近中心城镇或中心聚落。结论 通过对浙江省乡村聚落进行格局优化,可以为聚落空间重构建设提供参考。
文献信息:毛琦红.2021.美丽乡村背景下浙江省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及格局优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150-157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问题研究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南省6 091名农村流动人口的调查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URBANIZATION DECISION OF RURAL MIGRANTS*——EVIDENCE FROM 6 091 RURAL MIGRANT POPULATION IN HUNAN PROVINC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19
作者:何鑫,邹瑜,田丽慧,李逸飞
摘要:目的 文章通过意愿需求和制度供给两个层面分析湖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的代际差异,为地方政府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提供指导意见。方法 文章基于湖南省6 091名农村流动人口样本,选取农业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为核心解释变量,其余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流动特征为控制变量,构建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因素与代际差异,通过城市和年龄的固定效应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 相比于“务工经商”的流动群体,拥有“较稳定的职业”“较高的收入”和“已建立健康档案”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倾向于在城市落户定居;现有市民化政策更加倾向于男性,但女性的落户意愿反而更强;“受教育程度越高,落户可能性越大”仅限于第一代农民工;有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需求的农民工更愿意留在城市。结论 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关注进城务工子女教育、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健康教育宣传能够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文献信息:何鑫,邹瑜,田丽慧,李逸飞.202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南省6 091名农村流动人口的调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158-166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耕地细碎化对农户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ON FARMERS′ LABOR PRODUCTIVITY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20
作者:文高辉,刘蒙罢,胡贤辉
摘要:目的 耕地细碎化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探讨耕地细碎化与农户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关系,为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以湖北省江夏区等4区县为研究区域,基于农户调查数据首先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判断农户劳动生产率在地理空间上是否存在空间集聚,而后运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从乡镇层面上计量分析耕地细碎化对农户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 (1)农户劳动生产率在地理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2)耕地细碎化与农户劳动生产率呈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3)农户特征及耕地生产环境特征对农户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和非农收入比重均与农户劳动生产率呈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而农机服务率、耕地规模及耕地质量均与农户劳动生产率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结论 应因地分类治理耕地细碎化,加强农户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促进耕地资源向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种植大户流转,加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而提高农户劳动生产率。
文献信息:文高辉,刘蒙罢,胡贤辉.2021.耕地细碎化对农户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167-175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的测度及其分析以中部地区为例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EFFCIENCY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A CASE STUDY OF CENTRAL CHIN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21
作者:吕连菊,阚大学
摘要:目的 研究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为中部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文章采用EBM模型克服DEA法和SBM超效率模型的不足来测度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结果 (1)整体来看,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随着时间的变化整体呈现出较为平稳的上升趋势,但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值仍然不高,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投入水平较低,投入结构不太合理,期望产出较低,非期望产出仍然较高;(2)省域来看,中部地区6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均呈现出整体上升趋势,增幅较为明显,其中江西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上升态势最明显,高于其他5省,2015年江西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值最大,安徽次之,山西最小;(3)进一步利用变异系数计算发现,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的省域差异较为明显,但呈收敛趋势。结论 (1)中部地区及其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较低的省域需加大城乡一体化投入,优化投入结构;(2)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提高环境规制水平,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降低非期望产出;(3)深化城乡二元制度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的城乡金融、土地与劳动力市场、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体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缓解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等各种不平衡现象、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化城镇化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期望产出。
文献信息:吕连菊,阚大学.2021.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的测度及其分析以中部地区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176-183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杂粮生产技术效率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FARMERS’ COARSE CEREALS PRODUCTION IN DIFFERENT MANAGEMENT SCALES*——A CASE STUDY OF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SICHUAN PROVINC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22
作者:薛文田,周宇,康健,赵敏娟
摘要:目的 杂粮产业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贫困地区杂粮生产粗放,技术落后的现状要求农户合理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杂粮生产技术效率,进而带动当地杂粮产业发展,提高贫困地区农户收入。方法 文章基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348户农户的微观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准确评价了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杂粮生产技术效率,并探究环境变量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 (1)农户总体的杂粮生产技术效率处于低效率水平。技术效率随经营规模增大而增大,杂粮生产存在规模效应。纯技术效率是小规模农户杂粮生产的优势所在。(2)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后,农户杂粮生产的纯技术效率提高,规模效率降低,表明规模效率是制约杂粮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3)在影响技术效率的环境变量中,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先进播种技术和参与技术培训是有利因素,家庭人均纯收入、农业补贴和机械化生产是不利因素。结论 提高农户杂粮生产技术效率需合理扩大经营规模,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扩大杂粮补贴范围,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延长杂粮产业链条。
文献信息:薛文田,周宇,康健,赵敏娟.2021.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杂粮生产技术效率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184-191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精准扶贫

西藏农牧区精准扶贫绩效评估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PRECISION POWERTY ALLEVIATION IN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OF TIBET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23
作者:杨阿维,图登克珠,张建伟
摘要:目的 精准扶贫作为一种被实践反复证明的高效扶贫模式,通过分析西藏农牧区精准扶贫的现状,对其精准扶贫绩效进行评估研究,以期对新时期西藏农牧区脱贫攻坚提供合理的借鉴和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多维评估模型构建西藏农牧区精准扶贫绩效评估系统,建立计量模型,运用模糊数学法计算西藏农牧区精准扶贫绩效评估系统的隶属度。结果 西藏农牧区精准扶贫绩效质量在不断提升,从不同维度的绩效指数变化来看,经济扶贫绩效和脱贫成效两个维度变化趋势明显,其对西藏农牧区整体扶贫绩效系统的贡献度最大,从隶属度来看,西藏农牧区精准扶贫绩效属于良好水平,体现出精准扶贫作为一种高效扶贫模式在西藏的脱贫实践中得以有效应用。结论 新时期全面深化农牧区各项改革,以乡村振兴助推脱贫攻坚是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现实所需。因此,西藏农牧区正在逐步实现精准扶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实现了从面上帮扶阶段向深度贫困地区攻坚阶段的全面转变;西藏农牧区精准扶贫绩效指数在不断提升,巩固脱贫成果,协调四个维度之间的发展关系是解决当前地区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实现可持续脱贫的关键所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依旧是西藏农牧区精准扶贫的短板,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紧密结合西藏实际,巩固脱贫成果不返贫,实现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文献信息:杨阿维,图登克珠,张建伟.2021.西藏农牧区精准扶贫绩效评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192-199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变迁的减贫效应模型分析

MODEL ANALYSIS ON POVERTY REDUCTION EFFE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IN NORTHWEST ETHNIC AREA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24
作者:李秀芬,张平
摘要: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发展理念下解决相对贫困和区域深度贫困问题成为扶贫工作重点。在此背景下,探讨产业结构变迁对缓解民族地区相对贫困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以“相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作为相对贫困的表征指标,对2006—2014年西北民族地区61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相对贫困变动情况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对产业结构变迁整体效应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并通过构建工具变量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 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虽然所有地区都表现出第二产业的不足或定位不高的现象,但是对于拉动整体经济和构建产业链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传统因素的影响,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很少,大量从业人员仍然集中于第一产业。结论 由于扶贫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贫困人口由第二产业发展的直接获益有限。贫困人口的主要获益方式仍然是政府主导的国民收入再配,所以财政支出对于贫困变动始终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做好西北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应当加大扶贫政策的倾斜力度,加强扶贫对象和措施的精准性,着重智力扶贫和技能扶贫措施。
文献信息:李秀芬,张平.2021.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变迁的减贫效应模型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200-206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区域发展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乡村振兴评价及地区比较

RURAL REVITALIZATION EVALUATION AND REGIONAL COMPARISION BASED ON THE IMPROVED TOPSIS METHOD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25
作者:张焱,赵鸭桥,周铝,王奇,冯璐
摘要:目的 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三农”难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治本之策。而实现乡村振兴,农村繁荣,首先需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对昆明市乡村振兴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并纵向与云南省和全国进行比较,通过科学测度和比较,充分了解当前各个目标任务的实现程度及差距,以便为指导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提供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选取22个细化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TOPSIS法对昆明市、云南省和国家2016―2022年(共6年,无2021年预测值)的乡村振兴程度进行定量测度和比较。结果 从综合贴近度来看,昆明市各年的综合贴近度均高于云南省和全国;根据平均增长法测度的云南省综合贴近度高于全国,但现实情况是云南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当前云南省还应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否则可能实现不了2022年的目标。结论 昆明市乡村振兴发展态势较好,部分二级指标贴近度的现实值超过了目标值,但要进入全国前列还需努力;云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总体滞后,需加快推进力度以带动昆明市的进一步发展。
文献信息:张焱,赵鸭桥,周铝,王奇,冯璐.2021.基于改进TOPSIS法的乡村振兴评价及地区比较.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207-217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小农生产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融合研究以滇黔桂78个民族乡镇为例

A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SMALLHOLDER PRODUCTION AND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A CASE STUDY OF 78 ETHNIC TOWNSHIPS IN YUNNAN, GUIZHOU AND GUANGXI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26
作者:于文浩,马云倩,蒋远营
摘要:目的 为全面研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的市场失利、组织失能、科技失效和保障失助问题,通过调研获得1988—2017年滇黔桂地区78个民族乡镇的相关数据,分析探讨小农生产与社会化服务体系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和问题,为促进二者间的深度融合寻求对策措施。方法 文章运用LASSO压缩回归,对原指标体系的70个变量进行精简,得到解释力更优的选模型;采用因子分析建模计算四大要素嵌入的得分;构建VAR模型以探究四大要素间的联动关系。结果 实证分析表明,滇黔桂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四大要素嵌入间存有融合不够、互动不足、协调不力等问题。从VAR(1)模型来看,滞后一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四大要素均能在当期有效提升某一要素的水平,因此,四大要素必须同步协调发展。从方差分解的贡献率来看,每一种要素对自身的贡献率最大,仍需依靠自身的内力推动四大要素间的协同发展。结论 在实现现代要素与农户协作的“耦合”、组织效率与专业分工的“互促”、科研教育与政策需求的“协同”和行政引导与市场自觉的“内化”后,能有效促进系统的“嵌入式融合”。
文献信息:于文浩,马云倩,蒋远营.2021.小农生产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融合研究以滇黔桂78个民族乡镇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218-227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甘肃省农业区域专业化增收效应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分析

STUDY ON THE EFFECT OF SPECIALIZED INCOME INCREASE IN AGRICULTURAL REGIONS OF GANSU PROVINCE*——BASED ON SYSTEM GMM ANALYSIS OF DYNAMIC PANEL DAT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27
作者:章玉微,陈秉谱,郭美娟
摘要:目的 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依据比较优势原则,组织生产经济效益高的农产品,逐步形成区域专业化经营格局,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方法 文章基于2010—2017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动态面板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数对各市(州)的农业区域专业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农业区域专业化增收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近年来甘肃省各市(州)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总体上稳步提升,有效促使农民收入增加,但相对于其他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变量而言,农业区域专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将甘肃省14个市(州)划分为比较优势区、潜力优势区、不具优势区,并提出实施农业区域专业化有利于农业生产发挥地区优势以及其他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应从强化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方向、扩大农业区域专业化经营规模、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增强甘肃省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增收效应。
文献信息:章玉微,陈秉谱,郭美娟.2021.甘肃省农业区域专业化增收效应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228-235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农业生态

气候变化认知对农户适应性耕作行为的影响基于湖北省“十县千户”的田野调查

COGNITION OF FARMERS’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ADAPTABLE TILLAGE BEHAVIOR*——BASED ON A THOUSAND HOUSEHOLDS’ FIELD SURVEY IN TEN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28
作者:李红莉,张俊飚,张露,罗斯炫
摘要:目的 气候变化适应是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重要内涵,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方法 文章通过构建农户“气候变化认知—适应性行为”决策分析框架,并利用湖北省“十县百组千户”的调查数据与结构方程模型,以探究农户气候变化认知(自然环境认知、经济需求认知、自我效能认知)对其(主动型、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的影响。结果 (1)农户气候变化认知水平提高能促进其采取适应性耕作行为;其中,气候变化认知水平提高促进其采取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的作用更大。(2)从影响路径来看,自然环境认知、自我效能认知通过影响情感态度、问题应对策略,经济需求认知通过影响情感态度,以促进农户采取适应性耕作行为。(3)多群组分析还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越大、种植规模越大的农户,其气候变化认知水平越高,则越倾向于采取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结论 政府应及时发布气候变化的新闻资讯、加大气候变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适应性耕作技术的相关培训、完善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以强化农户自然环境认知、提高经济需求认知和自我效能认知,进而引导其采取适应性耕作行为。
文献信息:李红莉,张俊飚,张露,罗斯炫.2021.气候变化认知对农户适应性耕作行为的影响基于湖北省“十县千户”的田野调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236-248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地退耕的影响以武陵山区为例

THE EFFECT OF RURAL LABOR EMIGRATION ON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 IN MOUNTAINOUS AREAS——TAKING WULING MOUNTAIN AREA AS AN EXAMPL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29
作者:袁野,周洪
摘要:目的 农地退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农地退耕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山区生态恢复提供新的路径。方法 文章基于武陵山区180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山区农地退耕的因素,重点分析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地退耕的影响。结果 (1)研究区劳动力转移现象明显,85%的农户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转移比例达到51.61%,户均转移劳动力数量占家庭总人口的29.90%;(2)研究区农户退耕较为普遍,退耕农户占样本农户的55%,户均退耕面积0.31hm2;(3)非农收入和农业劳动力比例对农户的退耕面积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家庭女性劳动力数量、家庭总人数、承包地面积、种植耕地的总块数、两个地区哑变量——万木乡和丁市镇也显著影响了农户的退耕地面积。结论 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非农收入增加促进了农户的农地退耕,但是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业劳动力供给减少又降低了农户的退耕地面积,最终两者的作用相互抵消,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户的退耕地面积产生了不可确定的影响。
文献信息:袁野,周洪.2021.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地退耕的影响以武陵山区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2):249-256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版权所有:《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 

联系电话:(010) 82109628 82109632 82109637    邮编:100081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荣获2020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本刊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二等奖



——END

本文转自公众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https://mp.weixin.qq.com/s/XCT557uK7Vhh_zYSgYNgjQ


相关阅读:

  1.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年第1期目录【转】

  2. JIA 2021-04期 发布 | “减贫路径研究” 专刊

  3.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1年第1期目录【转】

  4.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转】

  5. 《中国农村观察》2021年第1期目录及内容提要【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