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转】

三农学术 2022-12-31

*本文内容转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中国知网下载;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日常语言视角的人类学本体论

朱晓阳;5-15


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

寓科层于社区之中:基层疫情防控的实践运作——基于J市“党员下沉”实践的调查分析

曾建丰;狄金华;16-28


流动人口的“组织性嵌入”与基层危机管理——对广州Y街道的疫情应对机制研究

陈家建;钱晨;29-40


风险社会中的污名现象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湖北人”污名的分析

苗大雷;夏铭蔚;41-51


发展转型

参与式方法在中国的发展沿革

杜娟;52-59


乡村医生职业嵌入的内卷化困境与治理路径

张雨薇;武晋;60-72


成为青年女性农民:农村女性从事农业的过程与特征

蒋燕;李萌;潘璐;73-81


乡土社会

乡村都市化背景下傣族村社制度的再生产与社区治理——以云南西双版纳州曼村为例

王欣;王焕午;82-93


重思赞米亚区域的稻作与社会——物种间民族志角度的观察

张海超;张晗;94-104


经济管理

农民合作社电商采纳能否“一网就灵”?——兼论“合伙人”制度形成的可能性

崔宝玉;王孝璱;孙迪;105-118


政策偏差研究:回顾与展望

孙超;119-127


基层组织嵌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理论契合、路径选择与改革方向

齐琦;周静;王绪龙;唐立强;128-136



日常语言视角的人类学本体论

朱晓阳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讨论"日常语言视角实在论"这一人类学本体论的进路。对这一进路的介绍从近年来有关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争论开始。本文提出金岳霖的常识实在论与日常语言视角实在论人类学有内在契合,并对金岳霖的核心概念"势"与地势本体视角的关联进行论述。本文还对潘光旦的"位育论"与日常语言视角实在论的关联进行讨论。

关键词:日常语言视角实在论;本体论转向;势;位育;

 


寓科层于社区之中:基层疫情防控的实践运作——基于J市“党员下沉”实践的调查分析

曾建丰  狄金华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在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中发挥着重要基础性作用。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的社区防控工作为例,分析社区在人员与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有效。研究发现,"党员下沉"在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党员下沉"将大量人力和物力聚集到基层社区,充实了社区疫情防控的有生力量;另一方面,"党员下沉"将一套科层组织运作体系移植到基层社区,构建起以下沉党员为核心的组织权威体系,提升了社区内部的组织动员和统筹协调能力。以社区为核心的组织资源调配与组织体系构建在治理主体、制度规范和资源配置等三个方面重新塑造了社区治理秩序,而这一秩序重塑背后凸显的是政府寓科层于社区之中的治理逻辑。

关键词:疫情防控;社区治理;党员下沉;治理秩序重塑;

 


流动人口的“组织性嵌入”与基层危机管理——对广州Y街道的疫情应对机制研究

陈家建1 钱晨2

1.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2.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摘要:新冠疫情对中国的基层治理提出了考验。这其中,与流动人口相关的治理显得尤为困难。本研究通过对广州Y街道疫情应对过程的分析,考察其流动人口治理与危机应对机制。研究发现,有效的危机应对与基层流动人口的长期治理技术密切相关。"组织性嵌入"是基层流动人口治理的重要经验,也是疫情期间危机应对的有效机制。所谓组织性嵌入,是指人口流入地的基层政府,维持和发展流动人口原有组织网络,并将其吸纳到当地的基层治理体系中。通过组织性嵌入,流动人口治理构建了较为稳健的渠道,管理和服务效率较高。这样的治理机制,在疫情期间成功地提升了基层危机应对能力。

关键词:流动人口;组织性嵌入;危机管理;

 


风险社会中的污名现象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湖北人”污名的分析

苗大雷 夏铭蔚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针对不同群体的污名现象。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湖北人"污名为例,结合风险社会理论分析了风险社会中的污名现象。研究发现,风险社会中的污名现象表现出突发性、内隐性和单向性等突出特点,社会风险及其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慌、信任危机以及风险意识的形成和传播等因素共同导致了污名的产生和扩散。污名应对的中国经验表明,结合风险社会的特点,通过政府、专家、媒体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有助于提升预防风险和治理风险的能力,合力消除污名,这值得其他国家借鉴,也应进行更深入研究。

关键词:风险社会;污名;新冠肺炎疫情;

 


参与式方法在中国的发展沿革

杜娟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献所

摘要:参与式理念和工作方法曾是20世纪90年代直至21世纪初中国发展实践领域的必备工具,但在当前大规模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行动中却几近销声匿迹。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其在当初的风行,又是什么原因使其不再为今日的社区发展工作者所认知和使用?本文通过回溯中国参与式发展的历程,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并进而指出,这一套农村工作和社区发展的理论方法当初之所以行之有效,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参与式方法尊重村民的知识和需求,与党的群众路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相通的。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参与式理念和工作方法应该重新焕发生机,融入社区工作的必备理念和工作方法。

关键词:摇参与式方法;社区发展;以人民为中心;

 


乡村医生职业嵌入的内卷化困境与治理路径

张雨薇武晋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摘要:作为深度嵌入国家的红色赤医之延续,乡村医生在改革开放后40年间呈现脱嵌样态; 21世纪以来,村医职业逐渐在制度、结构与认知层面回嵌于国家。引入内卷化概念梳理其嵌入过程发现,在强国家-弱法团的单向度主导与村医自主悬搁之耦合下,村医职业嵌入正在遭遇内卷化危机:以技术理性为表征,精细化、繁复化与形式化的制度干预与规制直接作用于村医职业内容与边界,职业去专业化风险由此滋生;乡-村两级医疗卫生组织间关系的变动与收入结构的调整使得职业管辖权不断弱化,村医职业的法团自主性进一步消弭;职业身份的错置、模糊化与科层化伴随着对药物使用的规制,村医在认知嵌入过程中开始遭遇临床自主性丧失危机,由此带来了基层卫生消解医疗的非预期性后果。在市场与社会之外整合职业社群的力量乃是实现村医职业的发展型嵌入的必行之计。

关键词:嵌入;内卷化;村医;职业;

 


成为青年女性农民:农村女性从事农业的过程与特征

蒋燕 李萌 潘璐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摘要:青年女性农民是农村农业发展中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她们如何参与现代农业并重构自身的主体地位,既关系着家庭农业的持续发展,也关系着农村青年女性的切身利益。本文基于河北省冀县黄村的实地研究指出,在农业转型过程中,青年女性农民从事农业的过程展现出不同于以往农业女性化讨论的独特特征,农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化使青年女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社会空间大大扩展,拥有了在父权制之外获取新资源的可能性。青年女性农民从事农业的过程仍然面临生产性和社会性的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对青年女性农民的农业生产困境予以应对,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她们的内在活力与能动性。

关键词:青年女性农民;农业女性化;农业转型;乡村振兴;

 


乡村都市化背景下傣族村社制度的再生产与社区治理——以云南西双版纳州曼村为例

王欣1 王焕午2

1.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摘要:在民族地区以村社为基础的制度和文化形式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在乡村都市化进程中,傣族村社制度在村社成员的生产生活团结体系、基层政治管理、村社内外的社会交往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但傣族村社成员在市场、国家、村社等场域的互动中,综合了文化传统、规则以及个体行动,实现了村社团结方式的创新,传统村社组织结合基层民主政治形成新型管理方式,村社成员与外来人口形成了相互依存且互不干涉的和谐相处模式。傣族村社制度在乡村都市化的进程中,把日趋分散的个体重新整合起来以应对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风险,并重塑城市化所带来的流动性与村社整体的关系,在基层社区治理中走出了一条以村社成员为主体、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乡村都市化;村社制度;社区治理;傣族;西双版纳;

 


重思赞米亚区域的稻作与社会——物种间民族志角度的观察

张海超1 张晗2

1. 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2.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人类学系

摘要:在被斯科特重新界定后包含了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大陆山地的"赞米亚"地区,不仅人群之间界限模糊、不断混杂,稻作也表现与常见的集约型水田农业明显不同的一面。本文通过水稻、陆稻和块根类作物的比较,对本区域农业生产逻辑的内在理路进行重新梳理,发现以往认为分属两种生产体系的稻作农业和山地游耕农业存在某种一致性:缺少田间管理,不提倡用增加劳动投入的方式追求高产,都看重从周围环境中获取多样性的食物。不仅是从事游耕的居民在逃离统治,赞米亚地区经营稻作的农民也有与低地政权关系疏远的一面。斯科特对于边陲地区农业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理解还有不足,本研究可以对其将稻作和块根种植分别视为"服从农业"和"逃跑农业"的基础论断构成某种程度上的挑战。

关键词:赞米亚;稻作;农业边疆;生态人类学;物种间民族志;

 


农民合作社电商采纳能否“一网就灵”?——兼论“合伙人”制度形成的可能性

崔宝玉1,2 王孝璱3 孙迪4

  1. 安徽省乡村振兴研究院  2. 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3.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4.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摘要:基于安徽省296家合作社调查数据,分析了电商采纳对合作社多维绩效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电商采纳显著增进了合作社绩效,与未采纳电商时相比,绩效提高一倍以上;电商采纳显著增进合作社经营绩效、收入绩效和社会绩效,但对治理绩效影响不显著,且对经营绩效增进效应高于收入绩效。电商采纳虽提升了合作社利润和社员收入,但合作社"合伙人"制度还远未形成,供应链价值增值收益更多被合作社获取。机制分析发现,渠道接入、价值增值、收购价提高和示范带动增进合作社经营绩效、收入绩效和社会绩效,但收购量增加并没有对社员增收起到显著作用,社员也没有形成与合作社的要素契约联结。

关键词:电商采纳;农民合作社;多维绩效;“合伙人”制度;ESR模型;

 


政策偏差研究:回顾与展望

孙超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政策执行与预期的不一致长期以来吸引了大量研究。文章对关于中国当下政策偏差的研究进行总结,区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行动两个层面,分别进行评述。从宏观层面看,中央—地方、国家—民众关系是最主要的分析框架,条块分割、考核困境、政策适用和民意传导四个问题成为解释政策偏差的基本出发点。从微观层面看,基于不同的行动者假设,如追逐私利、推卸责任和关系先在,出现了利益分化、监督不足和网络匹配三种解释理论。最后本文认为未来可能的研究生长点在于引入历史维度,将文化因素纳入分析之中。

关键词:政策偏差;中央—地方;国家—民众;行动者假设;

 


基层组织嵌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理论契合、路径选择与改革方向

齐琦1  周静 1  王绪龙2  唐立强2

1. 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 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之生态宜居的客观要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国家顶层提出基层组织作为基本单位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结构。研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从优势、治理嵌入以及制度安排方面阐述基层组织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的理论契合,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梳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制度困境及其路径选择,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未来的改革方向,为基层组织有效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基层组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制度困境;路径选择;


——END

本文内容转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中国知网下载



相关阅读:

  1.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转】

  2.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1~6期总目次【转】

  3. 《农业经济问题》2021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转】

  4. 【新刊】叶敬忠 张明皓|恰亚诺夫主义视角的农政问题与农政变迁

  5. 唐丽霞  赵文杰  李小云:全球粮食安全评价体系的深层逻辑分析【转】


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