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村经济》2021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转】

三农学术 2022-12-31

*本文转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


专家视点

化肥减量:变化特征与“十四五”目标的政策建议

孙若梅;1-8

 

长江上游农业水权制度现状与面临困境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沈茂英;9-17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法律制度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李新平;胡燕;卢晓莉;18-25

 

“源头分类”视角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有效路径——基于全国五省的调查分析

问锦尚; 张越; 方向明;26-33

 

农村贫困

基于政策托底的适度开发:嵌入生态保护的游牧贫困村脱贫模式

吴淼; 张涛;34-40

 

民族地区生态减贫的实践逻辑、现实困境与机制优化——基于武陵山片区全面振兴的思考

周伍阳; 郑万军;41-46

 

全面脱贫下中国城乡益贫发展之路探索

冯丹萌;47-55

 

乡村旅游示范村助力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王黎; 童静; 刘成;56-63

 

财政与金融

普惠金融发展及其农村减贫效应:来自广东的实践

梁伟森; 程昆;64-74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市场表现及成因研究

庞悦; 刘用明;75-84

 

博士硕士论坛

复合产权的“裂变”: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权力配置效应——以T省三种集体产权改革路径为例

陈涛;85-92

 

城乡融合

财政分权、农村金融服务与城乡融合水平——基于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视角

孙群力; 周镖;93-100

 

城乡发展系统耦合协调的效率漏损及时空分异研究——以四川省21市(州)数据为例

卢阳春 ;高晓慧; 刘敏;101-109

 

农业现代化

农村电商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内涵、困境与关键路径

王志辉; 祝宏辉; 雷兵;110-118


农产品加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低下的解释:基于融资约束和技能结构失衡视角

 胡泉水; 王振华; 张广胜;119-127

 

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与效率耦合协调性研究

肖华堂; 薛蕾;128-134

 

他山之石

农协改革下日本集落营农组合的发展与组织化功能定位

刘余; 沈金虎; 周应恒;135-144

 

 

化肥减量:变化特征与“十四五”目标的政策建议

孙若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摘要:利用宏观数据和总量、强度与相关系数指标,描述化肥减量变化特征,分析化肥用量与作物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十四五"化肥减量目标和政策建议。研究显示:首先,在1980年~2018年间,全国化肥用量从长期增长逐渐转变为总量减少和强度下降,尽管省际间差异明显,但大多数省份呈现出与全国化肥用量在达到最大值后出现下降的变化特征,由此判断化肥用量达到最大值后出现"拐点";其次,化肥用量与作物播种面积相关性强,含义是化肥减量目标应与各地作物种植面积相匹配;三是粮食总产量与化肥用量之间的相关性强且稳定,粮食单产增量与化肥用量强度增量之间的相关性弱且变动率大,含义是化肥供给的稳定性与及时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单位面积化肥用量增加已不再贡献于粮食单产增加,即粮食单产与化肥用量强度增量"脱钩"。"十四五"我国化肥减量的原则是:粮食安全、环境约束和作物匹配;目标是:到2025年,粮食作物应减量到满足农业绿色发展的"适宜施肥水平"、果菜茶作物减量应严格控制化肥用量强度和限额;实现路径是:实施精准施肥行动、助推技术增效减量,支持生物投入品替代化学投入品的技术进步,提升生态农业模式的化肥减量作用... 更多

关键词:化肥减量;总量和强度;技术选择;“十四五”目标;

 

长江上游农业水权制度现状与面临困境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沈茂英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本,生态之根,安全之基。农业消耗着全部淡水的一半以上,农业用水效率提升是全球共识,也是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农田水利设施、工程技术等手段可显著提升农业用水效率,但农业水权制度建设更为关键。本文以长江上游农业用水大省—四川为研究区域,在充分界定农业水权及水权特征基础上,分析四川农业水权变动特征,识别农业水权制度面临的多维度困境,提出从培育农业水权意识、科学界定农业水权转让、构建适应降水时空的用水时序作物、培育水资源有偿使用氛围、提升用水户参与水资源管理等维度完善农业水权制度。

关键词:农业水权特征;水权制度困境;水权制度建议;

 

乡村振兴法律制度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李新平 胡燕 卢晓莉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

摘要: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打破了过去的制度供求均衡,引发了供求失衡,这时候需要国家强制性地提供制度支撑,以达到一个新的"点状"均衡状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需要采取法律干预的手段,通过法律制度这一刚性约束,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使乡村若干重大改革与创新于法有据,既高效地调配乡村各类要素资源,又加以规范,形成激励有效同时约束有力的长效制度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常态化。构建乡村振兴法律体系的难点是面对"乡村法律制度保障体系系统性缺乏"这个总体情况如何做到体系化建设。这就要求在当前散在的相关法规中逐步进行层级不同、结构稳定的体系性建设,既要涉及对过往法律法规的评价,又要涉及新的法律法规的立法。文中提出建构新时代乡村振兴法制体系,首先是要探索其顶层设计,然后根据顶层设计检视当下乡村振兴的法律框架体系,跳出分散的微观化视角,进行全局性、系统化的体系建构。

关键词:乡村振兴;法律制度;框架;

 

“源头分类”视角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有效路径——基于全国五省的调查分析

问锦尚 张越 方向明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生活垃圾分类是改善农村地区人居环境的重要方面。本文基于全国五省实地调研,以针对生活垃圾管理行为研究的A-B-C理论为基础,构建多元有序logit模型,探究中国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农村垃圾治理成效提供政策支持。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的垃圾分类态度、认知水平、垃圾处理状况满意度等主观因素,以及距离垃圾收集点的远近、是否及时清运收集点垃圾等外部条件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且主观因素相对于外部条件具有更强的行为解释力。基于此,改善农村地区垃圾治理状况,关键在于增强农村居民对于垃圾分类必要性和严峻性的认识,积极转变垃圾分类态度,与此同时,应加快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居民对垃圾处理状况的满意度,促使内在垃圾分类意识有效转化为外在垃圾分类行为。

关键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A-B-C理论;多元有序logit模型;

 

基于政策托底的适度开发:嵌入生态保护的游牧贫困村脱贫模式

吴淼 张涛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精准扶贫战略在面临村庄中特殊的治理环境时,衍生出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开发模式。本文基于青藏高原某游牧村庄的实地调研,对该村脱贫经验进行描述分析,总结出基于政策托底的适度开发模式。村庄在进行自身组织建设的基础上,使用生态补偿政策来提高收入,进行经济的适度发展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保证了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在这种发展模式下,游牧贫困村庄平衡了开发与环保的双重压力,对于未来发展起到有效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精准扶贫;游牧村庄;政策托底;适度开发;

 

民族地区生态减贫的实践逻辑、现实困境与机制优化——基于武陵山片区全面振兴的思考

周伍阳 郑万军

长江师范学院地方政府治理研究中心

摘要:"十四五"时期民族地区面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任务。生态减贫源于以"两山"理念为根本遵循的脱贫攻坚实践,逐渐实现了生态、产业与社会的三维协调发展路径,形成了生态减贫的实践逻辑。这三个维度的失衡是实践中生态保护激励不足、生态产业质量不高、脱贫可持续不强等现实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需要继续推进这三个维度的机制优化,更好地发挥生态减贫的生态、产业与社会效益,助力民族地区全面绿色转型与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生态减贫;实践逻辑;现实困境;机制优化;民族地区;

 

全面脱贫下中国城乡益贫发展之路探索

冯丹萌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得到快速发展和提升,尤其在世界性问题——消除贫困上取得了决定性成就,获得了全球性认可,并通过扶贫经验的共享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积极探索反贫困路径提供方向性参考,传递扶贫正能量。纵观历史,中国从处在温饱边缘水平的建国初期不断探索开拓中国特色扶贫道路,最终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具有逻辑的连贯性和发展规律的必然性,从扶贫思路的改进、扶贫格局的调整、扶贫模式的创新完善,都体现了要素之间、群体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多重博弈。本文主要从城乡发展关系的视角,重点梳理建国以来在城乡结构不断变化背景下中国的贫困状况、扶贫体系的形成以及扶贫成效的多维体现,为接续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历史性借鉴。

关键词:城乡发展;贫困;中国扶贫;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示范村助力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王黎1童静2刘成3

1.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2. 西南交通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3.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摘要:精准扶贫是"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其中乡村旅游是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当前,对于乡村旅游示范村旅游产业发展试点,助力乡村精准扶贫的路径和模式上还缺乏深入探讨。本文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为样本,分析乡村旅游示范村助力精准扶贫的评选机制、动力机制、示范机制、规划设计机制,提出乡村旅游示范村需要精准选址评定和营造特色场景,构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指标体系,研究有差异化的乡村旅游脱贫路径。

关键词:乡村旅游;示范村;精准扶贫;

 

普惠金融发展及其农村减贫效应:来自广东的实践

梁伟森 程昆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从服务广度和深度构建地区普惠金融发展评价模型,并探讨其农村减贫效应和作用机制。鉴于广东经济体量较大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使用2013~2018年全省20个市(除深圳)的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广东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缓慢上升态势,而区域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得益于服务广度、深度延伸以及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全省普惠金融的农村减贫效应显著,而收入分配的间接作用不显著。珠三角金融资本存量较高,金融的横向化和纵向化均有显著减贫效应,而粤东西北地区的农村减贫主要依赖于金融的有效覆盖。

关键词:普惠金融;农村减贫;服务广度;服务深度;发展不平衡;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市场表现及成因研究

庞悦 刘用明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选取我国40家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2000~2019年间研究样本的财务数据和股票数据,从农业上市公司数量及存续性、股价趋势以及资本增值回报三个方面探究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综合表现,发现农业上市公司在上述三方面的表现均弱于市场平均水平。进一步,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市场表现的成因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阐释。宏观上,认为农业上市公司市场表现不佳的原因主要源于产业、政策以及资本市场等方面;微观上,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农业上市公司市场表现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企业层面因素如公司规模、公司盈利、成本与管理费用因素影响了农业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最后,从培育优质农业企业和优化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环境的角度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市场表现;成因分析;提升对策;

 

复合产权的“裂变”: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权力配置效应——以T省三种集体产权改革路径为例

陈涛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摘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乡村有效治理的经济社会基础。不同于西方经济意义上的私有产权,中国特色的农村集体产权是一种复合产权,它既是一个"权利束",也是一个"关系束",兼具市场性、社区性与国家性。T省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经验显示,在盈利型、保护型与服务型集体经济形态下,复合产权依次"裂变"为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经济合作社与村委会代行职能三种改革路径,并形成了公有共管共享、公有共管与公有三种分配秩序。在"产权—分配—权力"的链式框架中,复合产权属性通过集体分配秩序的中介作用影响公共权力配置,形塑出多元主义、法团主义与精英主义三种乡村治理模式。这说明,作为"自变量"的产权具有明显权力配置效应,推进产权与权力的优化嵌套有助于促进乡村善治。

关键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复合产权;分配秩序;权力配置;乡村治理;

 

财政分权、农村金融服务与城乡融合水平——基于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视角

孙群力 周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指标子系统,利用熵值法和融合度模型对我国30个省区市2007~2017年的城乡融合水平进行了测度,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探讨财政分权、农村金融服务对城乡融合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和农村金融服务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显著为正。进一步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对乡村振兴有负效应,财政分权对城乡融合的正向影响主要来源于城镇化进程带动了乡村的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对于乡村振兴有着显著的正效应,通过引导城镇资金向乡村流动促进乡村发展进而带动了城乡融合。从区域层面看,财政分权对城乡融合的影响不存在区域差异,农村金融服务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在中西部不显著,在东部显著为正。

关键词:城乡融合;财政分权;金融服务;融合度模型;

 

城乡发展系统耦合协调的效率漏损及时空分异研究——以四川省21市(州)数据为例

卢阳春1高晓慧2刘敏2

1.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中心2.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要素—结构—功能"是城乡发展系统的重要认知维度,城乡协调发展具有三维度驱动力和正向或负向反馈的耦合效应。基于对城乡发展系统三维度耦合协调识别和实现机制的探讨,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Moran’Ⅰ指数等方法,以四川省2012~2017年市(州)级面板数据为例,实证研究城乡发展系统耦合协调的多维度效率漏损及时序变化和空间集聚特征等。研究表明:近年来四川省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缓慢增长态势,但不同地区城乡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层面的单维度或多维度效率漏损;全省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优化布局特征愈加明显,但城乡发展耦合协调的空间关联性逐渐减弱,地区间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差异等导致的区域和城乡间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

关键词:城乡协调;“要素-结构-功能”;耦合机制;效率漏损;时空分异;

 

农村电商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内涵、困境与关键路径

王志辉1,2祝宏辉1雷兵3

1.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3.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提高农村电商产业集群的发展质量,对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电商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除了具备核心企业作用显著、商业配套体系健全、组织协作关系高效、产品服务精准有效、柔性生产水平一流、环境适应能力突出等共性,还需具备面向客户价值驱动、组织密度结构合理、空间布局规划科学等特性。但是集群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依旧面临着恶性同质化竞争、人才流失、合力不足、竞争优势消退等困境。因此,为实现集群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出创新驱动、协同合作、开放共享、完善商业生态等发展路径。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农村电商;产业集群;淘宝村;

 

农产品加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低下的解释:基于融资约束和技能结构失衡视角

胡泉水1王振华1张广胜2

1. 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 辽宁大学商学院

摘要:农产品加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本文根据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特征,利用资本技能互补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使用上市农产品加工企业2011~2018年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研究融资约束、技能结构失衡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融资约束和技能结构失衡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融资约束对非国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东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制约效应更加明显,融资约束加剧了农产品加工企业技能结构失衡,进而制约了其全要素生产率。根据研究结论,为缓解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约束和技能结构失衡、促进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融资约束;技能结构;生产率;农业企业;LP法;

 

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与效率耦合协调性研究

肖华堂1薛蕾2

1. 西南财经大经济学院2.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

摘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2004年~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不同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与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呈西部、东部、东北、中部地区依次递增,绿色发展效率呈东部、西部、东北、中部地区依次递减趋势。根据各地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文中提出应注重因地制宜、加强农业绿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促进技术转移和人才跨区域流动、建立农业绿色发展长效管理机制、严格控制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和减少对农业绿色发展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发展;农业投入品减量;农业资源养护;耦合协调

 

农协改革下日本集落营农组合的发展与组织化功能定位

刘余1沈金虎2周应恒3

1.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 京都大学农学部3.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农民组织化建设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前提与根本,本文从日本农协改革出发,重点就日本集落营农组合展开分析,旨在讨论其发展背景和组织化功能定位。分析结果表明,日本农协近年来正朝着合并和市场化两个方向改革,农协在产后环节组织化功能被弱化;在此背景下,旨在推动农业经营规模化的集落营农组合开始出现,并在农产品销售权上得到扩张。值得注意的是,集落营农组合往往出现在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反观日本农民组织化建设成效,目前我国农民组织化建设依然面临诸多问题,未来应探索进一步联合产前和产后环节合作组织,同时单独成立产中环节合作组织,在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地区尤其要优先成立。

关键词:农民组织化;农协;集落营农组合;日本


——END

本文转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相关阅读:

  1. 《农村经济》2021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转】

  2. 《农村经济》2021年第1期目录【转】

  3.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转】

  4.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1年第2期目录【转】

  5. 《中国农村观察》2021年第3期目录及内容提要【转】


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编辑排版:郭姜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