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转】
*本期全文可在中国知网下载;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集体经济发展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阻点与破解路径——基于江苏溧阳的案例观察
高强,鞠可心;1-10
村社组织再造及其对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基于广东Y市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经验
高万芹;11-21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点
夏柱智;22-30
农村社会发展
非农就业模式与中国农村社会交往 “负担” 的区域差异——基于湖南省常德市G村与T村的比较分析
冯川;31-43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耿松涛,张伸阳;44-52
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解释与分析
伽红凯,卢勇;53-61
农民生计与保障
农村互助养老的合作生产困境与路径优化——以X市幸福院为例
朱火云,丁煜;62-72
从关注生存需求到关注平衡发展——后2020我国农村向相对贫困标准转变的政策与现实意义
陈基平,沈扬扬;73-84
乡村治理现代化
嵌入式治理视角下 “村转居” 的行动逻辑及反思——基于苏北新型农村社区的实地调查
田鹏;85-95
新时代 “三治结合” 乡村治理体系的目标、原则与路径
林星,吴春梅,黄祖辉;96-103
土地问题
地权稳定性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新一轮确权颁证调节效应的分析
钱龙,冯永辉,卢华;104-115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优化研究——以广西北流市的改革试点为例
周小平,冯宇晴,余述琼;116-125
集体统筹: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组织化路径——黑龙江省K村村集体土地规模经营实践的启示
钟丽娜,吴惠芳,梁栋;126-135
农业经济
城镇化、生活服务外包与低技能服务业扩张——基于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角度的讨论
顾天竹,纪月清,钟甫宁;136-147
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机制研究
廖小静,邓衡山,沈贵银;148-158
义务教育改革、教育收益率与农村劳动力的工资差异——基于劳动力市场的教育政策效果评估
方超;159-170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阻点与破解路径
——基于江苏溧阳的案例观察
高强 鞠可心
摘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基础前提。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村庄布局与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实践来看,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进程也是村庄大量合并与城乡之间人员加速流动的过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内改制"、静态化与封闭性等特点,与开放的村庄演化、人员流动形成鲜明对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顺利推进。本文基于江苏溧阳的实地调研,以村庄案例为支撑,分析梳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设置与管理、集体经济组织构建等关键环节中面临的阻点,并探索其破解路径,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阻点;破解路径;城乡融合;集体经济
村社组织再造及其对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
——基于广东Y市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经验
高万芹
摘要:基于实践经验,分析重塑政治、经济与社会"三位一体"村社组织的做法及其治理效果,提出不同于主流学界"政经分离"的村社组织改造路径。Y市政府开展以治理单位整合、土地整合和资金整合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从组织单元、组织权力和组织资源三方面再造村社组织,健全基层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委员会"三位一体"组织体系。新型村社组织通过多重权威调动、多重资源综合使用和多种规则综合运用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和实现了善治秩序。与其他基层组织相比,我国的村社组织是一种独特的综合性组织,具有多种组织优势和重要的治理功能。从Y市"政经社合一"的村社组织再造经验中得到的启示是,应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塑村社组织的治理功能,健全"三位一体"组织体系和增强治理能力。
关键词:基层治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经社合一;村社组织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点
夏柱智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构成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之一,其隐含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农村市场化基础上的"内生发展"理论。在资源下乡、乡村振兴的新阶段,这一理论不再契合经验事实。从总体状况看,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竞争性产业经济转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非竞争性"地租经济"阶段,中西部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困境,难以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人为扭转。在考核压力下,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积极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既不允许村集体简单地回到"产业经济",又要回应上级考核要求,于是诞生了形形色色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其本质是地方财政资源转化为村集体"经营性"利润、利息及租金收入,这是短期政绩导向的。结合对中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政策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村社集体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把下乡资源转化为集体经济收入,而是总结成熟经验,利用下乡资源促进村级有效治理,提高村集体"统"的能力,以保持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和农村的稳定有序。
关键词:乡村振兴;集体经济发展;地租经济;内生发展;有效治理
非农就业模式与中国农村社会交往“负担”的区域差异——基于湖南省常德市G村与T村的比较分析
冯川
摘要:农民的非农就业模式分为"通勤兼业"和"外地务工"两种,其直接影响到近郊村与偏远村农民的交往方式。在近郊村,由于通勤兼业村民每日归宅,村民间依然存有"熟人社会"的相互熟悉感,村民的社会交往负担是受到控制的;偏远村的村民大多在外地务工,虚饰性的交往表达也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弱化的人际关系往往以不需要情感要素为必要前提的刺激性活动来维系,村民的社会交往负担难以受到控制。在当代中国,维系乡村熟人社会的熟悉感和乡邻认同、改善村庄生活环境、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对于维持农民消费性负担的可控性至关重要。
关键词:非农就业模式;社会交往;负担;区域差异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耿松涛 张伸阳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脱贫攻坚任务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至关重要。当前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审视文化要素,把主题形象、产业发展与产品供给有机统一起来,以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为目标。文章以海南为案例,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时将文化资源符号化与舞台化的主题形象塑造过程;通过对政府主导下的多主体合作模式的分析,指出文化产业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讨论面向旅游需求转换背景下,如何使乡村旅游产品摆脱单一的农业景观凝视而走向复合的文化休闲度假产品供给。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要注重文化的符号化与舞台化、乡村的品牌化与形象化、产品业态的多样化与精致化等,同时要实现村民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旅游扶贫;文化产业
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解释与分析
伽红凯 卢勇
摘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区域,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也为农业文化遗产地推进乡村振兴带来了机遇。现阶段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市场主体发育不足导致的农户保护意识薄弱与短视行为频发;二是政府宏观调控不到位形成的保护主体结构性缺失与生产技艺的传承困境。构建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具体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地实现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由此提出应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作用,立足农业文化遗产地固有的优势资源禀赋,逐步完善"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环境,将比较优势逐步放大,形成"虹吸效应",打造遗产地区域经济"增长极",进而在特殊资源禀赋的保护过程中实现乡村振兴。最后,就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如何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提出相关建议:一是以评促建,营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二是擦亮招牌,文旅结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弘扬传统,营造和谐自信的文明乡风;四是加强监管,构建持续高效的农业遗产共同体;五是以点带面,以产业兴旺促进区域乡村振兴。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乡村振兴;有效市场;有为政府
农村互助养老的合作生产困境与路径优化
——以X市幸福院为例
朱火云 丁煜
摘要:文章以合作生产理论为视角,借助X市的典型个案,探讨了农村互助幸福院制度化服务供给机制及其面临的困境。幸福院改变了传统的政府作为农村养老服务唯一供给者的局面,整合了政府、村委、老年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初步构建了农村养老服务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凸显了老年人由以往的被动服务接受者向积极的服务参与者和贡献者的角色转变。然而,由于以政府为主导的纵向整合机制与以民主协商为基础的横向协调机制的脱嵌和力量失衡,合作生产过程中存在参与主体间"中心-边缘"权力结构固化、多重目标冲突与互信质量低下等问题,限制了协作优势,滋生了协同惰性。据此,需要理顺参与主体间的关系,增强横向协调机制以平衡权力结构;建立以社区协商制度为载体的制度化民主协商机制,达成协调一致的共同目标;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实现纵向与横向机制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互助养老;合作生产;协作困境;服务供给机制
从关注生存需求到关注平衡发展——后2020我国农村向相对贫困标准转变的政策与现实意义
陈基平 沈扬扬
摘要:我国现行贫困标准仅相当于世界上收入最低的15个国家贫困线均值的全球极端贫困线,这意味着现行贫困标准下实现的全面脱贫只是极端绝对贫困的消除。面向后2020时代,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标准转变的政策意义在于贫困治理方向将从重视绝对意义的生存性需求转向重视相对意义的发展性需求,因此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贫困标准应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适当提高。这一转变的现实意义在于,我国农村的相对贫困形势仍十分严峻,大量的相对贫困人群仍然集中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仍然存在受教育程度不足、劳动能力缺失、身体健康程度较差的问题,为了关注这一部分低收入人群的增收问题,有必要设立相对贫困标准以监测低收入人群增收。建议我国尽快将相对贫困纳入贫困度量的统计监测指标,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前提下逐步由绝对贫困标准过渡到相对贫困标准,从关注生存贫困转变为关注发展贫困,最后实现与十九大报告两个阶段目标提出的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战略结合。
关键词:贫困标准;绝对贫困;相对贫困;贫困治理
嵌入式治理视角下“村转居”的行动逻辑及反思
——基于苏北新型农村社区的实地调查
田鹏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及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村转居"完成组织"翻牌"后仍然面临主体重塑、目标融合及规则再造等现实挑战。乡村振兴战略的多元化推进模式及多样化地域社会类型,亟待重设新型农村社区"村转居"的理论意涵,并构建一个总体性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用嵌入式治理理论,从治理主体、治理目标、治理规则及治理资源4个维度,考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村转居"的实践过程及治理重构的行动逻辑。研究发现,完成空间整合和组织"翻牌"的新型农村社区通过村居合署办公、村社治理目标融合以及村社治理"一肩挑"等方式实现传统村级治理组织和治理机制的延续和再生。如何突破"村-居"二元制度张力并以治理效能为导向重塑社区治理主体、目标和规则,就成为新型农村社区重建现代社区治理体系并顺利过渡到地域性治理共同体的关键。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村转居"治理重构不仅需要重塑多元治理主体及协同高效的社会行动体系,也必须实现礼俗秩序与法理规范的嵌入共治以及农耕文明与都市文化的地域重构。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村转居”;嵌入式治理;社会行动体系
新时代“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目标、原则与路径
林星 吴春梅 黄祖辉
摘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基。新时代"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目标是实现治理有效,并从经济效能、政治效能、服务效能、社会效能4个层面评价治理有效的内涵。基于合作治理理论,应遵循治理主体多元性、治理方式复合性、治理价值人民性的基本原则,以正确处理三治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契约合作、社会资本培育、制度预设、行动建构、价值整合、价值认同等具体路径,以正确处理三治各自内部组成部分的关系。通过优化"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总体结构与子结构,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关键词: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治理有效;合作治理理论
地权稳定性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
——基于新一轮确权颁证调节效应的分析
钱龙 冯永辉 卢华
摘要:基于广西的农户调查,考察了地权稳定性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并检验了新一轮确权颁证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地权不稳定会显著负向影响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二轮承包期间的土地大调整经历会降低农户施有机肥的可能性,土地小调整经历则不利于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当前正在推进的新一轮农地确权颁证在地权稳定性和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间发挥着显著调节作用,以提升产权安全性为目标的农地确权会削弱地权稳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子样本检验、替代变量检验和Biprobit模型证实上述发现是稳健的。此外,对于秸秆还田行为,研究发现农地确权存在时滞效应,随着颁证时间延长,确权能更好地消除地权不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鉴于农地确权颁证有着积极的政策效应,能够削弱地权不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要以新一轮确权为契机,保持地权长期稳定,让新一轮确权有效保护农户地权,激励农户积极保护耕地质量。
关键词:地权稳定性;耕地质量保护;确权颁证;土地调整;调节效应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优化研究
——以广西北流市的改革试点为例
周小平 冯宇晴 余述琼
摘要:合理平衡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是入市工作有序落实的关键,也是促进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基础。通过统一入市与出让土地价值内涵和核算口径,以广西北流市为例,采用剩余法和成本法核算不同研究单元和区位类型的收益分配,对比分析入市与出让的土地收益分配差异,剖析入市收益分配的特征与问题。结果表明:(1)因入市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入市土地总价值低于出让土地总价值,导致可分配资金难以保障分配需求;(2)入市成本核算不规范,导致入市过程成本低于出让过程成本;(3)入市的农民集体收益高于或等于出让的农民集体收益,入市的政府收益低于出让的政府收益,这"一高一低"的分配格局存在一定合理性。由此提出收益分配优化建议:在强化市场引导和规范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坚持"一高一低"的分配格局,保障农民集体的产权收益;坚持可操作性原则,动态对标出让模式,保障两种模式下收益分配的大体平衡,进而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分配比例;此外,以入市总价值扣除过程成本为收益分配基数,优先保障农民集体收益。
关键词:土地收益分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国有土地出让;北流市
集体统筹: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组织化路径——黑龙江省K村村集体土地规模经营实践的启示
钟丽娜 吴惠芳 梁栋
摘要: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应该走以小农户为主体的组织化道路,而非过度依赖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的单一路径。黑龙江省K村通过做实村集体统筹功能,以小农户组织化为基础开展村集体土地规模经营,为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供了新的参考路径。研究发现,激活村集体统筹功能,有效组织和动员村庄精英示范规模种植,克服了规模经营前期的农地细碎化问题,带动了小农户自组织整合土地生产要素;整合体制内、外资源,统筹购置先进农机并组织农机服务队,提高了村级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激活了村集体的服务动能;村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化供给,使小农户能够与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接,为小农户创造了保护性发展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以村集体为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巩固了村级农业生产性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利于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长效机制。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以村级组织联合为主要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实践,充分释放村集体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潜力,并拓展形成更大范围的组织化效应。
关键词:小农户;现代农业;集体统筹;规模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
城镇化、生活服务外包与低技能服务业扩张
——基于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角度的讨论
顾天竹 纪月清 钟甫宁
摘要:在年轻、高技能农村劳动力基本完成转移的新阶段,发展城市低技能服务就业是进一步推进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的关键。围绕建设小城镇还是大中型城市更有利于创造低技能服务需求及引致就业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城市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土地面积对低技能服务业需求的影响。通过对家政服务的家庭层面研究发现,城市人口规模显著提高了家庭生活服务外包的概率和服务购买量,且城市人口密度增加的作用比土地面积扩张的作用更大。对城市层面低技能服务产值的研究也发现,城市人口密度比总人口或土地面积变量所起到的提升作用更为稳健。另外,低技能劳务服务产值表现出加速增长的非线性特征。综上,从拉动劳务服务需求、创造低技能服务产值及引致就业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来看,应该优先发展大中型城市并适度提高人口密度。
关键词:城镇化;生活服务外包;低技能服务;人口密度;规模经济
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机制研究
廖小静 邓衡山 沈贵银
摘要:本文在结合合作社原则、政策和立法深刻理解合作社的内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合作社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力对合作社服务功能和规范化的影响,探寻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机制。利用江苏、四川和吉林3省262个村的两期微观调研数据,运用有序多元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产品特性、经营规模和政府的信息、技术、培训等支持对合作社服务功能和规范化水平均有正向影响,而市场环境对服务功能有负向影响,对规范化水平提升无显著影响;产品特性、经营规模和政府的信息、技术、培训等支持对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有正向影响,市场环境、政府的财政补贴对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有负向影响。本文认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是引导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对于产品附加值高的种植类家庭农场,可鼓励其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实现规模经济;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地区,可鼓励特色农产品生产者合作,而在市场发育程度较高的地区则可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或综合性合作组织为种植类小农户提供服务。此外,政府对合作社的支持应以金融和信息、技术培训为主,可减少财政补贴等直接资金支持方式。
关键词:合作社;产品特性;市场条件;农户规模;政府支持
义务教育改革、教育收益率与农村劳动力的工资差异——基于劳动力市场的教育政策效果评估
方超
摘要: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供的自然实验,通过因果性与异质性教育收益率的测量及工资差异的分解,实证评估了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改革对农村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1)利用基准回归测得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收益率和义务教育收益率分别为4.6%和14.9%;(2)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与处理效应模型纠正了可观测和不可观测异质性后,发现农村劳动力的义务教育收益率约为14.2%~19.4%与33.6%~34.3%;(3)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及其分解的研究方法揭示了义务教育改革的异质性增收特征表现为对低收入群体具有更强的个体增收效应,总体工资差异具有"黏地板效应"的鲜明特征。
关键词:义务教育改革;政策效果评价;教育收益率;工资差异;黏地板效应
——END
本文转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中国知网下载
相关阅读:
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编辑:王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