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村经济》2021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转】

三农学术 2022-12-31

*本文内容转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


 专家视点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回流与治理

文丰安;1-10

 

热点透视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贸易网络核心结构演变及中国的粮食政策响应

韩冬;  李光泗; 钟钰;11-21

 

论进城农民在村“三权”退出的法理逻辑及路径设计

陈伊翔; 靳相木;22-29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佃农化:经营困境、形成机理与破解思路

余晓洋; 刘帅; 郭庆海;30-39

 

家庭农场兼职化服务:生成逻辑与影响效应

曹铁毅; 周佳宁; 邹伟;40-46

 

土地问题

基于演化与设计融合理念的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

姚树荣; 陈春艳; 周若楠;47-53

 

农地转入规模、中介组织与契约选择偏好

栾健; 韩一军;54-63

 

土地流转影响农业规模经营效率的传导路径检验

朱明月; 李海央;64-72

 

乡村振兴

如何依托“两山”理论实现乡村振兴?——基于滕头村的发展经验分析

韩旭东; 李德阳; 郑风田;73-81

 

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农村环境风险治理的规范路径——基于城乡分治与协同共治演进视角的反思

王璐璐; 董正爱;82-90

 

博士硕士论坛

回应前置:农村基层协商走向治理有效的路径探析——以天长市“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为例

张航;91-98

 

农业现代化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的现实路径构建——基于成都市金堂县的全域调查

王芳; 郑晓书; 杨宇;99-108

 

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效率提升与农户相对贫困缓解——基于城乡比较视角

邱海兰; 罗明忠; 唐超;109-117

 

粮食主产区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采用:增收效应及要素贡献分解

曲朦; 赵凯;118-126

 

子女非农就业改善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了么?

白兰; 顾海;127-135

 

脱贫攻坚完成后原贫困社员继续参加农民合作社意愿分析——以国家贫困县LH为例

秦德智; 陈婷婷; 邵慧敏;136-144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回流与治理

文丰安

博士生导师重庆社会科学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下,要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在于合理引导乡村劳动力回流,实现人才振兴。为此,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型农业,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为遏制外出劳动力被迫回流,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现行户籍制度改革以及改革与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发展新动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治理;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贸易网络核心结构演变及中国的粮食政策响应

韩冬1 李光泗1 钟钰2

1.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院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共享发展成果的新道路。本文采取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2010、2012、2014、2016及2017年粮食贸易数据,运用Ucinet6软件对"一带一路"粮食贸易网络核心结构演变及中国在贸易网络中的影响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一带一路"区域粮食贸易网络密度不高,整体网络及分品种网络均存在核心-边缘结构且具备局部集聚特征,贸易大国对整体贸易"关系"控制力强;中国在粮食贸易网络中的重要性有所提升,但并不处于贸易网络的核心,贸易量与影响力并不匹配。基于研究结论,文中提出中国应当积极发挥战略推动者作用,在与核心国积极拓展贸易关系的同时,注重连接半核心国与边缘国,真正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合作共赢。

关键词:“一带一路”;粮食贸易网络;核心结构;政策响应;

 

论进城农民在村“三权”退出的法理逻辑及路径设计

陈伊翔   靳相木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进城农民的"三权"嵌入在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框架之中,对于"三权"的退出应找到统领它的逻辑主线。这条主线就是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中起着规范、调整和保障个体成员利益价值的成员权。从农村土地个人所有向集体所有转化的过程看,成员权是个体成员在法定结社时将土地权利让渡给集体经济组织之后所剩余的本源性权利。"三权"是成员权行使的结果或形式,成员权是本质,"三权"是表象。新时期,进城农民"三权"退出的逻辑应遵循"缓和有因性",即允许其成员权丧失后,"三权"存续一定期限,这一期限按照集体收益分配权、农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顺序依次增加。

关键词:进城农民;“三权”退出;成员权;“缓和有因性”;

 

家庭农场佃农化:经营困境、形成机理与破解思路

余晓洋1  刘帅2  郭庆海1

1. 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 吉林农业大学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是家庭农场实现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但是,经营权流转对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负面影响值得探究。本文梳理了家庭农场孕育和成长的缘起,家庭农场与小农户之间存在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租佃关系,其从发展之初就带有佃农化的基因。利用统计资料与实际调研两个层面的数据,分析家庭农场佃农化现象所引发的问题,并从理论层面剖析家庭农场佃农化形成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佃农化的家庭农场陷入经营权交易难度高且不稳定和土地租金成本过高的经营困境,衍生诸如土地经营的非粮化倾向增加、适度规模经营的标准成倍提高以及农田基础设施的投资减少等方面的负面效应。家庭农场佃农化正是土地承包权固化的结果,而地租水平的快速增长,迫使土地承包权的财产属性显化,加剧承包权凝固的状态。为此,文中提出探索适应现实需求的土地承包权退出政策管理,以期增强家庭农场土地产权稳定性,进而破解家庭农场佃农化现象所引发的问题。

关键词:佃农化;经营困境;土地租金;承包权退出;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兼职化服务:生成逻辑与影响效应

曹铁毅1  周佳宁2  邹伟1

1.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博士研究生

摘要:家庭农场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已有研究多关注其生产功能,较少关注服务功能,而当前家庭农场服务供给的特征日趋明显。因此,理清其兼职化服务的生成逻辑及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农机服务为例,刻画了家庭农场兼职化服务的形成过程,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购农机、自主服务代替农机服务外包,第二阶段在农机投资的基础上基于内部推力和外部拉力的共同作用形成服务供给者身份。兼职化服务可以提升家庭农场的要素利用效率并改善单一农地规模经营下的低收益困境,对于降低服务对象的服务获取成本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也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可将兼职化服务作为家庭农场多元化发展的选择方向,强化政策保障,加强其服务能力建设,同时利用家庭农场的地缘和亲缘优势,发挥其在带动小农户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兼职化服务;生成逻辑;

 

基于演化与设计融合理念的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

姚树荣  陈春艳  周若楠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宅基地制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目前,"三权分置"作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流思路,存在三方面的局限性:一是"三权分置"的内涵及权利关系不清,二是不能有效解决农民进城失败返乡问题,三是不能很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用地需求。宅基地发展权制度是在中国独特的央地关系与发展模式约束下,在"双保"矛盾和"三农"问题的挤压下,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通过不断创新和渐进演化形成的,兼容了宅基地稳定与效率、保障与财产的功能,能够适应不同类型乡村的发展需要,具有典型的内生演化特征。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应当实现内生演化与人为设计的融合,在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同时,协同建构起宅基地发展权制度,增强改革的系统性与集成效应。

关键词:宅基地;“三权分置”;土地发展权;制度演化;乡村振兴;

 

农地转入规模、中介组织与契约选择偏好

栾健1  韩一军2

1.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

摘要:推进农地规范、稳定流转对于保障双方权益、实现农地规模经营和促进农地长期投资具有重要意义。从转入方角度出发,构建"农地转入规模—中介组织—契约选择偏好"理论分析框架,利用14省554份农地转入户数据,采用Mv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地转入规模对契约选择偏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地转入规模的扩大对农户选择书面契约和长期流转的概率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中介组织对农地转入规模对书面契约和长期流转的影响具有中介效应,即中介组织为转入户实现书面契约和长期流转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促进了农地高质量流转。因此,在农地流转市场发育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中介组织在提高农地流转质量中发挥的作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流转中介组织模式,为转入户实现农地规范、稳定流转创造良好的流转环境。

关键词:农地转入;中介组织;契约选择偏好;

 

土地流转影响农业规模经营效率的传导路径检验

朱明月1  李海央2

1.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摘要:土地流转影响农业规模经营效率的传导路径中,土地集中连片与劳动力兼业分化、成本投入改变协调配置并形成互动框架,共同组成传导架构的主要媒介。基于2017年8省705份微观调查数据,检验土地流转、媒介因素对农业规模经营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土地转入、土地集中连片、成本投入改变对农业规模经营效率具有直接效应;土地转入与土地集中连片、农户兼业分化相互制约协同对农业规模经营效率的变化产生影响;土地集中连片、农户兼业分化程度不能发挥土地转入影响农业规模经营效率的中介功能;土地流转下成本投入改变会影响农业规模经营效率,存在链式传导过程。建议发展多元化经营模式,由"横向一体化"规模经营联动"纵向一体化"规模经营,促动农业领域的规模效率由"土地规模经济"向"服务规模经济"转化。

关键词:土地流转;集中连片;兼业分化;成本投入;规模效率;

 

如何依托“两山”理论实现乡村振兴?——基于滕头村的发展经验分析

韩旭东1  李德阳1  郑风田2

1.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市100872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内在统一,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绿水青山"可在"实体""产品" "服务"三个层次转化为"金山银山"。本文构建村庄发展两阶段"钻石模型",分析了一般性村庄的生态建设过程及"两山"转化机制,并依据浙江省滕头村案例分析"两山"理论的具体实践。分析表明,自确立"生态立村"发展战略以来,滕头村传承"一犁耕到头、创新永不休"的滕头精神,在村庄内部积极布局产业,满足人们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实现农旅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在村庄外部发展工商业,不断拓展市场反哺村庄,实现内外部发展的良性互动。政府支持和外部机遇亦对村庄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生态经济;乡村振兴;滕头村;

 

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农村环境风险治理的规范路径——基于城乡分治与协同共治演进视角的反思

王璐璐   董正爱

重庆大学法学院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发展与现代转型的耦合衍生了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逻辑发展进路,也形塑了工业、现代乃至风险的中国式多元社会运行轨迹。城乡分治二元结构下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失序、环境污染转移等累积性或突发性环境风险仍处于不断扩张的态势。实施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城乡环境风险治理的"权力—权利"体系重构和制度变革提供了政策规范契机。基于农村环境风险治理既有体制机制和制度规范的检视和反思,应当寻求从城乡分治向协同共治演进的新模式和法律范式,通过理念衍更、利益协同和制度规范形塑农村环境风险协同共治的多元治理结构和差序治理规范,有效回应农村环境风险。

关键词:乡村振兴;环境风险;城乡分治;协同共治;

 

回应前置:农村基层协商走向治理有效的路径探析——以天长市“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为例

张航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摘要:我国农村基层协商制度面临"落地难"的困境,但已有研究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以天长市协商共治实验为切口,尝试归纳出回应前置的概念。当地在协商议题、协商代表和协商规则这三个环节中对农民的协商需求进行回应,并通过制度的吸纳和前置予以体现,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回应前置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村民自治的时代转型以及新型"积极政府"建设的构思,为推动农村基层协商走向治理有效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协商回应前置的运用还需要明确好回应的内核与边界,处理好协商回应同群众参与的关系,最终实现民主与治理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乡村治理;农村基层;协商治理;回应前置;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的现实路径构建——基于成都市金堂县的全域调查

王芳1   郑晓书1   杨宇2

1. 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2. 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乡村建设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点话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民使用的末端水利设施,对保障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存在的"重修建、轻管护",导致资源使用效率低的问题,本文通过回顾建国后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历史分析了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利用成都市金堂县全域调查数据全面分析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当前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成因。研究发现:农户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满意度较低;需求分类不均匀;管护主体模糊;管护资金、劳动力投入不足;新型管护主体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皆是历史、社会、经济、制度背景综合形成的。通过探索农户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集体管护意愿与决策,本文提出了"村委会牵头+农户参与"的集体管护新路径构建设想。

关键词: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参与意愿;集体行动;

 

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效率提升与农户相对贫困缓解——基于城乡比较视角

邱海兰1  罗明忠2  唐超3

1.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教授博士生导师3.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65讲师

摘要:缓解相对贫困是未来中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尤以农户相对贫困为甚。本文基于分工理论,探讨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河南省2750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结果表明: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对农户相对贫困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有利于缓解农户相对贫困;同时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通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劳动力配置效率和要素交易效率,缓解农户相对贫困。可见,构建农户相对贫困的长效治理机制,应充分调动农户参与分工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政策,激励农户由封闭化小农生产转向开放化现代经营,使其获得持续增收的动力,缓解农户相对贫困。

关键词:分工;农户;农机社会化服务;相对贫困;

 

粮食主产区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采用:增收效应及要素贡献分解

曲朦  赵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微观调研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分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总收入、收入结构及收入差距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回归调整方法,分析内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采用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显著提升农户家庭总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且会加剧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根据农户收入增长的分解结果,按照中间要素贡献度的大小,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收入的提升效应依次是劳动力优化配置、服务专业化分工和土地规模效应。

关键词: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户收入水平;收入结构;收入差距;要素配置;

 

子女非农就业改善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了么?

白兰   顾海

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双重推动下,空巢老人的数量逐渐增多,农村老年人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群体。本文基于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三期调查数据,运用Logit和有序logit模型,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子女非农就业对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非农就业对老年人主观健康水平有显著负向影响,对老年人客观健康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影响在子女性别、老年人性别以及老年人年龄样本间存在差异。据此本文认为,一方面政府应该健全农村养老和照料体系,适当分担子女的养老责任;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鼓励农村青年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并在本地创造非农就业机会,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非农就业;

 

脱贫攻坚完成后原贫困社员继续参加农民合作社意愿分析——以国家贫困县LH为例

秦德智1   陈婷婷1   邵慧敏2

1. 云南大学2. 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众所周知,农民合作社具有一定的反贫困功能,但其异质性、空壳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那么脱贫攻坚完成后原贫困社员是否还愿意继续参加农民合作社?如果愿意,其影响因素是什么?为此,以云南省LH县原贫困社员作为研究对象,从个人、家庭、合作社三方面分析脱贫攻坚完成后原贫困社员继续参加农民合作社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贫困社员年龄、参加合作社培训次数是影响原贫困社员继续参加农民合作社意愿的显著因素。研究结果不仅能为政府制度建设和合作社规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还可为防范返贫路径选择提示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原贫困社员;意愿;脱贫攻坚;


——END

全文可在中国知网下载;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相关阅读:

  1. 《农村经济》2021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转】

  2. 《农村经济》2021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转】

  3. 《农业现代化研究》2021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转】

  4. 征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转】》“三农”工作坊征文启事【转】

  5.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第五届“三农论坛” 征文启事【转】


编辑排版:郭姜裔


审核:龙文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