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转】
*内容源自公众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格式有改动;全文可在知网下载;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
中国农村相对贫困及其治理问题研究进展
张林;邹迎香;1-14
行政引领自治: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实践与机制
冷波;15-22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地抛荒的抑制效应
陈景帅;韩青;23-34
农民可持续生计与村民自治
徐龙顺;35-45
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异质性
刘成坤;46-55
自主治理: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模式选择
杨康;李放;56-64
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
刘魏;65-77
“非粮化”还是“趋粮化”:农地经营基本趋势辨析
赵晓峰;刘子扬;78-87
农业水价激励结构对农户节水认知与行为背离的影响
刘一明;88-97
驻村干部和村两委的协同治理
李丹阳;张等文;98-107
农村社会稳定风险的生成逻辑
蔡炉明;108-118
县域治理体系刚性化与乡镇自主性
冯川;119-130
乡村振兴实现阶段的村庄主体性
毛一敬;刘建平;131-143
中国农村相对贫困及其治理问题研究进展
张 林 邹迎香
摘要:如何有效缓解相对贫困问题是后扶贫时代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农村相对贫困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和多元,其中以个人发展能力不足为主的内因起决 定性作用,外部环境通过内因加重贫困发生概率。在后扶贫时代,治理农村相对贫困问题可以从全局出 发选择包容性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保障的三支柱治理策略,构建一套稳定、有效、可持续的新 型综合扶贫治理体系和一套具有动态性、可调整性的长效治理机制,并从益贫性产业发展、创业就业扶 持体系建设、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财政金融协同扶贫、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 体系等多个方面精准施策。
行政引领自治: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实践与机制
冷 波
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湖北省梅村采取了“行政引领自治”模式,其核心是设置村落理事会激活村民自治,在组织框架内树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运行过程 中,通过建构思想引导与民主协商机制、精英吸纳与带动示范机制、知识融合与因地制宜机制以及自主 服务与社会规制机制,将国家的“硬规则”以柔性方式导入农民生活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 治理效果。这表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要尊重农民生活实践,通过赋予基层组织一定的自治权,引导和 组织农民自主建设美丽家园。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地抛荒的抑制效应
陈景帅 韩 青
摘要:基于2016 年、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实证分析了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地抛 荒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户是否抛荒及抛荒程度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不同环节的生产性服务对抛荒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抑制作用大小依次为种植规划服务、机耕服务和病虫害防治服 务,灌溉服务和生产资料购买服务影响不显著。与单环节生产性服务相比,“种植规划 +机耕”“种植规 划 +病虫害防治”和“机耕 +病虫害防治”等多环节生产性服务对抛荒的抑制作用更明显;与以村集体为主导的供给模式相比,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增强生产性服务的抑制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农业生 产性服务通过缓解劳动力约束和弱化耕地资源禀赋的限制来抑制农地抛荒;从农户禀赋来看,农业生产 性服务对农地抛荒的抑制作用在家庭务农收入占比较低、有65岁及以上老人、土地产权模糊的农户中表 现更加明显。
农民问题农民可持续生计与村民自治
徐龙顺
摘要:利用CSS2017全国微观调查数据,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遵循“能力—意愿—行为”作用链条探讨农民可持续生计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整体而言,我国村民自治的农民参与度严重不足;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村民自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金融资本影响效 应最大,人力资本影响效应次之,社会资本影响效应最小,而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并 不显著;人力资本层面的受教育程度、政治知识和能力贡献较大,金融资本层面的影响效应存在不确定 性,社会资本层面的社会网络具有较大的显著正效应,而社会信任显著性正效应较小;政治兴趣和政治 信任在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村民自治影响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部分中介效应或遮掩效应,而 政治兴趣中介效应量较大。因此,需要从参与整体现况、参与能力制约和参与心理意愿的维度提高村民 自治中农民的参与水平。
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异质性
刘成坤
摘要:基于2000—2018年中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Imquist 模型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 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得益于技术进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样本期间实现了小幅增长;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 著为正,农村人口老龄化会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效应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同时也会通过劳动力供给效 应和科研投入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显著的阻碍作用。此外,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还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农村人口老龄化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会显著阻碍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应该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现代 农业种植技术以及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地区就业和创业等途径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自主治理: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模式选择
杨 康 李 放
摘 要:从“村庄本位”角度提出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关键在于自主治理。美国“村庄”互助养老的本质 特征就是“老年群体本位”自主治理,其通过“在地化养老”目标统领、自主组织引领、适应性规则供给、 以老年人为基础的资源供给、全过程监督等保证互助养老福利的合作生产与有效供给。深化中国农村 互助养老自主治理,需要树立人本主义与合作生产理念,建构以自治基础的合作治理体制,培育自主组 织引领的参与式治理方式,完善资源保障、制度供给与多元互助的长效治理机制,从而形成内外协同、上 下互动的“发展术”,保障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持续性与有效性。
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
刘 魏
摘要: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18年数据,从收入不平等视角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 民相对贫困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每增加1%,居民发生相对贫困的概率降低3.2%,数字普惠金融有效缓解了个体的相对剥夺状况,原因在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高了家庭风险管 理能力、缓解了融资约束、并促使家庭社会资本拓展。研究也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的缓解效应也 存在城乡群体和年龄群体的差异。因此,让数字赋能扶贫,是治理相对贫困的有效途径。
“非粮化”还是“趋粮化”:农地经营基本趋势辨析
赵晓峰 刘子扬
摘要:“非粮化”与“趋粮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地经营的两大趋势。在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的博弈中,各经营主体的资源禀赋、竞争能力及其收益差异,决定了经营模式的二元格局。较高 的比较收益和绝对收益,是种植经济作物、形成“非粮化”的内在逻辑;节本增效、提升规模收益,则是 “趋粮化”的主要逻辑。此外,国家土地政策、农业机械化水平、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家庭生计模式等 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种植行为的决策机制。“非粮化”抑或“趋粮化”,是各经营主体基于“经济理性”和 “生存理性”的综合考虑做出的理性选择。
农业水价激励结构对农户节水认知与行为背离的影响
刘一明
摘要:基于广东省流溪河流域种植户的问卷调查数据,分别建立二元和多元 Logistic模型分析农业水 价激励结构对农户节水认知与节水行为背离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来看,农业水价激励结构对农户节 水认知与节水行为的背离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农户节水认知与节水行为的不同背离方式来看,农业水 价激励结构对农户节水行为的背离及农户节水认知与行为的强一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农户节 水认知的背离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水价激励结构的激励强度越大,对农户采取节 水行为的激励越大,但对弱一致农户的节水认知影响有限。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水价激励结构, 提高其激励强度,并加强农业水价政策宣传,提高农户的节水认知,从而激励更多农户节约用水。
驻村干部和村两委的协同治理
李丹阳 张等文
摘要:驻村帮扶是我国脱贫攻坚实践中党和政府采取精英下沉方式主动介入乡村以改善村庄治理现状的重要制度安排。通过选派优秀干部嵌入乡村治理,驻村干部作为行政嵌入型治理力量构成国家重 塑乡村治理秩序的重要手段,与乡村自治型的村两委形成分别代表国家正式权力和基层自治力量的 “双轨并行”治理格局。作为对当前中国极具特色的驻村帮扶实践的经验总结,“双轨并行”治理格局使 运行于外力轨道的驻村干部和内力轨道的村两委在村治场域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共同形塑 乡村协同治理的组织培育、争资跑项、文化建设、调解纠纷等实践样态,其生成机理与组织结构嵌套、产 业资源竞合、文化价值建构、角色主体互动等因素密切相关,对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社会稳定风险的生成逻辑
蔡炉明
摘要:农村社会稳定风险既有原生性农村社会稳定风险也有次生性农村社会稳定风险,直接关乎农村社会稳定发展。首先界定农村社会稳定风险内涵,结合历年来农村群体性事件,基于原生性和次生性 的农村社会稳定风险,聚焦风险源形成、风险传递和风险的社会放大等关键环节,深入解剖不同类型农 村社会稳定风险的各个阶段生成逻辑脉络。其中,原生性农村社会稳定风险大致遵循“内部因素激 发—政治权威直接受损—群体行为失序—社会稳定损害”的生成逻辑;而次生性农村社会稳定风险大 致遵循“外部因素诱发—政治权威间接受损—群体心理催化—社会稳定损害”的生成逻辑。因此,农村 社会稳定风险的精准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应树立整体性思维、全局观念。针对不同类型农村社会 稳定风险,需精准识别与精准治理,并运用差异措施进行防范预警和精准施治。
县域治理体系刚性化与乡镇自主性
冯 川
摘要:县级政府对乡镇的约束性与乡镇自主性的矛盾关系,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基层治理领域的投射。近年来中央政府将基层治理纳入规范化制度框架的治理意图更为急切,县域治理体系的刚性化特 征愈加明显。尽管刚性化的县域治理体系导致乡镇“约束型自主”的丧失,却再生产出乡镇的“依附性 自主”,即乡镇以对县级政府的依附性本身为平台,通过对乡镇干部的高强度动员、对政策的深度解读 以及对小概率事件的广泛预防而开辟出新的自主空间。而高强度动员的不可持续、对上依赖强化治理 悬浮、预防性治理诱致治理内卷,构成乡镇“依附性自主”不可忽视的治理风险。
乡村振兴实现阶段的村庄主体性
毛一敬 刘建平
摘要: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发挥村庄主体性是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机制保障。基于一个中西部亮点村的个案考察,发现激活村庄主体性需要乡村建设实现从行政本位向村庄 本位的逻辑转换。行政本位下,政府以呈现政绩为目标主导乡村建设,通过制度内激励、利益让渡、利益 交换等策略整合村级组织、市场和社会资源打造政绩亮点,乡村建设因村庄参与形式化和回应农民需求 能力弱化陷入供需错位、村际差距扩大化困境。村庄本位的发展逻辑则从“过程 -结果”双重维度确立 了村庄社会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村庄、政府和市场主体基于优势互补结成“治理共同体”,通过需求表达机制、资源供给机制、民主协商机制实现协同参与和共建共治共享,既保障了村庄主体的参与 权和受益权,也提高了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回应能力。
——END
内容源自公众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相关阅读:
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