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转】
*内容源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
农业可持续发展
行政主导农业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公共治理困境
梁栋;1-13
农业补贴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与改革方向
高鸣;王颖;14-26
农民问题
乡村创业与农村老人养老困境
贾鹏;庄晋财;27-37
数字金融对农民创业决策的影响
宋帅;李梦;38-49
农民分化视角下小农经济转型与乡村秩序再造
朱战辉;50-58
经济与管理
涉农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徐金海;陈真;59-69
商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普惠路径
张少宁;70-76
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与模式选择
李勇;高岚;77-93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陈芳;杨梅君;94-104
城乡社会
治理制度、村干部素质与村级治理能力
李敏;姚顺波;105-117
资源下乡、行动者博弈与基层治理内卷化
张良;118-129
村级政治的派性逻辑与投机型经纪
张红阳;130-139
行政主导农业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公共治理困境
梁栋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摘要:制度性农业治理机制和规模化经营的路径依赖使得政策表达与实践之间存在错位,文章基于桂西南A镇的个案研究,试图从政府治理角度呈现规模化农业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困境。研究发现,实践中的农业转型和农业治理并非遵循市场与社会的逻辑,而是表现出行政主导的逻辑,从而将嵌入性农业经营改造成脱嵌的规模化经营。基层农业转型的行政机制表现出多重逻辑——科层与运动的复合型运作、项目治理的行政发包逻辑以及行政"借道"社会关系网络。虽然行政主导农业转型快速实现了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建,却在微观的乡村实体治理层面上导致非预期性后果和农业治理困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和产业振兴应从过于强调规模化经营转向服务转型,从行政主导的逻辑转向回应乡村社会诉求,将农业现代化与乡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协同推进。
农业补贴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与改革方向
高鸣1 王颖2
1.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
摘要:结合国家统计局宏观数据和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微观农户数据,运用脱钩指数模型,分析了近年来农业补贴的成效和现实困境,实证检验了农业补贴强度与粮食生产的脱钩关系,并对不同粮食功能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的完善对保障粮食安全和抑制粮食价格波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农业补贴对粮食增产等方面的激励作用逐步减弱,现行农业补贴政策较难满足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要求; 2010—2019年粮食主产区每亩补贴强度与粮食作物亩均净利润的关系经历了"强负脱钩—增长型不良脱钩—弱负脱钩"的变化,表明我国农业补贴力度不断增强,期间有力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因此,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应按照与国际规则相适应、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思路,进一步提高补贴的指向性和精准性,不断丰富农业补贴政策框架,并健全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农业补贴管理体制。
乡村创业与农村老人养老困境
贾鹏 庄晋财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乡村创业对农村老人养老困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总体上,乡村创业能够显著提升农村老人的养老经济支持与精神慰藉,但存在性别和年龄等群体特征差异;(2)在经济支持方面,乡村创业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来提升老人的储蓄能力,增加其养老经济支持。但吸引青壮年返乡的中介路径会增加老人的生活成本,从而削减了养老经济支持;(3)在精神慰藉方面,乡村创业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改善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增加老人与子女及社会交往的机会,进而提升其精神慰藉水平。基于此,政府的政策着力点应鼓励各类人员返乡入乡创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给农村低龄老人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在充分发挥农村老年人口人力资本的同时,增加农村老人从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收益,从而促进其养老困境突破。
数字金融对农民创业决策的影响
宋帅 李梦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金融为农民减轻融资压力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利用三峡库区农民创业行为的调研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分析金融素养对农民创业的影响,引入数字金融使用、社会资本这两个关键变量,探讨数字金融和社会资本的中介及调节作用,通过更换模型及缩小样本量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金融素养对农民创业决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数字金融在金融素养与农民创业决策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同时,一般社会资本负向调节金融素养与数字金融之间的关系;特殊社会资本正向调节数字金融与农民创业决策之间的关系。因此,应该重视提高农民的金融素养水平,加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金融风险系统。
农民分化视角下小农经济转型与乡村秩序再造
朱战辉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要:农民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主体,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流动和分化不断增强。在农民分化结构中,离农户逐渐脱离农业和农村社会完成城镇化进程,而占农户中绝大多数比例的半工半耕农户和纯农户仍然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有依赖性,小农经济依然是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的经济基础。农民分化促进了小农经济转型发展,中坚农民与老人农业有机结合的乡村社会和农业经营结构,既促进了传统小农经济的去内卷化,同时也再造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基本生产生活秩序。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要重视农民分化的社会经济基础,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增强对进城农民的吸纳能力,同时发挥中坚农民等多元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路径创新。
涉农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徐金海 陈真
扬州大学商学院
摘要:对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利用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从整体和行业两个角度对200家涉农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利用Tobit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涉农上市公司的综合效率处于非DEA有效状态,整体技术水平仍然较低,食品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种业水平最低。企业的创新资源配置存在一定不合理。研究还发现,涉农上市公司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效率呈显著倒U型相关,与股权结构、企业家学历、盈利能力和政府补助呈显著正相关。与企业家性别、企业家年龄、企业家技术背景,企业的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国际化经营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商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普惠路径
张少宁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通过探究乡村振兴的路径、内涵及意义,并对金融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普惠效应、市场均衡、收益刚性与成本约束等进行经济分析,从金融功能视角,探讨商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并提出普惠路径:构建小微型窗口,构建向"三农"倾斜的资源配置机制,进行普惠性基础金融服务的业务创新、基于农业农村升级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契合农业农村特征的金融技术创新。
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与模式选择
李勇 高岚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围绕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与模式选择问题,提出了一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整体治理模式,即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国家为核心,在一定时期和内外环境约束下,通过减排和增汇路径,对中国境内由人类活动造成的CO2排放与人为CO2吸收量之间关系进行调整和平衡的过程;其内部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结构组成,每层结构各不相同。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的提出,拓展和完善了气候变化整体治理理论,为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机制借鉴。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陈芳 杨梅君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基于2003—2018年中国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广义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探究农产品国际贸易水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国际贸易水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促进作用,同时滞后性明显,估计结果稳健;农产品出口贸易水平和农产品进口贸易水平对农业绿色全要生产率均呈正向显著影响,且出口的影响系数小于进口的影响系数;南方和北方省份农产品国际贸易水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正向影响,且北方省份农产品国际贸易水平回归系数高于南方省份;为考察不同层次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水平的影响进行分位数回归,随着农产品国际贸易水平的增加,农产品国际贸易水平的促进作用逐渐不显著。
治理制度、村干部素质与村级治理能力
李敏 姚顺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如何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提升村级治理能力成为尤为重要的热点问题。从"制度"与"主体"视角出发,探讨治理制度、村干部素质与村级治理能力三者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发现治理制度中的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制度及非正式制度因素均对村级治理能力有显著影响;村干部素质中村支书受教育程度与任职年数、村主任受教育程度与特殊经历也是影响村级治理能力的重要因素;民主选举能够通过选举出高素质的、管理经验丰富的村干部,提高村庄资源获取能力及发展村内经济能力进而改善村庄综合治理能力;而民主监督与非正式制度对村干部的约束未能显著提升村级治理能力。
资源下乡、行动者博弈与基层治理内卷化
张良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国家对基层资源投入的加大,村庄出现精英俘获资源的治理内卷化问题。基于个案追踪,发现多元行动主体围绕下乡资源展开博弈,却难以跳脱内卷化困境。运用理性选择理论,找回普通村民与村庄精英的复杂博弈关系,挖掘行动者行为选择的心态及动机。研究揭示资源下乡与行动者行为选择相抵牾的四组深层机制:村庄精英缺乏荣誉等要素激励,偏好以权谋利,导致资源下乡带来的公共利益分配竞争机制挤压合作机制;亲族博弈反复纠缠削弱关系信任机制;村庄精英依托信息自由裁量权限,构建项目信息差序扩散机制;对村庄精英异化项目经营自由裁量权限的利己行为的弱约束机制。四组机制是资源下乡带来基层治理内卷化的内在根源。
村级政治的派性逻辑与投机型经纪
张红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村级政治运转的派性逻辑是乡村治理低效的根源。"向内人情"催生"派性逻辑",村级政治陷入宗族派系掌控之中。为此展开的复杂化制度安排却束缚了治理活力,造成"制度过载"格局。村庄官僚通过"策略规避"逃脱制度制约,继续依据"向内人情"机制为"自己人"服务。向内人情→派性逻辑→制度过载→策略规避的循环系统构造了村级政治的派性逻辑体系。村级政治派性逻辑的一个社会后果便是产生了"投机型经纪"这一新经纪类型,"投机型经纪"又反过来成为派性逻辑的制造者和推行者。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抑制与消灭"投机型经纪"是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紧迫任务和基本路径。
——END
内容源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相关阅读:
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