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转】

三农学术 2022-12-31

*内容来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中国知网下载;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



特约稿

宅基地、乡村振兴与城市化          

贺雪峰                               

 

专题: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

乡村振兴中的城乡空间重组与治理重构  

陈明                                    

 

乡土文化认同、共同体行动与乡村文化振兴

——基于鄂西北武村修复宗族文化事件的个案启示     

张新文,张龙                          

 

嵌入式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转型:基于广西A镇的个案研究

梁栋           

                    

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产业振兴:一个“主体嵌入-治理赋权”的解释性框架  

王薇,李祥                       

 

乡村治理现代化

问题精准识别: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逻辑与现实枢轴 

侯雅莉,谭涛,周军              

 

制度变迁、财力变化与乡镇治理能力提升 

——兼论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乡村关系转型 

杜春林                              

 

农民问题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背景下成员共益权的实现困境与出路

肖盼晴                              

 

亲近还是疏远:新农保对中国农村家庭代际情感支持的影响研究

王小增,杜兴艳,王林萍  

    

中国“新农人”形象的媒体话语建构

——基于央视网《奋斗的新农人》栏目的分析 

孙莉,黄纯                        

 

文化共融、网络共建与资源共享:进城务工青年从“城市融入”到“城乡共生”的实践探索 

黄海平                              

 

土地问题

农地确权影响农户收入的内在机制检验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面板证据 

李江一,仇童伟,李涵        

 

土地股份合作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研究:理论框架与作用路径

——基于安徽省4市农户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 

唐焱,韩欢,吴群            

 

村民有效自治的资本约束分析

——以农地入股合作社的村级响应为例

汪海燕,张红霄,何文剑      

 

农业经济

农产品电商直播中消费者信任的形成机制:中介能力视角 

熊雪,朱成霞,朱海波        

 

气候变化、农业科研投入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易福金,周甜甜,陈晓光        

   

食品可追溯体系对养殖户用药行为的影响

——对信息传递、政策情境机制的检验

王萌,沈鑫琪,乔娟       


宅基地、乡村振兴与城市化

贺雪峰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是中国经济增长极,农村是中国发展稳定器。在城市化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理解乡村振兴的阶段性。目前阶段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是为无法进城的农民提供基本生产生活秩序的保障,农村成为最广大农民的基本保障和进城农民的最后退路。有一种主张认为,应该通过激活农村宅基地这个"沉睡"的资本,为乡村振兴筹措资金,以建设一个强富美的乡村。至少在目前阶段,这种主张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激活的"沉睡"资本,实际上不可能创造出无缘无故的财富,不过是以农村宅基地为媒介、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工具,将城市资源转移到了农村;这种转移又因为增减挂钩政策工具的笨拙,造成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只有当城市化已经完成,中国走出中等收入阶段,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中国的乡村振兴才有条件进入强富美建设阶段。而目前阶段的乡村振兴重点应当集中在为需要继续依托农业农村的两亿多农户提供基本生产生活秩序的保障。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 增减挂钩; 城市化; 宅基地;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中的城乡空间重组与治理重构

陈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摘要:当前,中国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布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动,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顺应人口布局变动,推进城乡空间重组与治理重构。科学适度的空间布局调整有利于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不少地方已经开展了积极探索,代表性的有山东"合村并居"、江苏"相对集中居住"和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等典型模式。当前,这几种典型模式在规划布局、规模区位、治理重构等方面都凸显出不少操作难题。应对这些问题,要超越村庄调整合并这种局部思维,将城乡空间重组置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中心地-分散地、崛起地带-衰退地带的相对性结构中去把握。具体措施上,首先要科学确定中心地体系,进而在土地制度、乡村治理、政经分开等方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人口布局;空间布局;乡村治理;中心地原理;

 

乡土文化认同、共同体行动与乡村文化振兴——基于鄂西北武村修复宗族文化事件的个案启示

张新文 张龙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唤醒和培养村庄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并产生共意行为,需要从乡土性的文化认同以及以乡贤为主要行动者的共同体结构来思考我国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对鄂西北武村的个案研究,修复宗族文化事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为原子化村民的共意行为提供了文化认同的心理基础,而由不同类型行动者所组成的共同体能够从不同层面来动员处于同一乡土文化网络中的村民,并由此形塑文化建设意义上的共同体行动。个案对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建设乡风文明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启示,即政府主动融入乡村传统文化并获得村民心理认同,在此基础上扩展村民对主流文化的感知有用性,通过村庄内与村庄外不同行动者的共意行为形成共同体行动,以推动社会治理所倡导的共建、共治、共享意义上的乡风文明与村庄文化建设。

关键词:乡土文化;文化认同;共同体;乡村文化振兴;

 

嵌入式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转型:基于广西A镇的个案研究

梁栋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摘要:乡村振兴的要义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点,是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中国乡村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发展并不必然走向规模化经营,农业"去过密化"的结果和机制也并不必然是农民非农化和乡村空心化。相反,嵌入乡土社会的农业转型可兼顾农民家庭经营的基本形式,其内在机制在于有利的外部政治经济结构、嵌入乡土社会内部的市场体系和融合型工农关系的构建,以及符合农民利益的复合型商品化生计体系的建立。通过借用乡村社会关系和伦理规范,农业转型深嵌于乡土社会,经营主体具有明显的地域排他性和关系排他性,从而对农民家庭经营和小农户形成社会保护机制。嵌入式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转型具有内聚乡村秩序的社会效应,主要表现为乡村治理的精英再生产和共同体重建。以社区为本位的农业转型道路,对乡村产业振兴和有效治理形成有益镜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转型;乡土社会;产业振兴;

 

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产业振兴:一个“主体嵌入-治理赋权”的解释性框架

王薇1 李祥1,2

1.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2.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农业产业集群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助推器,加强其运行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吴川市W村的番薯产业集群发展的考察梳理与归纳总结,研究发现:将关系、资本、制度等农业产业集群治理主体要素嵌入产业振兴的场域,需通过话语、技术、法律等对场域内治理要素赋权。以关系与话语契合实现主体再造、以资本与技术耦合实现资源互补、以制度与法律协调实现功能升级,从而在整体上构建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产业振兴"主体嵌入-治理赋权"的解释性框架。这一解释性框架发现,做好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乡村振兴,需要处理好农业产业集群治理嵌入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产业振兴场域内治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主体要素与治理要素之间嵌入与赋权的关系。研究结论对阐释和验证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产业振兴的运行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有利于提升农业产业集群治理能力,增强农业产业集群的实效性,助推产业振兴。

关键词:嵌入性理论;赋权理论;产业集群;产业振兴;解释性框架;

 

问题精准识别: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逻辑与现实枢轴

侯雅莉1 谭涛2 周军2

1. 南京晓庄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薄弱环节、最大短板、最底层根基,而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指向是治理精准化,其逻辑与现实的枢轴是问题精准识别。基于对乡村现实的认知和乡村未来的期盼,乡村治理者在"对标找差"中识别治理问题,却因其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理解能力上的局限造成问题识别不能精准化。因而,在能力提升上,我们为其寻找到能够融合"上级赋能""智库赋能"优势的"技术赋能"路径,以期借助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带给乡村治理的无限发展潜力,夯实乡村治理的内生和外源基础,为实现制度优势向乡村治理效能成功转化、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弯道超车"提供技术支持和智能支撑。

关键词:问题精准识别;乡村精准治理;技术赋能;乡村治理;

 

制度变迁、财力变化与乡镇治理能力提升——兼论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乡村关系转型

杜春林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基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体制变迁对乡镇财力、乡镇治理能力以及乡村关系的重要影响。研究认为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体制经历了从强制性变迁到诱致性变迁的转变过程,进而直接导致乡镇财力和乡镇治理能力的变化。乡镇财政体制的强制性变迁使乡镇财力在短时间内难以支撑乡镇政府职能发挥,乡镇治理能力显著下降,乡村关系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汲取"转向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悬浮"。但在乡镇发展和绩效考核压力下,乡镇干部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不断争取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资金、发展乡镇企业以及落实"村财乡管",客观上实现了乡镇财政体制的诱致性变迁,乡镇财力逐步增强,支撑乡镇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动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关系从"悬浮"向"服务"转型。

关键词:制度变迁;乡镇财力;乡镇治理能力;乡村关系;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背景下成员共益权的实现困境与出路

肖盼晴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摘要:农村集体成员的共益权属于程序性权利,直接关系乡村有效治理能否实现。伴随着集体产权改革的推进,集体资产的权利主体与集体事务的管理主体不再完全重叠。股权固化进一步增强了集体成员权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但集体产权的权能拓展允许外部主体的参与和介入,增加了集体的异质性、开放性。上述变化导致集体的开放性与成员权利的封闭性之间矛盾凸显,使集体成员共益权的行使陷入困境。为此,应明确以户确权、股权固化背景下户内成员共有权的性质,完善期待性利益的转化机制以解决股权固化与成员变动之间的矛盾。并要实现成员股东、成员非股东和股东非成员等三种不同主体的权利分置,保障集体成员权排他性的同时兼顾外来主体的权益。同时赋予集体成员和外来主体知情、监督和救济等权利,从而实现监督性权利的共享和责任的共担,保障成员共益权的实现和集体秩序的良好运行。

关键词:集体产权;成员共益权;权利分置;责任共担;

 

亲近还是疏远:新农保对中国农村家庭代际情感支持的影响研究

王小增1 杜兴艳1,2 王林萍2

1. 福建工程学院管理学院2.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滞后项回归模型探讨新农保对中国农村家庭代际情感支持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农村父母新农保参与行为显著增进了成年子女代际情感支持,父母参加新农保后,成年子女与父母日常联系的频率提高3.7%。此外,异质性分析还发现,农村父母新农保参与对中西部家庭、儿子、收入水平高和教育程度低的成年子女代际情感支持产生的影响效应更为显著;而健在子女数少的农村父母新农保参与对成年子女代际情感支持产生相对较小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在逐渐完善社会养老保险运行机制和提高保障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农村社会综合治理能力,进而稳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主观福利水平。

关键词:新农保;代际情感支持;联系频率;行为决策;

 

中国“新农人”形象的媒体话语建构——基于央视网《奋斗的新农人》栏目的分析

孙莉 黄纯

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摘要:近几年,我国农村涌现的农民新群体——"新农人",日益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本研究从微观媒体话语的文本结构和话语策略以及宏观社会意义两个层面分析央视网"三农"频道《奋斗的新农人》栏目报道对于"新农人"形象的建构。研究发现:新闻媒体对"新农人"形象的塑造主要集中于对其坚韧不拔、勤于钻研、创造求新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等良好品质的刻画;此外,该栏目通过指称策略、述谓策略、视角化策略和强化策略构建了有情怀、有工匠精神、有创新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农人"形象,改变了传统农民群体愚昧、守旧、蛮干、落后等消极刻板形象,并且农民作为媒体话语权力体系中的"他者化"地位被削弱,其话语权不再被忽略和漠视。媒体话语背后隐藏的话语权以及国家对"新农人"的支持和引导影响着社会大众对"新农人"形象的认知,对促进更多"新农人"参与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带动农民致富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新农人”形象;媒体话语;话语建构;批评话语分析;

 

文化共融、网络共建与资源共享:进城务工青年从“城市融入”到“城乡共生”的实践探索

黄海平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进城务工青年的社会融入是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命题之一。单向的城市融入路径对于进城务工青年来说,具有复杂性、艰难性和长期性,探究其多元的社会融入路径显得迫切而必要。在乡村振兴及进城务工青年城市融入问题长期并存的背景下,"城乡共生"的实践探索可以为其扩展社会融入的路径和选择的空间。进城务工青年的城乡社会融合实践策略从城乡文化共融、城乡社会网络共建、城乡社会资源共享等3个方面展现了进城务工青年的城乡共生实践可能。在实践过程中,维系和构建具有城乡融合发展优势的城乡社会文化、社会资源和社会网络,为进城务工青年做出最终流向选择提供了更长的缓冲期,为其返乡生活就业提供乡土资源储备,有效地回应其文化焦虑、经济压力以及人际孤独等问题。

关键词:进城务工青年;城市融入;城乡共生;城乡文化;城乡资源;城乡社会网络;

 

农地确权影响农户收入的内在机制检验——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面板证据

李江一1 仇童伟2 李涵3

1.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管理研究院

摘要:本文利用2013年和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以新一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农地确权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农地确权可显著提高农户家庭总收入,且这一效应主要源于农业纯收入、务工收入和土地租金收入的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农地确权既可通过激励农户增加农业投资而提高农业纯收入,也可通过促进农户参与非农劳动和出租土地而提高务工收入和土地租金收入。本文强调,农地确权作为新时期农地赋权的重要手段,在强化要素自由配置的同时,将显著提高农户经济收益,但必须明确,农地确权须与要素市场的培育、就业市场的规范、融资市场的构建相辅相成,才能使其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关键词:农地确权;农户收入;要素配置;双重差分模型;

 

土地股份合作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研究:理论框架与作用路径——基于安徽省4市农户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

唐焱 韩欢 吴群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论文利用安徽省4市19个村庄调研数据,运用DID模型验证土地股份合作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促进作用的总效应,同时,运用Logit模型及多元回归模型检验其作用路径。研究显示: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对农户家庭劳动力转移率和劳均转移时间皆具有正向显著的影响;土地股份合作通过提升流转环节的农地产权强度和产权安全、释放束缚于农业上的劳动力资源和促进农户家庭收入增加等,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并延长了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时间。因此,为了稳定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应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同时,明晰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办法和入股农户在合作社的收益权,提高入股农户对农地产权安全性感知,确保入股农户获得不断增加的稳定的入股收益。

关键词:土地股份合作;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总效应;作用路径;

 

村民有效自治的资本约束分析——以农地入股合作社的村级响应为例

汪海燕1 张红霄1 何文剑2

1.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

摘要:村民自治的有效性受制于村庄资本特征。村庄自然资本中的核心要素是农地资源,当农地规模及农地区位引致规模经济效应、公共品和负外部性问题时,村民可能依赖自治处理农业生产中的公共事务。社会资本作为结构性资源嵌入村庄治理逻辑,村民是否有能力自治取决于所在村庄的社会资本状况。村民间紧密的亲熟关系网络以及遵守互惠规范的惯习默契有助于提升村庄的信任水平、激励村民的一致性行为选择,强化村民的自治能力。基于此,村民自治单元应是自然资本特征约束下自然演化的结果,国家权力应以促进村民自治内生性演化为界限。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乡村文化振兴,引导村庄精英参与村庄治理,培育村民的自治能力,拓宽村民自治的弹性空间。

关键词:村民自治;自然资本;社会资本;

 

农产品电商直播中消费者信任的形成机制:中介能力视角

熊雪1 朱成霞1 朱海波2

1.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摘要:信任是市场交易得以顺利实现的核心要素,农产品电商直播兴起的本质,在于突破了传统电商信息交互不足的瓶颈,从而降低了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了消费者的信任水平。本文以"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主体+企业+电商平台""一般性主体+企业+电商平台"两类农产品电商直播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化案例研究方法,依据信息经济学之信任与市场交易关系的理论框架,从中介能力视角,论证了农产品电商直播交易中消费者信任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直播中介的身份特征和在线社会关系网络属性,使得农产品电商直播交易模式比传统农产品电商交易模式在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质量保障、加强供应链管理3个维度上具有更突出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升能够强化消费者信任。具体而言,农产品电商直播以直播中介主体为信息传导纽带,通过信息交互交换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通过声誉效应机制为农产品提供质量背书,通过信号传递机制向消费者表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能力,从而建立起三位一体的交易信任体系。最后,提出了促进农产品电商直播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电商直播;消费者信任;信息不对称;质量背书;农产品供应链;

 

气候变化、农业科研投入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易福金1 周甜甜1 陈晓光2

1.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摘要:本文将气候变化与农业科研投入纳入理论分析框架,在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作用基础上,探讨了农业科研投入在气候变化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发挥的潜在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全年气温均值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全年降水总量、降水密度及高温、低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些气候因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区域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农业科研投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在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农业科研投入的作用在区域间也同样存在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气候变化;农业科研投入;

 

食品可追溯体系对养殖户用药行为的影响——对信息传递、政策情境机制的检验

王萌1 沈鑫琪2 乔娟3

1. 河南理工大学财经学院2.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管理干部学院3.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在对养殖户用药行为内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理论分析食品可追溯体系如何通过信息传递机制和政策情境机制对养殖户用药行为产生规制作用。利用养猪场(户)的调查数据,采用Multivariate Probit模型对养猪场(户)的多种用药行为的关联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并使用Ordered Logit模型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养猪场(户)的兽药过量使用、停药期执行和禁用药使用等行为存在关联效应;食品可追溯体系确实能够通过信息传递机制和政策情境机制对养猪场(户)的用药行为产生优化提升的作用,但目前政策情境机制发挥的作用更大,并且对养猪场(户)用药行为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养猪场(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经营特征、外部环境和用药认知等也会对其用药行为产生影响。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用药行为;养殖户;可追溯体系;信息传递;兽药;

     

——END

内容来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中国知网下载


相关阅读:

  1.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转】

  2.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转】

  3.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转】

  4.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目录【转】

  5. 《农村经济》2021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转】


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编辑排版:郭姜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