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转】
*本期全文可在中国知网下载;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
特约稿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问题与未来选择
姜长云,李俊茹,王一杰,赵炜科;1-21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理论探索
周曙东,韩纪琴,葛继红,盛明伟;22-29
专题:面向2035年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
主持人语
高鸣;30
后小康时代保障粮食安全的形势任务、战略选择及2035年远景谋划
高鸣,魏佳朔;30-44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粮食安全:内涵、挑战与政策取向
何可,宋洪远;45-57
农业生产托管与稳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根基
芦千文,苑鹏;58-67
专题: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服务型集体经济的内涵与组织基础
孙新华,赵祖远,王宁;68-77
集体经济管理的规范化与乡村关系变迁
曾凡木,蒋晓雨;78-85
村社集体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资源动员与“关系治理”——以农业劳动力的组织和管理为例
周娟;86-95
解析集体:制度通道与治理实践
陈靖;96-106
农村社会发展
以村集体经济发展激活基层党建——基于烟台市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的案例分析
陈义媛;107-117
资本下乡与经营“脱嵌”
何毅;118-126
论相对贫困的成因、属性及治理之策
姜安印,陈卫强;127-139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归”群体的生成机制及其价值实现
姜姝;140-147
土地问题
地方政府土地开发与社区治理机制建构——基于苏南Y安置社区的田野经验
石伟,董国礼;148-158
调适型政策试点:基于“行政控制-社会动员”视角下的试点分析——对四川省战旗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田野考察
谢小芹;159-166
从“祖业观”到“集体观”:宅基地制度改革与地权观念演变——基于江西余江的考察
邱丽;167-178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问题与未来选择
姜长云 李俊茹 王一杰 赵炜科
摘要:本文分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形势及其主要特点,揭示了当前我国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选择。即: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并创新经济治理方式;加强对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的财政支持,完善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产业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以粮食主产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加强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持;落实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同等优先加强对乡村企业发展的支持;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优化农产品市场调控方式;全面促进农村改革深化和城乡联动发展,加强农业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
关键词:农民增收;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产品价格;乡村振兴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理论探索
周曙东 韩纪琴 葛继红 盛明伟
摘要:本文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相关概念的定义与内涵进行了界定,如国内循环、国际外循环、国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摆脱过度依赖西方国家的国际大循环模式,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避免出现产业链断链、堵点,提高产业链的韧性,防止重要产业链被外资所控制。提高产业链韧性的策略包括:建立备份链条;对国外的供货商实行分级管理;及时修复可能出现的断链。其战略目标是从过去的以外贸为导向、以国际大循环为主体的产业链运作模式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产业链运作模式转变,实现重要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本文提出了促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产业链韧性;断链;堵点
主持人语
高鸣
摘要:<正>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2021年,我国如期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后,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了由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过渡的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我国必须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对此,本次专题聚焦粮食安全问题,围绕后小康时代的战略选择、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完善生产经营方式等关键问题开展专题讨论。
后小康时代保障粮食安全的形势任务、战略选择及2035年远景谋划
高鸣 魏佳朔
摘要:2021—2035年是后小康时代的关键时期,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着需求品质提升、需求结构升级、需求总量增长的新形势任务。但从目前粮食供给侧的情况看,生产端、进口端和储备流通环节都仍有改进的空间。对此,要继续改善粮食生产条件,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并推动粮食生产的绿色转型;要继续壮大粮食生产队伍,加强对小农户的支持保护,深化其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协同协作。要在进口端和储备流通环节增强抗压能力,化解粮食进口在短期与中长期面临的挑战,增强粮食储备流通的应急管理能力。进入后小康时代,保障粮食安全既要加强顶层设计,也要增强市场导向,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合力;还应不断深化对粮食安全的理解认识,协调好粮食供应与节粮减损的关系。
关键词:粮食安全;后小康时代;供给侧;需求侧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粮食安全:内涵、挑战与政策取向
何可 宋洪远
摘要:如何在"十四五"时期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威胁,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厘清新时代粮食安全的新内涵、新特征,甄别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提出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取向。新时代的粮食安全观已不仅仅局限于粮食产量和质量,还涉及纵向维度的供应可持续性和横向维度的多功能性,理念上强调"人地和谐""万物健康",生产上兼顾"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结构安全""生态安全",消费上重视"绿色体验""康养体验""多元体验"。当前粮食安全面临水资源、耕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压力,同时又遭受全球气候变化、农业面源污染及工业外源性污染的威胁。因此,未来政策应注重组织形式高效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生产技术智能化、消费习惯绿色化,从而推动粮食生产从小而美到大而强、从单业态到多业态、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推动粮食消费从重产品到重体验转变。
关键词:粮食安全;绿色农业;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生态补偿
农业生产托管与稳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根基
芦千文 苑鹏
摘要:国内粮食增产提质是新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小农户的动态演变将不利于粮食增产提质,而农业生产托管能够克服小农户种粮瓶颈。农业生产托管构建了服务市场供给+"放心"机制,是农业生产性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业态。其促进粮食增产提质的内在逻辑在于"放心"机制内含的激励兼容机制,以农事管理的集聚共享弥补非物质要素投入缺口,稳固粮食增产、维持小农户的种粮意愿,生成集约高效的绿色生产方式,防止种粮能力退化、断层,推动农田整治、减少撂荒,增加适度规模经营和要素投入效益,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有机统一。农业生产托管已成为稳固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但推广普及面临多重困难,需要将其明确列入粮食安全政策优先支持对象,以培育服务主体、完善组织体系、提升业务水平、加强机制设计、创新支持方式等多重手段促进加快发展。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业生产托管;小农户;农业现代化;绿色生产方式
服务型集体经济的内涵与组织基础
孙新华 赵祖远 王宁
摘要:乡村产业兴旺背景下,随着农村各类产业的发展和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增强,我国发展服务型集体经济的空间越来越大。基于典型案例,本文探讨了服务型集体经济的内涵和组织基础。研究发现,服务型集体经济是村社组织主要利用自身的组织资源,通过为农民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生产性服务促进双方合作共赢,并从中分享合作收益的一种新型集体经济。在农村各类产业发展过程中,小农户与各类市场主体的对接普遍面临着交易成本问题、社会嵌入困境和利益分配难题等组织困境。"政社合一"的村社组织在化解这些组织困境中具有独特的组织优势、协调优势和制度优势,从而构成了服务型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基础。不同于经营型集体经济主要借助资产经营发展集体经济,服务型集体经济主要依赖于村社组织的组织资源发展集体经济,这既能够壮大集体经济,又可以提升村社组织的服务能力和组织能力。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缺乏经营性资产和经营能力的普通村庄来说,服务型集体经济在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上都有更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集体经济;村社组织;生产性服务;组织困境;组织基础
集体经济管理的规范化与乡村关系变迁
曾凡木 蒋晓雨
摘要:本文以珠三角地区的案例为基础,探讨乡村关系的变迁对集体经济规范化管理的影响。珠三角地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与乡、村两级的关系有着密切联系。在集体经济发展的早期,乡镇政府对集体经济的控制权没有充分利用,致使集体经济的控制权下沉到村社,形成了松散型乡村关系。在此背景下,出于吸引资本落地、壮大集体经济的目的,集体经济管理中的招投标、合同订立和管理等"三资"的管理环节,处于非常宽松、不规范的状态。宽松的管理导致了村社集体的机会主义和对抗国家意志的行为。在区域经济走向转型之路时,乡镇政府试图通过塑造约束型乡村关系,以有效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发展规划。集体经济管理规范化则是有效的切入口,其中规范化的工作便成为重塑乡村关系、强化乡镇对村社集体经济管理控制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集体经济;管理规范化;乡村治理;乡村关系
村社集体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资源动员与“关系治理”
——以农业劳动力的组织和管理为例
周娟
摘要:本文以农业企业发展中劳动力的组织和管理为切入点,考察了村社集体作为一种组织资源,在乡村产业发展中进行资源动员和"关系治理"的优势和机制,以及这种"关系治理"对村庄治理的影响。在协助企业进行劳动力的招聘和管理过程中,村社集体能充分动员和利用其嵌入乡村社会的社会网络资源和地方性规范,以及与村委"二合一"的治理优势和政治权威来组织整合农民,具有企业无法具备的嵌入性优势。在这一过程中,村社集体通过"做工作"的管理方式、"讲公道"的管理原则、为农户说话的情感立场将劳动力管理和村庄治理进行了互联,并通过利益联结和思想动员形成了集体与个人的责任联结和责任意识,从而促进了村庄的整合和村庄治理。
关键词:村社集体;关系治理;组织成本;村庄治理
解析集体:制度通道与治理实践
陈靖
摘要:集体作为一种本土化的制度构造,是特定历史时期乡村在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共同体、城乡关系框架以及宏观制度的约束条件下形成的总体性制度体系,而在制度变迁过程中这种总体性制度体系逐渐衰落。部分农业型村社中集体制度的治理机制及其依托的制度通道仍能够发挥实践作用,集体制度回应着乡村中农业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以及乡村治理的需求。本文强调了将重建集体制度而非单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作为壮大集体经济的实践路径,将集体研究的视野转向集体制度,关注集体作为一种总体性制度,其内在治理机制以及制度通道的重要价值。农业型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的前提是使承载统分结合治理实践的制度通道保持畅通,恢复集体制度的制度韧性与实践弹性。
关键词:制度通道;集体制度;集体经济;治理机制
以村集体经济发展激活基层党建
——基于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案例分析
陈义媛
摘要:本文以烟台市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践为基础,讨论了当地村党支部如何借助发展村集体经济来重新将党员组织起来,并借此探讨了如何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依托来激活基层党建。在实践中,为了动员党员参与合作社发展,基层党组织采取了不同动员形式,如发动党员做义工、通过开会议事让党员深度参与村庄重大事务决策等。上述不同动员形式展现了一套共同的基层党建机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需要动员党员的广泛参与,这是基层党建的事务性前提;通过动员党员在公共事务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组织重塑了集体意识,这是基层党建的思想性前提;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基层党组织建设之间也可以相互强化,前者是基层党建的物质后盾。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集体经济建设可以成为激活基层党建的机制性渠道。
关键词:村集体经济;基层党组织建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资本下乡与经营“脱嵌”
何毅
摘要:资本下乡所处的社会生态,嵌入市场的结构形塑着资本与小农的经济行动。基于村庄定点观测的质性访谈资料,本文以空间治理为分析视角,从微观的治理过程考察资本下乡的经营实践与运作逻辑。研究发现,资本下乡后,企业的空间治理与微观经营遭遇小农家庭和社会,产生了两重困境:空间集中生产脱嵌于小农伦理经济产生了治理困境,空间权力运作脱嵌于人情面子文化导致社会困境;内外有别的经营策略无法化解上述困境,反而导致当地村民以对待陌生人的规则来对待外来资本和外来户。研究表明,资本下乡的产业经营脱嵌于地方社会生态产生经营困境,实质是一种资本改造小农空间的治理逻辑使然。在服务于产业资本增值的赢利目标下,企业借助技术、资本、制度等要素的组合,通过对小农生产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改造与经营,意图在乡村社会建构一套工业化的空间治理体系。为此,资本综合采取公司制统筹统管的农业治理方式、奖惩分别的绩效管理技术等,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对小农逻辑进行资本改造。但因为资本的外来性与小农经济的社会性存在张力,空间治理体系无法衔接小农社会,改造小农变成了"脱嵌小农"。
关键词:资本下乡;空间治理;经营脱嵌;改造小农
论相对贫困的成因、属性及治理之策
姜安印 陈卫强
摘要:2020年困扰我国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贫困治理的重心和难点由显性的绝对贫困转为隐形的相对贫困。相对贫困问题上升为贫困的基本样态,将会进一步凸显文化因素对相对贫困的作用,即效用差异生成相对剥夺感、文化差异促成区域发展不平衡、政策差异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均衡、发展差异形成不合理的财富分配、能力差异强化个体发展的不平衡。相对性、多维性、长期性和变化性成为相对贫困的4个基本属性。文章提出,提升区域文化服务效能、完善政策设计、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强化贫困群体能力培育、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等治理之策,以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相对贫困;效用差异;文化差异;政策差异;发展差异;能力差异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归”群体的生成机制及其价值实现
姜姝
摘要:"城归"是对那些从城市回归乡村就业和创业的劳动力群体的简称。在乡村空心化的背景下,那些曾经自乡村外出务工,且拥有一定资金、技术和市场资源等能力的返乡创业人员,是作为一种"倾向于乡村"的姿态出现的。"城归"作为一种人的回归,也遵循着人口流动中的"推拉原则"。中央政府"双创"政策的利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情"的文化力量,展现了一个承载乡村现代化的理想期待,并获得高度认可的历史推拉进程。作为一种精英政治实践,"城归"的价值实现显示为带来新的"人口红利"、推进乡村生产方式的变革及其塑造"新乡情",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趋势,必将对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关键词:城归;生成机制;价值实现;推拉理论
地方政府土地开发与社区治理机制建构
——基于苏南Y安置社区的田野经验
石伟 董国礼
摘要:安置社区治理机制的形成,与地方政府土地开发行为有着密切联系。梳理苏南土地开发实践发现,地方政府在土地开发中形成土地控制,实现对安置社区社会、经济与政治三方面的统筹,形塑了安置社区社会结构均质化、经济基础输入性及政治体系嵌入式的特征。地方政府以空间变革的方式改变了社区既有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并通过治理资源的输入与治理需求的满足释放治理空间。基于土地控制的权力运作,地方政府在安置社区形成了层级吸纳式治理体系和有效回应农民需求的治理机制。地方政府以土地开发行为获得村集体所享有的土地控制权力,直接切断了农民与土地的关联,以建构社区治理机制的方式,为国家与农民建立起间接联系,丰富了土地政治蕴含。
关键词:地方政府;土地开发;安置社区;土地控制;治理机制
调适型政策试点:基于“行政控制-社会动员”视角下的试点分析——对四川省战旗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田野考察
谢小芹
摘要:政策试点作为一种渐进式改革方式,成为中国在推行新政前的一种常见做法。通过对四川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村战旗村的案例考察,并将之置于"行政控制-社会动员"的双重互动视角中进行解读,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公共政策试点中宣传、政策倡导和规划等较强的科层控制,又可以看到"准官僚的民众""党员执行者"和组织参与等社会动员。研究表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政策试点已经与基层社会治理形成了有效嵌套,层级控制与社会动员相互融通,中央与地方权力共享。行政控制与社会动员同时出现在该试点中,形塑出一种新型的政策试点类型,即"调适型政策试点"。这一基于政策试点动态过程的发现,可以引发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本质等的重新思考,并可进一步解释行政控制与社会动员互动视角下中国试点的特殊性。
关键词:政策试点;行政控制;社会动员
从“祖业观”到“集体观”:宅基地制度改革与地权观念演变——基于江西余江的考察
邱丽
摘要:论文通过余江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案例,呈现了农民"祖业"产权观念到"集体"产权观念的演变。"祖业观"下的宅基地产权具有象征性、继替性、家族福利性等特征,是嵌入乡土社会的宅基地产权实践规则;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政策要求是践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背景下的集体土地所有制,具有政治公平属性、国家控制性、社区公共性。"集体观"的现代化规则与"祖业观"的乡土社会规则之间存在张力。余江宅基地制度改革通过培训教育的国家塑造机制、精英引领的社会示范机制、精准宣传的家庭动员机制以及村规民约的规则约束机制,践行了宅基地集体产权属性,形塑了农民集体化的产权观念。
关键词:宅基地制度改革;地权观念;祖业;集体资产
——END
本文转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中国知网下载
相关阅读:
更多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编辑:王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