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年教师应该处理好的六大关系

2017-09-13 金怀平 慧天地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更多精彩请留意文末推荐) 

本人2016年1月从北京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于同年5月正式入职昆明理工大学,9月份开始正常工作。自此,远离了喧嚣繁华的北京,回归气候宜人的春城。就这样,我的职业生涯正式开启。


从北京到昆明,从一所理工大学出来,走进另一所理工大学,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更是我人生的转折,一种崭新的角色变换。时至今日,已在昆工工作满一年,虽说对学校的人、事、一草一木还算不上了如指掌,但已不自觉地参与了很多,比如教务处工作、班主任、科研项目申请、研究生培养、本科教学、博士点申报、硕士点自评估、培养方案修订、研究生面试、毕业答辩、本科生毕业设计等。一句话,这一年的工作是忙碌充实的。


显然,研究生时代一门心思搞科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人和事总是千头万绪。厘清各种人、各种事、各种人和事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青年教师的发展至关重要。


1956年,毛泽东主席通过数月的调研,总结了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综合起来最终作了名为《论十大关系的》的著名讲话,深刻剖析了对国家经济发展影响巨大的十大关系。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我们也正处于一个非常相似的时期,即事业恰好起步,各种关系错综复杂。鉴于此,以青年教师座谈会为契机,本人就青年教师难以回避的六大关系谈谈自己的感想。仅是一家之言,抛砖引玉,还望各位同仁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1.教学与科研

韩愈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为师者的首要职责自然是教书育人,“聚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我们的梦想。因此,教学工作是每个青年教师不可回避的基本工作,教学也自然是学校的核心所在。同时,学校还承担着探索科学奥秘、为人类创造新知识的重大使命,因此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就拿昆工来说,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建成一所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目前,学校的全国排名已经跃升到87名左右,其中科研的贡献占有主导地位。我甚至跟学生开玩笑说,学校这些年的排名都是靠老师挣来的,跟学生无关。这里说的主要就是指老师的科研贡献。当然,这里也反映出了一个严峻的形势,我们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堪忧。


就拿本人担任班主任的自动化本科班来说,整体水平处于学院中上等,但上学期挂科率在60%左右。这样的结果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我们的教学怎么了?这应该是我们重视教学的正常状态吗?原因很多,是生源质量太差、学生学得不好、老师教的不好、课程体系设置不好,或者是其他因素。


从学校层面上看,教学和科研都是学校发展之本,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对于教师队伍来说,教学和科研并非总是齐头并进,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也非常微妙,需要小心权衡。就目前我们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来看,辛辛苦苦上课一年的后果可能是相当糟糕的,因为一门32学时的课程能得到的绩效点就0.4,而我们的绩效考核任务(以讲师为例)却是4左右。初略估计一下,如果不搞科研,我们恐怕需要承担八九门课才能够达到基本的考核要求。


而这种课程强度谁又承担得起呢?而科研绩效点的性价比就高得多,一篇EI论文的绩效远超过一门课,而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少得多。因此,别无他法,将更多的时间花在科研上成为了大家趋利避害的自然选择。唯有如此,你才能完成基本的考核任务。因此,教学和科研如何平衡不光取决于我们自己,更多的还取决于学校的考核制度、激励政策、职称评定规则等。

2.事业与家庭

古语云:三十而立。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立的是事业,立的是家庭。就目前国内的教育制度而言,30岁左右博士毕业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状态,而后工作、成家也是水到渠成。自此,围绕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成为了每个青年教师必须面对的新常态,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境况不复存在。家庭需要用心经营,家人需要精心呵护,学校的工作也需要认真完成,协调不好就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如何平衡、如何取舍、牺牲什么、追求什么,这都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3.个人与集体

首先需要限定一下,这里所述的集体更多的是指课题组、实验室、学院层面的群体。个体的独立性是我们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所追求的东西,从小学、中学、大学,再到研究生,这一系列求学过程的核心目标是锻炼独立的学习能力、独立的生存能力。


除了个体性之外,我们回避不了人类天生的群体性。我们总能以某种标准归属于某个群体,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无法在每一个方面都单打独斗、单枪匹配,我们需要相互协作、取长补短、攻克难题。譬如申请科研项目,我们总需要建立一个团队。因此,个体性和群体性都是我们直面的基本属性,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自然非常重要。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可以从权利和义务两方面来剖析。从权利的角度来看,个人可以充分利用集体提供的资源,集体也要为个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协调处理好集体内部人员、工作之间的关系。作为集体的一员,同样担负起为集体发展做出贡献的义务。集体与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集体兴,则个人兴,集体强,则个人强。如果赖以生存的集体发展不了,也自然谈不上个人的前途。


现实生活中,就比如我们身处的学院,就是大学科背景相似的一群人组成的群体。虽然大家研究方向不同、教学任务不同,但都在不同层面上为学院的发展做出贡献。例如,今年夏天学院组织的博士点申报工作,虽然最终的资料凝练、申报书撰写工作由少数人员负责完成,表面上看其他老师并未有所付出。实际上,申报书的那些支撑材料,如学术论文、科研课题、各种奖励,毫无疑问都是那些兢兢业业的老师们多年来积累的成果,这些自然是他们默默的奉献。对于我们青年教师而言,虽然科研上的积累对学院发展的贡献尚不明显,但积极参与学院的建设工作无疑也是必要的,长远来说对我们自身将来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4.导师与学生

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有水火不相容的,有和睦相处的,但这是从相处结果来看。如果从相处方式上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多种形式。将导师称作老板是国内盛行的一种做法,体现出导师与学生恰似老板与员工的关系,一个是管理者、命令者发出者,另一个是执行者、创造利润者。


素来还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体现的是传统的尊师之道,从这个层面看,导师与学生还有类似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亲情,导师要做到对学生千般呵护,学生也需要对导师孝顺尊敬。


对于一个青年教师而言,自己的研究生也就和同门师兄弟年龄相仿,与自己的年龄差距也较小,这时反映出来的更多是兄弟姐妹感情,需要导师对研究生做到处处提点、处处呵护、悉心照顾。研究生与导师同样也包含朋友关系,有困难时相互帮忙,有不愉快时相互倾诉,共克难关,同享喜悦。当然,现在的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往往都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因此也有类似恋人的关系,王八对绿豆,对上眼了就好,相互间的期待没有太大的差距、互相理解、同心协力,共创美好生活。因此,于导师而言,研究生似儿女、似兄弟姐妹、似朋友、似恋人、似员工。实际生活中,导师与研究生不会是其中某种特定的关系,应该是多种关系的混合体。

5.点滴与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时间的积累而成。一项科研课题,可能始于零星的想法,经过数月、数年的酝酿,最终破茧而出。


一个科学问题突破的背后,往往是无数个日夜的煎熬、无数次实验的尝试、无数篇学术论文的积累。我们往往艳羡那些院士、学术牛人念不完的学术头衔、数不完的学术论文,殊不知其背后是数十年的积累。因此,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梦想是不可或缺的,而坚持、积累同样重要。


乔布斯说:“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in your future.”(你无法在展望未来时串联点滴,你只能在回顾过去时将其升华。所以你要相信,这些点滴片段会在未来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我们现在的每一份付出都是通往成功路上的一个点滴,唯有将来,你才能知道这些点滴以何种方式串联在一起。

6.机遇与挑战

“青椒”,是坊间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戏称。在很多人看来,高校教师是一个令人艳羡的理想职业:工作自由、人际关系简单、社会地位较高……实际上,这一职业并非象牙塔之外的人想象的那么“风光”,背后也有无数的“辛酸泪”。青年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如生活成本急剧上升、养家糊口的压力、差强人意的收入、科研经费申请竞争剧增、职称饱和、职称晋升要求水涨船高、教学压力大等等问题。


青年教师面临的往往都是事关生存的问题。当然,青年教师也有自身的优势,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的很多青年教师都经过良好的学术训练,具有较广的学术视野,具备在世界范围内与其它国家的科学家同台竞争的机会和潜力。而且现在的科研评价机制日趋完善、公平、公正,具有真正实力的青年教师前途可期,有机会申请各种人才项目、争取各种数额不菲的科研经费、搭建一流的科研平台、组建一流的科研团队。总之,青年教师机遇与挑战共存。


上述分析了六大关系,都是矛盾,这也正是我们青年教师需要正确处理的核心问题。鉴于个人学识及经历所限,梳理不够全面,而且难以为处理每种关系提供良方,期待同行们集思广益,提供良策。


来源:金怀平科学网博客(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荐读

点击下文标题即可阅读

小慧推荐|教育是什么?应该是老师们一生苦苦解答的终极命题!

小慧推荐|如何在学生时期培养让自己优秀一生的习惯?

小慧推荐|如何在科研中做到不浮躁、不肤浅?

小慧推荐|想发核心期刊?听听这些经验之谈

编辑:游志龙 | 审核:范芷睿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wjh1826661312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