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天地|地信1702班董佳辉:我们迎着地信产业发展的春天,是机遇也是责任!

2018-01-06 董佳辉 慧天地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更多精彩请留意文末推荐)

编者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新生研讨课》是面向该专业大一新生开设的必修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新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专业、热爱专业,明确大学学习要求,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为新生创造一个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实现教师与新生的对话,架设起教师与新生间沟通的桥梁。《新生研讨课》结束后,要求每位同学写一篇心得体会,《慧天地》从中选取一部分陆续刊载。我们不追求学生表达观点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文笔是否流畅,而注重学生有自己的所思所想,不是从网上的复制粘贴,而是真正的心得体会!刊载这些文章目的在于鼓励同学们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不满足于记忆知识,只追求高分,而是要勤思考,多过脑,有想法,有思路,有创新意识。欢迎全国高校测绘地信相关专业的同学们投稿,题材不限,只要是你的原创作品,《慧天地》都欢迎。投稿邮箱:geomaticshtd@163.com

新生研讨课是帮助我们认识所学专业的第一门课程。通过五周的学习,我有了不少收获。

首先,新生研讨课的学习让我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有了一定深度的认识。作为一个在高中阶段参加地理学科高考的学生,我原先所认识的GIS,是同RS和GPS一同列为地理信息技术的一部分,是一种应用于城市规划的手段。虽不完全算是个门外汉,但我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依然是不甚了解。而在学习了新生研讨课后,我改变了以往的错误看法,对GIS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所学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不只是地理信息系统,更是多种地理信息技术的总和。而我们常提到的GPS,其更为一般的统称则是GNSS。我们不只要掌握分析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也要有一定的测绘本领。如果没有新生研讨课,我恐怕还不了解这个专业的具体内容,也将很难对学习生活有充分的规划。在初步了解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内涵后,我对其的兴趣也日渐高涨。

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各种高新地理信息技术,着实让我大为震撼。无人机倾斜摄影、智慧城市、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等等新鲜或高端的概念第一次收入了我的头脑中,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虽不能立马接触到这些尖端技术,但想到终有一日可能成为这些项目的参与者,我的心中依然涌起了热情与激动。作为一个正在入门的地信人,这些新颖而高深的技术与应用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让我对学习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有了更大的信心。

同时让我倍感兴奋的,是了解到地理信息科学在生产生活中起到的巨大作用。老师提到80%的事物都与我们地信息息相关。无论是近来正广受人们喜爱的外卖app,还是一直以来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地图;无论是对城市地域的统筹规划,还是对农业生产的实时监控;无论是对出行娱乐的导航,还是对各种灾害的评估。种种方面皆表明,我们的生活已经同地理信息技术密不可分了。现今生活对地理信息技术的需求,对于学习此专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机遇和责任。深知我们迎着地信产业发展的春天,我对这个专业有了更强的认同感。

在课堂学习中,老师一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不断引导我们由被动吸收老师讲授的内容,向主动探究专业知识转变。还记得第一堂课后老师布置给每个小组的展示任务——什么是“GIS”。从广泛搜集资料,整理挑选资料,再到课堂上的展示,环环相扣的同时也在培养我们主动学习探究的能力与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的担当与责任。而第二个展示任务——“GIS”的应用仅受人的想象力的制约,老师又突然让我们每个人上台谈谈自己的想象。听取他人的奇思妙想,也是一个对我自身想象力的拓展过程,这种想象力以及对身边问题的关注度,无疑是我们今后学习、研究、从事地理信息科学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老师还邀请大四保研学姐,来给我们谈谈大学应当如何度过。我们明确地知晓“上了大学便轻松了”不过是一句谎话,大学并不代表随心所欲的玩乐,大学生活,应当是学习与活动的集合。在羡慕学姐优秀的成绩与保研资格之余,我们也意识到丰富大学生活的必要性。我们应当乐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与比赛,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有了优秀的榜样作为奋斗目标,参考他们的大学规划,我的大学生活想必会有极大的改善。

此外,老师推荐的微信公众号——慧天地,让我对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这个平台拉近了我们同本行业的院士大师们的距离,让我受到精品论文的影响,亦使我对行业前沿有了全新的概念。对我而言,慧天地是一个很好的课外学习平台,它让我得以充分利用平日里的碎片时间来收获地信的相关知识,也使我在这一专业的学习中思考得更加深远。

 作为课程的终了,我们有幸参观了青岛勘察测绘研究院,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地理信息高新技术展厅,我切实感受到了地信高新技术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变革。指点地图、点读地图、智能轨道交通、智慧社区、虚拟现实、实时3D……我本以为课堂上介绍的应用与技术已足够新颖,可这里展示的种种科技又不禁使我惊叹。一幅看似寻常的地图,却可以囊括图文以外的更多信息,并与使用者相交互。一个小小的系统,却可以精确展示我们正在居住的这个城市,并参与规划决策。很多技术虽早有耳闻,可第一次亲眼见到时,依然会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在这个展厅里,我真真实实地认识了地理信息技术同生活不可分割的关系,以至由衷感慨地理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在地图文化长廊中,我学习了地图的演变过程。从中国出土的三色地图,到我们现在正在应用的电子地图,这漫长的千年岁月里,地图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其实先人穷极一生描绘地图的精神,和我们专业的研究者呕心沥血寻求突破的精神是共通的。他们正是站在前人描绘地图的肩膀上,一点一点将整个偌大的世界凝聚到计算机中,这种以天地为己任的探求精神,是需要我们这些未来的地信人继续传承的。无论是接着在地图的表现形式上突破,还是致力于其他的地图应用项目,虽然当今的地图已超乎人们的想象,但我相信对于地图的研究是绝不会就此停驻的,当现今的高德地图成为历史,未来多样的地图将由我们创造,这条地图文化长廊也必将越来越长。

在地图文化创意展厅中,我所收获的,是地图跳脱原本的作用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地图的色彩可以成为衣着的色彩,地图的图示也可以成为衣着的纹理。那些以地图为主题的丝巾、折扇、手机壳等等,无不在地图和人的关系之间牵了更多的红线。如此多地图创意产品的出现,其中反映的不仅是人们对地图的创新之多,更是人们对地图的热爱之深。我明白了地图不只是一种工具,它已然升华为一种文化,而我们在接触与研究地图之时,也不可忽视其特有的美学价值。可以说,对于地图的应用也只局限于人们的想象力,在拓展地图的实际应用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可以做。

在会议中心,我们有幸听取了甘部长和丁院长的讲话。在甘部长细致入微的介绍中,我对青勘院有了更崇高的敬意。这不仅是一所科技力量雄厚的研究院,更是一所甘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院所,也是我们所有测绘地信学生温暖的港湾。或许我们没有加入青勘院的实力,但如此理想院所的存在,无疑让我们今后的学习更有目标与动力。而丁院长站在母亲角度所谈及的话语,亦使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温情。我们这批向着地信行业春天而奋进的学生,必将在社会中发光发热。

谈回课堂上的学习,我仍记得老师常提及武汉市优秀的地理信息系统。一个地区的优秀成果可以得到其他地区的认同,着实是一个伟大的成功。反观我的家乡浙江宁波,虽然是经济发达的新一线城市,但在地信产业上还有极大的发展与提升空间。绝大多数同龄人第一次听到“地理信息”这四个字,是在高中地理课上,而在他们考完地理的会考或高考后,地理信息似乎就与他们毫无关系了。很多人用着外卖app,用着地图,却丝毫不知地理信息产业在此处作出的贡献。当然这并非宁波一个城市单独存在的问题,很多城市皆是如此。其实,这种现象与一个城市对地信产业的重视程度是相关的。地方媒体可以承担起科普宣传的责任,而地方规划局也应当展示出真本实力。作为一个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技术,地理信息的概念不应该只存在于以此为学为业之人群的脑海中。如此持续默默无闻的奉献,虽然感人至深,却也极易遭受人们的忽视,这必将造成测绘地信人才短缺的局面。我感到未来地信的发展,不仅需要科技应用水平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涌现,还需要产业文化的培养与品牌影响力的宣传。

作为还未真正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我不可能在上完新生研讨课后,一下子成为专业知识张口就来的大家。那么新生研讨课真正给我带来了什么改变呢?概括以上总结,我认为,其一是培养了我对地理信息科学的热情与兴趣,使我对本专业有了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我有了为此努力的信心与决心。其二,拓展了我的眼界,刷新了我对地理信息科学的固有认知,并让我的想象力有了充分的锻炼。再者,本课程带领我制定大学的学习目标,也引导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本课程亦提高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让我拥有更强的团队责任感。虽然只有短短五周的课程,但其影响之长久是我可以预见的。感谢老师的无私传授,期待在未来的专业课程中与您再见。


荐读

点击下文标题即可阅读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新生研讨课》心得体会(一)

测绘地信新生研讨课这么上,效果不一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刘永红教授:结合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谈教学与科研问题


编辑 / 孟博文  审核 /范芷睿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wjh1826661312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