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土空间利用40年回顾与展望

方克定 慧天地 2021-09-20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更多精彩请留意文末推荐)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1978年,农业大包干开始释放土地生产力;1998年~2001年,城市改革持续跟进,1998年原国土资源部成立,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开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论断。

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1978年我国人均GDP只有156美元,低于孟加拉国和马拉维,位列世界131位;而今年预计达到1万美元,40年间增长64倍,堪称大国奇迹。改革开放前,我国国力孱弱,国土贫瘠,造林播绿进度缓慢,1978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2.70%,年均增长0.15个百分点。改革第一阶段经济开始起飞,国土经济密度提升,同时出现资源“瓶颈”;第二、第三阶段经济提速,GDP连年晋级,而资源环境承压过重;第四阶段进入新常态。经济高速增长36年,国土需要调理整治、休养生息。

一、40年间,国土经济密度提升、质量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土经济发生了几个重要变化:

1.国土经济密度大幅度提高

据世界银行统计,2002年世界经济体财富承载密度的情况是:世界绝对平均值为200万美元/平方公里,美国平均值为1000万美元/平方公里;而我国平均值为100万美元/平方公里,相当于美国的1/10、世界的一半。改革第三阶段尾声(2016年),世界经济体财富承载密度平均值为496万美元/平方公里,增长1.5倍,美国平均值为1872万美元/平方公里,增长近1倍,中国平均为1145万美元/平方公里,增长10倍多,相当于美国的3/5,世界平均的2.3倍。

考虑到我国国土非均衡性强,陆域“有效国土”面积只有美国的1/2,GDP主要集中在东半部,国土经济密度也可以算成2291万美元/平方公里,已超出美国近1/4,但不足以抵冲美国陆基国土以平原为主0,相对均衡的优势。

2.泛东中部一体化

“泛东中部”包括东北和近西部地区,泛东中部一体化包括三项内容:东半部第二、第三地形台阶一体化,沿海省、近海省一体化(共享海洋权益),港口、近缘腹地一体化。东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继续领跑,中部崛起势头强劲,近西部与中部的差别缩小,同时东北三省经济回暖但后劲不足。以东、中部为重点,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近年已建成系统规模最大、可再生能源并网能力最强的国家混合电网,五纵七横高速公路、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模式不断创新的互联网以及连接规模占全球一半以上的物联网,促进一体化进程中的国土四通八达、相互感知。这部分相对均衡的国土承载我国80%~85%的GDP,是“富强中国”之基。

3.低碳能源觉醒

近40年我国产销原煤近800亿吨、水泥300多亿吨,规模和密集度空前,对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扰动巨大。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提“节能减排”,体现能源政策的成熟。2017年我国石油消费量5.9亿吨,位列世界第二,国内产量世界第五,为1.9亿吨,在低油价背景下石油对外依存度68%;天然气消费量世界第三,为2352亿立方米,国内产量大幅增长,达到15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36%。逐步扭转了以煤炭为主力能源的局面,预计到2020年煤耗占能耗比重从70%下降到58%,2030年下降到55%。

2013年,国内光伏市场井喷。到2017年底,我国累计光伏装机容量130吉瓦,约占全球的30%,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世界第一。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占主导地位和领先水平。

本世纪特别是“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可再生清洁能源光伏、风力发电和地热利用(建筑供暖、制冷,温室种养等)快速发展,后来居上。据估计,我国拥有全球约1/6的地热资源,地热能发展潜力巨大,但地热发电装机不足。

始于改革第二阶段,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历年编纂的《中国能源与矿产资源安全动态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成果报告起点较高,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期待土地、海洋、测绘行业也有高档次、成系列的战略安全研究成果问世。

4.国土生态建设启动,基础设施建设登顶

世纪之交,我国的生态环境事件频发:1996年~1997年,2001年~2002年淮河水污染两度进入最严重时期,1997年创记录的黄河断流、1998年长江大洪水、2000年大范围空前频繁的沙尘暴,警醒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国土管理、建设至关重要的问题。1999年我国在长江上游、黄河中游试点退耕还林,200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直至“十二五”提升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十三五”规划“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也是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战略任务和发展内涵。改革开放的后20年,在大规模生态建设中,森林覆盖率提高8.96个百分点,达到21.66%(2017),年均增长0.22个百分点,且增速还在加快中。

同时,我国的绿色矿业相继兴起。目前已有661家矿山企业获得了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的称号,这也是中国矿业联合会新的建制基础。顺应现代矿业发展潮流,中矿联联合有关方面成立了“绿色矿业发展战略联盟”,还正在组建“智慧矿山战略联盟”,贯彻落实新理念,探索动态恢复治理新模式,实现了颠覆性的重大转变。中国的绿色矿业有了新希望。

在生态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已然登顶。我国作为高原山地大国,降低物流成本至关重要。改革之初就有“要想富,先修路”之说,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改革第一阶段后期蓄势待发,总体滞后,第二阶段开始全面铺开。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自2013年成立百年之际开始,每年评选一次全世界工程建设领域的杰出项目,被称为“菲迪克奖”,中国大陆已获得“六连冠”,总计61项菲迪克奖(包含19个“杰出奖”或“特别优秀奖”),其中东部接近3/5,中部、西部(主要是大型交通、能源项目)分别略超过1/5。

在逐步严格监管的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走过“寻租重灾区”的考验,进入了“工程吃透国土、国土砥砺工程”的良性循环。

5.实施“海洋强国”战略

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和开放型国土高度依赖海洋资源与空间,基于陆大海小、海大洋小的实际,只能“反弹琵琶”,即“从海向洋,以洋补海”。世界十大港口,中国占了7个。改革第三阶段维护海洋权益有了突破性进展,2014年南沙群岛八岛礁“填海造岛工程”后发推进,是“第二自然”的卓越代表。改革第四阶段,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8万亿元,接近GDP的10%,下一步还要进一步扩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份额。继2016年被美国反超后,我国重新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2017年海运货物总吞吐量102亿吨,稳步走向价值链中高端。

6.坚持并扩大对外开放

推进资源全球化,一是全方位开放;二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面向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寻求合作;三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并进,内外交互。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欧货运班列运量8年接近“百城万次百万箱”,再现了新亚欧大陆桥;合建的马来西亚皇京深水港,直面马六甲海峡,其他双边合作的港口,斯里兰卡东南部汉班托特港濒临中印度洋,巴基斯坦西南部瓜德尔港濒临阿拉伯海,希腊南部比雷埃夫斯港濒临东地中海,吉布提东部多拉雷多功能新港濒临红海、亚丁湾,都位于亚欧非航线上的重要枢纽。

二、40年间,国土空间展现巨大发展潜力

美丽国土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和物质形态。国土多样性是我们建设美丽国土的自然条件。

国土的多样性与其面积、高度、水热丰度、近海洋度正相关,与均衡性负相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基于未经人类改造的“第一自然”,人们认识到中国大陆分为3个地形梯级和三大自然区。自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后,我们进一步认清了我国国土的鲜明特色:

1.中国西部大高原群

改革第二阶段提出西部大高原的概念,包括12省(区、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71%。这个世界最高的大高原群,已知的优势资源有:一是大江河水源地世界第一,发散出黄河-渤海、长江-东海、珠江-南海等“十江十海”,占到世界前10条长河的一半,这些流入海洋的河流天然对外开放,多区位、多流向,辐射大半个亚洲。二是喜马拉雅地热带,以青藏高原为核心,北至新疆喀什,南至川西、滇西,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中高温地下热水,类型多样,是可再生的清洁电力资源。三是铜矿、铬矿、硼矿等国内优势资源,已发现的3条铜矿带,远景储量超过3000万吨(金属量),占全国铜矿的1/3~1/2。

2.多源头的主要江河径流量呈“万、千、百亿方”梯级

我国的多流向河流以纬向河为主、经向河为辅,与巴西、印度相仿,是河流流向上的特色。区域大江河组合径流量分三梯级:一是南方湿润区长、珠、闽、钱(塘)江东流水,年均径流量万亿方级,流域面积292万平方公里。这在全球同纬度地区是唯一的,尤其是长江年径流量“以一抵十”,货运量“以一抵七”(占全国河运量的70%),2006年超越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第一内河航道,此后12年连冠。二是华北半干旱区黄、淮、海三河年均径流量约1489亿立方米,这一区域人口密度大、水危机深重,东北半湿润区松、嫩、辽等江,年均径流量都是千亿立方米级,“北粮南运”加重了北水负担,保护黄河的压力更大。三是西北干旱区塔、伊、额诸河,年均径流量只在百亿立方米级别,所幸人口密度较小。水情三级阶梯是中国经济南高于北的基因之一,适度调剂余缺、以丰补歉势在必行。

3.陆海相连的跨国“大分洋岭”

我国大江河多,分水岭也多。在改革的第三阶段,我们识别了分隔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的跨国“大分洋岭”:从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到东南亚两大半岛以至东南周边群岛,从高海拔冰冻圈到热带半岛和海洋,全长约1.5万公里。这条“大分洋岭”上半段在中国,从西南边疆出境后,下半段在东盟,是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弧形纽带,不同于大洲分隔大洋传统的新模式,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有的自然特色。

4.陆间中国海

中国海受两陆挟持,半封闭“陆中海”纵长横瘦,北堵南延。温带海洋面积小,热带海洋面积大,海洋物种数由北向南递增。“四海一洋一湾一口”已到天涯海角,没有伸缩余地。基岩海岸线曲折率高,良港多,全国包括河港在内有36个亿吨级大港。台湾岛居第一岛链中枢,海南岛扼北部湾东口又是南海中枢,两岛占据战略要津,承载国家核心利益。从2001年~2015年,中国大洋协会和五矿集团公司先后在东太平洋、西南印度洋、西太平洋、东太平洋申报、获准4块国际海底矿区,是为“海亏洋补”。

三、40年间,资源环境承压几多经验教训

站在新的改革起点上,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国土空间利用结合实际重新审视与谋划:

1.融合“两种文化”

英国物理学家C·P·斯诺提出“两种文化”命题: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重在人文文化。一方面,我国的“山水文化”作为“国土文化”的重要分支,正是以人文文化为基础。另一方面,属于人文文化的“乡愁文化”在我国情景合一、源远流长。新时代“乡愁文化”给予国人的精神力量,充实了“美丽国土”的乡土内涵。

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领域,泰山等四大名山首创的“双重遗产”新模式,体现了“两种文化”的融合。在更高的层面上,两种文化的汇通融合,现在有两重有利背景:一是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海洋经济和海洋强国建设。

在生态经济条件下,生态系统是一套“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经济(ECO) 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为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融合创造了条件。例如:贵州省作为西部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将“大生态”战略作为全省发展的主战略,正在走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群众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贵安新区作为唯一承担生态文明示范区战略使命的国家级新区,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精心做好“全域生态化、全域景观化”。人工化和自然化将在生态经济发展中建立新平衡,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融合也将有希望。

同时,本世纪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也为促进文化创意与繁荣开创了契机。

2.协调“两个自然”

在融合“两种文化”的同时,我们还应协调“两个自然”。

钱学森先生说过“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这两个“自然”都指的是“第一自然”。相对于未经人类改造的“第一自然”,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被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人类尊重“第一自然”、慎对“第二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例如:美国始建于1872年的黄石国家公园,园中完全保留原生态,历经百余年发展,现在享有全球美誉。1898年德国首创“近自然林业”的人工林,获得成功,其核心是以一种理解和尊重自然的态度来经营森林;湖南、贵州、广东等省近年予以效仿,效益可嘉。

我国作为历来人口第一大国和未间断的文明古国,东中部充斥“第二自然”:青藏雪域高原和新疆干旱区大漠人烟稀少,“第一自然”得以部分保存,是少数“两种自然”并存的国家之一。这是我国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在国土空间上的投影和反射。

对残存的“第一自然”,如青海可可西里、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交界处的无人区,我们要尽力保护,为“第二自然”提供比照。

今后,开辟“第二自然”不能盲目粗放,要先立足“第一自然”,精心谋划建设,与“第一自然”相协调,前述60多个获得菲迪克奖的项目可为参照。设施农业也是“第二自然”的典型产业,我国到改革开放第一阶段才刚起步。40年来,逐步走上适应国情的发展道路。农业部门规划到2020年,全国设施农业经营面积7500万亩,约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90%。跨第一、二产业的植物工厂,国内始于“十一五”,到“十二五”“十三五”又有新发展。2014年,中科院植物所与福建三安集团共建植物工厂;2016年安溪县湖头镇建成全球单体最大的植物工厂,不需要阳光、土壤,靠LED光源和特制营养液生长并实行智能监测管理,现已培育出多个品种的蔬菜。植物工厂作为“第二自然”的精品,将在国内特大城市逐步发展,可根据群众需求,生产高端蔬菜、水果、保健品、中药材等功能性农产品。而对过度改造的“第二自然”,则要有序清退,如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我国以“山水国土”见长,又有“山水文化”传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回归“自然山水”是最佳选择。例如:云南哀牢山上的哈尼梯田既维系梯田叠序又保护山林和水系,被誉为“雕塑在大地上的山水画”,同时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两类遗产虽然都是“第二自然”,实际上与“第一自然”融为一体。

3.重视“深(层)生态学”

相对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浅(层)生态学”,挪威生态哲学家阿伦·奈斯1973年创立了整体主义的“深(层)生态学”,以生态智慧为核心,兼含生态自我、生态平等、生态共生等重要理念,关心整个自然界的利益,拷问工业污染和环境公害,是最为激进的生态理论和运动。对照“深(层)生态学”的理念,可以折射出我国长期存在的生态系统退化,值得引起更多重视。我国实行了近20年的退耕还林政策,符合“深(层)生态学”原理,前10年(到2008年)全国25个省(区、市)累计退耕还林4亿亩,大于英国国土面积,生态效益显著;后10年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点击下文标题阅读

自然资源部庄少勤: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优化国土空间规划?

对国土空间规划构建的思考:前提、基础、保障与支撑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总工程师张晓玲:关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思考

星标公众号小教程

👇

编辑 / 刘峰   审核 / 刘峰 杨长龙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wjh18266613129)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