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等的咸鸭蛋 ‖ 《宁作我:汪曾祺文学自传》读前感

独角大仙 内向者曰
2024-12-02
点击上方 “ 🎧 ”耳机符号 ,可收听本文。
或,点击右上“•••”,再点击“朗读”。


《读前感》第 230915|047 期

正文大约3600字,阅读需要12分钟。


1. 综评与建议



综   评:★★★☆3星半

新意度:★★★3星半

深刻度:★★★3星半

愉悦度:★★★★4星


本书,适合  1900年以来的历史和文学爱好者  阅读。

本文,适合   阅读爱好者 阅读。

建议借阅,或购买电子书。


2. 作者与内容


2020年07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 22.8万。

作者:汪曾祺

1920年—1997年,江苏高邮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代表。

代表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端午的鸭蛋》等。


出生于一个旧式的地主家庭。 

1939年夏,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创作小说,受沈从文指导。

1950年入京,历任《北京文艺》等编辑。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64年,参与现代京剧《芦荡火种》改编(《沙家浜》)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短篇小说成就最高。

1985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96年,任中国作家协会顾问。


内容

本书以作品内容的年代为顺序,而不是以作品的成文时间为顺序,将汪老的散文节选编辑成传,再现了他70余年的人生历程。



3. 吐槽与感悟


评价图书,不是推销图书,必须吐槽


槽点1:说是传记,实为人生片段集。


散文集,就是散文集,不可能是传记。

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事,特别是不那么文学化的内容,是没有记录其中的。

哪怕是作品全集,那也不是传记。


传记这东西,往往有盖棺定论的意思。

但是,作品、文品,终归不是人品。

尽管历来有文如其人的说法,但是,也只是如。

往往只能如其一面,甚至连某一方面也不能完全代表。

所以,以散文作传,终究是差那么点意思。


我倒不是怀疑先生的人品。

但是,传记就像画像,不能某些地方画得很细很清楚,而另一些地方基本看不到,或者很模糊。

所以,所谓自传,不过是文艺说法,不要当真。



感悟1以前,他被低估了。


一个人的作品能火,是有必然因素的。

一方面,是其人其文确实经得住时间的检验。

另一方面,也是作品契合了时代民众的心理需要。


据说,汪老的作品在香港比大陆火得还早。

这其中,除了他在香港文艺圈里颇有人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香港比大陆更早富起来,更早吃上咸鸭蛋。

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就有了闲情逸致,有了品味精致生活的心情。

用一点经济领域的话来说,就是文学的消费升级了。


这个升级不单指消费能力提高了,更多的是指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方向发生了转变。

这个就像张爱玲的作品在90年代复燃一样


为什么当年民国时张爱玲的作品会火?

因为民主自由的风气渐开,人们开始谈情说爱了。

为什么后来不火,因为战火连年,家破人亡,人们顾不上卿卿我我。

再到90年代,人们有钱了。

特别是新生一代,更是早恋成风,当然她的作品就受欢迎。

何止她的作品,琼瑶奶奶在中学生和一般文化的消费者那里比张爱玲的还火呢。

那几年,周作人、林语堂的作品都比较火,而他们和汪老的作品大致都可以归为小品文一类。


最近这几年,汪老的作品再次火起来,是因为大众审美口味的轮回和提升

审美的轮回存在于四个层次之间。

喜新厌旧,是人的审美天性。
先是喜欢明艳的美,
可是,一旦明艳美泛滥,人们就走向明艳的反面,也就是含蓄,
当含蓄泛滥后,人们又走向明艳和含蓄共同的反面——矫情。
矫情之极,走向反面,就是病态,也就是生命的反面了。

关于审美的轮回,在此文尾部,马未都有详细的解释。

公众号:内向者曰

贱人就是矫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前感


大众口味的提升,也是琼瑶奶奶没落的原因。

毕竟,琼奶奶的作品甜得有点齁,虚得有点飘。

而汪老作品里升腾出的真实的烟火气,正是当下身心疲惫的人们所向往的。


所以,是时代选择了汪曾祺。


但是,想要让时代选择,也要给时代一点时间才行。

汪老以60岁的年纪能走红,至少是他的身体还算不错,起码坚持到了第一次走红的时候。


这就看得出活得久的重要性。

他的成功,和黄永玉一样,是因为出生的时间刚刚好,离世又足够晚,把同时代的名人都熬光了。


更别说他与沈从文、黄永玉等人关系都很好,他也算一个写名人出了名的人。

如果一点不借光,我是不信的。

我这么说,倒不是说汪老的成功有什么投机或者捷径。

但是,以上这些好处,他确实也得到了,尽管他未必希望得到。



感悟2:现在,他被高估了。


文艺界和出版界,总是有意无意抬高走红者。

读者的盲目跟风,又进一步推高了走红者。

去除这些因素,汪老与周作人、林语堂的作品齐名,也就差不多了。


这个评价,其实不低。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杰,但是,人杰并不是均匀分布在各时代的。

相对于汪老走红的8、90年代,他能与半年世纪前的周作人、林语堂比肩,已经是很少见的高评价了。


一个人成就,总是离不开他的早年经历。

一个人的文学作品,更是离不开他的人生经历。

这个论断,我就不搬出司马迁等一众大家,来做进行不完全归纳论证了。


他的童年太幸福了。

不论,与同时代的人相比,还是与当代的大多数孩子相比,他都太幸福了。


富足宽松的成长环境,尽管没有溺爱,

但是,很难打造出坚硬的骨头和强烈的欲望。

这个幸运的少年,尽管早早失去了母爱,

但在父亲体贴入微的关爱下,似乎连叛逆期都没有。


他天资过人,但是,用漫无目的、毫无目标、志向未立来形容他的求学经历,并不为过。

一定程度上来讲,他和时代是脱节的,或者说,大家都能感觉到的时代的变化与压力,似乎在他身上是不多见的。


他就是那么一个人,顺顺当当、舒舒服服、按部就班地过生活。

做事全凭兴趣和天资,倒也心地善良纯正,但绝没有什么强烈的爱恨情仇。


年轻因为没工作就要自杀,足见他未经风雨的软弱,更见他目光只限于自己小生活的狭隘。

当然,这不是他的什么错,他只是不够好,或者说不够伟大。


就像周作人和林语堂。

不是什么坏人,但是,在环境变坏的时候,不能指望他们像鲁迅那样扶大厦之将倾。

因为,他们成长得太顺利了。


可能有人会说,凭什么说周作人与林语堂太顺利了,

他们都是同时代的人,周氏兄弟还是一家人,

而且求学经历等过程中还有许多交集,他们境遇差不多。

周氏兄弟,虽然是一奶同胞,

但是鲁迅先生是长子,更早地更多地感受和承担了家庭的变故和责任。

而周作人是在长兄的庇佑下长大的,甚至成年后还要哥哥让着他。

周作人本质不能说多坏,但是,确实在家不是顶梁的柱,在外更不是国家的梁。


他如果能像林语堂一样,提前躲开危险的环境,他很大可能不会有骂名。

可惜,他既无远见,也没骨头,所以,他的投降必然的。

而林语堂也就是比周作人幸运一点,他若落到日本人手里,也并不比周作人强多少。


人生如水,只是没有遇到巨石等阻碍,是不会掀起浪花的。

他们当然身心健康、心智健全,懂得生活,但是,也因为缺乏压抑的经历,而缺少了反弹和爆发的强烈力量。


不过,没有掀起浪花也很好。

他有足够的运气,做得成平平稳稳的自己。

于是,他老老实实地把平凡人做成功了,把平凡的生活绘成工笔画。

就算没有沈从文先生的提醒,他也会放弃宏大话题和宏篇巨制的。

他确实写得很贴近人物和生活,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但是,眼界和思想也似乎就受到了局限,

这并非说他不广阔和深刻,但他本来可以更广阔更深刻。

因为性情平淡,所以,他意尽得比较快。

尽管,意尽就闭嘴是个好习惯,

但为什么他的意尽会比另一些人快呢?

就是因为他内心没有那么大的波澜。

事实上,他也会反弹。

文革后的委曲,也让他激奋过一点点。

他甚至也会骂人: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
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公众号:人民文学出版社

汪曾祺 | 栀子花:我就是要这样香,你们他妈妈的管得着吗?

你看,他也不是完全不能激奋的,虽然骂得很曲折。


童年的压抑,会产生一生的反弹。

成年后的压抑,也会产生一些反弹,只是不会很久。


尽管,文革中的他也遭了罪,但是比别人已经是强太多,

所以,他真的谈不上苦大仇深,也就难以创作出什么伤痕文学。

文革后的委曲引发的那段激奋,恰恰证明他缺乏磨练,不够成熟。

所以,他的这种平淡,并非大风大浪过后的平淡平和,而是他生性如此。


所以,他就是童年时缺少那么一点挫折。

而对作品的坚持和固执,实际上是现实生活中性格随和的一种补偿和反弹。

感悟3:要从远处才能看清一本书、一个人,远到站在另一个时代,另一个阶层。


汪老成年后确实吃过苦,但都不及童年影响之大。

上世纪80年代的安稳生活,日益让他在享受生活中滋养了他的小品文,也再次滋生了他原来的那种生活情调。

这种享受生活的情调很接近所谓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其实和一种颓废的美学只差一步。


在一种纵情声色、挥洒自如的氛围中,他们用诙谐幽默的生活情趣来排遣光阴,甚至于还把日常的礼节礼貌都安排得充满艺术性。

公众号:文史之友

八旗子弟的颓废美学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八旗子弟的颓废美学】


每当生活安逸起来,人们难免会开始享受。

这种享受是渐近的,最初也不过就是每餐加个咸鸭蛋。

吃咸鸭蛋这种事发生了倒还问题不大,但如果写成文字,并广为流传,就说明是一种社会风气了。

于是吃咸鸭蛋,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这种颓废不分哪朝哪代,也不分哪族哪国。

它首先体现在审美的轮回上,比如八旗不再尚武,当下流行伪娘。


人生一世,都想过好日子,但什么是好日子,白鹿原里的朱先生说过一段话,大意是,十亩地,三间房,两头牛刚刚好。

有咸鸭蛋吃挺好,刚刚好,不要再多了。



夜深了,晚安



附1. 参考信息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代序】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简介】


https://weread.qq.com/book-detail?type=1&senderVid=39125061&v=3163278072007dd4316c3ed&wtheme=white&wfrom=app&wvid=39125061&scene=bottomSheetShare


附2. 解读与评论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解读作者-1】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解读作者-2】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解读作者-3】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评论作者1】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评论作者2】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评论作者3】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评论作者4】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评论作者5】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评论作者6,含视频】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评论作者7】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图书评论】



附3. 延伸与扩展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延伸】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延伸2】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延伸3】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其文评论】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其文评论2】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其文评论3】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其文评论4】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其文评论5】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扩展1】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扩展2】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内向者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