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六)(新课标) 语文


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试题仓库2018年6.1-7.5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仓库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语文试题  3.语文2018年7月试题仓库  4.试题仓库2018年7月全部语文试题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六)(新课标)

语文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衡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因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意味着政府政策方针和发展理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目前,中国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总体物质财富比较丰富,贫困人口只占极少数。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不再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供求矛盾,而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需求满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在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过去,社会首先要保证人们能够获得基本数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消费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面对这一变化,如果企业还是满足于单纯的数量扩张或规模经济,而不是注重产品的品质,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满足老百姓的高品质需求。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更高阶段。广义的精神文明,不仅包括文明礼仪,也包括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追求,当下人们除了满足吃喝玩乐,还希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更加看重社会安全和环境保护,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此,除了继续发展生产力,还需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先努力发展经济,才能为建设民主和法治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相反在经济水平低下时贸然进行改革就可能遭遇东欧式的失败。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主要目标,因此关键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做大经济蛋糕。而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如何公平地分配蛋糕日益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这带来了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既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那么新时代的工作重心就是努力实现平衡式发展。例如,通过收入调节政策减少收入差距,通过精准扶贫减少贫富差距。过去中央推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区发展差距。若能做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成就不亚于从一个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国家变成经济大国。

(摘编自聂辉华《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四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而做出的科学论断。

B.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当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品质,实际上是应对供给侧转变做出的正确选择。

D.既要做大做强经济蛋糕,又要分好经济蛋糕,实现平衡式发展,这是新时代的工作重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列举了缩小贫富和地区发展差距的一些做法,指出这同让中国摆脱贫困一样意义重大。

B.文章主要从四个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矛盾所发生的变化做了解。

C.文章辨析了改革之初与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即从供求矛盾转变为需求满足不平衡矛盾。

D.文章第4段将美好生活需要区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姓已不满足于吃得饱,更希望吃得好,这启示企业生产应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品质。

B.如果解决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就会得到充分满足。

C.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之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才可能取得成功。

D.重新定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对社会发展变迁的把握,但终归是对人民向往的回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疾病医疗是城乡居民最现实的后顾之忧,医疗保险是解除这种后顾之忧的最重要的制度保障。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陆续建立了面向城镇居民的劳保医疗、公费医疗制度和面向农村居民的合作医疗制度,为解除人民的疾病医疗负担和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全面推行和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原有的由城镇单位与农村集体包办的医疗保障制度难以为继。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全面推进适合市场经济改革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先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简称职工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城镇居民医保")等制度。2016 年,国务院决定逐步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合二为一,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居民医保)。当前,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建和完善的同时,先后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疾病应急救助等救助制度。除此之外,商业健康保险、职工互助保险等补充性保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成,有助于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

当然,现今的医疗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医保政策公平性和多样性问题,不同群体保障的层次不一样;医疗保险资源分布不合理,一些地方医疗条件比较差;医疗保障缺口巨大,个人支出负担过重;商业保险发展迅速但整体覆盖面较低,商业健康险覆盖率不足;等等。

(摘编自郑功成(加快完善全民医保制度》)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医保局日前发布《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方案明确规定,将根据医保基金支付能力适当扩大目最范围,优化药品结构,进一步提升基本医保药品保险水平,缓解用药难、用药贵的压力。在新增调入药品中,将优先考虑国家基本药物、癌症及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慢性病用药、儿童用药等。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医疗保险处于较低水平,部分重特大病、罕见病的治疗费用来能列入医保范围,同时药品价格偏高,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多发,甚至出现病患因为得不到医保支持而放弃治疗的情况。近年来,国家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推进了医疗、医保、医药三方面体制的联动改革,逐步提高了居民基本医保补助标准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使医疗保险水平偏低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善。由于保险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需求不断释放,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逐年上升。

此次调整医保目录,尤其是新增17种抗癌药并大幅降价,是一个重要举措,无疑是惠民利民深得民心之举。我国是一个癌症多发的国家,由于抗癌药品研发力量还比较薄弱,需要从国外进口抗癌药,但过高的药价又制约了病患的使用。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得越来越大,进口药的关税不断降低,降低药价也有了现实条件。正是基于此,此次17种抗癌新药不仅能够进入医保目录,而且能够大幅度降低药价,使病患不仅能够用得到药,而且用得起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在医疗费用上昂貴的压力。

(摘编自《医保目录调整彰显深化医改新成就》)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解除城乡居民的疾病医疗之忧,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医疗保险这项工作,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收到显著成效。

B201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回落到13亿人,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没有享受到新农合的好处而失去了积极性。

C2014年,我国职工医保基金收入为8000亿元,而2018年已逾12000 亿元;与此同时,我国职工医保基金支出也在持续稳步增长。

D2018年,我国职工医保基金累计结存超过18000亿元,而职工医保基金支出为0000多亿元,这说明我国职工医保基金是充足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如今的医疗保障制度依然存在医疗保险资源分布不合理、个人支出负担过重、商业健康险覆盖率不足等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B.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应因时而改,因时制宜,20世纪90年代推进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2019年调整医保目录就是有力的证明。

C.随着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以及医疗保障工作的推进,我国以前经常出现的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甚至放弃治疗的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D.过去一段时间,我国没有把一些重特大病、罕见病的治疗费用纳入医保范围,这是因为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家并不富裕。

6.西方有些记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医疗保障工作成效甚微,如果要反驳他们的观点,你有哪些理由?请根据材料加以阐述。(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搬家

孙金鹏

亮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士兵。当兵的第三年,首长把亮子留下了,不过是在一个偏僻的地方。

和战友分别时,大家都哭了,战友们哭是因为要离开军营了。亮子也哭了,哭着哭着,就想起了父亲,就想起那个有风的黄昏。

那个有风的黄昏,亮子才十八岁,风吹着亮子黑黑的胡子。父亲听到征兵的消息下来了,就到河边找到了正在捉鱼的亮子。父亲对亮子说:孩子,在家你也没事,去当兵吧,当兵锻炼人!”那天晚上,父亲去了支书家,带去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药酒——那是用蛇和中药泡出来的,平时父亲都舍不得喝。亮子终于得到了一个名额,体验和政审后,亮子顺利进了部队。亮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能吃苦,表现得很突出。到复员时,亮子竟然当了士官,并留了下来。

亮子回家探亲的时间少了,见父亲的时间也少了。母亲去世得早,父亲年龄大了,家里没人照顾,亮子开始担心父亲,想父亲。于是亮子就想着把工作调回去,可是哪有那么容易啊!

又过了五年,亮子结了婚,有了孩子,亮子终于发现自己离不开这个地方了,可能永远回不了老家——不是不愿意回,是没法回。

这时候,亮子就想着把父亲接过来。父亲头发白了,七十多了,再不尽孝,何时尽孝呢?亮子给父亲打电话,让父亲搬过来住。

父亲不愿意去,他说:太远了,我都一把老骨头了,现在去外地住,不习惯。父亲年龄大了,家里没人照顾,不愿意到这里来,亮子开始恨起自己。一有时间,就打电话给父亲,了解家里的情况,了解父亲的身体状况。

终于有一天,父亲竟然说要搬来和儿子一起住。亮子高兴得要命,立马请了假,开车去接父亲。乡里乡亲都来送别,父亲喝了很多酒。父亲说:以后就不回来了,老了,要享几天的福了……”父亲到了儿子工作的地方,并不像电话里说的那样不习惯,相反,父亲天天都闲不住,一个人经常到后山上走来走去。父亲看见儿子带兵,儿子真威武,声音嘹亮,真是好样的。父亲看着,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线。

父亲喜欢到外面转来转去,一回来就与儿子不停地说话,说他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喜欢这里的风土人情,真后悔没有早点来。

儿子很不解,这里有什么好呢?山路弯,水质苦,风沙大……没一样比得上家乡。有一天,父亲回来时却说:这地方东面有一片地,我看过了,这里的风水不错,我死后就把我埋在那儿。亮子努力说服父亲:那里以前可是乱坟岗……”“我找人算过了,那里风水好,适合我这样木命的人。父亲坚持说。

父亲得了脑梗,突然就走了,在他所谓好风水的地方长眠了。亮子一下子没有了依靠,他感觉更孤独了,一有时间就去乱坟岗和父亲说话。到了黄昏,看门的守墓人看见亮子还不走,就劝道:回去吧,人死不能复生。

亮子走了,回头看了看父亲的墓碑,很小,在草丛中不起眼,很平凡,就像父亲的一生,静静地来到了世上,又静静地走了。

时间很快,一晃十年过去了。

父亲死后还不能进祖坟,作为儿子更愧疚,亮子终于下定决心,要将父亲的坟迁回家乡,不能再让父亲的魂魄在外漂泊了。亮子一切准备就绪,招呼着一帮人到了墓地。

这时,守墓人却对亮子说:你不懂你的父亲啊!亮子忙问:啥意思?

以前,你父亲哪里也不去,经常来这里,我们一起聊天,一坐就是一整天。他害怕死亡,害怕得要命,死了进不了祖坟怎么办?死后没法与你娘说话怎么办?可他怕你一个人在这里定不下心,就把自己留下来了。这里一封信,你自己看看吧。守墓人取出一封信,递给了亮子。

孩子,我不能让你一个人在外面,还有爹呢!你好好在这里工作吧,为自己,为父亲,更为国家,你放下一切吧。你不要想家了,爹把家搬到这里来了,爹会陪你一辈子,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亮子回过头,望着父亲小小的坟墓,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节选自《小小说世界》2018年第6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战友分别时,大家都哭了,一个字既表现出战友分别时的不舍,也自然地引出下文亮子参军的情节。

B.为了让亮子当上兵,父亲给支书带去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药酒,这从侧面反映了征兵过程中存在着腐败问题。

C.亮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吃苦耐劳,深受首长的器重,而且很有孝心,是小说极力讴歌的人物形象。

D静静地来到了世上,又静静地走了,这诗意的语言既写出了父亲平凡的一生,也表达了亮子悲伤的心情。

8.父亲留给守墓人一封信的情节安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在塑造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巧妙的安排?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上交,涿州范阳人。本名远,字上交,避汉祖讳,还以字称。上交身长七尺,黑色,美风仪,善谈论,负才任气,为乡里所推。后唐同光中,尝诣中山干王都。有和少微者亦在都门下,忌之,颇毁訾上交,都遂不为礼。上交不得志,因南游洛阳。秦王从荣开府兼判军卫,以上交充六军诸卫推官。李瀚、张沆皆白衣在秦府,悉与上交友善。从荣素豪迈。不遵礼法,好昵群小。上交从容言曰:王位尊崇,当修令德以慰民望。王忍为此,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之事乎?”从荣怒出之。晋初,召为左司郎中,迁刑部侍郎。尝上言:伏睹长兴中诏书:州县官在任详谳刑狱、昭雪人命者,不限岁月赴选,许令超资注官。诸道州府躬赴行部投状,随给优牒,庶绝欺同,以存激劝。载详元诏,止言州县,未该内外职司。乞自今但能雪活冤狱,不限中外官,并加旌赏。诏从之。俄迁户部侍郎,拜御史中丞,弹举无所阿避。周祖监国,命太师冯道迎湘阴公于徐州,以上交副之。广顺初,拜礼部侍郎。会将试贡士,上交中明条制,颇为精密,始复糊名考校。擢扈载甲科,及取梁周翰、董淳之流。时称得士。枢密使王峻用事,常荐童子,上交拒之。峻怒,奏上交选士失实。贬商州司马,朝议以为太重,会峻贬乃止,但坐所取士李观、侯璨赋落韵,改太子詹事。显德二年拜吏部侍郎多请告不朝时出游别墅世宋因问陶穀曰上交岂衰老乎穀对曰上交昔掌贡举受所献名园多植花卉优游自适世宗怒,免其官。宋初,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卒,年六十七。上交所莅官以干闻,当时称有公辅器。

(节选自《宋史.赵上交传》)

【注】①②王都、和少微:都是人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显德二年/拜吏部侍郎/多请告不朝/时出游别墅/世宗因问陶穀曰/上交岂衰老乎/穀对曰/上交昔掌贡举/受所献名园多/植花卉/优游自适/

B.显德二年/拜吏部侍郎/多请告/不朝时出游别墅/世宗因问陶穀曰/上交岂衰老平/穀对曰/上交昔掌贡举/受所献名园多/植花卉/优游自适/

C.显德二年/拜吏部侍郎/多请告/不朝时出游别墅/世宗因问陶穀曰/上交岂衰老乎/穀对曰/上交昔掌贡举/受所献名园/多植花卉/优游自适/

D.显德二年/拜吏部侍郎/多请告不朝/时出游别墅/世宗因问陶穀曰/上交岂衰老乎/穀对曰/上交昔掌贡举/受所献名园/多植花卉/优游自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避汉祖讳指赵上交和汉祖名字中都有字,为表示尊重,赵上交名字不能用此字。

B.文中李、张二人只是在秦王手下当差,没有功名或官职,所以称他们叫白衣

C监国"是中国古化的--种政治制度,通常是由德高望重的大臣监管朝政的实施。

D糊名就是考试结束后,将考卷上考生的姓名等信息密封或裁去再行阅卷的方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上交敢于直言进谏,为人守正不阿。他看不惯秦王恣意妄为,劝谏秦王做事要符合百姓的愿望,秦王气得恼怒离去;任御史中丞时,行使职权,正直无私。

B.赵上交才能表现卓著,赢得广泛推重。他年轻时就擅长言谈论事;为官后主持科举考试时制定的考试制度十分精密;无论任职何处都精明干练,人谓堪当大任。

C.赵上交直谏制度缺漏,力促施政公平。他认为只要是德才兼备的官员。所受待遇就应该一致,不能只限于州、县官,也要惠及朝官,这应该更能起到激励作用。

D.赵上交历经数代更替,历职多个官署。他仕宦于五代时期,做过后唐杂王的僚属,后晋中任职刑部和户部,后周间供职礼部。吏部,大宋立国后又做尚书右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和少微者亦在都门下,忌之,颇毁訾上交,都遂不为礼。

2)枢密使王峻用事,常荐童子,上交拒之。峻怒,奏上交选士失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和通判弟随亨《书感》韵

柴望

风沙万里梦堪惊,地老天荒只此情。

世上但知王蠋义,人间惟有伯夷清。

堂前旧燕归何处?花外啼鹃月几更?

莫话凄凉当日事,剑歌泪尽血沾缨。

(注)诗人的弟弟随亨写了《书感》一诗,诗人以此诗和之,作于南宋亡后。王蠋:齐国贤者。燕破齐,王蠋义不事燕,自缢而亡。伯夷:商末孤竹国君主亚微的长子。父死,伯夷和三弟叔齐在继承君位一事上互相谦让并逃离。后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沙万里”“地老天荒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抒写沉痛之情,意境深沉。

B.颔联写王蠋、伯夷两人的事迹,意在表达对两位先贤坚守气节的高尚品德的赞美之情。

C.更深月明,花外暗鹃,诗句渲染了凄凉的氛围,暗含亡国之痛,突出了情感之悲切。

D.舞剑歌吟,泪尽沾缨,把往事不堪回首的悲痛寄寓于动作、神态描写中,感人至深。

15.颈联出句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请比较两者的表达效果。(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男子占卜婚事,卦象充满祥和,没有不吉利的征兆。

2)庄子在《逍遥游》中描写迁徙南冥的大鹏击水之广、升天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采用虚实结合手法,将整首词由现实带入对回忆中的战场场景描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腰封也叫书腰,定义为于书籍中间地带另置一条类似腰带的文字介绍,以配合行销或书籍推荐。准确地说,()。在出版界流行一句话:书名是眼睛,书腰是嘴巴。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给读者关于图书的更多信息内容。它能够吸引读者的,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促进图书销售。在腰封的编辑和设计中,应体现图书的营销策略,并将营销策略于腰封的设计过程中,以更好地发挥图书的推广作用。所以说,从出版营销的角度,腰封是图书信息推广的营销工具,对读者而言也是一种有益的迅速了解图书内容的信息手段。应该说,优秀的腰封应是件的事儿。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虽是一种图书的营销推广工具,却也是一种图书的装帧设计艺术

B.它既是一种图书的装帧设计艺术,更是图书的营销推广工具

C.它虽是图书的营销推广工具,却也是图书的装帧设计艺术

D.它既是图书的一种装帧设计艺术,也是图书的一种营销推广工具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看它给读者更多关于图书内容的信息。

B.一个好的腰封,应该给读者提供更多关于图书内容的信息。

C.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看它提供读者多少关于图书信息的内容。

D.一个好的腰封,应该提供给读者多少关于图书的内容信息。

19.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注意力贯串勾通雪中送炭

B.关注点贯串沟通锦上添花

C.注意力贯穿沟通锦上添花

D.关注点贯穿勾通雪中送炭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一般来说,导致无线网络网速较差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信号互相干扰,①___。无线信号相互干扰的问题是很普遍的,比如较为常见的微波炉、无绳电话等电器都会对无线路由器正常的无线通信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从而降低网络性能;除了电器对无线网络的干扰外,还有②___,如果多个无线路由器恰好相互间使用的信道相同,就会严重影响无线网络的质量。同时,如果要连接的终端设备距离路由器很远,或者是多台终端设备一起连接上网,则很可能超出无线路由器的承载能力,③___。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201982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教师惩戒权的具体实施细则,将尽快出台。吕玉刚指出,教育惩戒目的重在教育,实施细则制定将从关爱和保护学生以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愿望出发,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施的范围、程度、形式等,规范行使教育惩戒权。明确教师惩戒权主要是为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解决当前教师不敢管的问题;二是解决不善管的问题。此次明确教师惩戒权,可让老师、家长都有把尺子去衡量、判断,缓解家校矛盾等问题。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近日,某市教育局下发文件要求市内各中学采取措施统一学生的发型,具体要求:男生一律平头,女生只能留齐耳短发。各校执行伊始就遭到学生的大量投诉,并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市教育局就此问题回应称,教育局推行的这项做法是为了树立中学生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形象,有争议很正常。对此,为了明辨事理,市属某中学团委举行了一次辩论赛,论题为中学生该不该统一发型,假如你是一位参赛辩手,你会支持还是反对呢?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代表正方或反方观点的辩论稿,参与校团委举办的中学生该不该统一发型辩论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六)(新课标)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而做出的科学论断错误,选项强加因果,由原文不能得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C,“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品质,实际上是应对供给侧转变做出的正确选择错误,选项张冠李戴,由原文第3段最后一句可知,应是应对需求侧转变做出的正确选择,而非供给侧D,“既要做大做强经济蛋糕,又要分好经济蛋糕,实现平衡式发展,这是新时代的工作重心错误,选项以偏概全,选项中既要……又要……”两个方面,由原文第5段可知,分好经济蛋糕,努力实现平衡式发展才是新时代的工作重心故选B项。

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指出这同让中国摆脱贫困一样意义重大错误,原文第5段确实列举了一些缩小贫富和地区发展差距的做法,但效果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尚不能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不能将其成就归于同不亚于从一个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国家变成经济大国,即让中国摆脱贫困一样意义重大。故选A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如果解决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就会得到充分满足错误,选项混淆条件,如果…………”的表述过于绝对,并非事实,文章第一段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第二段说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需求满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但并非解决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就会得到充分满足。故选B项。

4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没有享受到新农合的好处而失去了积极性错误。从材料一分析可知,2016年,国务院决定逐步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合二为一,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才是2018年新农合参保人数回落到13亿的主要原因。

故选B

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D项,这是因为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家并不富裕错误。原文没有相关信息。原文只是说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医疗保险处于较低水平,部分重特大病、罕见病的治疗费用来能列入医保范围,同时药品价格偏高,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多发,甚至出现病患因为得不到医保支持而放弃治疗的情况

故选D

6我国构建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我国参保人数众多,基本实现全覆盖。我国医疗保险水平大幅提高。患者用药难、用药贵的压力得以缓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结合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建和完善的同时,先后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疾病应急救助等救助制度。除此之外,商业健康保险、职工互助保险等补充性保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成,有助于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分析,我国构建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结合材料二图表内容分析,我国参保人数众多,基本实现全覆盖。结合方案明确规定,将根据医保基金支付能力适当扩大目最范围,优化药品结构,进一步提升基本医保药品保险水平,缓解用药难、用药贵的压力”“近年来,国家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推进了医疗、医保、医药三方面体制的联动改革,逐步提高了居民基本医保补助标准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使医疗保险水平偏低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善”“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得越来越大,进口药的关税不断降低,降低药价也有了现实条件”“能够大幅度降低药价,使病患不仅能够用得到药,而且用得起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在医疗费用上昂貴的压力等分析,我国医疗保险水平大幅提高,患者用药难、用药贵的压力得以缓解。

7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

B项,反映了征兵过程中存在着腐败问题错误,父亲给支书带去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药酒,反映了父亲想让孩子去部队锻炼的诚心。

故选B

8.(1)有助于直接点题。搬到这里来了”“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照应了题目。(2)有助于凸显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这封信让读者直接了解到父亲的内心世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对其工作、生活的极力支持。(3)有助于情节的展开。从亮子入伍当兵,到要接父亲来尽孝,再到父亲来到部队,去世后安葬在乱坟岗,最后亮子要将父亲叶落归根,一封信让情节发生突转,这一转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4)有助于深化主题。一封信揭开父亲搬家的真相,勾勒出一位默默奉献,支持儿子工作的父亲形象,表达了对父爱如山、血浓于水的亲情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孩子,我不能让你一个人在外面,还有爹呢!你好好在这里工作吧,为自己,为父亲,更为国家,你放下一切吧。你不要想家了,爹把家搬到这里来了,爹会陪你一辈子,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照应题目《搬家》;父亲是一个会为儿子作长远打算,放手让儿子成长的父亲,当他看到儿子威武雄壮的身姿,不禁为儿子感到骄傲自豪,为了让儿子能安心在穷困的地方工作,他克服了自己的害怕,从老家搬到亮子工作的地方,甚至执意葬身此处,可见他是个有觉悟、能为国着想,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结尾以父亲的信戛然而止,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父亲小小的坟墓”“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刺痛了他的眼突出父亲的伟大,表达了儿子父亲的赞美和感激,升华了主题。

9从叙事方法上看,小说运用插叙,交代了父亲对亮子当兵的支持与付出。从情节和描写手法上看,小说重点通过父亲搬家这件事,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塑造了父亲这个人物形象。从表达技巧上看,小说运用对比手法,从父亲一开始不愿意搬家到最后叶落外乡,写出了父亲为支持儿子扎根军营所做出的牺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小说第三段,那个有风的黄昏,亮子才十八岁,风吹着亮子黑黑的胡子……亮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能吃苦,表现得很突出。到复员时,亮子竟然当了士官,并留了下来,是插叙,补充说明亮子当兵的过程;从情节和描写手法上看,太远了,我都一把老骨头了,现在去外地住,不习惯是语言描写;父亲天天都闲不住,一个人经常到后山上走来走去,动作描写;父亲看着,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线是神态描写;你不要想家了,爹把家搬到这里来了,爹会陪你一辈子,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是心理描写;从表达技巧上看,小说运用对比手法,父亲年龄大了,家里没人照顾,不愿意到这里来”“终于有一天,父亲竟然说要搬来和儿子一起住,可见父亲为支持儿子扎根军营所做出的牺牲。

10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不朝是不上朝的意思,是时时的意思,为出游别墅的状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朝后面需要断开,排除B项、C项。

修饰限制,不能断开,排除A项。

句意:显德二年,赵上交任吏部侍郎,他常请假不上朝,时时外出到别墅游玩。周世宗因而问陶教说:赵上交是不是衰老了呢?陶毂回答说:赵上交昔日主持科举考试。接受别人所献的名园。大量种植花卉。在里面优游自乐。

故选D

11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通常是由德高望重的大臣监管朝政的实施错误。监国是指国君外出或来亲政时,由重要人物代理朝政。

12A

故选C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A项,秦王气得恼怒离去错误。从荣怒出之是说从荣气得把赵上交撵走了。

故选A

13.(1)有个叫和少微的也在王都府里当差,妒忌赵上交,极力诋毁辱骂他,王都也就不礼遇他了。

2)枢密使王峻执政,经常推荐童生,赵上交拒绝了他。王峻恼羞成怒。上奏说赵上交录取考生时弄虚作假(未据实情录取考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门下,谓在某人的门庭之下;,妒忌;,代词,指赵上交;毁訾,毁谤,非议;,连词,于是;,礼遇。(2用事,指当权执政,行事,办事;,拒绝;,代词,指王峻;选士,录取考生;失实,未据实情。

参考译文

赵上交。深州范阳人。本名远,字上交,为了避汉祖的名讳,就只称表字。赵上交身高七尺,肤色黑,风度仪表俊美,善长言谈论事,以才华自负,任性使气,被乡里人所推重。后唐同光年间,赵上交曾经去中山拜谒王都。有个叫和少微的也在王都府里当差,妒忌赵上交.极力诋毁导骂他,王都也就不礼遇他了。赵上交不得志,就南游洛阳。当时泰王从荣开府兼判军卫,让赵上交提任六军诸卫推官。李擀、张浣都以平民身份在泰王府当差,都和赵上交交情友好。从荣向来性情豪迈,不守礼法,喜欢亲近小人。赵上交从容不迫地进言说:王位尊贵崇高,您理当立美德以符合百姓的期望。秦王您忍心这样做,难道不知道恭世子、戾太子的事吗?”从荣恼怒,逐他出府。后晋初年。赵上交被召为左司郎中,后升迁为刑部侍郎。曾上书说:我见到长兴年间的诏书:能审理案件,昭雪冤情拯教人命的在任州、县官员,不限任职时间长短参加选拔。允许破格委任官职。各路、州、府亲自到行部投递文书的,随时发给优待文书,或许可以杜绝欺瞒,以起到激励作用。'记载详见原始诏书,诏书上仅说到州、县官员,未提到内外职司官员。恳请今后只要能够昭雪冤案、救活人命的,不限朝中还是地方官员,都给予表彰奖赏。下诏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久又开为户部侍郎,担任御史中丞,平时弹助或荐举官员从无讨好或回避。后周太祖代理国事,命令太师冯道在徐州迎接湘阴公。赵上交为副职。广顺初年。担任礼部侍郎。碰上将开科考贡士。赵上交订立中明条例制度,十分精密,开始恢复糊名考试。提选扈载为甲科,并录取梁周翰、董淳等人,当时被称费是得士。枢密使王峻执改,经常推荐童生,赵上交拒绝了他。王峻恼羞成怒,上奏说赵上交录取考生时弄虚作假。赵上交被贬为商州司马,朝廷商议后认为处分太重,碰上王峻被贬才中止,但因为所录取的考生李观、侯璨写的賦不押韵一事,改授太子詹事。显德二年,赵上交任吏部侍郎,他常请假不,上朝,时时外出到别墅游玩。周世宗因而问陶教说:赵上交是不是衰老了呢?”陶毂回答说:赵上交昔日主持科举考试。接受别人所献的名园。大量种植花卉。在里面优游自乐。世宗恼怒。罢免了他的官职。宋朝初年,起用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赵上交所担任官职都以干练闲名。当时人们称赞他有宰相之才。

14B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设题角度主要有诗句内容或大意的考查,以及主旨思想的探究、结构思路、写作特色等等。做题时对每一个选项力求仔细分析深入理解并与原文全面对照,耐心细致地找出问题,不能直接确定答案时可以借助排除法。

B项,颔联写王蠋、伯夷两人的事迹,意在表达对两位先贤坚守气节的高尚品德的赞美之情理解不当。世上但知王蠋义,人间唯有伯夷清。颔联连用两个忠义、高洁之士的典故,来曲折表达自己的民族气节。这两句是说,只有像王蠋那样不屈节事燕,方可称义;像伯夷那样不食周粟,方可称清。但知”“唯有,强调的意味很重,言外隐然含有对许多觍颜事新朝的宋朝士大夫的强烈不满。诗人当时的身份是在野的布衣,元朝都城正好在燕国故地,用王蠋义不事燕的典故来表示自己的气节,正相切合。所以选项说意在表达对两位先贤坚守气节的高尚品德的赞美之情不恰当,狭隘、绝对了诗人的写作意图,主要是借写他人抒发自己胸中之块垒。

故选B

15.两诗的手法和情感同中有别,表达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刘诗使用乌衣巷的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今非昔比、昔盛今衰的情感,主要是怀古伤今;语言浅显,融情于景物,藏而不露,耐人寻味。柴诗化用刘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借鉴中融入创新,既委婉含蓄,又能于层层发问间,饱含浓厚的真情,书写亡国之痛以及无处寄身的孤独落寞和悲戚,感人至深。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题干为颈联出句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请比较两者的表达效果化用暗含典故这种手法,提示我们在比较中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表达效果明确了赏析角度为艺术特色。要做好此题应该熟悉刘禹锡《乌衣巷》中相关诗句的意思以及作者借此抒发的情感。颈联出句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请比较两者的表达效果。化用,是一种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既借用前人的句子又经过自己的艺术改造,所以有的通过化用抒发和前人相同的情感,而有的既有相同点又有新解,即升华深化或创新。

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使用了典故。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柴诗,堂前旧燕归何处?花外啼鹃月几更?颈联借旧燕”“啼鹃来表达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出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国破家亡,故家旧族的堂前燕子,现在又归向何处呢?言外有无所依托的意蕴。对句用望帝失国、魂化啼鹃故事,不但暗示亡国之痛,而且更深月明,花外啼鹃,更渲染了一种凄厉的气氛。这啼鹃,也不妨看作诗人的化身。诗句在化用中富有变化,一改陈述语气为反问,且连续发问,层层设问,表情达意越发直露,但更加深沉揪心。

16.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卜、筮、咎、抟、剑。

17D

【解析】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答案。

文中谈论对象是腰封,也即书腰。括号中要填写的句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腰封首先是图书的一种装帧设计艺术,然后才是配合行销或书籍推荐的一种营销推广工具。从连贯的角度看,可先排除AC两项。

此外,B项中前面分句中有数量词一种,后面分句中却没有一种限制,结构上不对称;且图书应为领属词,要放在一种的前面,才能与上下文连贯。同时,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常用于并列复句中,用在递进复句中。据此,又可排除B项。

D项最为恰当,故选D

18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A项,好不好错误,两面对一面,下文给读者更多关于图书内容的信息写的是的一方面,故下文没有与不好照应的内容;

C项,提供……内容错误,搭配不当,应该是提供……信息

D项,照应不周,前面的与后面的多少不照应。

B项最恰当,故选B

19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注意力: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关注点:关心重视的地方。依据它能够吸引读者的可知,从习惯搭配角度看,注意力吸引呼应更得当,故排除B项、D项;

贯串: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贯穿:穿过;连通。根据于腰封的设计过程中可知,贯穿过程搭配更恰当,故选贯穿,排除A项、B项;

勾通:暗中串通;勾结。贬义词。沟通:使两方能通连。中性词。依据对读者而言也是一种有益的迅速了解图书内容的信息手段可知,句中指了解信息的手段,应选用沟通,排除A项、D项;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依据优秀的腰封应是件的事儿,句中是说优秀的腰封对图书装帧来说是好上加好的事情,因而选锦上添花更恰当,排除A项、D项。

综上分析,C项最合适,故选C

20.一是终端配置问题无线路由器之间的互相干扰也会导致网络网速较差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第1空,所在句子具有总结性,根据导致无线网络网速较差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信号互相干扰”“如果要连接的终端设备距离路由器很远,或者是多台终端设备一起连接上网推知应填一是终端配置问题;第2空,根据除了电器对无线网络的干扰外”“如果多个无线路由器恰好相互间使用的信道相同推知应填无线路由器之间的互相干扰;第3空,是小结论,根据导致无线网络网速较差的原因有两点”“从而降低网络性能推知应填也会导致网络网速较差

21.(1)教育部将出台教师惩戒权的实施细则。(2)细则将明确规范行使教育惩戒权。(3)此举可解决教师不敢管和不善管的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道题要求对所给的新闻报道进行压缩,保留新闻的关键信息。保留关键信息是时,首先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核心信息;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教师惩戒权的具体实施细则,将尽快出台筛选关键信息为:教育部将出台教师惩戒权的实施细则。教育惩戒目的重在教育,实施细则制定将从关爱和保护学生以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愿望出发,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施的范围、程度、形式等,规范行使教育惩戒权提取关键信息为:细则将明确规范行使教育惩戒权。明确教师惩戒权主要是为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解决当前教师不敢管的问题;二是解决不善管的问题筛选并整合出关键信息为:此举可解决教师不敢管和不善管的问题。

22.【例文】

统一了发型,统一不了人心

主持人好,对方辩友好!

很荣幸能就中学生该不该统一发型这一问题发表我的见解。近日,教育局下发文件要求市内各中小学校强制发型统一,遭遇大量学生投诉。在我看来,教育局固然有着独到的考量,但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发型的统一只是形式主义的一种,想达到持久的效果还需由内而外。

从学生角度看,统一发型不仅有碍学生个人的特色发展,更会在年少懵懂时期留下从众化心理,不敢独树一帜,不敢打破常规,有碍思维的发展。如果学校强制要求学生:男生必须剃平头,女生必须齐耳短发。那么学生会不敢为自己的发型发声作主,某种意义上说,发型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外貌和品味,如若连发型都由别人说了算,还有什么能自己说了算?今后走上社会有太多需要自己判定拿捏的决定,而这种自主独立的意识,从小就应得到灌输和培养。

从学校角度看,发型的统一只能给人一时的错觉,真正形成统一划一的良好校风才真正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中小学校男女统一发型似乎给人一种整齐划一的感觉,但如若没有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共同的校训,没有让他们在精神和思想上形成统一就谈不上真正的统一。叛逆的学生即便顶着平头,剪了短发,也丝毫不妨碍他们干坏事,抽烟酗酒打架……努力还应放在对思想的修楷上,告诉他们校训是什么,做一个真正的青少年是怎么样的。莫做不必要的无用功,倒起反作用。

从社会、国家层面看,毕了业的学生依旧会有属于自己的发型。而社会需要的不是一个曾经统一过发型的人,而是需要一个有合作意识、集体意识的统一过思想的优秀人才。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自由开放的,鼓励标新立异,承认与众不同。统一发型这个老问题,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答案,至少在这这个二十一世纪,统一发型显得非常老旧和没必要。

我们作为当代青年的一分子,世界每天的变化之大都超乎我们的想象,洪流滚滚向前,我们必须学会适应潮流,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自由开放,人人创新。不用去多虑发型的统一怎么样,利弊谁大?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一种规则、团队、集体意识的培养上,毕竟,统一发型的背后是统一人心。

谢谢大家!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次作文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前,考生要先识别任务,如本题要求考生在正反双方中选择一方作为自己的立场来谈中学生该不该统一发型,然后要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

【审题】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注意中学生的身份特点,具体的感悟和思考,不能说空话套话,文体应符合辩论稿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审题过程:首先分析材料。材料的中心事件是某中学举行的一场以中学生该不该统一发型为主题的辩论赛,材料应呈现出正反双方的观点,正方认为中学生应该统一发型,反方认为中学生不该统一发型。可选择正方的观点:从主观部分看,教育局推行的这项做法是为了树立中学生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形象;从学生的角度看,发型管理可以增强集体归属感,可以避免攀比心理;也可选择反方观点:学校给出的发型统一管理的理由是不恰当的,提出发型管理增强集体归属感以及各种学生群体们出现的不良现象没有直接关系,然后提出了学生也有追求美的权利,不应该被一刀切地完全扼杀,应该给学生一个自我选择的机会的观点。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