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48篇精选时评精批细评,满分作文范本24-35
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试题仓库2018年6.1-7.5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仓库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语文试题 3.语文2018年7月试题仓库一 4.试题仓库2018年7月全部语文试题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2020高考48篇精选时评精批细评,满分作文范本13-23 >>>点此阅读
24、通过阅读提升认知能力 38
25.人工智能,“向后看”也很美
26、 数学天才坠落?别用刻板眼光定义成功 41
27、与人为善 让社会更润滑 42
28、让社会充盈诚信的空气 44
29、学会取悦自己才能活出真实自我 45
30、“逃避式考研”?先别急着批评 47
31、“救人要紧没想其它”的义举值得推崇48
32、“平凡英雄”构筑精神基座 49
33、网络世界同样需要理智和善良 51
34、警惕“不懂装懂”与“懂装不懂” 52
35、成就属于自己的“主角光环”54
24、通过阅读提升认知能力
盛玉雷
来源:人民日报
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信息大量过剩的时代,我们正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很多简单、重复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每个 人都需要通过阅读来“重新发现自己”。
随着世界第二十四个读书日到来,读书再次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议题。
【新时代,我们更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
近年来,图书销售额不断攀升,2018 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达 894 亿元,同比增长11.3%,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书正在被消费者带回家。但购买书籍或者拥有书籍本身,并不等于认真看了、消化吸收了。把书当成一种摆设,书里的世界自然也就擦肩而过。
【当下现状,购书不等于读书】
诗意人生,不应该是空有其表的外壳,而要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在,更要有“书卷多情似故人”的精神体验。为什么要读书?一位网友的回答有意思:看到美景时,其他人只会说“厉
害了”,然后拍照发朋友圈时,你却因为心头闪现的那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感动。诚如所言,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书籍不应是任人摆布的装饰品,也不 该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品,而要成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日用品。
【读书可以让生活更诗意】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说到底,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信息大量过剩的时代,我们正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 很多简单、重复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每个人都面临着“重新发现自己”的挑战。一个人不可能终身都依靠某种一成不变的本领,也不可能只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而应该不断让自己具有“算法”所不具备的想象力、判断力与认知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通过阅读来实现。伴随真正的阅读,我们才能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完成自我刷新。
【阅读可以让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更好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
换句话说,通过阅读,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应对未来。这也是建 设书香中国的题中之义。如今,线上市场依然火热,实体书店逐渐回暖,一些图书馆成为城市地标,小图书甚至在精准扶贫中书写“大文章”……这意味着,“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的夙愿正在加快实现。但是,也有一些地方与群众需求还不相适应,一些做法仍然在制约阅读率和阅读量的提升。例如,有的农村书屋平日里大门紧锁、无人问津;有的学校图书 馆建了、图书买了,但不向学生开放。换个角度看,让这些闲置的图书“动起来”“活起来”, 就能成为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重要推动力。
【阅读,可以让我们让我们理解过去、应对未来。】
一位作家说道,“如果有一天,我独自漂流在茫茫大海上,我会选择一本书为伴”。相信这种陪伴,一定是透过纸张的心灵对话、超脱言语的灵魂共鸣。不妨在这个书香四溢的季节,打开 一本书,遇见一个新的世界和自己。
【阅读,和心灵对话,遇见更好的世界和自己。】
「精读细思」
阅读,历来就是个重要的话题,也是个很高频的作文主题。深浅阅读之争,24 小时阅读等都是先后入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阅读的重要性。阅读,可以帮我们走出眼下的一方小小的天地, 摆脱时空的局限,如文中所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阅读,可以和心灵相通,让我们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本文以阅读提升认知能力为中心,充分论述了阅读的重要价值,呼吁人们静下心 来,享受阅读,在阅读中提升自我。
25.人工智能,“向后看”也很美
杜一菲
来源:人民日报
当今世界,技术的指数级增长让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追逐流行与新潮似乎已成为人类的本能。在这种趋势下,一些传统手工艺受到冷落,甚至面临存亡挑战。如何让“慢工出细活”的匠人技艺不被“快节奏”的时代浪潮所淹没?人工智能为传统技艺的延续提供了一种新选择。【直入主题,引人思考,“快节奏”时代如何让“慢工出细活”的匠人技艺传承?】
据报道,日本总务省自2019财年启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和保存传统手工艺的试点研究。通过在匠人手腕上安装传感器,对手指和手腕等动作的数据进行收集,并利用摄像机拍摄作业过程等方式提取必要信息,匠人的手工制作实现数据化,之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分析,整理成影像资料和教材。该项研究有望为匠人技艺的传承留下希望的“火种”。【援引新闻,对人工智能传承匠人技艺寄予了厚望】
先进技术与传统技艺的融合,带来的是更美好的未来。每一种技艺都承载着特定的时代记忆,凝萃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项具有突破性的科技成果,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底色。从这个意义上讲,技艺的传承不仅让“术”继续造福后代,更令文化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在传统基础上的创造,人类的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攀登高峰。突破未来技术奇点的灵感,很有可能就蕴藏在不甚起眼的传统经验中。【辩证思考,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的融合,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从古老卷轴设计中汲取灵感,加拿大女王大学的科学家制造出了世界首款可卷曲触屏平板电脑,把柔性设备技术推向了全新领域;受千变万化的折纸启发,哈佛大学威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明了旋转驱动十二面体海洋生物采样器,解决了软体动物不易安全捕捉的难题。当前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更是与基于海量数据之上的“深度学习”分不开。韩国棋手李世石与“阿尔法狗”的人机围棋大战还没有从大众的记忆里褪去,但“深度思维”公司新研发的人工智能“阿尔法零”,在自学8小时后即可击败“阿尔法狗”。人工智能与传承几千年的围棋技巧结合,其轰动世界的效应引发深刻思考。【事例论证,传统启发科技,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美国斯坦福大学2016年9月发布《人工智能100年》报告指出,未来15年,人工智能长足大发展将取决于能否促进人文关怀、增强社会理解并获得政府信任。在这些方面,向后看,关注人类传统文化精髓,人工智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庞大的数据存储和信息处理功能,图像识别、语音交互、全息影像等一系列前沿技术,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维度,甚至跨越因地域、语言、民族等限制而造成的理解与交流的鸿沟。【援引研究报告,指出人工智能的长足发展还应关注“向后看”】
被大火付之一炬的巴西国家博物馆有望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得到数字化复原;通过智能聊天机器人“敦煌小冰”,历史迷们能实时收到定制推送的敦煌文化信息;利用人工智能的数据挖掘技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科学家内罗·克里斯蒂亚尼尼分析了1800年至1950年间的3500万篇英国地区新闻报道中的286亿词汇,发现了历史学家用传统方法无法找到的历史事件。“向前看”的技术革新固然重要,“向后看”的人文情怀同样可贵。与历史和传统相碰撞、相融合,不仅能让人工智能闪耀人文的光泽,也能为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事例论证,总结收篇,“向后看”,让人工智能充满人文情怀。】
26、数学天才坠落?别用刻板眼光定义成功
秦宁
来源:人民网评
某杂志近日发布的报道《奥数天才坠落之后》在很多人的朋友圈刷屏,该报道以“伤仲永”的基调,叙写了“数学天才”付云皓,从连续两年夺得国际奥数满分金牌的少年巅峰,到大学物理挂科无法毕业,如今在一所学院担任数学老师的人生经历。随后,付云皓回应“并未觉得自己在堕落”,并表示“正稳稳当当地一步一个脚印踩在基础教育的道路上”。
按照惯常思维,既然是数学天才,并且曾就读于名校,就应该在学术研究上大有作为,成为
“国际数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但是,在一所普通学校当老师,并不等于堕落。记者在报道中可以流露出惋惜之情,但不应该俯视,更不能贴标签,甚至道德“绑架”付云皓。
【简述时事,表明不同观点,提出论点:别用刻板眼光定义成功】
什么是成功?言人人殊。有人认为当大官是成功,有人认为发大财是成功,还有人认为当明 星、做名人才是成功……不同的人对成功或有不同的定义,但可以断言,界定成功不能只有一把 尺子。具体到付云皓身上,不能认为搞学术研究、在数学界研究出有价值的成功才是成功,除此 之外的道路都叫做不成功。这样的认知,是窄化了成功,对成功的定义过于刻板,显然不可取。
【论述为什么不能用刻板眼光定义成功——窄化了成功】
马克思说过,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在普通院校当老师,的确跟某 些人的职业相比不那么耀眼,但不能就此认为这样的职业没有价值,更不能贬低为人生堕落了。
马克思还有一句名言:“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
的完美。”付云皓目前正做的事,一方面很适合自己,适合自己更能发挥其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富有现实意义。正如付云皓所称,“我只想尽自己的力量,让初等教育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有水平,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让尽量多的孩子受到正确的引导。”我们的初等教育需要这样的实干者,需要一批又一批接地气而又乐于扎根基层的教育家。
【论述为什么不能用刻板眼光定义成功——事例中付云皓适合自己也能造福社会】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只要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路上奔跑,就不该受到非议乃至干 涉。曾经,有名校毕业生选择回乡创业备受质疑。这恰恰说明一些人的价值认知过于偏激。在一 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选择,即便不认可也不应该去嘲弄。名校毕业进入 大企业是种选择,回乡带领乡亲致富不也是种选择?甘于平凡,选择普普通通的生活无可厚非。 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为之努力,足矣。只要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成就;只要 心怀志向,在基层工作也能发挥才华,有益于社会。
【论述为什么不能用刻板眼光定义成功——应该尊重他人的选择】
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 有奉献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我们每个人在规划职业时,不能狭隘理解成功,被偏颇、刻 板的成功观所蛊惑,不必把当大官发大财当成人生唯一的追求。不畏人言,勇敢做自己,追求有 意义的人生,这就够了。
【发出号召,号召读者勇敢做自己,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精读细思」
成功是什么?言人人殊,人各有志,那么,就不应该用自己对成功的理解来要求和评价别人。每 个人的追求都是不一样的,成功也必定有异。有人追求物质上的富足,有人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世界本来就是缤纷多彩的,理解并尊重差异是我们应有的基本素养。再看本文中提到的事件,做 教师也好,做学术带头人也好,都在具体的认真工作中达成了个人之于社会的价值,这本身就是 一种成功,何必用世俗的眼光来绑架他人呢?!本文观点深刻,多角度论证,有理有据,值得精 读细思。
27、与人为善 让社会更润滑
王石川
来源:光明日报
“你赔不赔,你现在不赔我,我就把你的绳子割了!”据媒体日前报道,装修工周师傅在湖
北武汉一小区 16 楼进行高空亮化作业时,不慎弄脏了业主晋某晾晒的衣服,晋某一气之下割断
周师傅的备用安全绳,使得周师傅在下跳过程中受到皮外伤,所幸未酿成更大安全事故。目前, 晋某因涉嫌危害他人人身安全被行政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割断周师傅的安全绳,这已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而是严肃的法律问题,晋某被行拘可谓咎 由自取。
【简述时事,引出论题】
本可化解的小事,却要打个结,并让他人遭劫?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诚如斯言,有理的事 却硬生生切换为无理的事,遭人唾弃,值得反思。做出伤天害理乃至违法违规的事,与自身素养 不高有关,与缺乏对他人的基本尊重有关,也与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有关。给他人留一点余地, 也是给自己预留温煦空间。
【发表议论,引出论点——要与人为善】
倡导与人为善,是重新思索“我们”与“他们”的关系,重新定位我们与社会的关系,重新 涵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构建一个有善意、有温度也有正能量的社会。没有谁是孤岛, 如果动辄充满恶意,人心就会越来越粗粝,社会就会变得沙漠化。当社会空气过于干燥,燃点过 低,一点就着,谁都是受害者。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与人为善,保留道德感,我们不仅可获得 内心的安宁,更有助于温润人心,有助于建设一个充满温情的社会。其实,观照现实,我们并不 缺少文明标杆,也不缺少道德意愿,那些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感动,当事人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 大事,但一个伸手、一个微笑,就能打动人,引领人心向善。
【论述为什么要与人为善——温润人心,建设充满温情的社会】
让社会更润滑,既需要每个人拥有向善自觉,与人为善,善于释放善意,也需要政府部门积 极引导。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鼓励好人好事,让向善蔚然成风;另一方面是惩处伤害道 德风范的行为,比如依法处理诬陷见义勇为者,减少乃至杜绝做好事反被诬现象。
【论述怎样建设充满温情的社会】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说法是他律,德则是自律。今天,我们进入了物质相对发达 的发展阶段,完全有理由也有能力建设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这就需要激发内心深处的道德意愿、 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道德判断,肩负起道德责任。若如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就更宜居,每个人 都是道德受益者。当国民品格为人称道,民族精神的大厦就能巍然耸立。
【总结论点,发出号召——要与人为善】
「精读细思」
说得真好!“当社会空气过于干燥,燃点过低,一点就着,谁都是受害者。”鲁迅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没有人生活在一座孤岛中,你对别人的坏脾气是会传染的,受你气的人定会将这恶气又传染给他人,这恶气在人群中转了一圈,最终还是会回到你身上。行善
有福报,作恶有恶报。这并不是吓唬人的唯心言论。你对别人怎样,别人就会对他人怎样,这个 社会也就会是怎样的,没有人可以脱离这个社会而活,所以你施予福,便有福报;你施加恶,便 有恶报。社会风气是善是恶,不在社会,正在于你我,正在于我们每一个人,正在于我们自己。 学会与人为善、懂得相善其群理应是每一位社会公民应有的公德意识。
28、让社会充盈诚信的空气
陈 凌
来源:人民日报
人以诚立身,国以诚立心。诚信既是公民道德的基石,也是社会有序运转的保证。这些年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倡,到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让诚信成为每个人在社会上的“通行证,成为普遍共识和努力方向。
【直陈论点——社会需要诚信】
然而,罗马并非一日建成。诚信建设,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在前几天,由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诚信建设研究中心主持完成的《中国诚信建设状况研究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指出,中国诚 信建设总体形势健康向上的同时,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学术不端等诚信缺失问题,一定程度上 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顽症。数据更是显示,企业每年因不诚信导致的经济损失高 达6000亿元。这样的问题,令人警醒之余,也提示我们,让诚信成为社会的底色,任重而道远。
【论述社会现实——不诚信现象还普遍】
“巧诈不如拙诚”。对于每一个社会而言,诚信都是一股无法量化的道德力量,它既是维系社会运转的纽带,更是撬动历史进步的杠杆。有一个“砸冰箱”的故事,至今依然时常被人提起。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打开国门,众多企业纷纷引进电冰箱生产设备,“大干快上”。而在那
个被形容为“纸糊的冰箱也能卖出去”的年代,海尔却破天荒地砸了 76 台冰箱,原因就在于:有瑕疵,质量不合格。而这一砸,也砸出了海尔“零缺陷”的质量意识:仅用四年,就拿到了中 国冰箱行业的第一枚质量金牌。而随后几年,当市场供大于求,其他企业遭遇寒流纷纷宣布降价 之时,海尔却不可思议地提价 12%,用户依然争先恐后购买。这样的现象,根源恐怕就在于其不让消费者买到“瑕疵冰箱”的诚信意识。
【论述为什么社会需要诚信——推动企业进步】
不仅是企业,对于个人,更是如此。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客观而言,从“乡土中国”步入
“流动中国”,从“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社会急剧转型,人口大量流动,的确容易给人带来陌生感。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人与人的交往就可以成为“骗一次算一次”的“一次性博弈”。恰恰相反,越是变动不居,诚信越是弥足珍贵、值得守护。守住诚信做人的底线,才
能让人走出“丛林状态”,推倒不信任的高墙,相互之间也才能打开心门。古人讲,“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论述为什么社会需要诚信——人与人和谐相处需要诚信】 “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诚信就像空气,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须臾不可离。
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定期发布诚信“红黑榜”,营造崇德向善、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还是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等38个部门联合签署《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合围“老赖”,抑或是政府、社会纷纷建立征信系统,“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守信者处处受益”,说到底,都是要通过制度的刚性,守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让社会充盈诚信的空气。
【论述怎样保卫诚信——通过制度的刚性守卫诚信】
我们这个社会缺的不是对诚信的呼唤,而是对诚信的坚守。从对“虚假新闻”的声讨,到对
“天价大虾”的反思,再到对老人跌倒扶不扶的讨论,各种道德事件就如同一块块三棱镜,折射出这样一种复杂的心理:一方面,内心认同诚信,对诚信缺失的不道德行为进行谴责;另一方面,当自己面对考验时,诚信却成了“无用的别名”,自己不愿意首先站到道德高地。回答这样的诚信命题,既需要明晰规则的边界,也需要确立个人的正信。
【论述怎样保卫诚信——需要确立个人的正信】
“自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诚信,既是自己与他人的一份契约,更是自己与良心的一个约定。个人遵从良知,社会捍卫约定,诚信的殿堂才会一直灯火辉煌。
【总陈论点,发出号召】
「精读细思」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南宋哲学家陆象山强调“人而不忠信,何以异于禽兽者乎?”这足已告诉我们诚信的重要性了吧?人如果不讲诚信,跟禽兽有何差别呢?诚信是立身之根本。 其实,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国家,诚信都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的。本文从社会不诚信现象 入题,论述了讲诚信的原因和措施,呼吁大家保卫诚信,守住良知。
29、学会取悦自己才能活出真实自我
谢晓刚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7.5%
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爱讨好别人,70.8%的受访者觉得“讨好型心理”会给人带来困扰。(6月 7日《中国青年报》)
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特别重要,所以一些人会尽量让自己看上去更美好一些,呈现出热 情、友善、积极等正面的特点。但时间久了,很多人逐渐变得不会拒绝他人、过度关注别人对自 己的评价、无论有无过失都主动承担责任……有这类性格特点的人被视为有“讨好型心理的人。
【简述时事,陈述社会现象,引出论题——“讨好型心理”】
或许有人会说,身处人际社会,难免要取悦他人。事实上,具备“讨好型心理”的人并非过错,懂取悦他人者,容易在各种场合“得势”,某种程度上会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实则也是种美德。但是,凡事都应有个度,“讨好”这个度应是以不违背原则和内心思维,能够照顾到整体利益和不伤害自己为前提,而不是事事、处处让自己委曲求全,不管别人要求什么,总是很少拒 绝,如此“讨好”则会成为“滥好人”,最终伤害的是自己。
【对比论证,引出论点——“讨好”应该有个度,“滥好人”式讨好不可取】
其实,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职场当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讨好型的人看似跟谁都聊得来、 没脾气,实则自我存在感低,容易活在别人的要求当中,不懂得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太过压抑, 甚至会导致长期情绪低落。
【论述为什么“滥好人”式讨好不可取:对讨好型人身心不利】
有句流行语叫做“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对于被“讨好型心理”困扰的群体来说,也不失 为一种自我励志的解脱。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成长的过程中清晰地了解自己所需所想, 更要学会分辨与他人的关系。并非所有人都需要你同等程度地去在意他们的感受,也并非所有人 都值得你“牺牲”自己去讨好。
【论述怎样拒绝“滥好人”式讨好:了解自己所需所想】
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尝试“不带敌意的拒绝”,毕竟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交流都是平等的,无关地位、金钱或其他,每个人都有权对侵犯自己界限的行为说一个充满力量的“不”。正如作家蒋方舟分享自己作为“讨好型人格”患者的经历和思考时所言:“过度追求别人认可是有风险的,那个被人喜欢的自己会覆盖一个真实的自己。”
【论述怎样拒绝“滥好人”式讨好:“不带敌意的拒绝”】
因此,要想活出真实的自己,就请从拒绝违心“讨好”别人开始,不再做那个饱受伤害的“滥好人”,重塑一个有边界、有尊严的自己。要明白,如果不懂得欣赏自己,不懂得取悦自己,不仅越来越远离自我,即使你吸引来的人也不是真正欣赏你的人。
【总结论述,提出建议:拒绝违心“讨好”别人】
「精读细思」
做自己,恐怕是每个人的理想状态和追求。但实际生活中,我们总是受困于各种心理的拘囿,不 能真正追随内心。这篇文章视角和观点都很独到,既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事,又教我们如何论述这一话题。坚守初心,不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不曲意迎合,拒绝违心“讨好”他人,这是我们最
应该上的一堂课,本文从原因和策略都给出了清淅的解读,值得精读细思。如果你有好的感想, 不妨动笔下来吧,或者跟大家交流一下。
30、“逃避式考研”?先别急着批评
然玉
来源:光明日报
近年来,大学毕业后选择考研的人越来越多,背后原因多种多样,“逃避式考研”成新风向。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有机构发布报告称,“提高就业竞争力”是考研的主要动机,另外,也有毕业生因不想就业而选择考研,有大学生甚至是为了“逃避逼婚”。在一些名校里,本科毕业生的深造比例甚至高达 50%以上。有高校老师表示,考研是一件好事:“站在学校和老师的角度,还是鼓励去考,毕竟进一步的学习会对学生个人非常有益。”
【简述时事,引出论题:“逃避式考研”是否可取】
其实一直以来,考研都被一些学生视作避风港和缓冲区。最近,所谓“逃避式考研”的新提法,不过是对类似现象的又一次概述而已,夹带着一抹价值判断的成分。当公众谈论“逃避式考研”,其内含的立场大多是质疑的、否定的。只是,旁观者的视角,以及我们所认为的逃避,真的就是逃避吗?
【论述“逃避式考研”本质,引起读者思考】
所谓逃避,是相对于使命、责任而言的。在传统视角下,似乎大学生本科毕业后,赶紧找工 作就业才是正途。但不得不说的是,这种判断在现今语境或许早就不再适用。在全社会平均学历被不断推高的大背景下,以读研来提高自我的职场价码也越发显得必要……从某种意义上说,“逃避式考研”不是纯粹的逃避,而是通往另一种“选项”的努力。
【明确观点:“逃避式考研”不应该嘲讽,分析原因:时代发展需要深造】
将考研动机分为三六九等,甚至于划分提取出“逃避式考研”加以嘲讽与匹配,欠了点善良与厚道。无论基于何种初衷考研,但其结果总是一致的:或是考不上转而就业、走向社会,或是 考上了获得文凭、提升自己。总体来说,无论是基于崇学重教传统,还是出于鼓励个体奋斗的价 值信仰,每一位考研者应该得到无差别的尊重。
【分析不应该嘲讽“逃避式考研”原因:崇学重教,鼓励个体奋斗】
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本科毕业生主观上的确存在着“留恋校园,恐惧社会”的心理,他们下意识地推迟就业,同时也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对于这一群体,倘若简单粗暴地催促他们走向职 场,或许只会适得其反。保持一定的包容,允许他们开启不同的尝试,以耐心等待他们“做好准备”,这才是一个成熟社会应有的心态。未来,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考研,这是大势使然,之于
此,公众必须有理性预期才是。
【分析不应该嘲讽“逃避式考研”原因:成熟社会应该包容迷茫的青年】
「精读细思」
考研等于逃避就业,其实是从来没考过研的人们证实偏差而已。但是无论如何,能考上研究生的 都不差,都是需要积极努力才能考上的。不管是什么原因,能努力深造就应该值得肯定。我们应 该抛弃狭隘的成就定义,尊重人们的多样选择。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多元的时代,尊重差异,包容 不同,应是为人处事的基本素养。本文立场客观,论证有力,呼吁人们尊重不同的人生选择,多 一份理性,多一份包容。
31、“救人要紧没想其它”的义举值得推崇
游德福 来源:红网
据《现代快报》1月3日报道:近日,江苏溧阳一95后女大学生村官上班路上发现有老人
晕倒在地,随即上前救人,并将身上的衣服脱下来披在老人身上,自己在寒风中冻了 10 多分钟。
1 月 2 日,这位女村官向记者透露,由于事发地点较为偏僻,她还曾被路人误认作肇事者,好在老人的儿女及时赶到,化解了尴尬。
“你当时是怎么想的?”面对见义勇为的人,我们大多都会问这个“问题”。但事实上,在 突发事件来临之时,不少见义勇为者实际上是来不及想什么的,正如这个溧阳95 后女大学生村官说的那样:“事后想想确实有可能被误解,不过遇到这样的紧急情况,根本想不了那么多,救人才是最要紧的事情。下次再碰到这样的情况,我应该还会在第一时间救人。”
【简述时事,引出论题】
常言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往往来自一种本能的善意,看似发自内心的平凡之举,遵循的正是内心的道德律令,也是人心中善之端、仁之端的扩展。见义 勇为“该出手时就出手”是符合人性与社会道德价值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民族的发展和进步的必要前提。然而,在社会价值多元化、功利化的当下,许多人都秉持“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骨子里却是怯懦和极端的利己主义。正因为如此,才要大力弘扬见死勇救、见义勇为精神。见义勇为已成为一朵永远绽放的“精神之花”,闪耀的是人性真善美的璀璨光辉。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遭遇危难和困境,谁都有可能成为弱者,如果我 们在别人危急的时候不施以援手,谁能担保自己不会吞咽孤立无援的苦果?
【对比论证,褒扬女生见义勇为的举动,论述见义勇为的意义】
每个自然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分子,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不可能完全跟自己无关。天下最可 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旁观者,便是看客,这种人漠视他人利益,以别人的不幸和困 境为乐事,乐得看个热闹,甚至幸灾乐祸。他们信奉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骨子里却是怯懦 和极端的利己主义。看客行为助长恶的气焰,摧毁善的信心。
【论述为什么要见义勇为】
“救人要紧没想其他”的义举值得推崇。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社会成员,
我们应摒弃看客心态,在和谐互助的氛围中,他人不仅可以得到帮助,而且自己也能受益颇多。 在路遇不平之时,要积极一点、果敢一点、主动一点承担起应有的社会和公德之责,担当起社会 责任和良知,并竭尽自己所能协助现场处置、阻止事端发生等,为创建和谐平安社会多作贡献。
【重申论点,号召大家发扬见义勇为精神】
「精读细思」
不管何种情形之下,救人都就放在首位,比起前不久新闻报道的北京某挖机司机违规上路导致后 车追尾失火,挖机司机不先救人而是先报警,相形之下,这则新闻中的95 后女村官冒着被误会的风险救人,实在值得高度赞赏!一正一反,形成了鲜明对比。社会是个大家庭,我们都是其中 一员,本应互助共进,我为人人,人人才可能为我。时时传递善意,关键时刻才会收获温暖。还 是那句话,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时时刻刻都与社会保持着紧密联系,你怎样,社会就会怎样, 反过来,社会怎样,你也就会怎样。所以,请时刻胸怀他人与社会,以待亲之心待人,你也终将 受到社会的温柔对待。
32、“平凡英雄”构筑精神基座
盛玉雷
来源:人民时评
新时代的英雄,可能是亲密的邻居亲友,可能是陌生的路人过客,可能一身尘土、一脸朴实, 但他们用寻常的言行、真挚的情感,书写了属于当下、属于我们的英雄史诗。
“我的意中人是一位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来娶我。”——
《大话西游》里的一句动人台词,用有那么一点“草根”的语气,道出了现代青年对英雄形象的一种理解。
【直陈论点:平凡人就是新时代的英雄】
“英雄者,国之干。”一直以来,英雄是一种偶像般的存在。或如曹操刘备青梅煮酒的论断,“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或如刘劭在《人物
志》中的品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时至今日,无论是荧屏上的英雄赞歌,还是市井巷陌的口耳传颂,英雄们的形象也常常还是那么“高大上”,传奇经历扣人心弦,光辉形象伟岸挺拔。
时代的进步,离不开这些大英雄们的光彩夺目,但能站在历史聚光灯下的,毕竟是少数。支 撑起整个时代的,其实是更多默默无闻的“平凡英雄”。
在辽宁沈阳,4位外卖小哥在晚饭送餐高峰期,追随并护送一位突然病发的老人,用3个多小时的陪伴,温暖了寒冷的冬日;在安徽蚌埠,“80后”特警张劼“该上的时候就应该第一个上”,浑身被火仍紧紧抓住嫌疑人,用血肉之躯阻止了可能的爆炸;在天津武清,“金孔雀”余旭用整个青春奉行了军人的使命,诠释了一个叫作蓝天的信念;在安徽合肥,43 岁的女儿陆勤霞从背后紧紧抱着父亲,将父亲的脚垫在自己的脚背上,用这种方式,满足瘫痪父亲出去溜达的 愿望……或勇敢,或孝顺,或执着,或善良,正是这样一位位平民英雄,让温情得以传递、和谐 得以凝造、和平得以维系。
【对比论证,将古代与现代对“英雄”的内涵进行对比,再陈论点:平凡人就是新时代的英雄】在电影《火锅英雄》里有这样一句话,“你不是一个失败者,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普通人
眼中的英雄,不一定要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也不一定要如“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那般灿烂夺目。可能只是一个略显萧索却顶天立地的背影,可能只是一句略显简单但正义凛然的话语,可能只是一段略显寻常却执着坚定的守候,可能只是一次危急关头时挺身而出的果敢, 都赋予普通人英雄的高贵,让那些平凡的人、普通的事,散发出英雄的光芒。英雄的标准并不是所谓“成功”,而是依赖那感人肺腑的力量、牵动人心的震撼和发自内心的选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暖人的细节,丝毫不逊于过往任何一个时代的英雄。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一个时代拥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他们可能是亲密的邻居亲友,可能是陌生的路人过客,可能一身尘土、一脸朴实,但他们用寻常的言行、真挚的情感,书写了属于当下、属于我 们的英雄史诗。这才是最真实的、最动人的“真人版”英雄。
【论述什么样的人是新时代的英雄】
在时间的长河中,英雄从未走远,他们的故事也从未有过尽头。用心去感受平民得以成为英 雄的气质,用爱去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你的人,应当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有的“英雄梦”。
【发出号召,致敬英雄,做好自己,成为新时代的英雄】
「精读细思」
英雄,乃中国之脊梁。英难观,决定民族的未来。首先,不一定非得是战争时才有英雄。一切为 国为民,敬业奉献的人都可以称为英雄。平凡的人亦可成英雄。这也是本文观点的亮点和深刻之
处,重新定义新时代下的英雄。其次,敬重英难应是我们每个公民应有的基本态度。“一个没有
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的讲话,堪称经典,值得深思。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也有人说,一 个民族的未来会怎样,就看他现在崇拜的是什么样的英雄。
33、网络世界同样需要理智和善良
彭艺
来源:华声在线
网络已成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在许多公共事件中,一部分群众不再满足于“傻白甜”式的围观,成了推波助澜的“键盘侠”。
【简述社会现象,引出论题】
不可否认,在许多影响性事件中,网民的参与、民意的表达、观点的传播,不仅直接推动着 许多事件的最终解决,还萌生出某种公共参与精神。可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许多人老以为 网络是虚拟世界,对事件的评价,无论是好奇、冷漠还是愤恨,都无伤大雅,岂不知,网络对于 个人和群体行为的影响有着“放大器”“发酵池”的作用。
【论述网络舆论的两面性】
网络错误舆论的威力,常常可以扭转、歪曲或掩盖事实的真相,这也是近年来网络事件时常 出现反转的重要起因。许多人见风跟风,俨然一副“网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键盘侠”模样。 前些年轰动一时的“罗一笑”事件便是典型:从最初网友自发在朋友圈刷屏呼吁捐款,到最后被批是一场“带血”的营销,整个过程呈现出多次舆论反转,不少“键盘侠”一腔热血变一地鸡毛。
同样,网络暴力对于个人的伤害远远超乎想象,足以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一场“人肉搜索”不仅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人生,甚至还会毁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场“网络直播自杀”的案件里,
“键盘侠”的冷嘲热讽,往往成了压倒自杀者求生意愿的最后一根稻草。
【论述网络错误舆论的危害】
等一等真相出现,应当成为网络时代起码的涵养。面对网络事件,每位网民都应明白这样朴 素的道理:你可以不发言,但你的每一次转发和点赞都是一种无形表态。只有让思考先行,力求 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全部真相,才不至于迷失在网络舆论的漩涡中。
【论述如何正确发言:等一等真相出现】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能保持一份谦卑,做到“话到嘴边留三分”,但身处网络世界,这般做人行事的准则便抛之脑后,把网络当作信马由缰的“快意江湖”。作为“键盘侠”,在不了解事实全貌时,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凭借所谓的“个人正义感”攻击他人一点也不难。但换位思考一番,如若自己曝光在公众舆论之下,承受着来自陌生人武断的、充满敌意的指责,你又将作何感
想?
【论述如何正确发言:保持一份谦卑】
网络秩序也是现实秩序。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应当是良好网络生态的营造者、呵护者,需 要保持一份理智,心怀一份善良。
【发出号召,网络发言需理智】
「精读细思」
“让子弹飞一会儿”,凡事等一等,静观其变,真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网络时代更需要大家保持理智与冷静,“键盘侠们”在网上挥舞着舆论的大棒,占在道德的制高点,随意地攻击和伤害任何自己“看不惯”的人或事,伤害的不仅是受伤者,更是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相关法律制度,也会与时俱进,明确互联网使用者的权责,让每一位发 言的网民都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要做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不做公序良俗的破坏者。
34、警惕“不懂装懂”与“懂装不懂”
燕祖涛
来源:人民日报
《警世通言》记载,苏轼拜谒王安石,在其府上看到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想当然以为菊花在深秋盛开且耐久,怎会风吹花落“满地金”?于是添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一日秋风过后,苏轼看到自家后园菊花花瓣散落一地,想起当初“不懂装懂”耍小聪明给王安石续诗,不禁心生懊悔。
【列举苏轼不懂装懂的例子,引入论题】
因为“不懂装懂”而闹出笑话,苏东坡的故事引人深思。坦诚对待自己的所学所知,不在学识不及自己的人面前狂妄自大,也不超出能力范围滥竽充数,与其说是一种谦逊,毋宁说是一种 智慧。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告诫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诗人们也会赞美,“谦虚是最高的美德”。可以说,一个人只有不矜不伐、不骄不躁,学品才靠得住,人品才立得稳。
【分析苏轼不懂装懂的例子,提出论点:要坦诚对待自己的所学所知】
现实中,“不懂装懂”大有人在。有人虚荣心作祟,不懂犟着脖子说懂,不会硬着头皮说会,生怕没了面子,明明对事物一知半解却装作完全了解,仅是一家之言就自诩为名家之论;也有人落入官僚主义窠臼,认为学识随官职“水涨船高”,级别上去了自然什么都懂了。“不懂装懂”,照见不严不实之风、浮躁浮夸心态,不仅给自己的形象丢分,一些乱指挥、瞎比划问题甚至会耽
误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伪学不若真知,是真知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与其装懂卖弄,不如用什么 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把那些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一一填补起来。巧诈不如拙诚, 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才是一个党员干部的“标配”。学识“虚胖”、学风“注水”,越早改掉越 好。
【分析为什么有人会“不懂装懂”,提出解决方案:缺什么补什么】
反对“不懂装懂”,另一个极端也值得警惕,那就是“懂装不懂”。有人怕担责任装不懂, 遇到矛盾问题时明明有能力解决,却该出手时不出手;有的心胸狭隘装不懂,把特长当作个人进 步的“法宝”,涉及个人利益时“懂”,涉及集体利益时“装”;还有人居心不良,明明知道决策有问题却看破不说破,明明对各项规章制度心知肚明却假意不知、故意突破底线……如果说“不懂装懂”者是缺少虚怀若谷的谦卑之心,那么“懂装不懂”者缺的则是一颗忠诚老实的敬畏之心、 干事创业的责任之心。揣着明白装糊涂,不严不实问题更严重、更恶劣,理当严厉查摆纠正。
【对比论证,强调不能走另一个极端“懂装不懂”】
最高领导人曾告诫领导干部,“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作为领导干部,既要反对“不懂装懂”,坦 诚对待自己的知识存量,增强危机意识,加快知识更新,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一 专多能的高素质干部;更要反对“懂装不懂”,坚决摒弃不严不实、不精不诚问题,自觉站在事业发展的大局考虑问题,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担责担险。
【论述如何对待知识,既不能“不懂装懂”也不能“懂装不懂”】
《道德经》说:“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意思是说,大丈夫要选择淳厚而不选择轻薄,选择朴实而不崇尚虚华。共产党人最讲认真,最推崇实事求是,最主 张实干担当。只争朝夕学,一丝不苟干,我们的事业必能立于不败之地。
【引用名言,发出号召要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
「精读细思」
“客观”一词,说来容易,做到难。客观看待世界,客观看待他人,客观看待自己,是我们应有的求是态度。“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在告诫我们,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 本文将“不懂装懂”与 “懂装不懂”进行对比论述。分别分析了两种错误行为的本质,论证有力,观点深刻,值得借鉴。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抑或生活,我们都应推崇求是精神,也唯有如 此,我们才能不断精进,所有建树。
35、成就属于自己的“主角光环”
李洪兴
来源:人民日报
最近,“抢戏”的配角不在少数。《战狼Ⅱ》里,两个黑人孩子是“可爱担当”;一部三国戏中,于和伟版的曹操在可爱中见狡黠,甚至不少人说他可以实现“一个人的三国”;热播的盗墓题材剧,人们讨论的不是有台湾腔的“胡八一”,而是流里流气的“徐二黑”和两个傻里傻气 的跟班“黄牛”“白狗”,观众评价说“演害怕,小眼睛里都是战栗”。演员分主角、配角,但演戏只分好坏,能演出性格,戏份不重也当得起喝彩。
【举影视剧的例子,引入论题】
戏如人生。对于演戏,很多人都一心当主角;对于生活,更多人都争着成为赢家。关于主角 与配角、红花与绿叶的辩证关系,在道理层面上已经讲得很多。不管是主角不能没有配角,还是 红花需要绿叶衬托,即有主有从,有大腕有群演,都属正常。然而,一幅画之所以美,并不是因 为每个点都均匀着墨、用色,而是有层次有分别,每一笔色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站在主体性的 角度看,谁又不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主角呢?
【以小见大,从戏剧引申到人生,每个人都是主角】
记得国家乒乓球队选拔赛后的一段总结视频,曾刷爆朋友圈。很多冠军背后的故事被一一打 开,如伦敦奥运会时,马琳没能入选比赛阵容,作为名将,他随队出征却承担起队里的后勤工作, 帮队友采购生活用品,甚至下厨做饭。有记者曾问,“从主角到渐渐淡出主舞台,心态是如何调节的?”他很享受地说,“不管是不是主角,只要能和队伍在一起就好。”一支队伍,有冠军也有陪练,有教练也有后勤,不同的位置,干好了都是冠军。
【举例论证,用马琳的例子论证,不论扮演什么角色,干好了都是主角】
平凡而精彩的人生还少吗?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以前看似不起眼的人和事涌入我们的视线, 我们特地开设了一个叫作“暖闻热评”的新栏目,挖掘并传播那些普通人、平凡事中的正能量。或许,我们致敬的主人公没有惊天地的举动、泣鬼神的故事,更没有流芳百世的雄心,却实实在 在地活出了自己的美丽。比如,南方的雨季,抗洪救灾成了很多人的关切,有武警战士、有长沙 市民、有为孕妇让车的防总官员,他们没把自己当成洪灾的看客,而在竭尽全力为疏通一个城市、 救助一名群众忙碌着。最近,当人们庆祝建军90周年时,老兵的勤俭、军嫂的奉献,给一支人民军队增添了温情、催生了力量。同样,我们感动于修缮长城的工人们,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 日地守护着“文化长城”;也被学跳舞的六旬大爷深深触动,“有梦的日子,每天都闪光”。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主角光环”,但即便是时代的配角,也可以是生活的主角,以坚持、以坚强、以坚毅,成全自己也成全他人。
【举例论证,举了大量平凡人的例子,再次论证不论扮演什么角色,干好了都是主角】
很长一段时间,“刷存在感”成为热词,每个人的所作所为也都是在寻找一份存在感,只不过不是存在别人深深的脑海里,而是存在于自己的人生价值里。有人盛赞“于和伟终于火了”,他说“我就是一个演员,我现在就是一个演员而已”;有人晒出吴京的“全身受伤图”,他说“动作演员总说自己受伤有点矫情”。其实,每个人成就的都是属于自己的“主角光环”,每个人恪 守的都是属于自己的“本分”,世界也由此而增添了色彩,我们值得为自己起立鼓掌!
【举例论证,举了于和伟和吴京的例子,论述如何成为主角:干好本职工作】
「精读细思」
时代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有英雄,也就必然有平凡的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同样值得我们肯 定。恪守本分,尽职尽责,做好自己,就是最好。普通人才是传递正能量的主力军,从历史视野 来看,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民正是这千千万万普通人。每一位善良的普通人都让社会更美好,每一 位努力的普通人都值得赞赏。与时代携手,共同开创更好的未来,才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字典里 对人生的最好诠释。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