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广东省中山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试题仓库2018年6.1-7.5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仓库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语文试题 3.语文2018年7月试题仓库一 4.试题仓库2018年7月全部语文试题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2020学年广东省中山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受众作为中介,我们明显看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不同,后者读者的参与是在后期,也就是作者完成并与读者见面之后,当然,这中间也有作家依循所谓的“大众心理”和“市场”所做的揣测,但确定的是,读者并没有在写作过程之中现身,并改变其创作行程。这个意义上,传统写作可说是作家的独立创作,在现代社会主要是指文人独自创作,因此,文学的专有性、独尊性和不可重复性是其表征。但“网络文学”就不同。在“网文”发布的过程里,写手与读者是随时随地不可分的一体,没有读者,那这个“文”的命运基本就是消失。读者是跟随着写手的不断“更文”一起存在,如影随形。这样的读者也在不断演变,从普通读者,到粉丝,再到余兴未尽的同人创作、批评,就形成了与传统文人创作非常不同的读者。甚至可以说,“网文”世界的读者已经自成一格,是一个有共同趣味、共同追捧对象的群体或者部落。
因为读者的存在,改变了写作的环境。过去的创作是个人创作,因此是具有隐私性质的,有个人空间。但网文的写作方式和阅读机制,决定其写与看基本处于同一个时空之内,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存在,使“网文”处于共同创作的机制之中。而同时“在网”既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还是整个意识参与其中。网文正是在共空间的机制下产生的,即写什么的问题。由于写手与读者基本处于一个仿真的空间,甚至就可以被视作真实空间,在这里可以无话不谈,几乎没有什么禁忌。而“禁忌”却正是传统文学非常重要的一个表征。作者和作品都是独立的,在印刷时代处于“唯我独尊”的位置,因此,只能是作者说什么,我们看什么,由于看者与作者同时处于各自的“私空间”,看与写很难在一个线上,而大多数也是被牵着走。在这种情况下,隐私与禁忌也处于压制的状态。
传统作家的写作过程是属于自己,这大概是可以站得住脚的。因此,作品写成之后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荣誉,或者能否得到读者喜爱和批评家的关注,是处在不确定的状态,很难由自己掌握。也因此,这种“孤独写作”和“个体世界”成为传统作家为人称道的部分,是作家成为“精英”的主要原因。“网文”写手却一改这种写作模式。在他开始写作的时刻,就基本上与读者共在,阅读的数量和“打赏”的多少始终伴随着写手的沉浮,自然成就感也在其中。这一过程伴随着“写作”突破规定字数和规定读者的标准而时时鼓荡于心。换句话说,“网文”写作是在时时被观看的状态下完成,因此有非常强烈的仪式感和表演感,那种“展示”之中的愉悦和激情可以想见,这种“居间的”“看与写共在”带来的体验是传统作家无法感受到的。
(摘编自张春梅《冲突与反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学”并没有读者的参与,在写作中对作家的写作一般也不产生直接影响。
B.“网络文学”的读者深度参与写手的写作过程,对写手的写作施加了重要的影响。
C.“传统文学”作家拥有独立的个人空间,写手的隐私和禁忌处于读者的压制之下。
D.“网络文学”写作处于开放的网络空间,写手与读者均没有任何隐私和禁忌可言。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类比等论证手法,阐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
B.文章以不同的受众为前提,论证写作环境的改变对写作模式以及体验带来的改变。
C.文章第二段结合时代背景论证传统作家处于“唯我独尊”的位置,掌握了话语权。
D.文章末段对传统与网文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写作模式的优劣,作了一些具体的辨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作家的写作过程是属于自己的,因此其写作具有隐私性质,个性化的色彩更为鲜明。
B.网文写作与传统写作各有各的优势,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两者需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C.传统作家之所以被人称道,因为他们是社会的精英,他们的见识要比一般读者高明得多。
D.“看与写共在”的全新模式对网文写手给予持续的外部刺激,激发了网文写手的创作激情。
二、现代文阅读(二)(15分米)
2.(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孔林中的橡树林之云
据说孔林中的树木有十万多株,松柏居多,橡树也不少,间以楷树、皂角等。
楷树又叫黄连木,高大英俊,是珍贵树种,深秋时树叶开始变黄,敞开的树冠遮住一片天空,阳光再从叶片间散下来,光线闪烁,别有一番景色。楷树多用来象征和怀念为人师表的人,所以和模木连在一起,就有了楷模之说。模木更为稀少,从来还没有见过。
在“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的孔林深秋中,满目都是苍凉、肃穆。只有树木的绿色,还显现着生机和活力。它们郁郁苍苍,脱离着大地的引力,年年不停,年年不变,向着天空生长。即使到了万物肃杀的冬天,它们或虬曲或笔直的枝干,也指向空中。
孔林中的橡树和别处大有不同,高大、古老,成片成林。印象里去过的秦山、蒙山、沂山和日照的五莲山,山中也多橡树,但都相对较细,和栗子树参杂在一起,很容易搞混。
孔林中的橡树有的高达二三十米,树冠下的天空被撑得很高,看上去开阔辽远。阳光从上面照下来,金光闪烁。
沿林中道路西行,不断见到高大的橡树林出现,一阵风过后,金黄的像树叶子飘飘而下,密时更为壮观,恍惚间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感觉。
橡树叫柞木,又叫栎树,结出的果实就是橡子,过去困难时期说的橡子面儿,就是这种果实磨出的面粉,味道发苦。
《庄子•盗跖》:“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看来,不光是困难时期,在远古,我们的先人就曾以此为食。杜甫在《北征》诗中也写过“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桑”。唐代皮日休有诗《橡媪叹》云:“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清人赵翼说“食不如橡栗,衣不如紵麻”,来描述百姓的贫穷。
我在一棵橡树前默立许久,从树瘤盘错的根部,顺着黑色的树干向上,枝干多了起来,粗壮的横干伸出很远,上面长出更细一点的枝条来。再往上,横生的枝干越来越多,整个树冠平着展开去,就形成了一棵大树独有的空间。它们和这里的其他树一起,站在这里,从来没有移动过,和那些有名无名的坟墓一起,经历着这里的春夏秋冬、风雨霜雪。
孔林中来上坟的人很多。不光是曲阜,全国的孔娃人,只要提出申请,百年之后均可在此下葬。
最早知道橡树,是在很小的时候,有一部罗马尼亚电影,叫《橡树,十万火急》。记得看完整部电影,也没看到一棵橡树。再后来,就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舒婷的《致橡树》名闻遐迩。她在诗中说它“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不知道为什么,在中国的古典绘画中,很少见到橡树的影子。倒是在俄罗斯,有一个画家因为画橡树而出名,他叫希什金,著名的风景画家,几乎和列宾、列维坦齐名。他以《在平静的原野上》、《松林的早晨》等著称,专门描画各种树木和森林,其中,以橡树为创作主体的《橡树林》和《三棵橡树》广为人知。他笔下的橡树古老苍劲,自成一体。在《三棵橡树》中,几株硕大的橡树,依次而立,横亘于原野,树冠博大,树影沉重而庄重,和大地相伴。
如果有人能够画出孔林中的橡树,应该也别有一番风范。
时近中午,在孔林里,络绎不绝的上坟的人群,三三两两,散落在树林深处。从路上漫步而过,不时还能看见新添的坟头,褐黄色的土高高的堆起,新鲜如橡子面儿的颜色。死亡的事情天天发生,死亡在这里,多了一份别处没有的安宁。
走到孔林的最西端,看见洙水河道长长地延伸出来,不远处的洙水桥静静地跨在没有水的河道上。再往东北就是著名的孔子墓了,是这座巨大闻名的园林的中心和源头。
孔子弟子栽种的那些橡树可能早已作古,现在看到的只是它们的子子孙孙。在这里,它们还将生育出更为年轻的树木,和后来者为伍,和天空为伍,和风雨为伍。
一波又一波游人,在导游的引领下,踏上洙水桥,到孔子墓去,瞻仰这位伟大的先人,这位像是生长千年的楷树或者橡树,他巨大的树阴,遮蔽了天空,荫蔽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每个人都是一棵树,而孔子是一棵最大的树。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三段不直接从橡树写起,而从楷树及孔林整体写起,这既奠定了文本肃穆的环境基调,也为后文重点描写橡树做好了铺垫。
B.文章七八段提及橡树果实,这是为了追忆历史上百姓曾经经历的艰辛与苦难,突出体现作者强烈浓厚的爱民思想与家国情怀。
C.文章最后由橡树写到孔子,篇末点题,以橡树的高大写孔子的高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重大意义,表达出对他的敬仰。
D.生与死在本文中交替出现,增强了文章张力与深度。“生”包含橡树生生不息所代表的精神,“死”包含橡树枯死孔姓后人离世。
(2)本文是怎样写出孔林橡树精神的?请分析其表达技巧。
(3)文章写橡树时分别提到了古代诗文、影片、现代诗歌、俄国绘画等不同素材,请简析这样写的作用。
三、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21分)
3.(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涓从。秦灭,项羽以沛公为汉王。汉王封参为建成侯。从至汉中,迁为将军。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月馀,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江军孙遨军于东张,大破之。击魏王于曲阳,追至武垣,生得魏王豹。取平阳,得魏王母妻子,尽定魏地,凡五十二城。因从韩信击赵相国夏说军于邬东,大破之,斩夏说。韩信巳破赵,为相国,东击齐。参以右丞相属韩信,攻破齐历下军,遂取临菑。定齐,凡得七十余县。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天下既定,汉王为皇帝,参归汉相印。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以高祖六年赐爵列侯,食邑平阳万六百三十户,号曰平阳侯。孝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日:“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却。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日:萧何为法,显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无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涓从 从:跟随
②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 假:暂且
③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 举:做、办
④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适:到
⑤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过:来访
⑥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幸:幸运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参以右丞相属韩信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①参去,属其后相曰
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C.①治无大于此者乎
②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D.①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
②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3)下列文言句式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大破之,斩夏说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渐渐愁煎迫
D.戌卒叫,函谷举
(4)下列对文中词语及课本中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本文的“迁为将军”。同样表调动官职的词语还有“转”、“徒”、“调”等。
B.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有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文中“懿侯”,是一个带有褒义的称号。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写,现存诗305篇,分“风、雅、颂、赋、比、兴”六个部分。
D.《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集体创作的结集,后世尊称为《南华经》,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逍遥游》是内篇的第一篇。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
②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
③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4.(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北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①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②。
[注]①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②南来鲤、作急烹:化用《饮马长城窟行》中“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请把颔联翻译现代汉语。
(2)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塑造的主人公形象。
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8分)
5.(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求之不得, 。(《关雎》)
(2)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3)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4)舳舻千里, 。(苏轼《赤壁赋》)
(5)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6)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7)杜牧的《阿房宫赋》中“ , ”这个对偶句写出了秦人毫不珍惜掠夺的珍宝,生活极度奢侈。
四、语言文字运用(21分)
6.(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各种玩法眼花缭乱,各种广告不厌其烦,“双11”预售已成一场需要消费者预习摸透五花八门的优惠规则,货比三家的考试。
②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宰相肚里能撑船”,如果我们能有个足够宽广的胸怀,广开言路,从善如流,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情。
③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互联网改变了我国慈善的传统运作方式,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正在成为潮流,“互联网+公益”方兴未艾。
④曾经靠浩如烟海的小商品闯出一片天地、闻名世界的小义乌,如今正在借助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在世界掀起大波澜。
⑤当人们对城里出现的顶级艺术展安之若素,同时又始终保持着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这便是一座城市带给市民的文化自信。。
⑥近年来,学术不端成为舆论热点问题,实现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还需要拿出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
A.①④⑤B.④⑤⑥C.②③⑥D.①②③
7.(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传统观念认为,行星只能围绕像太阳一样的恒星运行,但近日有科学家指出,一棵超大质量黑洞周围可能也有千万颗行星“相伴”。
B.有研究报告显示,心脏骤停时,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病人有近1/4的可能性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
C.我们如果现在不采取紧急气候行动,那么到本世纪末温度升高将超过3℃,对人们福祉的有害影响将越来越大。
D.近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医药海外中心,成为讲好中医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的窗口。
8.(3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 。
①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
②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
③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桩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
④不仅是人们对自然的阅读,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作用于人的一轮撞击
⑤它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
A.①②③⑤④B.①⑤③②④C.④③②①⑤D.④①②③⑤
六、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12分)
9.(6分)下面这段文字的词语遣用有什么特点?请提炼出其中一个特点,然后以“海上生明月”为主题写一段文字。
要求:(1)所写文字具有这个特点;(2)主题突出,文意完整;(3)字数为50﹣80字(含标点符号)。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摘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0.(6分)想象思维就是依据经验,加工、重组或改造出新的形象或场景的思维方式。在写作中我们常常会运用想象思维来描绘某个场景,比如下面一段文字:
仔细想了想,或许确实有过那么一两回吧。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凌晨﹣﹣
睡眼惺忪,满脸疲惫的你,不情愿地背着包,拖着灌铅的腿,被人流推搡着,在昏黄的路灯陪衬下,涌向出站口。踩上站前广场的那一刻,一束极细的猩红的浮光忽然鱼鳍般游来,吹在你脸上﹣﹣你倏的意识到:日出了!
(摘自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
请以“孤帆远影碧空尽”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要求(1)所写文字能运用这种思维方式;(2)主题突出,文意完整;(3)字数为50﹣80字(含标点符号)。
五、写作(66分)
11.(6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人在屋檐下,岂能不低头?成熟的稻穗都低着头。低头思故乡。低头族……低头可能是一种姿势,也可能是一种态度,还可能是一种精神,我们每个人都会低头。
请以“低头”为标题,选好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讲述故事,说明道理,也可以发表评论,阐述观点。
要求:①文题对应。②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9-2020学年广东省中山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
1.【解答】(1)B.正确。
A.“并没有读者的参与”错误,原文第一段“‘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不同,后者读者的参与是在后期,也就是作者完成并与读者见面之后”可见,并非没有读者参与。
C.“写手的隐私和禁忌处于读者的压制之下”错误,原文第二段“在这种情况下,隐私与禁忌也处于压制的状态”,并非“读者的压制”。
D.“写手与读者均没有任何隐私和禁忌可言”错误,于文无据。
故选:B。
(2)A.本文没有类比手法。
(3)C.原文没有提到传统作家比一般读者高明,于文无据。
二、现代文阅读(二)(15分米)
2.【解答】(1)B.“家国情怀”过度解读,这两段并未体现家国情怀。
(2)①衬托。前三段从楷树模木写起,正面衬托橡树。
②对比。将孔林中的橡树同其他地方的橡树进行对比,突出孔林中的橡树。
③借物喻人。借橡树这一具体的物的特点,描写具有像橡树一样特点的一类人。。
(3)①突出橡树从古至今一直深受各领域各国度创作者的喜爱;②从不同领域展现橡树精神,便于读者领悟感受;③增加文本的文学性、艺术性增强文章的张力。
三、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21分)
3.【解答】(1)A。
(2)C(A.介词,凭借/介词,因为。B.代词,他的/副词,一定。C.介词,比。D.动词,担任/动词,成为。)
(3)A.省略句。(曹参)大破之,斩夏说。译文:曹参大败赵相国夏说军,斩杀了夏说。
(B.被动句,“于”字表被动。译文: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所困的地方吗?
C.被动句,“煎迫”意义上被动。译文:渐渐被愁绪煎熬。
D.被动句,“举”在意义上被动。译文:戍卒一声呼叫,函谷关被攻破。
(4)C.“相传为孔子所编写”错误,《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是编订不是“编写”。
(5)①为:做;诣:到;平:平定。
译文:韩信做了齐王,领兵到了陈县,与汉王会合,共同打败了项羽,而曹参留下来平定齐国尚未降服的地方。
②趣:通“促”,赶快;治行:整理性状。
译文: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
③凡:总共;不焚:没有被焚烧;殆:大概。
译文: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被烧毁,大概是有神灵保佑的缘故吧。
译文:
平阳侯曹参,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萧何做主吏,他们在县里已是有名望的官吏了。高祖成为沛公而刚起兵时,曹参以内侍的身份跟从他。秦国灭亡,项羽让沛公做了汉王。汉王封曹参为建成侯。曹参跟从沛公到了汉中,又被升迁为将军。高祖二年,被任命为从代理左丞相,进入关中屯兵。过了一个多月,魏王豹造反,曹参以假左丞相的身份与韩信分兵在东张向东攻打魏江军孙遨军,大败他们。在曲阳攻击魏王,追到武垣,活捉魏王豹。攻取平阳,得到魏王母妻子,尽数平定了魏地,总共五十二座城。又跟从韩信在邬东攻击赵相国夏说军,大败对方,斩杀夏说。韩信已经攻破赵国,成为相国,向东攻打齐国。曹参以右丞相的身份隶属韩信,攻破齐历下军,于是攻取了临菑。平定齐地,总共获得七十多座县城。韩信成为齐王,带领军队到了陈地,和汉王一起打败了项羽,而曹参留下来平定还没臣服的齐国人。天下已经平定,汉王成为皇帝,曹参归还了汉王相印。汉高祖把长子刘肥封为齐王,而把曹参任命为齐国相国。在高祖六年赐予爵位列侯,食邑平阳万六百三十户,号称平阳侯。孝惠帝元年,除去诸侯的相国法。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听说了这件事,告诉门客赶紧整治行装。“我将要入朝成为相国。”过了没多久,使者果然召曹参。曹参离开,嘱咐他后任的丞相说:“把齐国的狱市拜托给你,要慎重对待它,不要轻易干涉。”后任丞相说:“治理国家没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曹参说:“不是这样。狱市,是善恶并容的,如果您严加干涉,坏人在哪里容身呢?我因此把这件事摆在前面。”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政策,百姓因而安宁不乱。”
4.
(1)天气寒冷,虽然有太阳,天上的云却像是被冻住了一样。江水辽阔,虽然没有风,却也波浪起伏。
(2)①孤独苦闷。首联“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写行舟路程之远,颔联“有日云冻”“无风浪生”写行舟之险,颈联写行舟时的所见所感,尾联写行舟途中得鲤鱼后所引发的思念之情。
②漂泊无依。颔联描写的是阴冷的天气和汹涌的水势,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
③思念家乡。颈联描写的是已从诗人视线中消失但还在诗人眼前时时浮现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船工在行舟途中捕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诗歌的妙处是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认为鱼是从家乡来的;然后借用这习见之事,通过“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事借得巧,典故用得巧,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急迫心情。
译文:
一只小船挂起了征帆,直下吴中,不知走了多远。只记得,几回回停舟,几回回解缆。
冬日的阳光迷漾清寒,云彩也仿佛冻结,挂在天边。空阔的江面上,无风,浪也翻卷。
故乡的青山,常在眼前;一声雁唳,更使我神情黯然。
船工捉得一条鲤鱼,据说它来自上游的乡关;赶快杀掉它吧,也许鱼腹中装着家书,书中写着手足的眷念。
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8分)
5.【解答】故答案为:
(1)寤寐思服(重点字:寤、寐)
(2)忳郁邑余侘傺兮(重点字:侘、傺)
(3)山岛竦峙(重点字:竦)
(4)旌旗蔽空(重点字:旌)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重点字:抟)
(6)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重点字:辨)
(7)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重点字:锱、铢)
四、语言文字运用(21分)
6.【解答】①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不能用于形容“广告”,错误。
②从善如流: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正确。。
③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正确。
④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书籍等多得无法计算。不能用于形容“小商品”,错误。
⑤安之若素: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句中并无“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错误。
⑥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确。
故选:C。
7.【解答】A.没有语病。
8.D。
六、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12分)
9.
特点:拟人、动静结合
静谧的海面上出现点点光亮,一轮皎洁的月亮露出美丽的面庞。水面闪着月亮的光影,一闪一闪。同在外面游历的游子,望着天上的圆月,都在思念着对方。
10
或许是这样的情景吧,离别时,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你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你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