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滁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试题仓库2018年6.1-7.5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仓库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语文试题  3.语文2018年7月试题仓库  4.试题仓库2018年7月全部语文试题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语文试卷

满分150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 ,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 ,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诗选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唐人古体,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格律限制不太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B.近体诗出现于唐并走向定型化,它篇幅短小、格律严整,是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出现导致古体诗逐渐衰微。

C.唐人的古诗不但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而且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 ,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D.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使得五、七言古诗发展至唐发生了新变化,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引用清朝王士禛《古诗选》中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句子,是为了说明他对唐代古诗有偏见,明末许学夷也有同样的偏见。

B.第三段引用杜甫的诗歌是为了论证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一论点。

C.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模式,论述了五、七言古诗至唐代发生的新变以及唐人古体中五言和七言在音韵和节奏上的差别。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3. 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C.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年来,近百部古装剧涌进荧屏,中国灿烂的历史成为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然而与此成反比的,却是精品剧难见,而华丽空洞的视听垃圾居多。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历史文化,传播历史文化,古装剧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但是,既然选择了拍摄古装剧,就应该好好研究历史,认真推敲时代,让古装剧能真正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让观众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千万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代的服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这样的“古装剧”就没有“古代模样”,只有“滑稽模样”罢了。

拍摄古装剧是为了传承古代文化,启迪今日征程,丰富公众精神生活。拍摄古装剧不能背离“古代模样”,只有回归古代“初心”,才能赢得今人“爱心”。

(摘自《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作者:张琼)

材料二:

不论是“戏说”还是“历史正剧”,早年的清宫剧几乎都有共同的价值指向——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更多体现的是对国家命运以及民族未来的一种思考和想象,借古鉴今的目的比较明显。而近些年的清宫剧逐渐趋向内在、特别是演变为“后宫女人”的争宠戏后,不仅失去了从前清宫戏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人文情怀,反而以架空历史的方式来讲一些小情小爱、勾心斗角,借此隐射当下职场的那点“小九九”和是是非非,而这也正是当下生活即刻化、碎片化的一种投射。

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然呼唤现实主义传统、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的回归。而这里所说的中国故事,既包括当下的社会现实,也包含了中国历史故事。需要指出的是,优秀古装剧即便不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需要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抵达一种虚拟外壳下的真实内核,从而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肯定。这中间,见章法、见功力,也见人心。

(摘自《光明日报》,作者:张凡)

材料三:

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应允许必要的虚构和杜撰。司马懿是否“妻管严”、纪晓岚是否真的“铁齿铜牙”、魏璎珞是否跟富察·傅恒有感情,都不妨“戏说”。历史剧的主要价值是为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并经由这一历史想象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告诉观众历史运行的规律,或者启迪观众对现实进行思考。比如《大明王朝》《琅琊榜》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传递的历史观之于现实强烈的借鉴意义。

但时下的历史剧之所以鲜有佳作,归根结底,它们大多摒弃了历史思考,只不过是借助历史剧的外壳拍言情剧,在虚构中凌空高蹈。表面上这是创作技法的问题,实际上是历史观的问题,它折射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历史不过是一块幕布,宋朝唐朝清朝不过是背景,是主人公卿卿我我、为所欲为的空间,它们并没有什么值得探究或者检视的。这种轻薄的历史观会对年轻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历史在他们的眼中变成了空洞、轻薄、虚无的存在,他们也将成为“轻飘飘”的一代人,少了历史的负荷,很难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

(摘自《南方周末》,作者:话剧人)

材料四:

但凡备受好评的古装剧,对古代礼仪的考究都是精益求精。《甄嬛传》中的第一个镜头——太监执鞭三响、群臣上朝的画面,至今令人记忆深刻。这一镜头就是严格按照史实而拍,而非大多清装剧中太监们那句拖长尾音的“上——朝——”。《甄嬛传》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纠偏,包括上朝的时候群臣是在乾清门御门听政,而不是像众多清宫戏里演的在太和殿或乾清宫,太监、侍卫路遇皇帝或妃嫔时须躬身面壁,宫女夜晚侍寝时,只能抱膝和衣而坐随时听候召唤……类似的礼仪都需要事先由礼仪老师教会演员,拍摄时还需现场监控,避免演员因为紧张或者忘记而犯错。

在《甄嬛传》里,后宫的嫔妃们身穿旗装,踏着“花盆底”,身姿婀娜。为了更好地找到走路的感觉,孙俪在开拍前一个月就向剧组借了花盆底鞋,自己在家中暴走练习。尽管如此,由于横店有不少路都是用鹅卵石铺的,走路时摔倒、崴脚仍时有发生。

(摘自《乐读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装剧,是一个很好的传承、传播历史文化的载体,近些年,古装剧大量涌进荧幕,但精品难见,垃圾剧居多。

B.好的古装剧可以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可以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
C.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可以有必要的虚构甚至杜撰,但好的历史剧不可以缺少历史思考。
D.《甄嬛传》之所以受到好评,就在于其对古代礼仪的高度还原,这在当下浮躁的娱乐圈是难能可贵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优秀的古装剧要能让观众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没有“古代模样”的古装剧,很难赢得现代观众喜爱。
B.当历史在年轻人眼中变成了空洞、轻薄、虚无的存在,他们将无法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

C.拍摄古装剧是为了传承古代文化,启迪今日征程,丰富公众精神生活,只要回归古代“初心”,就能赢得今人“爱心”。

D.时下历史剧鲜有佳作,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们都摒弃了历史思考,借助历史剧的外壳拍言情剧,历史不过是一块幕布。
6.围绕历史剧的拍摄,后三则材料分别是侧重从哪些角度加以阐述的?试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菜   园

沈从文

玉家菜园出白菜,因为种子特别,本地任何种菜人所种的都没有那种大卷心。这原因从姓上可以明白,玉姓原本是旗人,菜是当年从北京带来的菜。玉太太和她的儿子靠卖菜过日子,从此玉家菜园在本县成为人人皆知的地方了。菜园二十亩地,除了白菜还种了不少其他蔬菜,使本城人一年任何时节都可得到极好的蔬菜。玉太太还把白菜制成各样干菜,根、叶、心各用不同方法制作成各种不同味道。也便因此,收入数目不小。十年来,因祸得福,渐渐成为小康之家了。本地新兴绅士阶级,因切齿过去旗人的行为,极看不起旗人,如今又是卖菜,很少同这家来往,但这人家却依然受人相当尊敬。

  夏日薄暮,玉太太拿把宫扇,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儿子侍立在身边。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了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做母亲的想着古人的诗歌,可想不起谁曾写下形容晚天如落霞孤鹜一类好诗句。又总觉得有人写过这样恰如其境的好诗。

儿子二十二岁生日那天,做母亲的备了酒席,到晚来两人对坐饮酒。窗外就是菜园,时正十二月,大雪刚过,园中一片白。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的在园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

“你今天满二十二岁,不单是天下变得不同,就是我们家中,也变得真可怕。我今年五十,人也老了。总算把你教养成人,玉家不至于绝了香火。你爹若在世,就太好了。”

  听说“母亲也老了”这类话的少琛,不知如何,忽想起一件心事来了。①他蓄了许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他说他想去北京。

  北京方面他有一个舅父,听说在旗章胡同开铺子,生意不恶。

  听说儿子要到北京去,做母亲的似乎稍稍吃了一惊。这惊讶是儿子料得到的,正因为不愿意使母亲惊讶,所以直到最近才说出来。然而她也挂念着那胞兄的。

  “你去看看你三舅,还是做别的事?”

  “我想读点书。”

  “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世界天天变,我真怕。”

  “我去三个月又回来,也说不定。”

   ②“要去,我不妨碍你。你希望走走就走走,只是书,不读也不什么要紧。像我们这种人,知识多,也是灾难!”

  这妇人这样慨乎其言的说后,问他预备过年再去还是到北京过年。儿子说赶考试,还是年前走好,且趁路上清静,也极难得。

  时间过了三年。玉家菜园还是玉家菜园。地方一切新的变故甚多,随同革命,北伐……于是许多青壮年死到野外。……于是北京改成了北平。

  当母亲接到了儿子的一封信,说本学期终了可以回家来住一月时,欢喜极了。

  儿子如期回来了。更出于意外叫人惊喜的,是同时还有一个新媳妇回来。这事情直到进了家门母亲才知道,做母亲的似乎人年轻了十岁。

  因为媳妇特别爱菊花,今年回家,拟定看过菊花,方回北平,所以做母亲的特别令工人留出一块地种菊花,母亲见一对年轻人,在菊圃边料理菊花,便做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的祖母的幻梦。

儿子同母亲正说北平如何栽培菊花的,忽然县里有人来说,有点事情,请两个年青人去谈一谈。来人连洗手的暇裕也没有留给主人,把一对年青人就“请”去了。从此一去,便不再回家了。

做母亲的当时纵稍稍吃惊,也仍然没有想到此后事情。

  第二天,做母亲的已病倒在床,原来儿子同媳妇,已与三个因其他原故而得着同样灾难的青年人,陈尸到教场的一隅了。

  做母亲的为这种意外不幸晕去数次,却并没有死去。儿子虽如此死了,办理善后,罚款,具结,她还有许多事得做。

  三天后大街上贴了告示,才使她同本城人同时知道儿子原来是共产党。仿佛还亏得衙门中人因为想到要白菜吃,才把老的留下来,也没有把菜园产业全部充公。这样打量着苦笑的老年人,不应当就死去,还得经营菜园才行。她于是仍然卖菜,活下来了。

  玉家菜园或者终有一天会改作玉家花园,因为园中菊花多而且好,有地方绅士和新贵强借作宴客的地方了。

  玉家菜园从此简直成了玉家花园。内战不兴,天下太平,到秋天来地方有势力的绅士在园中宴客,吃的是园中所出产的蔬菜,喝着好酒,同赏菊花。因为赏菊,大家在兴头中必赋诗,有祝主人有功国家,多福多寿,比之于古人某某典雅切题的好诗,有吟诵玉太太写的卖菜媪对于旧事加以感叹的好诗,名士伟人,相聚一堂,人人尽欢而散,扶醉归去。

玉家菜园改称玉家花园,是主人在儿子死去三年后的事。这妇人沉默寂寞的活了三年。到儿子生日那一天,天落大雪,想这样活下去日子已够了,春天同秋天不用再来了,把一点家产全分派给几个工人,忽然用一根丝绦套在颈子上,便缢死了。

                                                                 一九二九年夏

7.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文中划线①句表现了儿子既向往去北京读书又对离开母亲感到不舍,同时也担心母亲不允许他去。

B.文中划线②句采用语言描写,玉太太表面上同意儿子去北京,实际上是想阻拦儿子,不让他离开家,留在自己身边。

C.沈从文先生擅长营造物我交融、情随景生的抒情意境,文中菜园夏日晚景的描写,洋溢着温馨、恬静的气氛,摇曳着散文的风姿。

D.课文最后一段“天落大雪,想这样活下去日子已够了”,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暗示着人物悲惨的命运,预示着玉太太的悲剧结局。

8. 简要分析玉太太形象特点。(6分)


9. 小说以“菜园”为标题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3分)

A.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B.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C.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D.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1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称做弱冠。

B.“元和元年”,“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文宗”,是皇帝的谥号,谥号是古人在逝世之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价的称号。

D.“七庙”,指天子的宗庙,《过秦论》中“七庙隳”,指的是宗庙毁灭,国家灭亡。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1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这是一首赠友诗,从题目冠以“酬”字看,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

B.首联描写诗人晚年唯好清静、万事皆不关心,表现了诗人想远离朝堂,归隐田园、不问世事的达观心态。

C.“自顾无长策”,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

D.“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以不答作答,含蓄蕴藉,耐人咀嚼。

15、从手法和情感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由静而动,描写水石相激、山谷空鸣的场景的诗句是  “            ,            。”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            。”

(3)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共9分)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该节目通过选手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嘉宾的精彩点评,用____________、打动人心的诗词唤起深埋在国人心中对诗词的记忆和情怀,带领观众畅享中国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古典之美。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__________。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        )。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__________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__________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耳濡目染           脍炙人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
B.耳濡目染           朗朗上口       身临其境       顺其自然
C.耳熟能详           脍炙人口       身临其境       顺其自然
D.耳熟能详           朗朗上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B.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C.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D.人们能感知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助于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
B.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
C.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D.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无论人类还是动物,①__________。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良好的睡眠,人和动物都会身心俱疲,甚至导致死亡。人一般会躺着睡觉,②__________。鸟类可以单脚独立睡着,狗睡觉时需要耳贴地面,蝙蝠能够倒挂着睡。很多人认为鱼类不需要睡觉,事实上,鱼类也可以在水中睡觉,只是为了保持平衡,睡觉时经常划动鳍和尾。所以,③__________。

21、请概括慕课的四个特点。(每条不超过6个字) (5分)

慕课(MOOC),即大规模网络在线公开课程,完全不同于近十年兴起的教学视频和网络公开课,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成千上万个学习者通过教与学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线上公开课程。它以兴趣为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它的授课充分运用动画、视频、微课程和小测试等手段,使教学深入浅出,更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线上你问我答,亦学亦师,形成强大的线上学习社区,极大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教学、学生间的协同学习。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同学们,人类对意义的追寻永远不会停息,追寻意义是人类自身的价值所在。我希望你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境遇是好是坏,永远不要放弃追寻意义的努力。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2018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其实人生的意义并没有那么的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你的存在,让你周围的人感到生活更加美好,而不是因为你的出现让周围的人苦不堪言。生而平凡,可以让家人更好;小有所成,可以让团队更好;身居要职,可以让国家和社会更好。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毕业典礼致辞

以上是两位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给学生致辞的片段,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则呢?请阐述你的态度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A,强加因果;B,“它的出现导致古体诗逐渐衰微”于文无据。D,原因概括不全面,五七言古诗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2、A:“明末许学夷也有同样的偏见”错,原文“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结构。

3、B:   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4、D:“就在于其对古代礼仪的高度还原”错,说法绝对。除此之外,还有演员的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态度,精湛的演技。

5、A:B.“他们将无法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错误,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很难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C.“只要回归古代“初心”,就能赢得今人“爱心”,说法过于绝对。D.“时下历史剧鲜有佳作,归根结底,是它们都摒弃了历史思考”,“都”范围扩大,文中是“大多”。

6、 ①材料二:结合近年清宫剧的弊病强调回归现实主义传统和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

②材料三:历史剧可以适当虚构但应传递正确的历史观(或要有历史思考)。

③材料四:对古代礼仪的高度还原(尊重历史)和演员的勤恳敬业(坚守匠心)。

7、B:划线②主要表现了玉太太身为旗人因战乱而命运变迁的感伤,对安稳平定生活的期盼。

8.  ①善于经营,心灵手巧:除了白菜还种了不少其他蔬菜。且能把白菜制成各样干菜,根、叶、心各用不同方法制作成各种不同味道;

②尊重孩子:不阻拦儿子去北京;        ③有文化:能写诗;

④洞察人生:对外界变化和生活很了解。(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9.  ①菜园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恬淡宁静的理想乡村生活(或田园牧歌生活)的追求。

②菜园改称花园反衬了现实生活的无奈和玉家悲惨的命运。

③寄托了作者希望掌控命运,对美好人情人性的坚守。(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0、A

11、C:“文宗”应该是庙号

12、D:“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错,他“独善其身”,信奉佛教,是在他仕途失意之后

13、(1)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奏章给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关键字:汹汹、上疏、亟;一字1分,语句通顺2分)

(2)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关键字:蒙、因、膏腴;一字1分,语句通顺2分)

【附: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奏章给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14、B:看似达观,实则表露出诗人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

15、①借景抒情,情景相生。

②诗人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表现了诗人的闲情逸趣,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喜爱。

③“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诗人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的解脱。隐含着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与否定。(每点2分)

16、(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7、D

解析:"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教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耳熟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文中是说节目中用的“诗词”都是人们熟悉的,用"耳熟能详”恰当。

 "朗朗上口 ”指诵读熟练,顺口而出;也指文辞流畅,便于诵读;   “脍炙人口”指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前文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用“朗朗上口”衔接更紧密,强调诗词凝练而便于诵读。

“引人入胜”意为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    “身临其境” 指亲身到了那个境地。文中修饰形式,用“引人入胜”恰当。

“自然而然”指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     “顺其自然”指顺应事物自身的发展,不加干预。根据语境,用“自然而然”恰当。

18、A

解析:文中画橫线的句子有两处搭配不当的语病:一是动词“享受”后面跟了两个宾语,“欢愉”和 “思想”。不能“享受思想”,动宾搭配不当。故应在“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前加上合适的动词作谓语;二是“增加”与“视野”不搭配,可将 "增加”改为“拓展”。

19、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括号前的内容是“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与“心境”一词联系最紧密的应是“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据此可排除A、B两项。

只有对生活有了更高的感知能力,才能进一步去感受和思考生活,应是“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故选C。

20、①都需要睡觉;②而动物们的睡姿却千奇百怪;③很难发现它其实是在睡觉。(每点2分)

5.   答案示例:

①规模大(“学生人数多”或“受益人数多”);

②开放性强(“入学容易”或“平台开放性强”);

③教学方法多样(“授课方式生动”或“授课手段多样”);

④教学互动性强(或“互动协作性强”);

(写出四个给5分,三个给4分,两个给2分,一个给1分)

22、审题要点: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要求从两位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给学生的致辞片段中,选取一则行文,“更喜欢”提示考生只能选择其中之一,并须交代清楚更喜欢的理由。

首先要明确两则致辞片段的关键点,第一则的关键点是“永远不要放弃追寻意义的努力”,第二则的关键点是强调不同境遇可以有不同的作为。行文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自己“更喜欢”的理由。

参考立意:

1.人生的意义在于让世界因“我”而美好。

2.生命不息,追寻不止。

3.在追寻中实现人生价值。

4.永不放弃,成就人生。

5.心怀他人,乐于奉献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